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语言研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一、语言学的起源在人类历史上,语言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年前的古印度。
当时,印度的婆罗门阶层开始研究梵文语言,探讨语言规律。
此后,受到梵文语言研究方法的影响,语言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语言学的发展1. 欧洲语言学欧洲的语言学起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哲学研究中提及语言,开启了欧洲语言学的先河。
之后,欧洲的中世纪天主教会也在研究拉丁语等语言。
直到20世纪初,欧洲语言学家才真正开始进行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研究。
2. 美国语言学美国语言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美国开始进行语言普查,研究各地语言的分布与演化。
20世纪初,美国大学开始设立语言学系,逐渐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1. 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它主要研究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方面的内容。
2. 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主张从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等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智力的产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规则来描述。
3. 语用学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实际应用,理解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情感等诸多方面。
四、语言学的研究成果1. 语音学语音学研究语音的发音规律,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音节、音调、语音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 词汇学词汇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含义,探讨如何从单词中推导出词性、语法等方面的信息。
3. 语法学语法学主要研究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4. 语义学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探讨语言中词汇、句子等单元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对社会、文化、科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包括口音、方言等方面。
它为语言的教育、规范化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2. 计算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它将语言学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程序开发中,致力于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中国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语言,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通过研究中国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迁。
本文将探讨中国语言的起源、主要语系和语言的演变。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
中国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研究,中国语言主要源自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壮侗语系。
这些语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区域分布,形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的语言系统。
二、汉藏语系汉藏语系是中国主要的语系之一,包括汉语、藏语、苗语等多个语言分支。
其中,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语最早起源于河南一带,在经过漫长的演变和积累后,形成了古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等不同阶段。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被广泛使用并影响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字系统。
三、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是另外一个支撑中国语言体系的重要语系,包括蒙古语、哈萨克语、鄂温克语等多个分支。
这些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与汉族形成了多元的语言文化格局。
蒙古语在元朝时期曾成为中央政权的官方语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壮侗语系壮侗语系主要包括壮语、侗语、瑶语等语言分支,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
这些语言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壮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广大壮族人民使用,被视为该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
五、语言的演变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地域的差异,中国语言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发生了演变和变异。
例如,汉语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形成了多个方言和口音,如官话、粤语、川话等。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丰富了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此外,中国语言的演变还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外来语言如阿拉伯语、波斯语、日语和英语等都对中国语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词汇、发音和语法等方面留下了痕迹。
语言学公开课探索语言的起源与演变

语言学公开课探索语言的起源与演变语言学公开课:探索语言的起源与演变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没有语言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致力于探索语言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通过语言学公开课的形式,探索语言的起源与演变。
一、语言的起源1.原始语言的概念原始语言是指人类远古时期最初形成的语言,它是人类语言发展的起点。
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原始语言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但通过语言学家对现代语言的研究,可以推测出某些原始语言的特征和模式。
2.语言起源的理论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有多种。
其中,自然声音理论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模仿自然声音的过程;嘴唇手势理论认为语言起源于模仿嘴唇和手势动作的过程;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起源于儿童通过模仿和语言环境的影响逐渐掌握语言。
二、语言的演变1.语言变体与方言语言在不同地区及社会群体中会出现变体和方言。
变体是指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所差异的语言形式,方言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语言。
变体和方言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
2.语言接触与语音借用语言接触指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这种接触会导致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用。
语音借用是指一个语言采用另一个语言的一些语音特点或词汇,从而形成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接触和语音借用促进了语言的变异和发展。
三、语言的作用1.交流与沟通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沟通的基础,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意图和情感,实现信息的传递。
