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复习题集答案第十一章蜗杆传动设计(100323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答案(1-18章全)正式完全版

第11章 蜗杆传动11.1 蜗杆传动的特点及使用条件是什么?答:蜗杆传动的特点是:结构紧凑,传动比大。
一般在传递动力时,10~80i =;分度传动时只传递运动,i 可达1 000;传动平稳,无噪声;传动效率低;蜗轮一般用青铜制造,造价高;蜗杆传动可实现自锁。
使用条件:蜗杆传动用于空间交错(90)轴的传动。
用于传动比大,要求结构紧凑的传动,传递功率一般小于50kW 。
11.2 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如何计算?能否用分度圆直径之比表示传动比?为什么?答: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可用齿数的反比来计算,即1221i n n z z ==;不能用分度圆直径之比表示传动比,因为蜗杆的分度圆直径11d mq mz =≠。
11.3 与齿轮传动相比较,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有何特点?为什么?答: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与齿轮传动类似,有点蚀、弯曲折断、磨损及胶合。
但蜗杆传动中蜗轮轮齿的胶合、磨损要比齿轮传动严重得多。
这是因为蜗杆传动啮合齿面间的相对滑动速度大,发热严重,润滑油易变稀。
当散热不良时,闭式传动易发生胶合。
在开式传动及润滑油不清洁的闭式传动中,轮齿磨损较快。
11.4 何谓蜗杆传动的中间平面?中间平面上的参数在蜗杆传动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蜗杆传动的中间平面是通过蜗杆轴线且垂直于蜗轮轴线的平面。
中间平面上的参数是标准值,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是在中间平面计算的。
在设计、制造中,皆以中间平面上的参数和尺寸为基准。
11.5 试述蜗杆直径系数的意义,为何要引入蜗杆直径系数q ?答:蜗杆直径系数的意义是:蜗杆的分度圆直径与模数的比值,即1q d m =。
引入蜗杆直径系数是为了减少滚刀的数量并有利于标准化。
对每个模数的蜗杆分度圆直径作了限制,规定了1~4个标准值,则蜗杆直径系数也就对应地有1~4个标准值。
11.6 何谓蜗杆传动的相对滑动速度?它对蜗杆传动有何影响?答:蜗杆传动的相对滑动速度是由于轴交角90∑=,蜗杆与蜗轮啮合传动时,在轮齿节点处,蜗杆的圆周速度1v 和蜗轮的圆周速度2v 也成90夹角,所以蜗杆与蜗轮啮合传动时,齿廓间沿蜗杆齿面螺旋线方向有较大的相对滑动速度s v ,其大小为s 1cos v v λ==。
机械设计-蜗杆习题与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习题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与齿轮传动相比较,不能作为蜗杆传动的优点。
A.传动平稳,噪声小B.传动效率高C.可产生自锁D.传动比大2阿基米德圆柱蜗杆与蜗轮传动的模数,应符合标准值。
A.法面B.端面C.中间平面3蜗杆直径系数q =。
A.4 A.C.5 A.C.6 A.C.7A. C.8A.C.9 A.C.10 A.40CrB.GCrl5C.ZCuSnl0P1D.LY1211蜗轮常用材料是。
A.40CrB .GCrl5C.ZCuSnl0P1D.LYl212采用变位蜗杆传动时。
A.仅对蜗杆进行变位B.仅对蜗轮进行变位C.同时对蜗杆与蜗轮进行变位13采用变位前后中心距不变的蜗杆传动,则变位后使传动比。
A.增大B.减小C.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14蜗杆传动的当量摩擦系数f v 随齿面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大而。
