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编者按】

写议论文时,对于素材,倘若仅靠死记硬背而不懂得运用,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要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转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

我们考试时,常常有这样一个感受:考前自己看过的几则素材、几篇范文,考试时我们大多会用到;考试结束后,我们就会为自己“猜中”作文题而兴奋不已。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不同的考生在考前阅读不同的素材,考试时却能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题目的写作中;而有的考生可以将同一则素材运用到不同题目的写作中。可见,对素材进行有效联想、多角度分析,是运用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要想写好议论文,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概括,讲逻辑,重过渡,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01善于联想

杨绛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想象或联想对于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联想时,选取的事例要经典,尽量不要写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常见的生活事例,也不需要进行细节描写。分析素材时,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自说自话。对熟悉的素材,不仅可以从正面论证,还可以进行反面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说“但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素材分析论证。

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句话好像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能写出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议论文片段——

老农看见蚂蚁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因为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也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一叶落知天下秋”,大雁南飞,预示秋天已过,冬天即将来临;蜻蜓低飞,预示着雨即将来临。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明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联想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写成以下片段——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杜牧对天时的思考。即使寒冬腊月里,大自然也会赐予人类一线生机。面对曹操大军,如果诸葛亮和周瑜未能好好利用东风,想必会大败一场,也就没有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而老农通过一次次的细心观察、思考,懂得了蚂蚁搬家的意义,知晓了大雨来临的消息,这是天、人之间的一种联系,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农虽说不是诸葛,却似诸葛。这些都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学会思考。

聪明的学生还可以从这个素材获得更多启示。譬如,我们还可以对关于老农的素材进行合理联想,论证“发现秘密”“阅历”“经验”等不同论点。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自圆其说,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避免人云亦云。

02强化概念

对经典作品,我们要学会概括,这样才能在文章中将它们运用好。要学会概括,一个终南捷径就是多写读书笔记。我们知道,古诗文的用典往往只选取二三字就能准确表达一个内涵。假如古人写诗时抄写十几字,甚至几十字,是算自己的还是抄袭别人的呢?再者,一首五言绝句只有20字,比较长的七律也仅有56字,如果借用别人的内容过多,怎么表现自己的思想内容呢?因此,运用素材时,不要写正确的废话,也不要大段抄写事例,而要多概括提炼。

当然,这需要方法。作家周振甫在《谈谈写读书笔记》中说:“要写读书笔记,光看一遍还不够,看完了再要翻一下,加上读书笔记,印象加深,不容易忘记。写了读书笔记,以后读书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找出以前写的读书笔记对照起来看,使得对问题的看法更深入一步。”写读书笔记时,切入点尽量小一些,引入一个事件要能够“借题发挥”,还要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古人也善写笔记。例如黄升《花庵词选》中的这段文字——秦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问别做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

这个故事讲的是要善于用典,善于化用历史故事为我所用。这则笔记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写议论文时,要合理选用素材,善于概括,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议论。

关于概括,朱光潜先生曾说:“我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必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才觉得真的把这本书消化了。”写作时,我们不仅要根据文章需要选择素材,还要将素材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尽量用精练的文字概括。

运用素材重在概括、分析,不在叙述,更不在描写,忌以叙代议。对于妇孺皆知的素材,尽量不写。如果一定要写,最好用简短的文句甚至几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其内容,选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不要人云亦云。对于大家较为陌生的素材,可以用七八十字来写。所谓“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素材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素材论证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阐发见解时则一定要讲得详细,讲得透彻,否则说服不了读者,素材就失去了意义,文章的质量自然也平平。

03富有逻辑

列举的事例与中心论点要清晰地发生关联,要一目了然,不要让阅卷老师猜测你到底要表达什么。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之后,不是简单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就行了,而要经过分析论证,找到这些引语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将其引向中心论点。

譬如,在论证“人要简单”时,有同学这样开头——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简单点儿,让生活更有意义;过于复杂反而是累赘。

开篇引用王尔德的名言非常精彩,但后面的观点与王尔德之名言毫不相干,前后没有建立起联系。此处犯了为引用而引用的毛病。

我们想写好一篇议论文,并非仅背诵几则素材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恰当、合理地运用它们论证文章观点。文章的高下取决于作者思想的高下。古人有“六经注我”的说法,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一定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善于写作者,会通过自己的思想对素材进行灵活的运用与转换,有时甚至能把与中心论点看似无关的素材,转换成贴切而独特的素材。

譬如,在论证“勤奋”时,有的同学举例论证:“正因为勤奋,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了牛顿运动定律。”这句话前后两部分之间毫无联系,论证未免牵强。那么,如何将它变成贴切的素材呢?这就需要一番富有逻辑的分析论证。

有同学这样改写——

在更多时候,天才并非先知先觉,而需要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去浇灌,需要时刻保持勤奋的态度。牛顿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牛顿,即使在闲暇之际,也勤于观察、思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落地,由此思考苹果落地与地球引力的关系,并不断验证,最终为他发现牛顿运动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文中,素材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经过修改后,素材与论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阐发了自己的独特想法。

04重视过渡

议论文写作一定要讲究结构,重视各部分之间的过渡。如果我们的文章只有大量素材,各个素材间缺少必要的关联,必然导致段落间的割裂,文章则成为一盘散沙。因此,我们要设置好文章结构,写好过渡,这也是议论文升格的一大关键。

