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

发表时间:2018-03-29T10:13:01.5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作者:卢淑女[导读]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新疆轮台县第二小学841600

摘要: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激励宽容理解

最近我们做了一个课题,研究的是课堂评价用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有哪些影响?随着研究我们发现积极的语言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受到很大的鼓舞,持续的赏识激励可以激发出孩子内心潜在的学习动力。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如果总是用批评打击的语言,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首先应该记住这一段话,因为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即使是异想天开的念头,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和斥责,用语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赞赏与鼓励,给孩子带来温暖的阳光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例如,对答案完整的学生可赞美他“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你真聪明!”等。例如,我班有位学生,成绩很好,也很聪明。可是胆子特别小,总不爱举手。有几次我见到他想举手又不敢的样子,就点名要他回答问题。当他回答正确后,便立刻表扬他:“你的答案非常正确!老师真希望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这样几次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就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而对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的学生,为人师者千万不能说“你答错了!”“不对!”“真笨!”等贬义语言。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

二、幽默与风趣,给课堂带来欢声笑语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它的知识系统显得非常的抽象概括,直接导致数学课堂学习没有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再加上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强调要规范、简洁、科学、准确,于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几乎成了“乏味”的代名词了。要改变这个现状,我认为还得从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开始,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数学课堂也可以充满激情和趣味,课堂评价语言也可以变得幽默、诙谐,教师的个性也可以渗透数学课堂,和学生打成一片,使整个数学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

有时因气候炎热或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说:“今天孩子们真安静啊!看哪,第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可以问他:“你梦见吃’热狗’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宽容与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中运用评价用语应注意适时、适情、适度。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的沟通,以情育人,以感动人。应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个性的差异,课堂上学习氛围的浓厚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及活动成果的大小等灵活掌握,恰当运用。达到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