A.增大B.减小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15提高蜗杆传动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是。
A.增大模数mB.增加蜗杆头数1zC.增大直径系数qD.减小直径系数q16闭式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
A.蜗杆断裂B.蜗轮轮齿折断C.17 A.i =C.i =18 A.C.19(a )d 1=A.一个B.20A.C.2l 2223轴向力F a2242526蜗轮轮齿的失效形式有、、、。
但因蜗杆传动在齿面间有较大的,所以更容易产生和失效。
27变位蜗杆传动仅改变的尺寸,而的尺寸不变。
28在蜗杆传动中,蜗轮螺旋线的方向与蜗杆螺旋线的旋向应该。
29蜗杆传动中,蜗杆所受的圆周力F t1的方向总是与,而径向力F rl 的方向总是。
30闭式蜗杆传动的功率损耗,一般包括:、和三部分。
31阿基米德蜗杆和蜗轮在中间平面相当于与相啮合。
因此蜗杆的模数应与蜗轮的模数相等。
32在标准蜗杆传动中,当蜗杆为主动时,若蜗杆头数1z 和模数m 一定,而增大直径系数q ,则蜗杆刚度;若增大导程角γ,则传动效率。
33蜗杆分度圆直径1d =;蜗轮分度圆直径2d =。
11 机械设计作业_蜗杆传动答案

蜗 杆 传 动1、简述蜗杆传动的特点和应用场合?【答】蜗杆传动的主要特点有:(1)传动比大,零件数目少,结构紧凑;(2)冲击载荷小、传动平稳,噪声低;(3)当蜗杆的螺旋升角小于啮合面的当量摩擦角时,蜗杆传动具有自锁性;(4)摩擦损失较大,效率低;当传动具有自锁性时,效率仅为0。
4左右;(5)由于摩擦与磨损严重,常需耗用有色金属制造蜗轮(或轮圈),以便与钢制蜗杆配对组成减摩性良好的滑动摩擦副。
蜗杆传动通常用于空间两轴线交错,要求结构紧凑,传动比大的减速装置,也有少数机器用作增速装置。
2、蜗杆直径系数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蜗杆直径系数?【答】蜗杆直径系数是蜗杆分度圆直径和模数的比值。
md q 1= 引入蜗杆直径系数是为了限制蜗轮滚刀的数目及便于滚刀的标准化。
3、为什么蜗轮的端面模数是标准值?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是什么?【答】1)在中间平面上,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就相当于齿条与齿轮的啮合传动。
所以在设计蜗杆传动时,均取中间平面上的参数(如模数、压力角等)和尺寸(如齿顶圆、分度圆等)为基准,并沿用齿轮传动的计算关系。
对于蜗轮来说,端面模数等于中间平面上的模数。
2)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是:蜗杆的轴向模数等于蜗轮的端面模数,蜗杆的轴向压力角等于蜗轮的端面压力角,蜗杆中圆柱上螺旋线的导程角等于蜗轮分度圆上的螺旋角,且螺旋线方向相同。
即m m m t a ==21;21t a αα=;βγ=4、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相应的设计准则是什么?【答】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主要有齿面点蚀、齿根折断、齿面胶合及过度磨损等。
在开式传动中多发生齿面磨损和轮齿折断,因此应以保证齿根弯曲疲劳强度作为开式传动的主要设计准则。
在闭式传动中,蜗杆副多因齿面胶合或点蚀而失效。
因此,通常是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而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校核。
对于闭式传动,由于散热较为困难,还应作热平衡核算。