语言的作用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包括人与机器、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
2.文化传承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每个语言都蕴含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并通过语言的使用传递给后代。
因此,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认知能力的塑造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提供了思维和逻辑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形成概念、推理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语言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演变

语言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演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演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语言本身的演化。
本文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历史背景、语言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的祖先是非语言的,他们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声音来进行交流。
随着人类大脑的发展,语言逐渐成为了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
语言的起源与人类的社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形成使得人们需要一种更高效、更精确的交流方式,于是语言的诞生成为了必然。
二、语言的历史背景语言的历史背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发展了象形文字,古希腊人发展了字母系统,而古印度人发展了梵文。
这些语言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语言的历史背景还包括了语言的传播和交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语言的交流,希腊语、拉丁语等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语言。
三、语言的发展演变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分化为不同的方言或语种。
这种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因素以及人类的移民和迁徙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语言发生差异,例如山区和海滨地区的语音、词汇等方面的差异。
社会文化也会对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宗教信仰、文学作品等都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影响。
此外,政治因素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例如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殖民地的建立等都会导致语言的变化和演变。
人类的移民和迁徙也是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人口交流会导致语言的融合和变异。
语言的发展演变也涉及到语言的规范和标准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的规范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完成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重要手段。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类如何发展出语言,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语言的起源1.1 火的发现语言的起源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经研究后发现与火的发现有一定的关系。
在远古时代,人类发现了火,从而能够保证食物的煮熟,使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
由于火的便利,人们开始和家族成员共享食物,进而形成社交活动。
因此,人类首次使用语言,主要是为了交流食物的用途和烹饪方法。
1.2 脑容量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容量开始越来越大,这也激发了语言新技能的产生。
由于人类开始勇敢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同时还要面对危险,因此人类必须能够相互了解,这时语言开始成为了他们交流的工具。
1.3 模仿动物音由于缺少书写和语法规则,人类只能通过模仿动物和自然声音逐步建立语言。
这些声音逐渐转变成词汇和语法规则,形成了原始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语言也逐渐亿变得丰富和灵活。
这时,语言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语言的发展2.1 方言的出现随着人类逐渐开始聚居在一起,方言的出现也成为了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同的区域和文化背景使得人们在语言上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如中文中的方言、英语中的口音等。
它们反映了地域差异,在文化和习惯中形成了特有的口音和单词用法。
2.2 书写的发明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语言的表达也渐渐不够清晰和完整。
因此,书写的出现成为了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人们可以通过书写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解决交流沟通过程中的误解,同时还能有效地传承和积累文化遗产。
2.3 国际语言的出现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差异造成了信息交流的困难,这时出现了国际语言,如英语,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使用。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一种或多种国际语言用于进行与国际交流的必要。
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

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语言学史的定义与重要性1.语言与语言研究的起源2.中国语言学史的范畴3.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三、中国语言学史的主要内容1.古代汉语研究2.中古汉语研究3.现代汉语研究四、中国语言学史的里程碑事件1.重要著作与学者2.学术流派与争论五、中国语言学史的未来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2.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3.国际交流与合作六、结论正文:在中国语言学领域,语言学史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定义与重要性、主要内容、里程碑事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语言学史的定义与重要性。
语言学史是一门研究语言发展历程、探讨语言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如《诗经》、《春秋》等。
这些经典中包含了古人对语言的观察和思考,为后世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语言学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语言研究的起源: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表达方式。
研究语言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演变。
2.中国语言学史的范畴:中国语言学史既包括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包括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
这三个阶段的语言研究相互衔接,构成了中国语言学史的整体框架。
3.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研究中国语言学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脉络,挖掘汉语的内在规律,提高汉语教学和研究水平,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语言学史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和现代汉语研究。
