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的短文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两千多年前,一位鹤发老者,携童子,骑青牛,过函谷关,遇险之际,写下五千言书稿传世。
道家思想由此而成,《道德经》流传后世,绵延千年。
“天人合一”、“ 崇尚自然”这些哲学思想,已然注入了茶道的灵魂。
尊人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
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
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
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坐忘坐忘是道家为了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
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坐忘,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
无己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出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
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
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的境界。
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佳木。
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忘我的境界。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天人合一,听起来有点虚无缥缈,不过却是古人对于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领悟。
道家认为,天地与万物都是由同一个"道"所生,所以天人是一体的,人应当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
我觉得这种思想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现在的人太过于理性化和工具理性化了,整天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甚至连自己都看不清楚了。
我们对大自然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人为的"人"与"天"的分离,最终会伤及人自身。
也许我们应该回到道家的智慧,用一颗平常心去体会天地万物的本来面目。
倾听花草树木的呼吸,感受潺潺流水的温柔,凝视夜空中那片浩瀚的星河......在这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面前,人的心灵就会获得净化,也会发现自己与天地的内在联系。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在于超越自我,与万物合一。
这样的生活状态,才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放下了分别执著,就能与天地合而为一,达到返朴归真的彼岸吧。
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解

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理念,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智慧。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阐述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解。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法则,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人类应当学习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的节奏,以达到与自然的合一状态。
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应该与天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天人合一意味着人类应该顺应天地的规律,与自然相互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佛家哲学中也有所体现。
佛家认为,人类应该超越自我,超越欲望和贪婪,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佛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追求自我觉醒和解脱。
只有当人类能够超越物质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借鉴自然景色,通过欣赏山水之美来陶冶情操。
他们认为,自然是最真实的存在,通过与自然的合一,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当今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醒我们,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个人层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我们应该放慢脚步,欣赏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总结800字

天人合一思想总结800字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道家哲学思想,强调天地与人的融合与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意味着天地之间的统一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彼此相互关联并共同存在的观念。
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代表宇宙与自然的统一体,人则代表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体。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是众生的始祖,人是天的继承者,人与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联系。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哲学思想中。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心与自然的和谐,通过顺应天地之道,达到天人之合。
在古代文化中,常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这意味着人类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与天地保持和谐一致。
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摒弃一切虚妄之物,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思想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与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类与自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文人墨客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天地之美的赞颂,以及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经典句子,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无限的力量。
此外,天人合一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理念和伦理道德。
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理念,通常强调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和谐,以及统治者应顺应自然法则,保持天地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
伦理道德方面,天人合一思想使得人们注重个体的修养,强调在道德伦理方面要与天地相应。
例如,孔子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身的天命,达到与天地的和谐。
最后,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当今世界,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过度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层出不穷,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其天人合一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道家认为,天与人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这种观念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强调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节奏,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类应当尊重这些规律,而不是肆意地去破坏和干预。
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例如,过度的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过度的捕捞会使海洋生态失衡。
而当我们顺应自然规律时,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比如,按照季节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既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
这里的“无为”并非指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类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强行改变自然,而是要以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自然。
当我们不再过度追求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满足,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就能让自然得到休养生息,从而保持生态的平衡。
道家强调清心寡欲。
欲望的过度膨胀是导致人类破坏自然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享受,往往不惜牺牲自然环境。
道家认为,只有减少欲望,回归内心的平静,才能真正领悟到自然的美好和价值。
当我们不再被物欲所迷惑,就能更加珍惜自然资源,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在道家的视野中,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无论是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解