要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建立关联,可以多用关联词。过渡有很多方法,一般放在句首或句尾。如:

1.作文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常用的表述方式有“由此观之”“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2.论点与论据间的过渡。常用的表述方式有“由此,我联想到”“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物犹如此,人亦然”。

3.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词。

4.层与层之间的过渡。并列关系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递进关系间的过渡则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等衔接。

5.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间的过渡。常常以“就拿……来说吧”“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等,还可以用“诚然”“固然”等。

此外,也可以运用特定词语形成过渡,如“在某种程度上”“退一步说”“反观当下”。

总之,议论文写作一定要讲究过渡,不能写到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也不能天南海北,离题万里,偏又冗词赘句,舍不得割弃。

【优秀例文】

局限中的崇高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第一架正式服役的航天飞机,曾经是美国航天界的骄傲,代表着人类向未知领域探索的精彩。然

而,它在2003年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解体坠毁。人类能上天

入海,却难逃不可预知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局限。

(由历史大事件切入,引起读者思考,引出“局限”)

生活中,局限不可避免。“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后人大都钦

佩孟母的智慧。孟母预估了周边环境对孟子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一次又一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搬家。但是,如果我们往深处推究,就会发现孟母智慧背后的种种无奈,这其中也隐含着孟母认知的

局限。如果没有认知的局限,孟母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

她只要搬一次家就行了。可见,孟母虽能预估短期内的形势,却

难以预知长远的未来。

(“生活中,局限不可避免”形成有力的过渡。概述“孟母

三迁”的故事,分析深入浅出)

我们在下象棋时,有的人能想到下一步的走法,而有的人能

设想到三四步甚至八九步之后的走法。即使这样,终究也会存在

局限,很少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最终的结果。也正是因为思维的局

限性,与机器人对垒时,通常情况下,人类很难战胜机器人。

(联想生活事例。采用因果分析法,语句更加凝练。添加关

联词,使得论证更严密,更富有逻辑性)

其实,下棋时机器人即使战胜了人类,同样也存在局限,因

为它的程序是人类设置的。如果超出了人类设置的范围,机器人

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故障而失灵。

(进一步分析,采用假设论证,语句富有逻辑性)

人生处处有局限。思考问题时如果遇到瓶颈,这是一种思维

局限;与人交流时如果产生障碍,这是一种语言局限;人世间常

常发生的一些难以预测之事,依然属于局限。

(首句“人生处处有局限”形成过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局限无处不在。因此,智者才会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善于思考终究是一件好事,这才会有“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使前后文句更加通畅,富有逻辑性)

因此,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直面自身的局限者,愈加让人肃然起敬。在局限中,人们尝试开启另一扇窗,寻找另一条出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幻想未来世界中,人类为了自救而逃离太阳系。这是科幻作家的前瞻性预言,是对人类未来的一种设想。但现实中人类航空航天技术的局限性,又限制了科幻作家更为大胆的设想,目前这种设想也只是一种“空想”。

(联系电影《流浪地球》,既富有生活气息,又饱含科幻精神,使读者在现实与未来中穿梭,能够深刻地思考问题:如何看待自身局限,如何突破自身局限)

人类像芦苇一般脆弱,但人又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们,在一个个局限中坦然走向未来不可预知的世界,力图减少局限,不断进步。他们的生命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这又体现了人类崇高的价值。

(结尾“人又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文章更富有哲理,富有思辨性,并且回扣题目:人类面对局限所做的努力,体现了人类的崇高)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高考作文序列化写作训练:掌握议论文4种开篇方式

高考作文序列化写作训练:掌握议论文4种开篇方式 [品读佳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共分为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文以载道、棋以明智、丝绸新路五个篇章。这五个篇章代表了五个关键词:汉字——中国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仁义正直、勇敢坚韧的精神,保家卫国、自强不息的气节。文学——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围棋——小小的棋盘包罗万象,凝聚着东方的智慧,启发着无数的畅想;黑白棋子在往来之间,教会我们勇于挑战、敢于突破的精神。一带一路——唤醒了古老的丝路,也架起了新的桥梁;千年之路的美好约定,也会为我们带来崭新的文明的对话。 请从中选择两个关键词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华骄傲”。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浩浩汤汤兮,泱泱我中华 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有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中华文化恰似这泱泱洞庭湖水,衔接上下五千年的风霜雨雪,吞吐锦绣八千里大好河山。它源远流长,百花齐放,广袤无垠,包罗万象。

