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归化异化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法译研究

品位•经典语言丈字归化异化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法译研究O王彬彬(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作为一部颇受好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该纪录片的解说词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语的翻译将直接影响观众对该纪录片的理解及接受程度。
通过对纪录片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及其法译文本进行归纳和分类,并在归化异化理论视角下分析翻译中涉及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文化负载词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该纪录片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个别词语使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式,既便于观众的理解,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归化异化视角;《舌尖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法译本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提出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叫在处理原文中隐藏的文化因素时,异化翻译策略主张以源语言为归宿,保留源语言文化的异域风情;归化的翻译策略强调以目的语为归宿,注重扫除文化障碍,照顾读者的感受。
这两种翻译主张截然相反,各有优劣,一直以来争论不断,但同时又可以互补,以期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发行的一部美食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不仅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还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和生活智慧以及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
同时,该纪录片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个版本,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而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观众对该片的理解和评价,这些词语看似差别不大,但对翻译要求很高,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要求。
因此,对《舌尖上的中国》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法译文本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总结翻译经验,提高外宣翻译水平,便于外国观众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异化策略解读

不动, 让 作者 去接 近读者 ” 。 [ 1 1 7 4 韦努 蒂继 承并发 扬 了这一 思想 , 认为 归化是 指用 符合 目标语 的语 言表 达
节 日习俗的英译进行研究 , 进而分析异化翻译策略对传播我 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 响, 以及对抵制文 化 霸权 以及 发展 多元文 化 的作用 。
二、 韦 努蒂 的翻译 策略 美 国翻译 家 劳伦斯 ・ 韦努 蒂提 出 了归化 和异化 的 翻译 策 略 。 这 是根 据德 国翻译 家施莱 尔 马赫 的翻
沙 丽
(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湖 北 汉 市 4 3 0 0 7 9 )
摘 要 : 美食 类纪录片《 舌尖上 的中国》 展 示了中华民族 丰富多彩 的饮食 文化 , 在国 内外受到 了广 泛关注和 高度评
价。 通 过 运 用 韦 努 蒂 的翻 译 策 略 , 旨在 探 究 该 纪 录 片饮 食 文化 的翻 译 。 结果 发 现 , 异 化策 略被 更 加 广 泛 的运 用 到 题 名 、 菜 名、 和 节 日习俗 的英 译 。 研 究表 明 , 对 饮 食 文 化采 取 异 化 翻 译 策 略在 一定 程 度 上 能 够 抵 抗 西 方 国家 的文 化 霸 权 , 并 且 体
现 中 国不 断崛 起 的 地位 和 影 响力 。
关键词 : 《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 饮食文化 ; 翻译策略; 异 化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5 . 9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O o 9 — 2 5 6 0 ( 2 0 1 4 ) 0 4一 o o 9 2 一 o 3
目的论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2》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2》的翻译策略作者:王朝峰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2期摘要:《舌尖上的中国2》是继第一季之后,好评依旧的系列国产美食纪录片的又一力作。
本文以目的论的视角为出发点,结合纪录片解说词的典型例文,探究《舌尖2》英文解说词的翻译策略。
研究表明,目的论视角下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搭配可以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同样达到让目的语读者目睹中国形象,倾听中国声音的目的。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2》目的论翻译策略一、引言2015年《舌尖2》的播出,美食再次勾起了海内外人士的精神味蕾和闲暇热议。
它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和处世哲学。
对于舌尖系列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传播学的视角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上,从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的研究为数不多。
鉴于此,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舌尖2》解说词的英译,试图探索国产美食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二、翻译目的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其倡导者佛米尔认为,任何行为都具有其目的,而翻译是则是众多人类行为中的一种。
作为语言交际行为的一种,翻译行为的预定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ets )[1]。
翻译的目的分别为,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包括包括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目的原则是核心,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须服从于它,这两者都必须服从于它。
三、目的论视角下《舌尖2》的英译策略作为国产纪录片的翘楚,《舌尖2》旨在展现独特的中华饮食文化,在讲述中国社会变迁的故事中传递中国精神,其文本具有信息型和表情型的双重特征。
目的论与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归化和异化理论所见略同。
在目的论的引导下,《舌尖2》英文解说词合理搭配这两种理论,很好的实现了迎合和保留,利他和利我的跨文化交流目的,因而它对于解说词的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探析

