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 (木题共5小题,19分)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先秦備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莖仲纾在总结俠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尊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備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備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備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看“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51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乞、有生、有知,亦且有爻,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底港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 夏耘、秋收.冬蔵,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岀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現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爭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爭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热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贈了居所与养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资作文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动物和植物,还有美丽的山川、河流、湖泊和海洋。

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

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

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本文是本店铺精心编辑的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人与自然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世博会:让人与自然更和谐赵致真①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

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和高歌猛进。

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拯救地球”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盛世危言,而化作了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②1901年布法罗世博会开幕时,美国总统麦金来收到的“请柬”空前绝后——这是一张完整的美洲豹皮。

正面毛色灿然,反面用烙铁烫出“恭请总统参观世博会野生动物馆”的文字。

当年的美洲豹没有享受“国家一级保护”待遇,世上也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存在。

早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狮子、老虎、北极熊等凶猛动物的毛皮随处可见。

来自非洲的各种象牙分外抢眼。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的整张大象皮长20英尺,宽16英尺。

“兽中之王”们一个个“斩首示众”和“剥皮萱草”,A_____(映射、影射)了“征服者”的心态和趣味。

海上同样“捷报频传”,捕鲸技术是早期世博会渔业馆的重头戏,著名科学机构史密森尼学院在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的鲸标本栩栩如活。

我们这个行星上的野生动物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强大凶狠的敌人,只能不断走进濒危物种的清单。

③木材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战利品”。

1876年费城世博会加拿大馆里,超巨型的桌子用一棵289英尺长、12英尺直径的松树做成,横断面上能数出603个年轮。

1909年西雅图世博会上,一根加工完毕的阿拉斯加大木可并排坐下53个儿童,巨形的方木“骰子”有一人多高。

实用类文本《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阅读练习及答案(昆明2023学年高三上9月)

实用类文本《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阅读练习及答案(昆明2023学年高三上9月)

昆明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适应性月考卷(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海洋变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加速,1993~2021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 2021 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1980~ 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21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1980~ 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注] (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注]海平面距平是某年的平均海平面高度与某一时段海平面平均值的差值。

(摘编自《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材料二:2012~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处于高位,其长期累积效应造成滩涂损失,影响沿海地下淡水资源。

海水入侵在我国沿海均有发生,其中渤海和黄海部分滨海平原地区入侵范围较大;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入侵范围小。

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与2020年相比总体呈现“北升南降”的区域分布特征,渤海和黄海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约40mm,海水入侵较2020年总体加重;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总体略有下降,同时区域降水总体偏多,海水入侵相对较轻。

同时,受海平面.上升、极端海平面事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中国沿海典型砂质和粉砂淤泥质监测岸段海岸持续蚀退。

与2020年相比,严重侵蚀岸段占比增加,其中辽宁、河北、福建和海南沿海部分监测岸段海岸侵蚀加剧。

近百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地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变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事件增多,成为低海拔沿海地区面临的主要威胁。

尽管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建立海洋保护区等等,但仅靠部分国家的气候行动越来越不能应对日益增长的全球气候风险。

因此,世界各国沿海城市政府和民间组织要加强国际合作,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以减缓全球变暖。

【说明文阅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说明文阅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说明文阅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人类应当创建与洪水人与自然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应当将洪水与洪灾予以区别。

江河洪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就是人类不可能将全然消解的;江河洪灾则主要就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由人类自己精心安排化解。

人类为了自身的存活和发展,可以修筑适度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但必须防止过度和不舍理的研发,必须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东李,转型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人与自然共处。

环境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将掌控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将全然掌控大洪水或空难事件洪水。

因此,在投入使用具备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存有计划地精心安排一部分土地,以供在出现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给足够多的兼筹空间。

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

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掌控、研发和利用水资源,满足用户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枯、地下水位上升、水质污染,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具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须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由此而出现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必须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方式去化解。

必须通过高效率、节水、防潮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采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升,达至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陆面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

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含答案)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含答案)

《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很幸运能在进化论中徜徉,在整个科学领域中,进化论是最激动人心、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②进化论之所以使许多人着迷,我想是由于这个理论的三个特点。

首先,根据现在发展的状况看,进化论的证明令人非常满意和信服,同时还有大量的宝藏没有挖掘出来。

其次,进化论是一门覆盖极其广泛的学科,既是涉及永恒、定量等带有普遍原则的科学,又与历史的独特性直接相关。

因此,在进化论的研究中,可以容纳各种风格和个性。

有的人在这个领域探讨纯粹抽象的问题(群体增长规律和DNA结构),有的人则揭示非常独特的棘手问题(霸王龙用弱小的前肢做什么)。

第三,进化论与我们的整个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总会关心一些重大的谱系问题:我们来自何方?这又意味着什么?当然,这个理论还涉及形形色色的生物,仅描述过的物种就已经超过了百万种,小到细菌,大到蓝鲸,还有大量的甲虫,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的故事。

③然而,达尔文的学说一方面在扩展影响,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假设却失去了价值,至少是失去了普适性。

已经统治了30年的当代达尔文主义,即“现代综合论”,利用局部群体的适应基因替换的积累和扩大模式,来解释生命的整个历史。

在小的局部群体的适应调节方面,这种模式可能是出色的经验性说明;生活在已经被工业污染熏黑的树上,并且作为可见度的选择回应,桦尺蠖飞蛾(Biston betularia )的体色确实变黑了,而且的确是由于单个基因变化的积累。

但是,仅仅将这个过程扩大到更多的基因和更大的效应,就能解释新物种的起源吗?主要谱系中大的进化趋势只是连续适应变化的不断积累吗?许多进化论者(包括我本人)已经开始对现代综合论发出了挑战。

我们主张一种阶层体系的观点,认为不同层次的进化变化通常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原因所致。

群体内微小的调节可能是连续的、适应的,但是造成这种事件的原因却是染色体的明显改变,这种变化导致某一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不育,不过原因可能与适应无关。

非连续性文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刻不容缓。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也越加显现出来。

比如,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从非典、禽流感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眼前。

唯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自身的健康;唯有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有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一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理念,积极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缜密的生态文明无形边界,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不仅要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还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的有形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4分)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分)
1. C(A.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才有了……”。

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2.B(是相同的。

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

)3.D(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D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

(2分)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2分)
5.①了解自然。

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爱护尊重自然。

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