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略特与勃洛克象征主义诗歌之比照

合集下载

“荒原”之美——论《荒原》的艺术表现形式

“荒原”之美——论《荒原》的艺术表现形式

“荒原”之美戴思迪(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摘要:英国作家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誉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在思想内容上,《荒原》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

在艺术特征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

诗人通过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破碎的忧虑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令人耳目一新。

“荒原”之美美在独特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思想;艺术;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4-0126-04∗[收稿日期]2012-02-06∗∗[作者简介]戴思迪(1987—),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荒原》的艺术表现形式艾略特是英国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1908年走上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主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四个四重奏》、《诗集》等。

1948年,由于“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和英王“劳绩勋章”。

而《荒原》则是其代表作。

这首长诗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人们对理性科学开始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产生失望,对大规模战争更是恐惧。

还有诸如对经济危机的焦虑、以及对现代化生产中被异化的担忧等等。

这股汹涌澎湃的精神危机,涤荡着一切,冲击了人们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

《荒原》所表现的正是西方人的这种精神世界。

在艺术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长诗主要运用了大量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手法,表现诗人对西方文明的忧虑和眷恋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

本文着重讨论《荒原》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意象组合,以及互文性等艺术方法。

一、独特而复杂的象征从文学流派上看,艾略特的创作属于后期象征主义,而象征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创作,他被评论家认为是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风在四点骤然刮起艾略特赏析

风在四点骤然刮起艾略特赏析

风在四点骤然刮起艾略特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风在四点骤然刮起背景介绍三、诗歌内容解析四、艾略特创作风格与这首诗歌的关系五、诗歌的艺术价值六、结论正文:风在四点骤然刮起,这是艾略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里,我们将从背景介绍、内容解析、创作风格、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歌的背景。

风在四点骤然刮起,创作于20世纪初期,那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动荡,人们生活在混乱和迷茫之中。

艾略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风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诗歌的内容。

诗歌以风为主题,通过风的突然刮起,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变革和人们内心的动荡。

诗中运用了大量象征和隐喻手法,如风代表时代变迁、雨代表传统价值观的失落等。

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艾略特展现了一幅时代画卷,让人们看到了战后的社会景象。

在创作风格方面,艾略特采用了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语言独特,结构复杂,寓意深刻。

这使得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此外,风在四点骤然刮起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也不能忽视。

诗歌通过对风的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这种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风在四点骤然刮起这首诗歌,是艾略特创作的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现代主义诗歌。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战后的社会风貌,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论T· S·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中的意象运用

论T· S·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中的意象运用
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分 析,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主题、现代性和写作技 巧上。海外研究绝大多数涉及到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 复杂的情感以及艾略特对英雄人格的描述。正如穆迪 (2005)在其著作《T.S. 艾略特的剑桥同伴》中所写的 那样,“在十几本教科书和一千间教室里已经都分析了 它的特点——标题元素所显示的矛盾信号 ;指出瘫痪 自我意识主题的题词 ;对位代词,我,你和我们 ;不 规则的、有时是未经修饰的线条的运动 ;威胁性的半 音图像的潜流”。如前所述,“普鲁弗洛克”的这些不 同特征已经引起了注意和研究。同时,这首诗独特的 语言和主题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沙丹(1985)对这 首诗的原始来源进行了研究,他的《传统个人才能》 注重“普鲁弗洛克”形成的背景或条件。自 1932 年赵 罗瑞第一次翻译艾略特的《荒原》后,中国对艾略特 的研究才开始广泛甚至泛滥。程心(2008)在《普鲁 弗洛克的性爱难题》一书中写道 :“普鲁弗洛克是一个 自我意识的反浪漫主义者,过分强调精神上的爱和对 性欲的排斥。”她指出普鲁弗洛克对爱的怯懦不仅反映 了他的个性缺陷,而且反映了社会上真实的一面。还 有一些中国学者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探讨艾略 特的写作技巧。陈义华(2012)的《艾略特〈普鲁弗 洛克的情歌〉中的重复及其作用》通过对重复修辞手 法的探讨,指出重复修辞手法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对普 鲁弗洛克的完整性做出了贡献。 二、意象拼贴
文艺理论
论 T• S• 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中的意象运用
沈茗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中广泛运用的重要艺 术手法即意象的解读,揭示艾略特语言艺术的精妙之 处。同时,通过对这些看似无关的意象的拼贴和对这 些意象的陌生化,艾略特丰富和强化了这首诗的主题, 即饱受无意义生活和精神危机折磨的现代人的空虚。

