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再认识

合集下载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1.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①忠心耿耿,规行矩步不敢僭越②谦虚不因身居高位而自傲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④严谨仔细,以身作则2.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精神修养①伟大的“忠”贞之士②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意义(一)创作完美的诸葛亮文学形象的原因1.诸葛亮在正史中才华洋溢2.正史内的关于诸葛亮形象的空白3.乱世时期的百姓希望社会安定和谐4.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的强烈需求5.元代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时代意义1.于社会中受到压抑,希望可以实现反弹2.对于强权担忧无比,希望能够获得世人尊重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一)儒家道德的强烈价值观念(二)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心理(三)社会中所笼罩的浓郁道教色彩五、结论六、参考文献摘要: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性人物。

诸葛亮优秀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才能帮助蜀汉成功地稳固政权,罗贯中曾经在《三国演义》中打造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儒者特征,是“忠”与“信”的代表,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行政方式都被儒家思想所渲染。

诸葛亮在一片乱世内不再归隐,选择出山报国,拥有着仁德的君子品质。

在学术界曾经有众多学者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深度的探究,本文以前人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探究作为基础,结合正史以及《三国演义》,论述笔者自身关于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看法,并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其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人们喜爱的人物,他的形象特征也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以下将从诸葛亮的智慧、谦虚谨慎的性格以及他的忠诚和奉献等方面来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首先,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主要是因为他拥有超凡的智慧。

诸葛亮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才能,能够从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凭借智慧战胜了曹操、刘备的敌人,保护了蜀国的利益。

诸葛亮善于谋略,深谙兵法,他能够洞察敌人的心理,抓住战机,从而获得战胜的优势。

在对付曹操的时候,他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用火攻成功击败了曹军。

他的智谋和计策被誉为“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次,诸葛亮的性格十分谦虚谨慎。

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能,而且十分谦虚,从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注重大局。

他在刘备北伐时,总是对自己说:“吾蜀有龙子之志,为此滑稽耳。

”他将自己与龙比喻,表示自己的才能只是微不足道的。

诸葛亮不仅谦虚,还非常谨慎。

他们在出征前,会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做好准备。

他还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在刘备占领汉中后,就悉心安排农田水利工程,以保障粮草供应。

这种谦虚谨慎的性格使得他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诸葛亮以忠诚和奉献为人的核心价值观。

他对刘备忠诚不二,始终以刘备的利益为重。

他劝刘备建立“仁政”,以争取民心,为了刘备的事业,他策划了不少战略,出谋划策。

他一心一意地为刘备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派人向刘备求救,刘备不而易位的机会,但诸葛亮却选择对曹操诓骗,维护了刘备的利益。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奉献令人钦佩,也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特征凸显了他的智慧、谦虚谨慎的性格以及他的忠诚和奉献。

他所具有的超人的智慧和计谋,谦虚谨慎的个性以及对刘备的忠诚奉献,使他成为人们敬慕的楷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其中涌现了许多极具智勇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且智慧和勇气并存,成为了故事中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国演义中几位代表性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并探讨他们的才智和英勇相结合如何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诸葛亮——智勇之谋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勇双全的人物之一。

他被誉为“卧龙”,不仅智慧过人,更以其谋略和才华主导了刘备的事业。

诸葛亮出色地运筹帷幄,在战场上击败了曹操多次,使刘备得以立足新兴势力。

他的智慧和勇气相结合,为三国时代的战争格局注入了新的力量。

诸葛亮的才智在他的“隆中对”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他决定用火攻来破解曹操的连环计,以水灌进石井来破解楚河汉界的疑团,这些都是他聪明才智的体现。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战场上也同样英勇无比。

他亲自带领军队冲锋陷阵,为刘备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正是因为智勇双全的特质,使诸葛亮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受人推崇的人物之一。

二、赵云——刚烈中的智勇赵云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具有智勇双全形象的人物。

他拥有出众的谋略和英勇的勇气,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赵云以其刚烈不拔的性格闻名,他的智谋和勇猛并重,使他成为了故事中最令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赵云以一骑当千的壮举闻名于世,他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以一己之力击败了多个敌军。

他曾经单枪匹马地救出刘备,也曾在长坂坡上单枪匹马地追杀曹操。

这种勇敢的战斗精神使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拜的英雄。

除了英勇的形象,赵云也展现了出众的才智。

他在火烧赤壁的战争中提出“程昱”之计,使曹军在火势中陷入困境。

他还在洛阳之战中,通过捏住草人的策略成功迷惑了曹操,为刘备争取了有利时机。

赵云将智谋与勇气相结合,成为了三国演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三、周瑜——智勇双全的谋略家周瑜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位具有智勇双全人物形象的代表之一。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英勇无敌的将领。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物分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该是⼤家最熟悉的⼈物之⼀了,即便是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也早就听说过和他有关的⼀些故事,如:三顾茅庐,⾚壁之战。

杜甫在《蜀相》中是这样写诸葛亮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下⾯,我就来分析⼀下诸葛亮的⼈物形象。