- 232 -校园英语 /翻译探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探析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王洁【摘要】本文将探析该片英文版中的美食英译,找到恰当的中国美食翻译方法,以此为广大翻译教学或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 英译 探析一、引言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这部探索与发现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入手,通过对比研究该片第一季和第二季英文版中出现的400余种中国美食,探析中国美食英译的原则和方法,旨在带给广大从事翻译教学或工作的人们思考与启发。
二、《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研究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根据语言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将翻译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审美型文本,交际型文本和元语言功能型文本六大类。
在此基础上,纽马克提出了两种翻译模式: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本文所涉及的美食翻译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是交际翻译的一种。
交际翻译是一种强调目标语的翻译,它旨在为读者创造出与原语同样的效果。
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的观察研究,笔者发现其英译正是采用了交际翻译的原则,使读者了解到该美食的烹饪方法,原材料和味道,从而唤起读者的品尝欲望。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各种美食的英译方法:1.直译法。
王秉钦教授曾根据中国美食的特点将其命名划分为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写意手法。
其中,大部分中国美食的命名都是依据写实手法,顾客通过美食名称就能了解到其原料,配料,烹饪,味道及产地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直接译出相关信息就起到了准确传递原语功能的效果。
具体来说,直译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烹饪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如:烤松茸:roasted matsutake 油焖春笋:braised bamboo shoot ;(2)烹饪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with+配菜,如:酸菜鱼:boiled fish with pickled cabbage and chili ;(3)主料+烹饪法动词过去分词+in+汤汁,如:苏州头汤面:Suzhou noodles stewed in first-time soup 蜜汁火方:ham Braised in Honey Sauce ;(4)地名+主料,如:雷山鱼酱:Leishan fish sauce 潮州春卷:Chaozhou spring roll ;(5)主料+器皿或器皿+主料,如:荔芋腊鸭煲:taro cured duck pot 鱼丸紫菜煲:fish seaweed pot ;(6)形容词+主料,如:酸辣藕丁:hot and sour lotus root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s2.音译。
语义与交际翻译策略的取舍——以《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为例

2272018年36期总第424期ENGLISH ON CAMPUS闻,遵循“增词不增意”的原则,译出原文隐含的意思。
三、长句翻译1.分译法。
英语具有丰富的语篇衔接手法,运用大量的功能词将层层信息附着在句子主干上,主从分明,脉络清晰。
汉语则多借助语序和句间内在关系组织信息,通过短句的积累表达意思。
因此将长句切分成短句,是英译汉十分有效的翻译方法。
例6:The answer in America’s welfare reform of 1996,the 20th anniversary of which falls on August 22nd, was that ithas an obligation to help the poorest into work.美国 1996 年的福利改革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社会有义务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今年的 8 月 22 日恰逢福利改革 20 周年。
原文包含一个插入语,为了保持句子意思和结构的完整,可以先将主干部分译出,之后再对插入语进行翻译。
句子的主干是一个表语从句,以“ was”为分界线将其一分为二,并补充必要的连接词,突出了强调的作用。
最后将插入语放在句末,补充说明。
2.调整顺序,句式重组。
例7:Mr. Clinton’s originalproposal coupled the work requirement with a guarantee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act as employer of last resort, as it hadduring the Depression.克林顿最初的提议是像大萧条时期一样,把政府雇佣作为提升就业率的最后保障。
置,汉语则将重要信息后置。
只有理清上下文的衔接纽带,分清句间隐含的逻辑关系,才能决定哪些成分可以合并成一个句子翻译,哪些成分单独成句,以及各个短句之间的先后顺序。
本句先翻译“as”引导的状语从句,再翻译主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究——以《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为例