解析俄罗斯诗人勃洛克的象征密码

解析俄罗斯诗人勃洛克的象征密码

解析俄罗斯诗人勃洛克的象征密码作者:李姝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9期内容摘要:勃洛克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他与象征主义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勃洛克诗歌中丰富多彩的象征含义,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勃洛克的创作内涵,也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勃洛克象征象征含义开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画卷,我们会在其中看到亚历山大,勃洛克这个伟大的名字。

亚历山大·勃洛克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赞誉“勃洛克的创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时代”,而杰出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更是称赞他为“二十世纪的里程碑”,由此可见勃洛克对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勃洛克的诗歌作品中象征是最主要的写作元素,他的诗歌拥有丰富的象征形象和完整的象征体系。

在诗人思想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他的象征形象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解析勃洛克诗歌中象征形象所涵含的意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体会勃洛克的作品精髓及其创作内涵。

勃洛克在1911-1912年整理出版了三卷本《诗集》,它是诗人把自己的抒情诗当作一部统一的作品,根据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梳理出的“三部曲”。

根据这三本《诗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勃洛克的三个创作时期的风格与特点。

一、第一个创作时期的象征解析第一个创作时期主要是在1898年——1904年期间,这一时期勃洛克的抒情诗代表作品就是《美妇人诗集》,而“永恒女性”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

勃洛克通过诗人索洛维约夫的作品,萌生了一种对“永恒女性”的崇拜信念,勃洛克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女人性”,在他看来女性是尘世间引导人类的精神力量,是“真善美”的化身。

为此勃洛克在《美妇人诗集》中塑造了一个集美丽,神圣,纯洁,善良于一身的“美妇人”形象。

在这一时期勃洛克的象征主义特点是以“永恒女性”为主,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1.生平与创作艾略特,G.(1888-1965)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商人家庭。

原籍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

祖先几代都是英格兰的清教徒。

1906年至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

后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人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至1914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1914年起定居英国。

1914年至1915年求学于德国,1915年回伦敦,在牛津大学读希腊哲学,后执教拉丁文与法文。

1917年至1920年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并任《利己主义者》杂志副主编。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直至1939年。

从20年代起直到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董事。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皇派。

艾略特曾与庞德一起,于本世纪初发起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又倡导" 新批评" ,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之一。

艾略特主要的成就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他是" 后期象征派" 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15-1922 年为艾略特创作的早期。

这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个妇人的写照》(1915)、《海伦姑姑》(1917)、《小老头》(1919)、《斗士斯威尼》(1920)等。

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前后英美上层人物的精神空虚和绝望。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写一个神经质的上流社会青年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这是一篇" 戏剧独白" ,采用自嘲的手法,运用大量的烘托和比喻来刻画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1922-1925 年,是艾略特创作的中期。

探讨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远距取譬”与联想

探讨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远距取譬”与联想

探讨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远距取譬”与联想“远距取譬”的比喻原则是在玄学派超常夸张的比喻基础上发展而成。

文章基于现代主义代表诗人艾略特对“远距取譬”原则的发展,结合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分析了“远距取譬”与联想的关系以及这种创作方法的艺术特色。

标签:艾略特;“远距取譬”;联想一、“远距取譬”原则的发展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人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在客观上也归纳出玄学派的写作特点——巧思妙喻。

此后,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展成为“远距取譬”的原则。

他认为找到喻体,即诗人情感、思想与具体形象的事物使它们成为“特殊” 的情感的固定形式,使读者立刻产生联想,引起心灵的共鸣,这实际上就是以直接的方式实现了内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大胆采用“远距取譬”,通过这一手段,达到运用感官了解思想或实现思想到感情的转换。

因此,艾略特的“远距取譬”是一大進步,也是对诗歌美学的重要贡献。

二、艾略特诗歌中的比喻——“远距取譬”与联想“远距取譬”与联想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远距取譬” 中的联想能突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同性。

例如,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写道“当黄昏展开遮没了天空,像一个麻醉在手术台上的病人。

”艾略特把黄昏比作“上了麻醉药的病人” (天空则为病人躺着的手术台),令读者立刻产生联想,引起心灵的共鸣。

这个比喻之所以玄妙,就在于它形式上是明喻,实质上却暗含着隐喻;就在于本体黄昏与喻体病人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