1.古代汉语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以甲骨文、金文、文献典籍等为对象,探讨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
2.中古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着重研究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3.现代汉语研究:现代汉语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为依据,关注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现象。
语言和语言研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语言和语言研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语言和语言研究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
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
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
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
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
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
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
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
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
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
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文字的发明,古人更加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淮南子》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箓,这是跟口语里的咒语相当的东西。
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纸不能乱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纸”标签的容器里,积聚起来烧掉。
文字里边当然也有避讳,嘴里不能说的名字,纸上也不能写;必得要写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笔。
语言研究的开始和发展语文学的兴起有了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有了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于是有了书册,世代相传,成为经典。
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
人类语言的起源与语言变迁研究

人类语言的起源与语言变迁研究人类语言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交流工具,它扮演着社会组织、文化传承以及知识传播的重要角色。
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和语言变迁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语言的起源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智力和文化发展。
一、人类语言的起源虽然人类语言的确切起源仍存在争议,但有一些理论提供了关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可能性和进展。
人类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历史,尤其是早期人类祖先的进化。
一种理论认为,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脑部的生物学演化。
人类大脑的独特结构,如大脑皮层的发展和语言区的形成,为人类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语言的起源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特征,帮助人类更好地进行社会合作和群体生存。
另一种理论认为,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祖先的口头传统和声音模仿。
早期的人类通过声音模仿来交流,从而发展出最初的语言系统。
这种声音模仿演化成为了符号和语音的组合,进而形成了语法和词汇。
二、语言变迁的类型语言是一个活动的系统,不断发展和变化。
语言变迁是指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中产生的演变和变化。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人们使用和传承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而导致语言变迁发生。
1. 语音变迁语音变迁是指语言中音素和发音方式的渐变和演变。
在人类语言的变迁过程中,语音的变化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音素的发音可能发生变化或消失,而其他新的音素可能出现。
2. 词汇变迁词汇变迁是指词汇在语言中的演变和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意义和使用经常发生变化。
一些词汇可能会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而产生新的意义,或者完全被其他词汇所替代。
3. 语法变迁语法变迁是指语法结构和规则在语言中的变化和演变。
语法是语言组织和表达信息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法结构和规则也会不断变化。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句子结构的顺序可能会发生变化,或者某些语法规则可能会变得更为简化或复杂。
三、语言变迁的原因语言变迁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
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
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
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
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
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
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
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
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
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
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
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文字的发明,古人更加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淮南子》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箓,这是跟口语里的咒语相当的东西。
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纸不能乱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纸”标签的容器里,积聚起来烧掉。
文字里边当然也有避讳,嘴里不能说的名字,纸上也不能写;必得要写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笔。
语言研究的开始和发展语文学的兴起有了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有了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于是有了书册,世代相传,成为经典。
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的早期形式。
把语言文字从崇拜的对象改变为研究的对象(或研究兼崇拜的对象),这是一大进步。
为了读通古书而产生语文学,这是中国与西方──印度、希腊、罗马相同的,但是表现的形式不同。
西方用的是拼音文字,中国用的是。
汉字自成一种体系,跟语言的配合关系比较复杂。
这就使得中国的语文学和西方的语文学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语文学的重点是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语文学的著作大致有四种形式:①随经典本文加注字音字义,往往跟“串讲”相连。
也有汇集成书的。
如的,慧琳的《一切经音义》[见]②按部首排列的“字书”,创始的是的,演变到清初的。
③按韵排列的“”,如、。
④按字义分类罗列的,如西汉写定的、三国时代的。
西方语文学除考订语词的意义外,特别重视语词的形态变化,因为语句的理解以它为关键。
所以他们很早就产生。
上古时代的是否有过某种形态变化,现在还没有定论,至少是不表现在汉字的字形上。
积字成句,理解不难,因而语法在中国语文学中没有形成一个科目。