⾸先,诸葛亮是个⾮常智慧的⼈。

⾜智多谋,助他⼈之霸业,成⾃⼰之威名。

智慧超群,⼤智有隆中对;中智⾚壁之战;⼩智有借东风,⽊⽜流马,缩地法等,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壁之战⼤败曹军。

形成三国⿍⾜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六年,攻取益州。

继⼜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他还在书法,绘画,⾳乐等⽅⾯有独特造诣。

其次,诸葛亮是个很忠⼼的⼈。

⼀颗忠⼼,两朝元⽼,鞠躬尽瘁死⽽后已。

他辅助刘备处理⽇常事务。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

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屯⽥,加强战备。

诸葛亮忠于主君,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刘备托孤后,他⼀直对刘禅尽⼼尽⼒,做事都亲⼒亲为,《出师表》中表明⼼迹,古话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必不忠。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情感真挚。

可惜最后却⾃⼰⾷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余年间⼀⼈独揽⼤权,可他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直只以兴复汉室为任。

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权以后,则以“ 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务、七戒、六恐、五惧训诫各⾂,⽽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诸葛亮还是⼀个有德的⼈,误⽤马谡,失街亭,⾃贬三级。

⼤公⽆私,⽣活朴素,诸葛亮曾上表说⾃⼰没有多余财产,只有⼋百株桑树、⼗五顷⽥地,⽽⾃⼰穿的都是朝廷给的,就算⼉⼦都是⾃给⾃⾜,⾃⼰没有⼀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死也是如此,甚⾄在临死前,也吩咐下葬时挖⼀个洞,只要棺⽊能放进去便够,⾃⼰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配葬物。

这就是诸葛亮,⼀⼼只为⾃⼰的国家,诸他的忠⼼着实让我⾮常的感动,他的有谋有德更是着实让我敬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再认识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及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

小说塑造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尤以诸葛亮较为突出。

诸葛亮作为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算得上智慧的化身、忠诚的典型。

但由于其自身的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也使蜀汉最先灭亡,蜀汉真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二、诸葛亮形象的认识(一)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小说中诸葛亮有着超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从火烧博望到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料华容、三气周瑜、巧摆八卦、七擒孟获直到祁山与司马懿斗智斗勇,无往而不胜。

即使因用人不当而造成街亭失守,作者也不忘让他唱一曲空城计,以二千五百名老弱伤残吓走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显然作者有意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于他一身,可以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一出场就非同凡响,为刘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决策”。

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并提出促进三分天下的战略策略,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

由于制定和实施了“隆中决策”,刘备集团取得了节节胜利: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隆中决策”基本揭开了三国历史的进程,是其超人智慧的集中表现。

小说精心描写“隆中决策”这个典型性情节,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个“智者”的形象。

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有出人意料的“神机妙算”。

“博望烧屯”,诱敌深入,杀退夏侯淳十万大军,彻底改变关羽、张飞对他的看法,真正树立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威信。

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威。

张飞原本是一个一味恃勇的莽汉,鞭打督邮,屡揪吕布,酒醉失徐州。

后来在诸葛亮领导下变得粗中有细。

诸葛亮妙用激将法使老黄忠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

他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也俯首听令。

在决定三国鼎立大势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曹操的周旋、较量,更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超人本领,他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

诸葛亮这个“智者”形象更加光辉高大、激动人心。

在当阳兵败之后的最危急关头,诸葛亮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游说东吴,从而由他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舌战群儒”一场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辩论天才和外交才能。

他善于分析和利用各种矛盾关系,处处争取主动而占得先机。

在“舌战群儒”中理足词严驳倒主降派,使群儒尽皆失色,为联吴抗曹扫清障碍;巧用《铜雀台赋》反激周瑜,促使周瑜与曹操势不两立。

诸葛亮还充分利用孙、曹的矛盾,时时处处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巧妙利用忠厚老实的鲁肃作掩护,多次避开周瑜的陷害,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

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终于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联吴抗曹,火烧赤壁,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写下了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光辉篇章。

东吴对曹魏施展的一切计谋早被诸葛亮识破,整个战役的进程无不在他的预料与掌握之中,他是暗地指挥、操纵着这场战役。

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丧魂失魄地败走华容道,与其说是败给周瑜,倒不如说是栽在诸葛亮手里。

诸葛亮的性格、意志、才能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

在安定边远少数民族的“征蛮”战争中,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使“南人不复反”,一劳永逸,这是非常高明的。

后方稳定而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才出祁山与曹魏决战。

可见“平蛮”是诸葛亮北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更显示他胸有成竹。

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马稷街亭失守。

诸葛亮在危急之际,不慌不忙地用“空城计”渡过难关,仅以几十个贴身老兵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使司马懿仰天叹息:“吾不如孔明也!”在这个奇妙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诸葛亮的思想、性格又一次升华,真正成为智慧的化身。

小说热情赞美诸葛亮,把他塑造成智慧的化身。

作者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多数是合情理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这正是小说难能可贵之处。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中有的神秘化描写确实超出了智谋的范围,带有迷信色彩,如写诸葛亮祭风、未卜先知以及使遁甲法等。

对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诸葛亮——忠诚的典型小说中的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

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创造,并且熔铸了审美的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可以说诸葛亮是忠诚的典型。