泱泱之水,源头便已是浩浩汤汤,势不可挡。约十万汉字乘奔御风,湍流激荡,扑面而来。 在其他国家的文字都演变成了无生趣的符号时,中国汉字在历史的尘埃中洗尽铅华,脱颖而出。它方正,如同中国人的人格,宁溘死以流亡,不忍满身媚骨向权贵低头,不忍委曲求全舍民族大义。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中国人就是一个个跳动的汉字,跃然纸上的,是无比鲜活的灵魂。 源头之水尚且已如此,又有支流汇集于此,万千文字著成诗词歌赋,著成小说散文,千古流芳。 一闭眼,心中腾起朵朵浪花,那站在浪尖上的风流诗仙手中携一壶醇酒,仰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转过身去,碣石山上,孟德伴着瑟瑟秋风,一咏满腔壮志,我仿佛看见了奔腾的战马,看见了挥舞着的长矛,看见了并不魁梧的身躯后面恣意蔓延生长的蓬勃野心。抬头仰望,白云之上,神瑛侍者以仙露琼浆浇灌这绛珠草,女娲补天遗留顽石化成了通灵玉,一个是枉自嗟叹,一个是空劳牵挂,该死去的已经死去,该疯傻的依旧疯傻,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如今你也不在了,空留我一人做甚?泪目拭干,浓黑中缓缓转身的是身着长衫的先生,他一支妙笔,一身正气,几万万人的灵魂跟在他后面,一个一个回归自己空荡的身躯,他长叹一口气,又投入那无边无际的浓黑…… 汉字的美,文章的雅,就这样融在了回味绵长的碧螺春里,化在了施朱著粉的《赵氏孤儿》中,游走在了略施淡墨的《清明上河图》上,流淌在了笔走龙蛇、力透纸背的《兰亭集序》间……

高考丨考场作文谋篇布局,这四招准用得上!

谋篇布局是指对一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所做的安排,它对写好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韩延明老师看到了高考生在写作文时存在的谋篇布局问题,总结出高考作文常见的四种布局模式,并结合2022年高考作文真题进行详细解析。请看——梁启超先生认为,作文之法以布局谋篇为首,字句末节在次。如果不把结构安排好,必是文章未成而先毁。因此,研究谋篇布局,是高考作文制胜的前提。然而笔者发现,不少考生写作时随心所欲、不讲章法,文章结构存在头重脚轻、不讲详略、主次颠倒等问题,既影响文章整体的协调,又影响主题的表达。文章的谋篇布局主要包括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线索与脉络、层次与篇章等。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通常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含义生发联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感悟。本文举例谈谈高考作文常见的四种布局模式。 “引论—本论—结论”式。引论即“提出问题”,是指在文章开头化用题目中的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突出要旨,做到中心明确、有的放矢。这一部分主要让读者明白“是什么”。本论即“分析问题”,是指在作文中间部分围绕论点展开分析。这一部分是作文主体,主要论述“为什么”。要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述,做到有理、有据、有力;要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联系实际发散思维,凸显文章的现实意义,不能就事论事、蜻蜓点水,使文章苍白无力。结论即“解决问题”,是指在作文结尾部分或得出综合性结论,或提出前瞻性希望,或者指明奋斗的方向等。这一部分主要表述“怎么办”,既可以照应开头、首尾相联系,使作文结构完整;又可以重申论点、突出主题,具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例如,写作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首先要准确把握“本手、妙手、俗手”的深层含义,从三者的辩证关系入手,确定文章的立意角度;在精准立意的前提下,精心安排行文结构,对所持观点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以突出中心,启迪他人。满分作文《成功之道,在于妙对“三手”》以青年向作家林清玄请教如何写作开篇,引出话题,是为引论。接着,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重视基础,才能让人生之树越长越高;“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善于布局,才能让人生之棋越下越顺;“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敢于创新,才能让人生之画越绘越好。以此详细阐释中心论点,是为本论。文章结尾写道:“我们可以得知人生的成功之道,在于妙对‘三手’:重视基础、善于布局和敢于创新。”此为结论,强化中心、发人警醒。本文以“引论—本论—结论”式结构全篇,有力地证明了“重视本手、避免俗手、力求妙手”的观点。 并列式。并列式结构主要用在作文主体部分。作者开篇引述或分析材料后,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设置若干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强调主旨。用好这种谋篇模式,关键在于设置分论点。在数量上,分论点以三个为宜,过少难以全方位展开,内容单薄、缺乏气势;过多则单点论述难以深入,篇幅也容易过长。在内涵上,各分论点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平行列举,各有侧重,不能重复、交叉,更不能自相矛盾。在形式上,各分论点主旨句建议采取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表达,做到整齐美观、匀称和谐。在逻辑上,建议在每个分论点起始处使用“首先、其次、最后”或“其一、其二、其三”等序数词,使文章思路明确、条理清晰,让读者一了然。例如,202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是《学习今说》,隐含了对作文内容(“学习”)、时间(“今”)和文体(论说)的限制。审题时可以从现代人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立意。考生既可以从材料所给关键词中选出若干个,依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立意行文;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关键词,分点横向展开。满分作文《智慧学习》从学习方法的角度立意,开篇提出“智慧地学习,用知识丰盈头脑,使人生圆满”的中心论点,随后紧扣学习的“方法”设置三个分论点:善学,就要细心观察,敢于质疑,升华人生品质;善学,就要持之以恒,古为今用,积累人生智慧;善学,就要注重反思,勤于总结,领悟人生真谛。三个分论点高度浓缩了三种学习方法及其作用,互为补充,整齐和谐。 层进式。所谓层进式结构,是指作者亮明观点后,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表及里,逐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编者按】 写议论文时,对于素材,倘若仅靠死记硬背而不懂得运用,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要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转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 我们考试时,常常有这样一个感受:考前自己看过的几则素材、几篇范文,考试时我们大多会用到;考试结束后,我们就会为自己“猜中”作文题而兴奋不已。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不同的考生在考前阅读不同的素材,考试时却能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题目的写作中;而有的考生可以将同一则素材运用到不同题目的写作中。可见,对素材进行有效联想、多角度分析,是运用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要想写好议论文,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概括,讲逻辑,重过渡,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01善于联想 杨绛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想象或联想对于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联想时,选取的事例要经典,尽量不要写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常见的生活事例,也不需要进行细节描写。分析素材时,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自说自话。对熟悉的素材,不仅可以从正面论证,还可以进行反面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说“但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素材分析论证。