5、试分析画出图5所示蜗杆传动中各轴的回转方向、蜗轮轮齿的螺旋方向及蜗杆、蜗轮所受各力的作用位置和方向。
蜗轮蜗杆作业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 蜗杆传动 作业题 答案一、填空题1.在润滑良好的情况下,减摩性好的蜗轮材料是青铜类,蜗杆传动较理想的材料组合是蜗杆选用碳素钢或合金钢,蜗轮选用青铜类或铸铁。
2.有一标准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已知z l=2,q=8,z2=42,中间平面上模数m=8 mm,压力角a=20°,蜗杆为左旋,则蜗杆分度圆直径d1= 64 mm,传动中心距a= 200 mm。
蜗杆分度圆柱上的螺旋线升角γ=arctan 0.25 。
蜗轮为左旋,蜗轮分度圆柱上的螺旋角β= 14.036° 。
3.限制蜗杆的直径系数q是为了限制蜗轮滚刀的数目,便于滚刀的标准化。
4.闭式蜗杆传动的功率损耗,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啮合功率损耗、轴承摩擦损耗和搅油损耗。
5.蜗杆传动设计中,通常选择蜗轮齿数z2>26是为了保证传动的平稳性,z2<80是为了防止蜗轮尺寸过大引起蜗杆跨距大或蜗杆的弯曲刚度过低。
6.蜗杆传动中,蜗杆导程角为γ,分度圆圆周速度为v1,则其滑动速度vs为v l/cosγ,它使蜗杆蜗轮的齿面更容易产生磨损和胶合。
7.有一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已知蜗杆头数zl=1,蜗杆轮齿螺旋线方向为右旋,其分度圆柱上导程角γ=5°42’38",蜗轮齿数z2=45,模数m=8 mm,压力角α=20°,传动中心距a=220 mm,则传动比i= 45 ,蜗杆分度圆柱直径dl= 80 mm,蜗轮轮齿螺旋线方向为右,其分度圆螺旋角β= 5°42’38" 。
8.减速蜗杆传动中,主要的失效形式为轮齿点蚀、弯曲折断、齿面胶合和磨损,常发生在蜗轮轮齿上。
9.对闭式蜗杆传动,.通常按蜗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而是按蜗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校核;对于开式蜗杆传动,则通常只需按蜗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设计。
10.在圆柱蜗杆传动的参数中,模数m 和压力角及特征系数q为标准值,齿数z l、z2和中心距必须取整数。
机械设计专升本章节练习题(含答案)——蜗杆传动

第14章 蜗杆传动【思考题】14-1 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场合是什么?14-2 为什么蜗轮的端面模数是标准值?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是什么? 14-3 蜗杆直径系数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蜗杆直径系数?14-4 蜗杆传动的传动比计算公式是什么?它是否等于蜗杆和蜗轮的节圆直径之比? 14-5 如何进行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各力方向如何确定?与齿轮传动的受力有何不同? 14-6 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相应的设计准则是什么?14-7 在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中,为什么只考虑蜗轮的强度?蜗杆的强度任何考虑?蜗杆的刚度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计算?14-8 蜗杆传动的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具有自锁特性的蜗杆传动,其啮合效率通常只有40%左右?14-9 为什么蜗杆传动要进行热平衡的计算?采用什么原理进行计算?当热平衡不满足要求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A 级能力训练题1. 与齿轮传动相比较,不能作为蜗杆传动的优点的是______。
