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各时期作品特点

合集下载

t. s. eloit的文体特征

t. s. eloit的文体特征

T.S.艾略特的文体特征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与其独特的文体密不可分。

艾略特的文体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碎片化的叙事在艾略特的作品中,碎片化的叙事是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之一。

他善于利用断裂的语言和情节,将不同的意象和情感碎片拼凑在一起,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异质、多元的叙述结构。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包容性和复杂性,还使得读者不断感受到文本的多重解读可能性。

2. 压缩的语言艾略特的诗歌以其密集、紧凑的语言著称,这种压缩的语言使得他的诗作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艾略特擅长利用简洁而有力的词语和形象,创造出极具张力和震撼力的文本氛围。

这种压缩的语言不仅在形式上增强了诗歌的紧凑感和节奏感,还在文本语义上使得读者能够在凝练的语言中找到更多的意蕴。

3. 多重叙述层面艾略特的作品往往具有多重叙述层面,这一文体特征使得他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和情感。

他善于通过交叉叙述和叠套叙述的方式,创造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本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不断探寻和发现新的内涵和联想。

多重叙述层面也增强了作品的复杂性和深度,使得读者面临更多的文本解读选择和可能性。

4. 对传统文学的回应与变革艾略特的文体特征还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回应与变革。

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学形式和题材,如古典神话、圣经故事等,同时又在其中加入现代主义的元素和价值观,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生命力的新作品。

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回应与变革,艾略特不仅扩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还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诗歌与戏剧的交融艾略特的文体特征还表现在诗歌与戏剧的交融。

他善于将剧场性的场景和对话融入诗歌中,使得他的诗作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叙事氛围和情感张力。

艾略特的诗作中常常出现戏剧性的对话、情节和角色,这种文体特征使得他的诗歌更具现场感和亲身感,给读者带来更直接、更生动的阅读体验。

T.S.艾略特-2013

T.S.艾略特-2013

“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黄色的 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把它的舌头舐进 黄昏的角落,/在阴沟的水边徘徊,/让跌下烟 囱的烟 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黄昏烟雾的弥漫与猫的动作结合得天衣无缝, 写活了漫无目的的慵倦的生活,。 {安德鲁· 劳埃德· 韦伯的音乐剧《猫》根据诗 集《老负鼠的务实猫》(1939)改编}
第三章《火诫》
共十四节139行。今昔对比表现现代人的堕落 先写泰晤士河,往昔的欢乐繁华无痕,现代 人寻欢作乐、玩世不恭、肉欲横流。 斯宾塞《婚礼预祝曲》高尚纯洁爱情曲调, 同刚散的现代“仙女”的筵席及夏日荒唐游 乐相对照。“莱蒙湖”双关,古义为情人, 暗示男女游客关系实质。 渔王神话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对照。菲 迪南之父死而复活,渔王却非复活的象征。
第二章《对弈》
共四节96行。引用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 顿等人作品,三个典故:埃及艳后克莉奥佩 特拉的爱情故事,翡绿眉拉的故事和迦太基 女王狄多自杀的故事,衬托现代男女纵情声 色、百无聊赖。 两个场景:一在卧室,上流社会夫妻相互猜 疑。女求男陪她说话,男没话说,女气恼, 不休嗔怪,又找无聊话自言自语;二在下层 酒吧,女子与同伴谈论私情、打胎及如何对 付退伍回来的丈夫。标题取自英国剧作家的 戏剧,邻居请一个姑娘的婆婆下棋,让姑娘 与公爵偷情。这里的“对弈”有“性的游戏” 之义。
二、《荒原》1922
《荒原》
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小 型史诗。 最初发表 晦涩难懂及其原因(时 代、哲学思想、文艺观) 五章,434行. 引用34个 作家6种外语。
1、诗歌结构
长诗结构的骨架,是中世纪神话传说中关 于“圣杯”的故事。相传渔王因患病而不 育,致使国土成为不毛的荒原。要使渔王 康复,国土重现生机,必须找到那个具有 “起死回生”之力的“圣杯”。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1.生平与创作艾略特,G.(1888-1965)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商人家庭。

原籍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

祖先几代都是英格兰的清教徒。

1906年至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

后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人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至1914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1914年起定居英国。

1914年至1915年求学于德国,1915年回伦敦,在牛津大学读希腊哲学,后执教拉丁文与法文。

1917年至1920年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并任《利己主义者》杂志副主编。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直至1939年。

从20年代起直到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董事。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皇派。

艾略特曾与庞德一起,于本世纪初发起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又倡导" 新批评" ,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之一。

艾略特主要的成就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他是" 后期象征派" 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15-1922 年为艾略特创作的早期。