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句话好像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能写出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议论文片段—— 老农看见蚂蚁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因为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也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一叶落知天下秋”,大雁南飞,预示秋天已过,冬天即将来临;蜻蜓低飞,预示着雨即将来临。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明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联想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写成以下片段——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杜牧对天时的思考。即使寒冬腊月里,大自然也会赐予人类一线生机。面对曹操大军,如果诸葛亮和周瑜未能好好利用东风,想必会大败一场,也就没有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而老农通过一次次的细心观察、思考,懂得了蚂蚁搬家的意义,知晓了大雨来临的消息,这是天、人之间的一种联系,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农虽说不是诸葛,却似诸葛。这些都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学会思考。 聪明的学生还可以从这个素材获得更多启示。譬如,我们还可以对关于老农的素材进行合理联想,论证“发现秘密”“阅历”“经验”等不同论点。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自圆其说,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避免人云亦云。 02强化概念

议论文常用的4个论证方法,写作文和做阅读题都能用,赶紧收藏!

议论文常用的4个论证方法,写作文和做阅读题都能用,赶紧 收藏! 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接下来,就让我们逐一来学习这四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吧~ Part 1 举例论证 简称为例证法,即根据论点列举事实,并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和研究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从而证明观点正确性。 比如小纸条们学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就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大量的事例,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具体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当我们选择事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事例要切合论点,能够为论点服务。 比如说,我们要论证“诚实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品质”这个论点,就要选择与“诚实”密切相关的事例和素材,比如说商鞅立木、季布一诺千金等事例,就非常切合论点。纸条君上次在西安真题《做个诚实的人》的练笔下面,看到有小纸条写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年轻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被别人指责为“不诚实”。这样的事例与论点无关,让座涉及是否有爱心的问题,与“诚实”没有关系。所以,选择事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与论点密切相关,是否能够服务于论点。 二、叙述事例要简短凝练,不能过于冗长。 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有所不同,它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这些事实论据都是为文章论点服务的。因此,举例时要做到适当剪裁,简短凝练,议论为主,叙述为辅,而非完全照搬人物事迹。 比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举例时所用的就是议论文中典型的叙述语言,做到了精炼全面: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 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

作文:高考作文指导:写作的“双翼”—想象和联想

高考作文指导:写作的“双翼”—想象和联想 高考指导:写作的“双翼”—想象和联想 一、考点例释 符合文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湖南卷对文体的规定是“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那就告诉考生绝对不能写成诗歌,其他体裁则都可以写。二是指符合考生自设的文体要求。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考生选定了写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不要写成“四不像”。 二、知识精要 “文体”是指文章体裁。文章体裁是由运用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来决定的。语言的表达方式是由语言的交际目的决定的。人们要述说人物的活动、经历或事情的经过,就有了“叙述”的表达方式。人们要对人物、景物等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使读者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的感受,就有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举出理由或事实对人或事发表主张或见解,就有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成因、原理、用途等进行解说,就有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等感情,就有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我们称为记叙文,它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称为说明文,它是用来解说事物和事理的。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叫议论文,它是用来讲道理的。应用文要求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符合行文的格式和习惯。 “文体”,还有一种理解,即“文学体裁”。由于各种文学体裁形式的选文进入中学教材,由于话题作文的“文体自选”,近几年高考考场的文学体裁异军突起,倍受青睐。诸如小说、、戏剧、诗歌、童话、寓言、杂文、小品等在考生的作文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小。 但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中学语言教学中作文训练的三种基本文体,是其他各种文体的基础,文学体裁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故事、游记等均属于记叙文的写作范围,杂文则属于议论文的写

2022年 高考作文决窍之想象和联想的作用

2022 高考作文决窍之想象和联想的作用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展改造并制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是由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而想起其它有关的人、事物或概念的思维活动。想象是人脑主观制造出来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联想,是从今及彼的过程,其对象是客观实际。 想象的作用,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意旨为轴心,使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提高阅读力量,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由于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想象,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想象。所以,要激发自己的思维,进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离不开想象这种珍贵的制造性思维。 联想的作用,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考;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行见的,可以拓宽思路。 不少考生作文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其实,只是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生活积存;而运用积存,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集中、引申,经常是避开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方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方论证、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作文力量的提