(1)传动平稳,噪音小 (2)传动比可以很大(3)在一定条件下能自锁 (4)传动效率高2. 蜗杆与蜗轮正确啮合条件中,应除去______。
(1)21t a m m = (2)21t a αα= (3)21ββ= (4)螺旋方向相同3. 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______。
(1)蜗杆断裂 (2)蜗轮轮齿折断(3)蜗轮齿面产生胶合、疲劳点蚀及磨损4.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与______因素关系不大。
(1)蜗杆传动副的材料 (2)蜗杆传动载荷性质(3)蜗杆传动的滑动速度 (4)蜗杆传动的散热条件5. 在润滑良好的情况下,减摩性最好的蜗轮材料是______。
(1)铸铁 (2)黄铜 (3)锡青铜 (4)无锡青铜6. 蜗杆传动较为理想的材料组合是______。
(1)钢和钢 (2)钢和青铜 (3)钢和铝合金 (4)钢和铸铁7. 在蜗杆传动设计中,除规定模数标准化外,还规定蜗杆直径d l 取标准,其目的是______。
机械设计复习参考题(第11章蜗杆传动)

第11章 蜗杆传动1齿面点蚀首先发生在什么部位?为什么?防止点蚀可采取哪些措施?答:齿面点蚀首先发生在节线附近齿根一侧。
因为轮齿节点处啮合时,相对滑动速度方向改变,不易形成油膜,润滑效果不好。
而且轮齿在节线附近啮合时,一般为单齿对啮合,齿面接触应力大。
防止点蚀的措施有:提高齿面硬度;增大中心距或齿轮直径;改直齿轮为斜齿轮;采用角度变位齿轮传动;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润滑油的粘度等。
2 齿根弯曲疲劳裂纹首先发生在危险截面的哪一边?为什么?提高轮齿抗弯曲疲劳折断的能力可采取哪些措施?答:疲劳裂纹首先发生在危险截面受拉一侧。
因为材料的抗压能力大于抗拉能力。
提高轮齿抗弯曲疲劳折断的能力的措施有:提高轮齿齿面硬度并使轮齿芯部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采用较大的的模数;改直齿轮为斜齿轮;采用正变位齿轮,增大齿根厚度;增大齿根过渡圆角半径,减小应力集中;提高制造精度,降低表面粗糙度;改善载荷分布;表面强化处理。
3 图示单级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因工作需要,拟加入一介轮3来增大输入轴和输出轴间的中心距。
若z 1 = z 3 = 20,z 2 = 4z 1 = 80,模数为m ,各齿轮材料和热处理均相同,长期工作,1轮主动,单向回转。
试分析:加介轮后,承载能力与原传动相比有无变化?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如何变化?答:加介轮后,承载能力与原传动相比有变化。
因为:虽然小齿轮上的载荷没变,但是1轮和3轮的综合曲率半径变小了,接触应力变大了,接触强度降低。
又:3轮的齿根弯曲应力为对称循环,许用应力为1轮的0.7倍,弯曲强度降低。
4 确定齿轮传动的模数m 和小齿轮齿数z 1时,有哪些原则答:1)在保证F σ≤[F 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模数m ,较多的齿数z 1;2)z 1≥不根切的最小齿数; 沙大学3)动力传动,m ≥2 mm ;4)m = (0.007~0.02) m ;5)当要求传动更平稳时,应尽量符合上述原则;当要求弯曲强度高、抗冲击时,在上述范围内,采用较大的模数,较小的齿数。
机械设计习题集答案第十一章 蜗杆传动设计(100323

11-2 有一阿基米德蜗杆传动,已知:传动比i = 18,蜗杆头数Z 1 = 2,直径系数q = 8,分度圆直径d 1 = 80 mm 。