这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个妇人的写照》(1915)、《海伦姑姑》(1917)、《小老头》(1919)、《斗士斯威尼》(1920)等。

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前后英美上层人物的精神空虚和绝望。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写一个神经质的上流社会青年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这是一篇" 戏剧独白" ,采用自嘲的手法,运用大量的烘托和比喻来刻画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1922-1925 年,是艾略特创作的中期。

艾略特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艾略特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艾略特写作的特点是什么T·S·艾略特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那么艾略特写作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艾略特写作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艾略特写作风格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隐匿在诗句的背后,不断变换着面具和语气。

诗句中的“我”大都是是戏剧人物,而不是作者本人。

但是从总体来看,他更偏爱一种萎靡不振、无可奈何同时又不乏幽默的声音。

这个特点使读者难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诗歌。

艾略特的诗作往往没有完整的思想脉络,他无数次开玩笑地引用拜伦《唐璜》中的诗行为自己辩解。

T·S·艾略特认为,在诗歌创作中有种两种:“想象的逻辑”和“想象的秩序”,它们不同于常人熟悉的逻辑和秩序;读者应该听任诗中的意象自行进入他那处于敏感状态的记忆深处,不必考虑那些意象用得是否恰当,最终自然会收到很好的鉴赏效果。

表现这种“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最为充分的就是奠定艾略特现代派主将地位的《荒原》。

在1935年至1942年之间艾略特所创作的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的《四个四重奏》,它们分别是《东科克尔村》、《烧毁的诺顿》、《小吉丁》和《干燥的塞尔维吉斯》。

艾略特的成就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

1917年的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

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更多的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年中,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

这本书是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也为艾略特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

之后在1922年《荒原》随之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这时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了,他的名气近似神话,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T·S·艾略特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

其中著名的诗歌有《荒原》、《四个四重奏》;散文有《但丁》、《神圣的树林》;剧本有《家庭聚会》、《老政治家》等等,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

艾略特

艾略特


• •
• • • •
• 1914年去德国,后转赴伦敦, 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 • 1915年与英国姑娘维芬· 海渥特 结婚 • 1917年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 义》副主编 • 1922年出任文学评论季刊《标 准》主编 • 1927年入英国国籍,并参加了 英国国教 • 1952年艾略特就任伦敦图书馆 馆长 • 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 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合家团圆》(1939)、
《鸡尾酒会》(1950)
三、《荒原》
《荒原》节选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让春雨 挑动着呆钝的根。 冬天保我们温暖,把大地 埋在忘怀的雪里,使干了的 球茎得一点点生命。 夏天来得意外,随着一阵骤雨 到了斯坦伯吉西;我们躲在廊下, 等太阳出来,便到郝夫加登 去喝咖啡,又闲谈了一点钟。 我不是俄国人,原籍立陶宛,是纯德国种。 我们小时侯,在大公家做客, 那是我表兄,他带我出去滑雪撬, 我害怕死了。他说,玛丽,玛丽, 抓紧了呵。于是我们冲下去。 在山中,你会感到舒畅。 我大半夜看书,冬天去到南方
(1888—1965)
一、生平
•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1888—1965)是20世纪最重要 的诗人之一。
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 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 1670年移居美国波斯顿 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 英法文学 1909年大学毕业后,进研究院继续研究 哲学 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赴巴黎 大学研究柏格森哲学 1911年回哈佛大学准备学位论文 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一)荒原的晦涩难懂
• • • • 原因: 1、这首先是时代决定的 2、部分还在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 3、艾略特的文艺观也决定了他的创作的难 以理解

艾略特的诗艺之环:走向《四个四重奏》

艾略特的诗艺之环:走向《四个四重奏》

无疑,T. S. 艾略特(1888-1965)其诗其文,在英语现代诗的发展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

他之于英语现代诗的重要性,在于他总是能发现一种清晰的理论公式,并将它贯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他的评论打碎了乔治时代失去革命性的浪漫主义绵软如肥皂泡的风格,又引入了一种崭新的、知觉化的感受力,取代慵懒而模糊的无身体的韵律。

《荒原》《传统与个人才能》,客观对应物、感性的分离,他的诗歌与理论被迅速纳入经典化的过程,并造成现代文学评价标准的板块漂移:由于玄学派板块的挤压,邓恩从枯燥、抽象的诗歌盆地隆起为难度等级极高的山峰,雪莱、弥尔顿却经历着一次次地震,成为一种需要被克服的痼疾。