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力量的提高。 实际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选料剪材,都离不开联想,高考场上很多奇篇佳作,最赖此法,如《谏屈原书》《赤兔之死》《鼠辈致人类的一封信》,都是联想生动的创新成果;仅从行文语言上来说,前面的“引用添辉法”、“修辞增色法”也可以说是联想的产物。这里分列出来,专指没用修辞格和援引两途,也还可运用联想而使行文生动、语言俏皮的方法。它有些详细操作之途: 1.联想着比一比。所谓“比”,就是指有话要说,但不单调地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像、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情景作比来描述,使道理与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好玩、易懂、形象,也就是变直说为喻说。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庸才则辅之以环绕的手势,天才则比描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经这么一比描,女儿的腰便形象可感了。比拟下面两个句子: ①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②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缓缓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拟起来,我们会喜爱第②句,由于第②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快要过去”用“帷幕缓缓落下”作比描,“世纪之交”用“驿站”作比描,“往事”用“如烟消散”作比描,三组,使同样一个意思表达起来更鲜活,有了情感,有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高考作文培养逻辑思维四法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高考作文培养逻辑思维四法 从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看,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是最常见的命题形式。写这类文题,议论文是最为适合的文体。要写好议论文,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 能力,因为清晰的思维可以构建清晰的作文结构,使论证更好地展开,并且使 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要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由此及彼,注重文章背景分析 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引入社会生活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分析说理,随之引出文章重点讨论的话题。可以采用看门见山的方法,直抒胸臆,表达文 章的核心论点,这样既能让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为后续的论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论证时常规思路是由“此(材料事例)”及“彼(社会现实)”。这种写作思路尤其适用于材料作文。在写作过程中,要仔细研读材料,根据所 给材料提炼作文的核心论点,然后从材料背景出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 论点。 在这个环节,要进行合理的背景层次分析。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第一,适 当引述材料核心内容;第二,简要分析,表达“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第三,展开联想联系相关社会热点话题进而肯定问题的重要性,随之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这是一种常规的背景分析思路,可以很好地做到由此及彼,从材料内容生发 开来,引出文章的论点。以这样的方式构建文章的开头,可以确保作文思路的 清晰连贯,使文章整体的逻辑思维畅通,为后续更深入地论证打下基础。 二、追根溯源,进行因果分析 在具体论证过程中,要学会追根溯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果分析。因果分析 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连接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值得注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方法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方法LT

五、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故事新编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大行其道。严格意义上讲,“故事新编”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文体,大致上属于小说。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为宝钗鸣冤”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信服。考生从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名着的相关材料,为自己考场作文的中心服务,是难能可贵的。 七、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扩展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议论文主体段落讲解,内含大量的可直接运用素材整理

主体段落概述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语段基本结构),应该功能俱全,层次清晰,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种功能句: (1)分论点句(段首简洁提出,或者准确或者生动) (2)阐释句(阐释分论点句,用化简为繁使之清晰,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使之生动,用引用名言、诗句、俗语等使之更有韵味。注意与事例的衔接。) (3)事例句(紧接阐释句,叙述简明,剪裁紧扣分论点。) (4)分析句(紧扣分论点,对事实进行剖析。可用因果、假设等分析法。) (5)小结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 对于一个规范的议论语段来说,字数是相对固定的,200-300字不等(取决于用例),写法差不多,分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当然,你也可以创新,做成更有风味的“汉堡包”,写出更有特色的议论段。

文段写作五步法 议论文段的写作可采用“五步法”来完成: (1)第一步,段的首句:一定要摆放这一小节的分论点。开门见山,使阅卷老师明白你这一节要论证什么问题。(观点句) (2)第二步:阐释或引用名人名言。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论证。要注意名人名言与分论点有关系,如没有联系,则不能起论证作用。(阐释句) (3)第三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所举事例要紧扣分论点。写法上简要叙述即可,不要过多描写。(材料句) (4)第四步:分析说理。这是本段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没有分析说理,光列举一个两个事例,不进行分析说理,那这举出的事例就不能成为分论点的论据,也就没有说服力。常用的有分析说理方法有因果法和假设法等。(分析句) (5)第五步:本段小结。照应本段开头,重申这一节的分论点。可加上“因此”或“所以我认为”等字样。这样一来,本小节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说理板块。(结论句) 示例赏析 1、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论点)//这则家训教育子弟要有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阐释,“凌云壮志”扣“理想”;“胸怀天下”是为“为世界谋”的体现)//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满门皆才俊,小儿子梁思礼尤为出色。

高考作文微技法:高考议论文叙例四法

高考议论文叙例四法 议论文中的叙例,基本内容是围绕人物、事例、现象等展开,或简介事迹,或刻画形象,或描绘场景,最后评价、议论,揭示主题。因此,叙例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语言表达的诸多要素。一个精彩的例证,必要紧扣观点,必要典型鲜活,必要表达生动,可以说,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必备。而且,它融记叙、描写、议论等各种表达方式于一炉。因此,只要写好一个例子,使其成为整篇作文的“昆山片玉”、“桂林一枝”,如此类推,两个例子,三个例子……自然会连缀成美文华章。因此,叙例是议论文华枝春满的“种子”。 那么如何对事例叙述呢?哲学中的辩证法,蕴含着朴素而简洁的叙例技巧,如能发掘并运用,定会使叙例有径可循,异彩纷呈。 1.直与曲——化直为曲,寓理于形 直,指叙例直击主题,风格平实直白,一般采用纯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 曲,指叙例婉曲深致,风格含蓄蕴藉,一般多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叙例时化直为曲,寓情于景,寓理于形,使议论文也可以处处诗画,有“形象大于思想”之功。描绘场景,使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宛如浮雕一样凸显,具有质感,历历在目;恰当引用,巧借诗文名句叙例,言简意赅,精警简洁,同时使语言典雅,古意扑面,更具文化底蕴。 如: ①面对人类的健康之殇,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健康:从此重视空气质量,重建绿色生态,加强食品安全,开展户外运动,倡导低碳出行,崇尚慢节奏生活……——优秀学生作文《健康中国》片段 ②然而,近年来,人们谈癌色变,雾霾、转基因、艾滋病、新冠