走向语言学从语文学发展为语言学,有几个方面的变化。
①研究的重点从古代转向现代,从文字转向语言。
把现代语的研究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并且认识到口语是书面语的根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晚近的事情。
②研究的范围从少数语言扩展到多种语言。
过去,不但是中国学者的研究局限于汉文,印度学者的研究局限于梵文,西方学者的研究对象也只是从希腊文、拉丁文转移到本国语文。
现在是各种语言,有文字的和没有文字的,都有人在研究,并且不限于本国或者本民族的学者。
许多语言的比较研究使人们对语言的了解更深入了。
③零散的知识得到了系统化。
拿中国的情形来说,许慎在写定《说文解字》的时候,一方面为9353个汉字作注,一方面提出他认为是造字原则的说。
这以后,很多学者为六书说作补充和发挥,近来由于的发展,又有学者提出了新的造字理论。
字音方面,宋代人在韵书的基础上编制出来韵图,由此产生了学;从南宋开始,又有人根据古代韵文里押韵的情形提出问题。
到了清代,不但是古韵的研究更加细密,并且在用和谐声字做材料研究古声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尔雅》开始的训诂学,到了清代的学者手里,运用字音和字义相关的道理,也提出了一些理论。
在西方,17世纪的法国学者写出了“理性语法”,把语法和逻辑联系起来。
19世纪的学者发展了历史比较研究法,构拟了诸语言的谱系。
从20世纪初年起,语言内部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新理论层出不穷。
④语言的研究完全摆脱为文学、哲学、历史的研究服务的羁绊。
中国的语言研究也不再是作为经学的附庸的“小学”了。
语言与时间和空间共时的研究和历时的研究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了就明显了。
因此在对某一种语言进行研究的时候,必须明确是在研究它的现状还是在研究它的历史。
第一个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主要指当代)和历时研究的区别的语言学家是瑞士的,他这个主张对后来的语言研究的影响很大。
可是有一点是索绪尔当时没怎么强调而是后来的语言学家加以发挥的,那就是历时的研究是以若干个共时的断面研究为基础的。
这个认识对于汉语研究者特别重要,因为直到不久以前,还有很多人把“古代汉语”当作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
跟语言的历史研究有关的是,就是研究有亲属关系的诸语言之间的亲疏次第,拟订出一些较原始的“祖语”构成一个语系或语族。
这一门学问,撇开零碎的比较乃至猜测不算,认真的研究是18世纪末才开始的,这个时候欧洲学者认出来梵文和希腊文、拉丁文以及日耳曼语之间的亲属关系。
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吸引了19世纪欧洲语言学家的最大注意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语音历史演变的规律方面。
别的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赶不上,的比较研究只能说是刚起步。
标准语和方言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在地球上分布着很多很多语言。
常常听到有人问: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要分清这是几种语言,那是一种语言里边的几种方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般的说法是:完全不能通话的是两种语言,基本上能够通话的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
实际上这不能用来作为唯一的标准。
比如,在联邦德国和荷兰交界的地方,两边的居民基本上可以通话,然而他们说的话一个算是德语方言,一个算是方言。
反之,北德意志方言和南德意志高地的方言通话相当困难,可是都算是德语方言。
由此可见,能否通话不能作为区别方言和语言的唯一标准,还得加上一条:有没有共同承认的标准语,并且这标准语有统一的书面形式。
有些外国学者的著作里讲到汉语常常安上一个复数语尾,这就是只承认前一条而忽视了后一条的结果。
方言是历史地形成的,既跟空间有关,也跟时间有关。
原来说一种语言的人民,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展,不同地区之间交通不便,人们很少来往,语言演变就不会一致,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同的方言。
以后,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某一方言为基础的标准语。
有了标准语之后,通过教育的普及,方言的使用范围就越来越小了。
但是对于语言学家,方言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数目多,变化多,对于研究汉语史的人,对于研究普通语言学理论的人,都是非常珍贵的材料。
汉语方言的记录可以上溯到汉代的,后世的地方志也很多有方言志。
但是由于没有精密的记音方法(只能用汉字),也缺少理论的指导,这些方言志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
20世纪50年代曾经进行过一次方言普查,有一定收获,但是各地成绩的差别很大,有些地方还是空白。
随着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方言的变化很快,有些有用的材料有消失的危险,需要赶快收集。
语言和语言之间,方言和方言之间,往往有互相渗透的现象,主要在语汇方面。
于是某一语言中的外来词的研究就成为这一语言的语源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使用这个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史的一部分。
由于民族间的交往,主要是贸易往来的需要,曾经产生过许多种“混合语”。
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再有人使用,如曾经在中国通商口岸使用过的“洋泾浜英语”。
有的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由临时性的辅助语言变成本地居民的母语,如海地的海地混合语(和非洲语言的混合语)、苏里南的斯拉南汤加语(又名takitaki,是和非洲语言的混合语,又掺杂些荷兰语)。
语言的单一性和多样性语言和语言之间语言和语言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拿语音来说,所有语言的语音都可以分析成元音和辅音,可是元音和辅音的数目不完全相同,组合方式不完全相同。
语法也是这样,两种语言的构词方式可能不同,形态变化可能不同,词类区分和造句方式也不会完全相同。
比较各种语言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分成某些个类型。
19世纪欧洲语言学家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粘着、屈折三个类型,并且说这个代表语言进化的三个阶段。
汉语被认为是孤立语的典型,代表发展的低级阶段。
过后又有语言学家发表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汉语代表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实是各种语言各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都能够满足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表达要求,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不必勉强分别高低。
撇开这种进化论的偏见,语言类型的研究也还是很有意思的。
探寻各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的语言学者,过去有,现在也有。
过去曾经有西方的语言学家拿西方语言做底本,写“普遍语法”。
后来由于交通的发达,发现很多原来不知道的语言,不怎么符合甚至完全不符合那种“普遍语法”。
现在研究语言共性的学者谨慎多了。
一种语言之内一种语言之内也有异同问题。
没有异同,就不会有方言。
除了方言,还有其他内部变异。
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说的话不完全一样,用的字眼有所不同,词语的组合有所不同。
研究这些问题的是。
先说社会集团,农民说话跟工人不一样,不同行业的工人也各有各的“行话”,知识分子说话又有自己的一套。
还有无业游民乃至流氓团伙,他们有他们的“黑话”。
再还有一种“社会方言”是历史地形成的,例如美国的“黑人英语”。
当然,不同集团的人互相接触的时候,需要彼此适应,这种适应的方式也是可以研究的。
年龄不同的人说话会有差异,不仅在词语方面,甚至在语音系统方面也是如此。
有些所谓“俚语”往往是在青少年中间产生和流行。
在有的民族里,妇女说话所用字眼跟男人有些区别,甚至有很大的区别。
再有一个因素是语言之间的接触。
商业往来产生“混合语”前边已经说过。
比这更重要的是由移民引起的双语现象,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研究课题。
双语现象不限于移民,在使用几种官方语言的国家,如瑞士和比利时,居民中间也有双语现象。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人民中间能说一种或几种外国语的人也不少。
方言与方言之间也常常产生双语现象,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家杂居在一起,就有人能说几种方言,特别是儿童。
最后应该提到“风格”问题,就是使用语言随着不同场合而变化。
这种变化从极其严肃到十分随便,是一种渐变,如果要分别,可以大体上分成庄重、正式、通常、脱略四级。
这里又涉及语言规范问题:对于不同风格的语言恐怕不能作同样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风格应当作最广义的理解,适用于书面和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