诸葛亮生长在汉末乱世,躬耕南阳,洁身自守,勤勉好学,博通古今,他热切渴望改变当时分裂割据局面,重整汉王朝的秩序,救民于水火之中。

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静观天下风云变幻,择主而事,以待天时。

正是因为诸葛亮具有这一思想基础,有感于具有仁爱思想的刘备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经过“三顾草庐”才献出“隆中决策”。

他明知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处境极端穷困,也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

诸葛亮出山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没有选择曹操或孙权,而是看中汉室苗裔刘备胸怀苍生的仁心,他是施行“王道”、“仁政”的理想统治者。

诸葛亮对正义事业的执着向往,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为了刘备集团的生存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使吴,为建立孙刘联盟竭尽辛劳,最终使曹操一败涂地,让刘备分享三国鼎立的辉煌战果。

这充分表现他对刘备集团的赤胆忠心。

诸葛亮明知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始终忠心耿耿,决无二心。

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当时听了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答应“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此情此景,真是动人之至。

诸葛亮终其一生没有篡国异志,就是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时也是如此。

特别是在四出祁山大有可为时,苟安诬他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而后主却听信谗言,召他班师。

他为了尽忠而遵命退军,不得不失却进军中原的绝好时机。

由于蜀国伐魏不力,加上灾异数起,使得诸葛亮身心交瘁,积劳成疾。

而他还是认为愧对先帝的重托而深有负罪之感。

《出师表》就强烈表达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

这确实不是用言辞,而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

他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

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葛其有极!”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小说中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相得益彰,使他成为智慧、忠贞的贤相的典型,成为人民群众理想的英雄人物。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主人公,是封建时代“王道”、“仁政”政治理想的化身,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精神。

(三)诸葛亮的四大失误及个性弱点然而,诸葛亮是人不是神。

蜀汉集团的失败,必然有它失败的道理。

作为蜀汉集团代表人物的诸葛亮,出现重大的失策是不可避免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虽然出于政治倾向,把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但并没有不合逻辑地掩盖其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只是写得比较隐晦罢了。

1.诸葛亮的四大失误综观诸葛亮一生的失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荆州守将的人选。

关羽实非合适的人选。

关羽武艺超卓,有着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光辉业绩。

但这些光辉业绩同时造成了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性格,以至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给蜀汉走向衰落埋下祸根。

若将守荆州重任交给智勇双全的赵子龙,恐怕是另一番情形。

二是庞统之死。

庞统之智慧,即使不及诸葛亮,当也相差不远。

每次读《三国演义》总觉得,派庞统取川是一种错误,取川应由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毕竟他们配合多年,更加默契。

若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会事无巨细均要亲自过问,最终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局面。

三是一出祁山路线的选择。

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取长安必经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其地势险要,不易通过。

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

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

当时魏强蜀弱,蜀国兴师远征,宜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走东路而走西路。

四是街亭之战用人不当。

诸葛亮云:“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如此重任,必得一稳妥之人镇守方可,但诸葛亮却派了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马谡去把守。

可以说,诸葛亮的这四次失误,对蜀汉造成的冲击是致命的。

由此看来,罗贯中虽然主观上想把诸葛亮写成是古往今来最完美的理想的贤臣的化身,但客观上他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神化。

2.诸葛亮的个性弱点为何造成这样的失误,恐怕与诸葛亮的两个致命弱点——自负与临机不决是分不开的。

对于这两个弱点,不得不提到《三国演义》中另一杰出人物的代表司马懿。

纵览整部《三国演义》,唯一能与诸葛亮成为对手的,只有司马懿。

虽然有“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千古笑谈,但这并不能掩盖司马懿的杰出才能。

由于司马懿的存在,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得寸土”。

读罢三国,深有“既生诸葛亮,何生司马懿”之感。

公正地讲,司马懿的智谋要逊于诸葛亮,但其把握机会和权衡轻重的能力确实在诸葛亮之上,只要失败不影响大局,司马懿宁可选择可能失败,也不轻易放弃机会。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也了如指掌。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司马懿的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对诸葛亮自负与临机不决的个性弱点的深刻而又具体的诠释。

诸葛亮志向远大,自负了得,未出茅庐就已有表现:他自比管仲、乐毅,这固然与其身负绝学是分不开的,却也揭示了他过于自信的一面。

诸葛亮深知荆州对于刘备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他却屡屡错失良机。

刘琮降曹,已与曹操同为汉贼,荆州也已归曹操所有,当可取之。

诸葛亮却由于个性的弱点,面对机会却不能说服刘备占据荆州,与舌战群儒时的诸葛亮相去甚远,这不仅造成了战略上的失败,长坂坡之战更是险些让刘备丧命。

其实,刘备并非难以说服,与此遥相对应,庞统用不多的言语就说服刘备进取西川。

诸葛亮没有能够说服刘备继承荆襄事业,因此,兵微将寡的刘备联合东吴,不得不与曹操在赤壁进行决战。

在这次经典战役中,小说的作者将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是无法抵偿荆州的丧失的。

虽然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土地,但此时荒残破败的荆州与战前的荆州是无法相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