病毒接踵而至,面对人类的健康之殇,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健康:从此把健康在写在蓝天白云里,写在青山绿水里,写在舌尖上的食品安全里,写在绿茵场上,写在“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绿色出行里,写在“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慢生活中……——优秀学生作文《健康中国》片段如上述①、②两个片段,大意一样,但表达上优劣高下,不言而喻。①叙例平实直白,相对来说,平淡无奇;而②叙例就显得别具一格,含蓄蕴藉,文句更有意蕴。具体说来,或捕捉形象,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或描绘场景,如“吟啸徐行”、安步当车;或用借代,以特定事物指代事件,如“舌尖”,或引用诗文名句暗含叙述,蕴藉丰富。 2.繁与简——繁简相济,疏密相间 繁,指叙例运用详例;简,指叙例运用简例。繁笔,考生可以围绕人物、事件、结果等“枝干”“躯干”,不做常识性介绍,而是在此基础上扩展、演绎,甚至展开想象联想,使其葳蕤丰茂,血肉丰满。简笔叙例,多用排比,加快叙事节奏,如疾风骤雨,使文章具有一种江河直下的气势;同时,一句一例,使文章有限的篇幅包含更多的内容。 如: ①于个人,格局恢弘,器识深远,才会下自成蹊。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面对陈琳辱及自己三代的讨逆檄文,曹操没有逞一时匹夫之怒,而是隐忍不发,不计前嫌,唯才是举,使天下才俊,“尽入吾之彀中”;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讨武檄文》,言语激烈,使人切齿,但武则天读后慨叹“有才沦落至此,宰相之过也”,惜才之心,溢于言表。魏征为太子心腹,但唐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终至大唐盛世,魏征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高考议论文驳论四法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高考议论文驳论四法 论述性文章通常有两种思维展开方式: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常见的思维模式,通俗点讲就是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驳论则是反对他人的观点和思维漏洞,驳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驳论也是为了最终立论的需要。驳论有理有据,论证的效果才会更加鲜明突出,更有说理力度。 根据驳论对象的差异,驳论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综合驳等几种形态。在论述文写作时各有时机和技巧。 一、驳论点:石破天惊逗秋雨 典范的论述文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驳论点时如果直接驳斥他人的核心观点,就是整体驳论;有时候别人的总体观点未必都要驳斥,可以针对分论点的谬误进行驳斥,这种情况就是局部驳论。 整体驳论即驳中心论点,也叫反弹琵琶。基本构思是:先树立一个靶子,然后集中火力炮轰,逐步批判,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苏辙的经典政论散文《六国论》便是整体驳论的经典。六国破灭秦王朝建立这段历史,自古至今论者众多,甚至苏家父子都写过同题论文《六国论》。为什么只有苏洵的《六国论》选入各种版本的教材呢?原因很多,其中,苏洵采用了驳论是一个硬核。 文章开篇的中心论点就是以驳论思维抛出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作者先否定了时论中最为流行的两种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弊在赂秦。可谓干净利落,掷地有声。紧接着,作者抛出了两个有力的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作者的观点就完成了自我建构,自圆其说且石破天惊,新颖深刻。所以他的六国论能在众多的同题论文中脱颖而出。 局部驳论即驳分论点,其基本原理是从小处突破,以点带面,各个击破,最终达到动摇甚至推翻对方核心观点的目的。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进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让我们再次领略到驳分论点的力量。为了彻底批判“党八股”,毛泽东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然后条分缕析,一一批驳,不留余地,势如破竹。今天读来,除了感受到伟人的幽默、睿智外,还能学到主席驳论的技巧。经典的力量就是这么伟大。

高三语文作文联想创新——天马行空,翻空出奇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作文联想创新——天马行空,翻空出奇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联想创新——天马行空,翻空出奇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描绘作家进入艺术构思时驰骋想象的情景:默然地聚精会神地思考,思绪可以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转动眼神,视线仿佛看到了万里外的景物;吟咏之间,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凝思之际,眼前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联想包括相类联想、相似联想、反向联想、变形联想和连锁联想,掌握了联想创新的方法,作文就会有写不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就会如喷泉般涌来。 【知识点精析】 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在写作中联想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联想到落后,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联想到内在本质,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运用积累,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常常还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 1、相类联想。指同类事物间的性质相同的联想,如由青年工人韩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会儿,少玩一会儿,少聊一会儿”的“三少”时间,钻研技术,终成技术革新能手,联想到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发奋读书终成学问家;想到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这都是惜时如金的同类同质的联想。这种联想一般的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以及具体与抽象互换等。 2、相似联想。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相似而性质不同是其特点。《庖丁解牛》中梁惠王听了庖丁一席话,悟出了养生之道。这“养生”与“解牛”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却明白了,这就是相似联想。我们过去学过的不少好文章就是由这种联想而产生的。刘基的《卖柑者言》,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子,想到封建社会那些道貌岸然而内心肮脏的官员;周敦颐的《爱莲说》,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想到在龌龊环境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韩愈的《马说》,由千里马被埋没,想到人才的被埋没,等等。这些都是久传不衰的名文。 3、反向联想。由事物间具备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对比联想。相反联想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由事物想到性质、意义相反的事物,如由改革开放想到闭关自守,由战士的伟大想到“苍蝇”的卑劣,由今天的光明想到过去的黑暗,等等。另一种情况是指方向相反的联想,如由国内想到国外,由下级想到上级,由外部想到内部,等等。相反联想可以形成事物的对比,而对比常常可以产生两种积极的效应,一是使正反事物本身的性质、特点更加鲜明,更容易把握,一是从正反的对比中使人的认识产生飞跃,进而概括出事物的规律。 4、变形联想。从原信息点出发,合理地增加一些与它有关的信息材料,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的又一种心理过程。如作文命题《习惯》,乍看起来很宽泛,但是如果运用变形联想思维法,将题目变形为《关于习惯的形成》,可写说明文;“一个新习惯与旧习惯斗争的故