试求:(1) 模数m 、蜗杆分度圆柱导程角γ、蜗轮齿数Z 2及分度圆柱螺旋角β; (2) 蜗轮的分度圆直径d 2 和蜗杆传动中心距ɑ 。
解答:(1) 确定蜗杆传动的根本参数63811163811110236218mm8mm 10801121'''︒=γ=β'''︒==⎪⎪⎭⎫ ⎝⎛=γ=⨯=⋅====arctan q z arctan z i z q d m(2) 求d 2和中心距ɑ:()()mm 184mm 361082121mm 288mm 836222=+⨯⨯=+==⨯=⋅=z q m a m z d1-6-3 图示蜗杆传动,已知:蜗杆1 主动,其转向如题6-3图所示,螺旋线方 向为右旋 。
试决定:(1) 蜗轮2的螺旋线偏向及转向n 2 ; (2) 蜗杆、蜗轮受到的各力(F t 、F r 、 F a )的偏向。
解题阐发:1. 蜗轮的螺旋线偏向: 凭据蜗杆 传动正确啮合条件γ =β,与右旋蜗杆啮合的蜗轮螺旋线偏向应为右旋。
2. 蜗轮的转向n 2: 凭据螺旋副 的运动纪律确定。
3. 蜗杆受力偏向: 因蜗杆为主动 件,圆周力F t 1与其转向相反;径向力 F r 1指向轮心O 1 ;蜗杆螺旋线偏向为右旋,其轴向力F a 1 可 用右手定则判定,即右手握蜗杆,四指沿n 1偏向弯曲,大拇指的指向则为轴向力F a 1 的偏向。
蜗轮所受各力偏向: 可凭据蜗轮与蜗杆啮合点处各力之间干系,即:F t 1 = - F a 2;F a 1 = - F t 2 ;F r 1 = - F r2确定。
解答:1. 蜗轮的螺旋线偏向及转向n 2,见题解1-6-3 图所示。
2.蜗杆所受各力F t1 、F r1、F a 1,蜗轮所受各力F t 2 、F r 2、F a 2 的偏向,如题解6-3图所示。
机械设计(第八版)课后习题答案(细心整理最全系列)(第11章)

第十一章蜗杆传动11-1试分析图11-26所示蜗杆传动中各轴的回转方向、蜗轮轮齿的螺旋方向及蜗杆、蜗轮所受各力的作用位置及方向。
[解] 各轴的回转方向如下图所示,蜗轮2、4的轮齿螺旋线方向均为右旋。
蜗杆、蜗轮所受各力的作用位置及方向如下图11-3 设计用于带式输送机的普通圆柱蜗杆传动,传递效率min r 960,kW 0.511==n P ,传动比23=i ,由电动机驱动,载荷平稳。
蜗杆材料为20Cr ,渗碳淬火,硬度HRC 58≥。
蜗轮材料为ZCuSn10P1,金属模铸造。
蜗杆减速器每日工作8h ,要求工作寿命为7年(每年按300工作日计)。
[解] (1)选择蜗杆传动类型根据GB/T 10085-1988的推荐,采用渐开线蜗杆(ZI )。
(2)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322⎪⎪⎭⎫⎝⎛≥H P E σZ Z KT a①确定作用蜗轮上的转矩T 2按21=z ,估取效率8.0=η,则 mm N 915208239608.051055.91055.91055.962162262⋅=⨯⨯⨯=⨯=⨯=in ηP n P T②确定载荷系数K因工作载荷平稳,故取载荷分布不均匀系数1=βK ;由表11-5选取使用系数1=A K ;由于转速不高,无冲击,可取动载系数05.1=V K ,则05.105.111=⨯⨯==V βA K K K K③确定弹性影响系数E Z 蜗轮为铸锡磷青铜与钢蜗杆相配,故21MPa 160=E Z ④确定接触系数p Z 假设35.01=ad ,从图11-18中可查得9.2=p Z ⑤确定许用接触应力[]H σ由表11-7中查得蜗轮的基本许用应力[]MPa 268'=H σ应力循环系数 ()721021.4830071239606060⨯=⨯⨯⨯⨯⨯==h jL n N 寿命系数 8355.01021.410877HN=⨯=K则 [][]MPa 914.2232688355.0'H N =⨯==H H σK σ⑥计算中心距mm 396.160914.2239.216091520805.132=⎪⎭⎫⎝⎛⨯⨯⨯≥a取中心距mm 200=a ,因23=i ,故从表11-2中取模数8mm =m ,蜗杆分度圆直径mm 80=1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有一阿基米德蜗杆传动,已知:传动比i = 18,蜗杆头数Z 1 = 2,直径系数q = 8,分度圆直径d 1 = 80 mm 。