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社会和人类自身存在的综合思考和总结的结果。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是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受到一种普遍的、超越个体意识的自然规律的支配,人类应当顺应这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法自然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更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无所不在的存在。
道是宇宙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
人类要实现与道合一,就需要认识和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道的指引,追求与宇宙的和谐。
道法自然的“法”,指的是宇宙的规律和法则。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无论是天体运行、自然界的变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固定的规律。
人类应当学习和尊重这些规律,遵循它们,才能够与宇宙保持一种秩序和平衡。
天人合一是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
它是指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境界。
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人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发展。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念贯穿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中。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倡仁爱、孝顺、忠诚等道德观念,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则注重个体的修养和修身养性,追求个体与宇宙的和谐与自由。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社会公平,追求人类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公等问题。
如果能够以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来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就能够找到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
因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个普适的哲学思想,它超越了国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具有普世的意义。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作文
你知道吗,我特别喜欢走在那种古老的小巷子里,阳光斜斜地
撒下来,照得心里暖暖的。
那时候我就会想,道家说的天人合一,
是不是就这样啊?人跟自然,就这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好像一切
都刚刚好。
有时候去公园散步,看到那些大爷大妈在打太极,我就在想,
他们是不是也在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呢?那种跟自然、跟宇宙
合为一体的感觉,让人觉得特别舒服,特别自在。
说实话,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快,有时候真的挺让人喘不过气
来的。
但每次我抬头看看天空,或者去海边吹吹风,就觉得好像没
那么焦虑了。
可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魔力吧,它告诉我们,人不能
跟自然对着干,得顺应它,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有时候跟朋友们聊天,大家也会谈到这个话题。
有人说,天人
合一就是要有颗平常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泰然处之。
还有人说,天人合一就是要学会放下,不要总是抓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不放。
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挺有道理的。
所以啊,我觉得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要学会放下、学会宽容。
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2)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二摘要: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395-01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
追求的短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
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
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万神共住的昆仑山,山上有西王母和黄帝等神仙居住。
山中有各种神兽,有不死树和掌管不死药的仙人,还有壮如蜂、大如鸳鸯的鸟,有无核仙果和吃了不疲劳的草。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仙人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此外,还有大量的典籍中描述了道教的神仙洞府,如《史记·封禅书》载: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列子《冲虚真经》载:海上
有五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东汉时道教正式形成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主的人间仙境,成为道教徒修道和举行宗教活动的神圣殿堂。
道教所描述的这些仙境和洞天福地,皆为道教神仙居住之所,同时亦为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自然世界最为和谐的福地。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反映在神仙信仰之中。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道生天生地化生万物,是宇宙的本原。
老子也是道的化身,《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气。
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从“无”到“有”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有三十六天,地有三十六地,天地之间五岳四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等,皆有神仙圣真主理。
道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神仙也是道气所化。
所以,人对神仙信仰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之中,人为最灵,能够认识掌握自然之道,所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妄为。
因此,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表现在神仙信仰中就是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进而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和保护。
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还体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
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仙境,实际上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
道教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固
有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自然法则,所谓“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
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
②《庄子》认为,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有其内在的本性和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如果没有认识自然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导致灾难;如果不顺应自然之道,刻意作为,“以人灭天”,则会“乱天之经,逆物之情”,必然会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以及“灾及草木,祸及昆虫”的灾难性后果和生态危机。
相反,如果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宇宙的运动规律,不仅可以“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而且可以“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从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道法自然,意为纯任自然,不逆自然而行。
《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无为”为法则。
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所以,“道法自然”说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
我们认为,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人与自然万物都是“道”的化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即自然之
道是贯通天、地、人的,“天地”又遵循自然之道,人也遵循自然之道,天地与人皆合于自然之道,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扰它,更不应该随意对它进行伤害或杀戮。
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自然生长。
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坏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呢?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地、效法道,遵循道的自然法则,进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葛洪《抱朴子内篇》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
③这里所说的“任物自然”,就是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顺乎无为之天道,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第二,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黄帝阴符经》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④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太平经》又称:“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
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
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
”⑤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道教还认为,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物类。
因此,把人放在“万物之师长”的位置,
为“理万物之长”。
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第三,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
《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
”就是告诉人们,人安身立命于天地间,要想得到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然后人类才能长久安宁。
而“安天地”,就是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阴符经》开篇就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所谓“观天之道”,就是要认识自然规律,“执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就在于此。
只有懂得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从而不违背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讲“道法自然”就是不要破坏自然界以及自然万物的和谐。
《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
《太平经》称:“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
当合三统,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
古者圣人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
一气不通,百事乖错”。
⑥只有阴阳二气的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
《太平经》还说:“三气合并为太和之气,太和即出太平之气。
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
阴阳者,要在中和。
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
”
⑦这里的“太和”,即为“太阴、太阳、中和”三气的和谐,“太平”则指三气和谐而达到平衡,即自然界生态平衡。
《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又说:“天、地、人民万物,本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尤也。
”⑧也就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由此可见,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非常重视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尤其是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