揭秘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结构规律,催生满分作文

揭秘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结构规律,催生满分作文 议论文是考生在考场上写作的首选文体。可高考这么多年了,高三学生对如何写好议论文尤其是如何理性地、科学地安排结构使其更加富有逻辑条理性,还是没有真正弄清楚。不少考生写的议论文,你把第二段调整到第五段也没什么关系,把第六段放置第三段也一个样,把第四段改至第一段也可以 因此,本文试从可让高中生具体可操作的一个角度来给高中生解读议论文写作的结构问题,让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议论文写作的结构原理以及结构规律,以期对高考考生有实质性的帮助。议论文的结构应分为六个部分: (标题点明主旨) 一、开篇运用演绎论证方法,从共性到个性阐释直接切题。 二、展开运用类比论证方法,从个性到个性阐释横向展开。 三、深入运用层进论证方法,从现象到本质阐释纵向递进。 四、引申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面到反面阐释对照剖析。 五、揭旨运用因果论证方法,从原因到结果阐释本源探溯。 六、结篇运用归纳论证方法,从个性到共性阐释照应收束。 这六个部分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是呈现出一种逻辑条理性的,是不可以随意调换顺序的。 为什么如此安排?我认为这里体现了议论文写作的结构原理以及相对科学的结构模式。我们只有弄清了原理,才可以让考生理性地进行写作;只有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结构模式,学生才可以科学地

处理结构。 一、开篇运用演绎论证方法,从共性到个性阐释直接切题 人类认识了一个一个的客观事物,慢慢地发现某几个事物有共同点,于是人们从这几个事物中归纳概括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般原理。当人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事物,觉得它与我们先前认识的某几个事物也存在着共同点,于是人们又可以运用我们先前掌握的一般原理来推理认识这一新事物,这就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告诉我们:任何个性事物都存在于共性事物之中。议论文写作实际上就是:命题老师给我们考生的作文题目,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这一个作文内容对于大千世界、大万世界、大亿世界来说,它只是一个个别现象,一个特殊事物,我们要认识这一个别、特殊现象,当然首先就需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演绎论证开篇的道理了。 如,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谈了三个在不同情况下创造发明的材料,实际上它还是个别现象,那我们就可以从众多发明创造的富有共性的一般原理中来剖析这一个别现象:鲁班手被带刺的草划破,发明了锯;牛顿被树上的苹果砸了一下,就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宇通客车老总常苦于买不上火车卧铺票,就萌生了要造卧铺客车的念头。他们都是从偶然中悟出了必然的道理,因而他们才有成功的结果。作文材料中的三个人也是如此。我们从哲学的偶然和必然的联系性角度出发,就可以推理出本次作文中三个人的现象是让考生谈偶然性中蕴寓着必然性、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的道理,进而了解偶然性和必

高考作文指导之议论文谋篇布局

高考作文指导之议论文谋篇布局 高考作文指导之议论文谋篇布局 易错点:缺乏逻辑无所谓层次结构 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中档的议论文有思维的线性发展而缺乏开阔感和灵动感,下等的议论文思维没有延伸或者断裂为几个片段。 在议论文“三要素”中,这些年来,论点和论据问题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议论文如何在“论证”过程演绎推进,一线的师生对这个问题仍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就是:一篇800多字的文章,基本就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这种“同层面绕来绕去”的情况实际是受前几年“文化散文”的影响。正如孙绍振老师批评的那样:“好像议论文就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 把随意一篇满分作文的某两个中间段对调位置,读起来居然还是“通顺”的——因为缺乏逻辑,所以无所谓层次、无所谓结构——这也是现在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可怕的习惯,甚至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种问题也屡见不鲜。可把它称为无逻辑无层次无灵魂的高考议论文。 实例分析:主体论述没有拓展和演进 1.无层次(主体论述只有一个层面) 请看《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的中间主体部分: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

高考作文巧用素材四法技巧归纳

高考作文巧用素材四法 高考作文不许抄袭,这是高压线,谁也碰不得。但翻阅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满分作文,不少文章中的素材往往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是由于习作者有了化用素材的机智,且又用得恰到好处,文章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这些素材与阅卷老师的心理距离也很近,因而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素材或来自教材,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与屈原书》、《与邹忌书》;或与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如《一个hushi 长的日记》;或源自众所周知的故事,如《农夫的日记》。但借鉴须有“度”,亦须有“法”。下面介绍几种化用素材的技巧。 一.主人公独白法 独白,是发自内心的诉说,简洁生动的内心独白似乎是在敞开心扉与阅读者交流,能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坦诚地展示给读者。可化用自己素材库中一些与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将素材中的第三人称改用第一人称,以便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如2002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一个人的战争》就化用了当年有关郭品正的相关报道。郭品正是浙江唯一的脑外科博士,在工作期间两个课题研究达到国际水平,但因反对为拿高额回扣而滥用药物的做法,年度考核被评为最差,且被“优化