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究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式菜名英译一直具有较大难度,误译现象广泛存在,翻译质量有待提升。
文章先就中西菜肴命名方式的异同进行阐述,然后选取在国内外广受好评的纪录片佳作《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中出现的菜品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中式菜名翻译;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9-0085-02收稿日期:2019-04-06作者简介:高翘楚,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菜名的翻译是一个浓缩着丰富文化信息进入译入语的编码过程(何武,2010)。
随着海内外中餐业的蓬勃发展,中式菜名翻译已不再是纯文字意义上的文本翻译行为,更应属于外宣性质的一项对外传播活动(熊欣,2013)。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国内餐饮业商家的菜品翻译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译文无法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菜名英译质量有待提升。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介绍中国各地特色美食为基点,多方面展现中国文化的美食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取得了十分热烈的反响。
因此制片方陆续推出了外文版本,努力将我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推向海外。
其英文版的播出在英语世界也收获了无数好评。
精美的画面,详尽的解说是影片成功的必备因素,恰当准确的菜名翻译更是锦上添花。
因此,本文选取《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中出现的菜品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二、中西菜肴命名方式的异同中西菜肴虽然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就常见菜品命名方式而言,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
首先由主要食材及烹饪方式命名,这是最为简单的菜品命名方式,同时也是最便捷的方式,能使人立刻获得菜品的具体信息。
中式菜品如:醋熘白菜、葱爆羊肉、白灼芥兰等。
西式菜品如:Seared Foie Gras ,Grilled steak ,Fried fries 等。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范文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
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7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
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李颜,2017: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
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
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
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06-03T07:30:29.688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3期作者:朱明珍唐丽君[导读] 《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以中国各地美食为题材,展现了美食带来的文化。
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作为传播文化的中介和载体,字幕翻译在文化外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的英译研究,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字幕翻译的策略。
译者可以从意合与形合转换、动态与静态平衡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可以采取直译法、意译法等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此外还需考虑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得译语,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
本研究能扩充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理论研究视角,并能为记录片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三维转换;《舌尖上的中国》一、引言《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以中国各地美食为题材,展现了美食带来的文化。
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该纪录片的字幕做出过阐述,例如传播学视角(冯薇 2018);文化呈现角度(周慧2018);美学构建视角(朱媛2014)等。
对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的角度有目的论(武亚萍2010)、关联理论(张亚卿,高丽莉2017)、文化翻译观(陆怡飞,贺安芳201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李明涛2018)。
由此可见,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较少,本文将运用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结合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对其字幕翻译进行探讨,传播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以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胡庚申教授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华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推动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
生态翻译学是以东方智慧为依托,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石的“研究范式”(胡庚申 2013)。
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策略指的是在语言维度上除了要关注词性转换、语态转换和句子结构转换之外,还需要从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层面做出适度调整;在文化维度上,除了关注文化内容差异和文化特殊表达之外,也不能忽视语言和交际维度这两个层面;在交际维度上,关注影响交际生态的因素,在从文化和语言的交际维度上进行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摘要】为更好地向英语受众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译
综合采用了归化、异化以及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文章对该纪录片中的菜肴名称、制备过程和所涉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这三种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译者围绕实现最佳译文效果这一中心,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了这三种翻译策略,此外,与此前同类纪录片相比,该纪录片英译过程中异化策略的运用比例有明显提高,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
“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
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
归
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
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
注与热烈讨论。
《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
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
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
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
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
蜜
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
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
腊汁
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
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
清明团子:
Sweet Green Rice Ball。
香炸奶豆腐:Fried Dried Milk Cake。
面拖蟹:Stir-Fired Crab。
金丝虾球:Braised Shrimp Balls。
根据翻译菜肴名称时采用的具体手法,《舌尖》中菜名的归化翻译又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代表为“腌笃鲜”、“蜜汁火方”,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解释、增译的归化翻译策略。
“笃鲜”、“火方”等食物对很多中文观众也是一时难以说清的,更不用说对中国饮食文化知
之甚少的外语观众了。
因此,有必要提供解释。
在《舌尖》脚本英译过程中,对于此类情形,译者通常以该类菜肴的制作方法与食材的结合作为其英译菜名。
第二类归化翻译代表为“炸藕夹”、“腊汁肉夹馍”等。
“Sandwich”、“Hamburger”是最为常见的西方代表性食物,而其外观与制作方法恰巧与“藕夹”、“肉夹馍”相近,译者直接以目的语现有词汇对源语菜
名进行翻译,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译语读者理解记忆。
第三类翻译手法的典型例子为“香
炸奶豆腐”、“面拖蟹”为例,译者在英译时采用删减的手段,使译文向目的语文化靠拢。
“香”是一个较为抽象性与描述性的词语,而英文菜名大多直接简洁,很少运用形容词,因
而译者选择在翻译时删去“香”。
“面拖蟹”是上海名菜之一,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难以仅
用几词概况,因而译者可省去过多描述,仅选其主要工序翻译出即可。
除了菜名翻译,烹饪制备过程的翻译也涉及归化法的应用。
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译语文化中并没有与中国众多烹饪手法对应的词汇,《舌尖》译者选取译语中较为接近的概念来对源语表达的意思进行解释,如“braised”一词在《舌尖》的菜名翻译中就兼顾了“烧”、“焖”、“炒”、“爆”四中烹饪方式。
这与英国的“downpour”,“ shower”,“heavy rain”在汉语中只能译为“大雨”同理。
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有较大差异且无对应表达的情形中,采用归
化法是为首选。
另外,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也多次用到归化策略。
由于这部分内容并非《舌尖》的主题,因此译者采用归化法,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使读者更易理解,尽量减少对非主题内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释。
如译者将“红白寿诞或大型节庆”译为“personal anniversary or public holiday”,避免了对中国文化中“红白之事”的赘述,紧扣饮食文化这一主题。
(二)异化法的应用
归化法固然可使译文地道、可读性强,但如果源语意义较明确,或尽可能保留源语传统文化,则需译者恰到好处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下文为例。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
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
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Paomo,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people can tear a bun into different sizes.As for Xi’an natives,this process is what they enjoy very much.
这一段的字幕是介绍古都西安的主食,译者全段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西安人的饮食习俗表达出来。
段首初次出现了“泡馍”这种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译者直接以汉语拼音形式将其音译为“Paomo”,保存了泡馍所具备的独有的文化色彩。
《舌尖》中类似的翻译还有馕(Nang),腊八豆腐(Laba Tofu)等。
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译时也运用拼音直接进行音译,如诺邓火腿(Nuodeng Ham),蒙古奶茶(Mongolia Milky Tea),西湖醋鱼(West Lake Fish with Vinegar)等,这类翻译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和风味。
从目的语的形成来看,形式上更简洁、清晰、直接,同时也传递了源语文本讯息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