黄昏“朝天空慢慢铺展着”,使人联想起夕阳西下的天空。

“上了麻醉药的病人”令人想起手术台、疾病、死亡等,让人置身于一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呆滞的氛围。

因而,这个设喻制造了一个复杂怪异的意象,使读者联想到一个既非黑夜,又非白昼,半死不活,病恹恹的被“麻醉”了的黄昏,其本体跟喻体之间确实存在一种内在的相同性。

布莱克诗歌表现手法浅析

布莱克诗歌表现手法浅析

布莱克诗歌表现手法浅析
马克斯·布莱克的诗歌表现手法浅析
马克斯·布莱克是英语诗歌中十九世纪经典的作家。

他的文学风格工整细腻,
善于动人的情感宣泄。

在他的诗中,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法。

其一,布莱克善用比喻和拟人。

比喻是把一种事物同另一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比如他的“把痛苦比作蜘蛛换作细针话也莫及”。

布莱克把痛苦比作晦暗如蜘蛛;而拟人是把不可感知的物质或非物质拟象给出人的形象,如:“卑微的心情在她的思绪里历历在目”,此句利用拟人手法,把客体物质化为主体感知的景象。

其二,布莱克经常利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望日出”中用
“烈日一瞥”来形容郁闷沉重的情绪。

同时,也用“远地之月”和“消逝之风”来形容分离伤感,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此外,比喻和象征之外,布莱克更经常采用排比手法来叙述感受,这种技巧很
好的达到了文学的目的,让人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感悟的升腾,有比如“爱起来简单,而保持又如此之困难”,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表达的却是一种深刻的情思。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见到布莱克的文学艺术手法,他准确触及人性切除,让读者在读他的诗之时,清楚体会到一种浓浓的情感味道。

更何况他总是在诗歌里展现新奇的题材,且使用独特的语言和略带寓言的故事性结构,展现出其高超的文学创作才能。

浅谈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

浅谈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

浅谈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浅谈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摘要]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既是新批评派的奠基人,又被西方评论界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大师。

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本文从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入手,对“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等诗学理论和他的新批评理论展开系统分析,进一步阐明了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在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T?S艾略特特色诗学理论新批评[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53-02T?S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与新批评家。

他被人们称作是现代派诗歌之父。

在很多人眼中,他的辩证诗学理论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特征的体现。

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发表使他在西方诗坛上崭露锋芒,他的《荒原》更让他的“荒原之风”赢得世界的赞誉,并从此开创了T?S艾略特的现代派诗歌时代。

甚至在20世纪的中国,很多作家也纷纷翻译和研究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和艺术手法,如对“非个性化理论”和“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和“多元文化”等的吸收和运用便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发展。

T?S艾略特正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T?S艾略特以其超凡的诗歌创作理论和缜密的新批评理论使现代主义诗歌达到了理论系统化和本体化的质的飞跃。

首先是“非个性化理论”。

这个理论是其在著名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

“非个性化”这个词是T?S艾略特从法国批评家古尔蒙特的一个化学催化剂的比喻中引用的一个词。

这个比喻被T?S艾略特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指创造的心灵的非个性化过程。

也就是完美的诗人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一样,他不是有意识地表现个性而是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来间接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艾略特与勃洛克象征主义诗歌之比照 摘 要:艾略特和勃洛克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两个杰出代表,享誉文坛。本文以对《荒原》和《十二个》文本的分析,旨在揭示出二者在象征艺术上各自具有的风格特质,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之中,其义自现。