而关于艾略特的诗歌与理论的论述,又仿佛形成了新的、伸出文学大陆的“半岛”,逐渐有了自己的水系、地势与气候。

在艾略特的第二故乡英国,他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莎士比亚。

同时代性的书写英国文学评论家海伦·加德纳(Helen Gardner,1908-1986)所著《T. S. 艾略特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艾略特诗歌的即时观察。

该书初版于一九四九年,其渊源则是作者于一九四二年写作的《艾略特最近的艾略特的诗艺之环:走向《四个四重奏》谈炯程T. S. 艾略特(1888-1965)104二○二三105年二月号书城·诗歌》一文。

不同于大多数此类著作,加德纳是以《四个四重奏》为论述中心的。

评论同时代的文本是大概最适用于新批评的方法,把文本当成一种完善的晶状结构,而不借助外部的历史、社会与传记材料来稀释它的文学性。

此书出版时,距离艾略特完成最后一首四重奏《小吉丁》不过七年(其余三首,《燃毁的诺顿》1935年,《东库克》1940年,《干塞尔维其斯》1941年)。

《四个四重奏》所书写的内容,还没有彻底地熔铸成某种公共经验,它依然把那些个人性的书写附在词的羽翼下,它所提及的事物依然是当下的,所以既鲜活,又常被忽视。

人们倾向于认为当代的文本是松软的、浸过水又沾上现实尘埃的海绵拖把,只有当它被闲置已久,现实的尘埃逐渐让它变硬、难以使用时,读者与评论家们才愿意反复地挤压文本的海绵柱,以恢复它在历史中原本的柔韧与自然。

TSEliot简介及作品介绍

TSEliot简介及作品介绍

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
4. Dramatic monologue(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
5.His poems are interesting also for its method of presentation.
6.T. S. Eliot modern experience is chaotic, irregular, and fragmentary, and it is the poet’s job to form new whole out of disparate experiences.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p166
This poem marked the start of Eliot’s career as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influential poets.
“Prufrock" is about a lonely, timid middleaged man who, lacking self-confidence, wants to propose marriage to a lady but is afraid to do so, and ultimately does not.
The Waste Land
T . S . Eliot
Brief introduction
The Waste Land is a 434-line modernist poem by T. S. Eliot published in 1922. It has been call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ms of the 20th century.“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有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有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有一、艾略特简介托马斯·艾略特(Thomas Eliot,1888-1965)是一位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他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密切相关。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艾略特诗歌作品的特点1.现代主义风格:艾略特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表现在对传统诗歌形式的颠覆、语言的创新以及对复杂心理和现实社会的描绘。

2.复杂的艺术形式:艾略特的诗歌作品结构严谨,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魔幻现实主义等,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3.深刻的社会批判:艾略特的诗歌作品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荒诞性和人性的困境。

4.丰富的文化内涵:艾略特的作品深受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代表性诗歌作品介绍1.《荒原》:这是艾略特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之一,通过对现代社会种种现象的描绘,表现了人性的荒诞和精神的荒凉。

该作品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四个四重奏》:这是艾略特的另一部重要诗歌作品,以时间和信仰为主题,通过对个人和历史的探讨,展现了人类精神的挣扎和追求。

四、艾略特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翻译与研究:艾略特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翻译和研究,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艾略特的诗歌作品启发了中国现代诗人的创作,许多诗人受到其作品的影响,开始探索现代主义诗歌的道路。

3.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艾略特的诗歌作品被广泛纳入我国文学教育的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五、总结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从艾略特的各时期主要著作特点来具体发掘“非个人化”理论的内涵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变化。

第一时期包括1915年至1922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诗集》。

艾略特这一时期的创作通常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

第二个时期包括1922年至1925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荒原》和《空心人》。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

《空心人》通常被认为是艾略特描写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

第三时期包括从《灰星期三》开始,一直到他晚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个时期的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来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在求爱途中矛盾变化的心理,这个男子过于敏感、过分内省、过度压抑自我,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

在《诗集》中,艾略特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社会风起不振的一种厌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

第二个时期的作品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

如在《空心人》中,艾略特描绘了西方人精神空虚的生存状态: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稻草人
互相依靠
头脑里塞满了稻草。

唉!
当我们在一起耳语时
我们干涩的声音
毫无起伏毫无意义
像风吹在干草上
或像老鼠走在我们干燥的
地窖中的碎玻璃上。


诗人以“空心人”、“稻草人”来比喻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危机。

全诗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气氛。

第三个时期艾略特继续进行诗歌艺术的探索,同时思想开始出现变化。

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了天主教。

艾略特在加入了英国国教之后曾在《兰斯劳脱安特罗斯》的序言中声明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国教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表明诗人已从早期那种精神无所依托的荒原状态转向了宗教的怀抱。

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作为艾略特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描写了一个皈依宗教的人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的精神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