试求:(1) 模数m 、蜗杆分度圆柱导程角γ、蜗轮齿数Z 2及分度圆柱螺旋角β; (2) 蜗轮的分度圆直径d 2 和蜗杆传动中心距ɑ 。
解答:(1) 确定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63811163811110236218mm8mm 10801121'''︒=γ=β'''︒==⎪⎪⎭⎫ ⎝⎛=γ=⨯=⋅====arctan q z arctan z i z q d m(2) 求d 2和中心距ɑ:()()mm 184mm 361082121mm 288mm 836222=+⨯⨯=+==⨯=⋅=z q m a m z d1-6-3 图示蜗杆传动,已知:蜗杆1 主动,其转向如题6-3图所示,螺旋线方 向为右旋 。
试决定:(1) 蜗轮2的螺旋线方向及转向n 2 ; (2) 蜗杆、蜗轮受到的各力(F t 、F r 、F a )的方向。
解题分析:1. 蜗轮的螺旋线方向: 根据蜗杆 传动正确啮合条件γ =β,与右旋蜗杆啮合的蜗轮螺旋线方向应为右旋。
2. 蜗轮的转向n 2: 根据螺旋副 的运动规律确定。
3. 蜗杆受力方向: 因蜗杆为主动 件,圆周力F t 1与其转向相反;径向力F r 1指向轮心O 1 ;蜗杆螺旋线方向为右旋,其轴向力F a 1可 用右手定则判定, 即右手握蜗杆,四指沿n 1方向弯曲,大拇指的指向则为轴向力a 1的方向。
蜗轮所受各力方向: 可根据蜗轮与蜗杆啮合点处各力之间关系,即:F t 1 = - Fa2;F a 1 = - F t 2 ;F r 1 = - F r2确定。
解答:1. 蜗轮的螺旋线方向及转向n 2,见题解1-6-3 图所示。
2.蜗杆所受各力F t1 、F r1、F a 1,蜗轮所受各力F t 2 、F r 2、F a 2的方向,如题解6-3图所示。
1-6-4 图示为一标准蜗杆传动,蜗杆主动螺旋线方向为左旋,转矩T 1=25000 N ·mm ,模数m =4 mm ,压力角α=20°,蜗杆头数Z 1= 2,蜗杆直径系数q =10 ,蜗轮齿数Z 2 =54 ,传动效率η= 0.75。
试确定:(1)蜗轮2的转向及螺旋线方向;(2)作用在蜗杆、蜗轮上的各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图中标出)。
解题分析:1. 蜗轮的转向n 2:根据螺旋副的运动规律,确定蜗轮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
2.蜗轮轮齿螺旋线方向:根据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γ =β,蜗轮的螺旋线方向应为左旋。
解答: 蜗杆、蜗轮上的各力的大小m m N 506250m m N 254750250001211212⋅=⋅⨯⨯=η=η=.Z Z T i T T N1250N 54687N 111706N 111706N 2054687N 54687N 45450625222N 1250N 4102500022212212122222221111=-==-==-==︒⨯=α==⨯⨯====⨯⨯===t a t a r r t r t t F F .F F .F F .tan .tan F F .m z T d T F qm T d T F题11-5 在图示传动系统中,1为蜗杆,2为蜗轮,3和4为斜齿圆柱齿轮,5 和6为直齿锥齿轮。
若蜗杆主动,要求输出齿轮6的回转方向如图所示。
试决定:(1) Ⅱ、Ⅲ轴的回转方向(并在图中标示);(2) 若要使Ⅱ、Ⅲ轴上所受轴向力互相抵消一部分,蜗杆、蜗轮及斜齿轮3和4的螺旋线方向;(3) Ⅱ、Ⅲ轴上各轮啮合点处受力方向(F t、F r、F a在图中画出)。
1.Ⅲ轴回转方向:根据两锥齿轮啮合时,代表齿轮转向的箭头总是同时指向节点或者同时背离节点的原理确定;Ⅱ轴回转方向:根据两外啮合圆柱齿轮啮合时,两轮转向相反原则确定;2.蜗杆、蜗轮及斜齿轮3和4螺旋线方向求解思路:因为本题已知转向nⅣ为输出轴的转向,应先定斜齿轮3和4的螺旋线方向,再定蜗杆、蜗轮的螺旋线方向。