关键词:艾略特 勃洛克 象征主义诗歌 《荒原》 《十二个》 比照 作家大都是敏感的,诗人尤其如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诗坛,一大批诗人把敏锐的嗅觉深入时代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一反浪漫主义诗歌矫揉造作的滥情和只关注自身小我的局限传统,借极富创造性的笔调,以各种意蕴深厚的形象去囊括丰富之世界、复杂之人生。这就是现代主义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象征主义诗歌。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发轫,经由兰波、威尔兰和马拉美等人的理论完善,前期象征派诗人将视角转向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黑暗,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纯粹理念和抽象概念。而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后期象征派诗人,则让象征与时代发生关联,突破个人情感局限,将象征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使后期象征主义成为波及世界的诗歌流派。其中,艾略特的《荒原》不仅使他成为象征主义诗人中的佼佼者,更令他稳坐现代主义诗歌代言人的头把交椅。 一、一代宗师艾略特 19世纪中后期开始,以令人生畏的速度崛起的科学技术影响了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深刻的莫过于改变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进程。新兴的经济结构加速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也加重了现代人的生存压力。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乐观精神被一种弥漫的虚无主义所替代。而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根深蒂固的理性主义思维传统和文化体系。《荒原》正是这样背景下的时代产物。 (一)象征艺术的典范 从标题我们即可看出,“荒原”即象征着西方精神世界的枯竭,是作者对整个西方社会文明的深刻质疑。艾略特写作这首诗受弗雷泽的《金枝》和魏士登的《从祭仪到神话》 中的传说影响。他从前者借取了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的关于繁殖者崇拜的神话。艾略特又从后者借用了关于圣杯的传说。在第一章《死者葬仪》中写道: 四月是最为残酷的月份,荒地上 生长着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又用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 诗中暗示出的景象便是荒原:四月的春天再不是人们熟知的早春的生机与美好,而是被欲望和回忆病态地占据着,一切都潜藏在死气沉沉和行将毁灭的虚无之中。《荒原》要探索的正是荒原荒芜的缘由以及如何使其复苏的象征性意味。 第二章 ,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对夫妇的卧室的场景:上流家庭的妻子烦躁不安,不断向丈夫发问,并斥责丈夫;丈夫却心不在焉地应付妻子,展示了夫妻间因缺乏沟通和爱而不协调的状态。而场景突然切换到一个低档酒店,两个下层妇 女的交谈,莉儿深陷生育的生活窘境无法自拔,本节最后一句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一剧中奥菲莉亚的道别词“晚安夫人们,晚安,亲爱的夫人们,晚安,晚安”结尾,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莉儿的不幸未来。 《荒原》的第三章《火诫》标题源于释迦牟尼的《火诫》与奥古斯汀的《忏悔录》。这里恰好与艾略特在《荒原》后半部分所做的大量独白者的冥思苦想相互照应,表达出作者本人期望通过东西方博大的宗教智慧结晶来普度众生,挽救灵魂,还原人性的主题脉络。 (二) “整体象征”艺术的先锋 艾略特伟大而富于创见性地将“荒原”作为整体象征物统贯全诗,诗歌在内容上通过种种客观对应物的建立得以彰显。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认为,《哈姆雷特》一剧缺乏外部事物和情感世界上的完全对应,即“客观对应物”。“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换一个角度说,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艺术地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隐喻的过程,一个将抽象的经验投射到‘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等客观事物之上的客观化的过程”。 整首诗就是通过“荒原”这个整体象征意象的确立,从而统摄全局的。作者将荒芜之感借助意象进一步强化: 沿着人们踏过的街道的边缘 我看到女仆潮湿的灵魂 正在大门口绝望地发芽 在“荒原”这个整体象征意象之下,包含着一个个“局部的小象征、小现实主义、小自然主义的写作技法,而且是反复、重叠式使用”。在全诗中,对“风信子花少女”、“上层社会女人”、“莉儿的朋友”以及“女打字员”等的刻画无不渗透着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风味特色。更为巧妙的是,作者也不将他们作为个体来展现,而是把其看成一种类型,压缩成一种理念,一并抛给读者。 总之,《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现代诗,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作为后期朦胧诗的巅峰之作,它既非单纯叙事抑或落入抒情的俗套,而是把成碎片状的场景出人意料地拼接串联,让毫不相干的意象以罗列重叠的方式得以展示,以“荒原”的整体框架构架之,不仅使场景、意象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更是彰显了作为现代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其背后深藏的正是西方文明衰退的历史必然性。在其意象之间和场景之间的巨大跳跃中,我们更能体会出作者在思维上天马行空的天才特质,与此同时,我们在紧随其思维跳跃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忽略了诗人本人的情绪,使隐藏其后的感情与读者的感情相对应,再佐以大量的典故、对话、场景、引语等,画面感强烈而有层次,浑然天成又引人遐想无限。不过分地说,仅以一首《荒原》,就足以让诗人艾略特成为独享读者敬仰和膜拜的一代宗师。 二、东西合璧的勃洛克 在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滚滚大潮之中,20世纪的俄罗斯的广阔大地上正孕育着一位象征艺术的伟大诗人——他就是被誉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苏维埃时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的俄国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作家勃洛克。如果说艾略特是一位在诗歌艺术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革新旗手,那么勃洛克则是一位嗅觉敏锐、兼采众长的时代弄潮儿。毫无疑问,艾略特在象征主义诗歌道路上竖起了一面旗帜,而勃洛克的诗歌创作,则是将旗帜的精神与自身民族性综 合、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种程度上看,勃洛克正是东西方象征主义艺术的产物。