组合”下岗了。以后其他的大医院想聘用他,又因听说他“不会做人”而放弃。最后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派爱人到上海面试,以优厚的待遇聘用了他,博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祖国。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是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而郭品正恰恰是某些人眼中的规则的违背者。文章题为《一个人的战争》,把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写“我”在即将离开祖国的前一个夜晚自己的心路历程。 二.融入真我法 在原素材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实际生活。让自己思想的转变或认识上的深入显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如曾有这样一则作文素材:某人养了两只(又鸟),一只爱唱,一只喜静。每天一听到“咯咯嗒”的叫声,主人便从爱唱的母(又鸟)旁边拾到一枚(又鸟)蛋,因此主人特别偏爱它,喂它精致的饲料。一天,主人从(又鸟)笼旁边经过,刚好看见那只喜静的母(又鸟)趴在草窝里产蛋,蛋一落地,它便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草窝;而那只爱唱的母(又鸟)却大摇大摆地走到蛋旁,伸着脖子“咯咯嗒”地叫个不停。主人一直认为所有的但都是爱唱的母(又鸟)产的,此时才如梦方醒。而安徽一考生巧妙地把这则素材化用在2003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文章的题目是《母亲的后悔》。并给材料“添头加尾”,加入了防非典的社会背景,我被封闭在学校三周才回了一趟家。母亲要宰杀那只不下蛋的母(又鸟)为我补补身子,却意外地发现不下蛋的母(又鸟)肚里有蛋籽,后悔不已。结尾还加了点题语:由此,我想到,光凭外表的情感亲疏就做出某种决定,是多么荒唐!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提升课堂第三期作文修改升格四法附技法指导及示范片段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作文修改升格四法(附:技法指导及示范片段) 作文,让很多高中生感到头疼。手中拿起筆,大脑空荡荡。看那些擅长写作的同学笔下生花,感慨自己的基因缺少写作细胞。其实,作文与天赋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后天努力才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好作文确实可能来自灵感一闪,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修改作文是不断提升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每一篇作文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升格的过程,就是写作思维完善的过程。 一、立意升格 千古文章意为先。观点鲜明,体现了“符合题意”这一高考基本要求。然而,一些考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审读不够充分,从而出现立意不当的现象。立意不当,包括以下几处情况:另起炉灶型,即脱离材料内涵,自说自话,完全跑题;南辕北辙型,即对材料中的观点倾向理解错误,立意出现偏差;剑走偏锋型,即虽然把握住材料内涵,但中心不突出。 失误片断:(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 这是一个特殊的新年,这是一个不凡的冬季。起初只是一座城、几个数字、一条条不可捉摸的信息,而后我们困守一隅,关注着方寸屏幕那端的世界:地图上那些陌生的地域被标注,病例数字随着时间过去而攀升……当一切堆积、迫近,势不可回时,我们每个人都已身在其中。 评点:第一段虽然表达很生动,但是,未能开篇点题,而是对疫情进行了更多解读,可以适当压缩原有内容,并恰当引出写作中心。 升格片断 这是一个特殊的新年,这是一个不凡的冬季。疫情的蔓延,让每个人都置身在其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国上下统一行动,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居家隔离。然而,隔离的只是疫情,全民抗疫的热情才是抗疫战斗中最耀眼的体现。 评点: 删掉了疫情到来时的情形,增加了对距离与联系的理解,中心突出,主旨明确。 策略小结:立意一定从材料整体内容出发,并从材料提炼出具体而准确的写作方向,写作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写作角度构思,但每一个角度都要指向中心。 二、内容升格 议论文,应该做到言之有物,无论古代,这在古今写作中都是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积极调动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精心选取储备在大脑中的素材,并对其进行超强的优化组合,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可是,一些考生写作时因为素材积累不够,不能选择恰当论据进行证明;也有些考生即使选择了素材也只是简单列举,缺少对思想的提炼。于是,在阅卷现场,阅卷者便看到了大体统一的写作模式:从头到尾,围绕写作中心反复分析,一个意思多次表达,很少出现鲜活生动的事例材料或理论观点。 失误片断:(2020年全国Ⅲ卷作文) 你一定要明白,你是社会的一分子。古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身边的朋友和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有些你会产生共鸣,有些却麻木不闻。那些都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简单直白却也最清晰明了的方法。与他人对比,肯定自己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磨练更坚定的意志,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评点:表达对自画像的认识,对现象进行了分析,内容略显简单,可以增加一个具体事例,并深入解读,突出写作中心。 升格片断 你一定要明白,你是社会的一分子。古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身边的朋友和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有些你会产生共鸣,有些却麻木不闻。那些都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简单直白却也最清晰明了的方法。与他人对比,肯定自己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磨练更坚定的意志,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成就更精彩的人生。命运没有垂青于邰丽华,但身体残疾的她却始终没有因为自身的不足而颓唐消极,而是不断地求索与努力,最终,她发现了属于自己的阳光,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画像,在这个过程中,认清了自己的“像”,人生就有了追求,有了目标,有了盼头。 评点:在原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邰丽华的具体事例,突出写作中心,做到了内容充实。且对“画像”进行了深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