(1)斜齿轮3和4的螺旋线方向确定方法:由锥齿轮受力分析定F a5向左(←),根据Ⅲ轴上所受轴向力互相抵消一部分的要求,斜齿轮4所受轴向力F a4必需向右(→),再由F a3= -F a4的关系定F a3向左(←)。
根据F a3方向及nⅡ,确定主动齿轮3的螺旋线方向为左旋,再由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β4=-β3),可确定齿轮4螺旋线方向为右旋。
(2)蜗杆、蜗轮的螺旋线方向确定方法:Ⅱ轴上所受轴向力互相抵消一部分的要求,F a2应与F a3方向相反,即:F a2向右(→)。
根据F t1= - F a2 、F a1= -F t2,F t1与n1反向、F t2与n2同向原则,可定F a1和n1方向,对蜗杆使用左右手定则,即可确定蜗杆1为左旋,再由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γ =β,确定蜗轮2亦为左旋。
解答:1.nⅡ朝下(↓),nⅢ朝上(↑),见题解6-6图所示。
2.蜗杆1为左旋,蜗轮2为左旋;齿轮3为左旋,齿轮4为右旋。
3.Ⅱ、Ⅲ轴上各轮受力方向见题解1-5图所示。
题11-7图示为由斜齿圆柱齿轮与蜗杆传动组成的两级传动,小齿轮1由电机驱动。
已知:蜗轮4的螺旋线方向为右旋,转向nⅢ如图示。
要求:(1) 确定Ⅰ、Ⅱ轴的转动方向(直接绘于图上);(2) 若要使齿轮2与蜗杆3所受轴向力F a 2 、F a 3互相抵消一部分,确定齿轮1、2和蜗杆3的轮齿螺旋线方向;(3) 蜗杆、蜗轮分度圆直径分别为d3、d4,传递的扭矩为T3、T4(N.mm),压力角为α,求蜗杆啮合点处所受各力F t 3、F r 3、F a 3的大小(用公式表示,忽略齿面间的摩擦力);(4) 在图中用箭头画出Ⅱ轴上齿轮2与蜗杆3所受各力F t 、F r、F a的方向。
1.Ⅱ轴的转动方向nⅡ : Ⅱ轴为蜗杆轴,其转向可根据蜗轮转向nⅢ及螺旋副的运动规律确定。
Ⅰ轴的转动方向nⅠ:因齿轮2固定在Ⅱ轴上,其转向n2与nⅡ相同,Ⅰ轴的转动方向 nⅠ应根据外啮圆柱齿轮1、2转向相反原则确定,2.蜗杆3螺旋线方向:根据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γ =β,蜗杆3的螺旋线方向应为右旋;齿轮1、2螺旋线方向:要使齿轮2与蜗杆3所受轴向力F a2 、F a3互相抵消一部分,则轴向力F a2 、F a3方向必定相反,而F a2与F a1等值反向,根据nⅠ转向和F a1所需方向,可定出齿轮1(主动轮)螺旋线方向为左旋。
再根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β1=-β),可确定齿轮2螺旋线方向为右旋。
2解答:1.nⅠ,nⅡ见题解6-5图所示。
2.齿轮1为左旋,齿轮2为右旋;蜗杆3为右旋。
3.蜗杆啮合点处所受各力F t 3、F r 3、F a 3的大小根据蜗轮与蜗杆啮合点处各力之间关系可得:N 2333d T F t =; N 244443α=α=-=tan d T tan F F F t r r ; N 24443d TF F t a =-= 4.Ⅱ轴上齿轮2与蜗杆3受力见题解11-7图所示。
题11-8 已知一闭式单级普通蜗杆传动,蜗杆的转速n 1 = 1440 r/min ,传动比i = 24,Z 1 = 2,m = 10 mm ,q =8 ,蜗杆材料为45号钢表面淬火,齿面硬度为50HRC ,蜗轮材料为ZCuSn10P1,砂模铸造。
若工作条件为单向运转,载荷平稳,使用寿命为24000 h 。
试求:蜗杆能够传递的最大功率P 1 。
解题分析:因为蜗杆传动的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蜗轮齿面接触强度,故可按σH≤σH P 求解P 1 。
即: 首先根据HP A EHZ d m T K Z σσ≤=221229求出2221229⎪⎪⎭⎫⎝⎛≤E HP AZ K Z d m T σ;再由ηi T T 21=求T 1;然后由 61111055.9⨯=n T P 求得P 1 。