(一)独树一帜的象征诗人 纵观俄国象征派诗人的诗作,其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呈现出鲜明的重视心理、哲学、宗教等精神意识形态领域的内涵,却忽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的特色。而正是在年轻的象征主义诗人勃洛克的笔下,俄国象征诗中原有的心理、哲学和宗教的内容得以传承,与此同时,西方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得以发扬,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又为他所具有,在诗歌的选题与思想主旨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特色,这一特质又为其他象征诗人所少有。难怪连诗人自己也认为:“《十二个》——终归是我写下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当时我的生活是与时代共呼吸的!” (二)兼容并包的象征风格 “象征”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艺术手段,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隐喻和暗示某种抽象的观念或思想感情”,简言之,“象征就是以一物来暗示另一物”。[6]与整体象征相对应的另一种象征方法是“局部象征”,即不通过大的框架构建全诗,诗歌的各个部分有自己的小象征、小暗示,他们不一定与诗歌的题目发生关联,也不一定围绕诗歌的题目展开,可以说从结构上显得比较松散、自由。这种象征技巧多为俄国早期象征派诗歌中所见。勃洛克的《十二个》中的象征艺术也表现为一种“东西合璧”式的风格: 一方面,勃洛克的象征带有鲜明的俄罗斯象征诗派的笔调——“局部象征”的技法,这大多表现在俄国象征派诗人的创作之中,他们自有一套诗歌传统——或是叙事,或是抒情,将象征作为一种类似比喻、讽刺、渲染的技法,局部式、零散性地浸入字里行间,只要诗歌显露出一点点的象征倾向,那么它就是象征诗。他们对诗歌的命名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比喻”的技巧,并非真正的“象征”艺术。这种模糊的界定显然给勃洛克的创作带来了影响。《十二个》的命名强烈体现出了俄罗斯式的“象征”,“十二个”不仅指出了主人公是12名执行巡逻任务的赤卫队员,而且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圣经》中耶稣的十二个追随他的使徒。两千多年前的新时代之初,而新时代对于勃洛克来说是社会认知的革新,基督教的兴起代替了多神教信仰,人们的世界观中融入了“人人平等”的新思想。毫无疑问,诗人将耶稣选为了领导者: 还是突来的霜扰乱了它的花 他踏着轻柔的步伐,驾临在学风之上 雪花的细屑飞舞,犹如珍珠, 他戴着白色的玫瑰花环—— 走在前面——这就是耶稣·基督。 长诗的最后一节引入了耶稣·基督,这是一个直接与题目相关联的象征意象,它既是严格地围绕主题的象征,又是对诗名意象的充分散发与拓展。 另一方面,勃洛克的诗歌中拥有着多数俄罗斯诗人不具备的“整体象征”的艺术风格。《十二个》的主题是宗教神秘主义,诗人希望借以宗教性来理解和支持十月革命,希望建立“大一统的神权王国”。所以,用“十二个”的总体象征物来搭建一个大的象征框架,集中表现十月革命和十二个赤卫军的现实生活。像《荒原》一样,勃洛克用了很多分散的“小象征”、比喻和白描手法,如“黑夜”、“暴风雪” 等象征着旧社会的牵绊和折磨,以及无法阻挡的革命带来的新契机等。在大的象征框架内,融入众多小象征、小现实主义和小浪漫主义的技法,这也正与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荒原》中的“整体象征”手法如出一辙。 如果说艾略特是一位在诗歌的实验田中奋勇开拓的先锋,那么勃洛克则是一位沟通东西方象征诗歌的使者,在他的身上,既不乏俄国象征派朦胧轻柔的美学传统,又带有鲜明的西方象征诗歌的创新性和整体性,东西方的文学美感在他这里融会贯通,让他荣登俄罗斯象征主义之王的高位,更使他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