解答: 1.求T 2 : 2221229⎪⎪⎭⎫ ⎝⎛≤E HP AZ K Z d m T σ 式中:4822480810121=⨯=⋅==⨯=⋅=z i z mm mm m q dK A — 载荷平稳,取K A = 1Z E — 青铜蜗轮与钢制蜗杆配对 Z E = 160 MPa ,σHP =HP σ'ZNHP σ' —根据蜗轮材料为ZCuSn10P1沙模铸造,查[1]表6-5得:HP σ'=200 MP ɑN 2 = 60n 2L h =2400024144060601⨯⨯=h L i n = 8.64 × 107MPa 74152MPa 200106481010877827..N Z HP HPN HP =⨯⨯=σ'=σ'=σ 222222122max 216074.152194880109⎪⎭⎫ ⎝⎛⨯⨯⨯=⎪⎪⎭⎫ ⎝⎛≤=E HP AZ K Z d m T T σ N ·mm = 1 866 360.608 N ·mm2.求T 1 : ηi T T 21= , )tan tan )96.0~95.0(v ργγη+=( 25.082tan 1===q z γ ︒==036.1425.0arctan γ ︒︒⨯⨯===036.14cos 60000144080036.14cos 60000cos 111ππγn d v v s m/s= 6.217 m/s由表6-10查得ρV = 1°10′= 1.172°8736.0)172.1036.14tan 036.14tan 95.0)tan tan 95.0=+=+=οοο((v ργγη 8736.024608.1866360max 2max 1⨯==ηi T T N •mm = 89 016.74 N •mm 3) 求P 1 : 661max 1max 11055.9144074.890161055.9⨯⨯=⨯=n T P kW = 13.4224 kW题11-9 图示为带式运输机中 单级蜗杆减速器。
已知电动机功率P = 7.5 kW ,转速n 1=1440 r/min , 传动比i = 15 ,载荷有轻微冲击, 单向连续运转,每天工作8小时, 每年工作300天,使用寿命为 5 年,设计该蜗杆传动。
解答:1.选择蜗杆蜗轮的材料蜗杆材料:45号钢,表面淬火,齿面 硬度为45~55 HRC 。
蜗轮材料:选铸锡青铜ZCuSn10P1 砂模铸造。
2.确定主要参数选择蜗杆头数Z 1 :因i=15,带式运输机无自锁要求,一般应使Z 2≥28,故选Z 1 = 2 蜗轮齿数:Z 2 = i Z 1 = 15 × 2 = 303.按齿面接触强度条件进行设计计算 (1) 计算作用于蜗轮上的转矩T 2mm N 109744mm N 1440571055910559461161⋅⨯=⋅⨯⨯=⨯=...n P .T 因Z 1 = 2 ,初估8.0=估ηT 2 = T 1 i η= 4.974×104 ×15×0.8 N ·mm = 5.9688×105 N ·mm(2)确定载荷系数K A :因原动机为电动机,载荷有轻微冲击,由[1]表5-5查得:K A = 1.25(3)确定弹性影响系数Z E :青铜蜗轮与钢制蜗杆相配,Z E = 160MPa (4)确定许用应力σHP : σHP = Z N HP σ'712210912.61200015144060830056060⨯=⨯⨯=⨯⨯⨯⨯==i n L n N h 7853.010912.61010877827=⨯==N Z N 题11-9 图由[1]表6-5查得:基本许用接触应力σHP ′= 200 MP ɑ 许用应力:σHP = 200×0.7853 MP ɑ= 157.06 MP ɑ(5)确定模数m 和蜗杆直径d 1252221206.15730160109688.525.199)(⎪⎭⎫ ⎝⎛⨯⨯⨯⨯=⎪⎪⎭⎫ ⎝⎛=HP E A CDZ Z T K d m σmm 3 =7742.939 mm 3 查[1]表6-1得:m = 8 mm ,d 1 = 140 mm ,q = 17.5 时,其m 2d 1 = 8960 mm 3﹥(m 2d 2)C D =7742.939 mm 3,但仅适用于Z 1=1,故取m = 10 mm ,d 1=90 mm ,q =9 ,其m 2d 1 = 9000 mm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