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

⼆⼗四节⽓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24节⽓歌春⾬惊春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每⽉两天⽇期定最多相差⼀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是⼋廿三⽴春:2⽉4⽇-5⽇,谓春季开始之节⽓⾬⽔:2⽉18⽇—20⽇,此时冬去春来,⽓温开始回升,空⽓湿度不断增⼤,但冷空⽓活动仍⼗分频繁。
惊蛰:3⽉5⽇(6⽇),指的是冬天蛰伏⼟中的冬眠⽣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温和风的变化都较⼤。
春分:每年的3⽉20⽇(或21⽇),阳光直照⾚道,昼夜⼏乎等长。
我国⼴⼤地区越冬作物将进⼊春季⽣长阶段。
清明:每年4⽉5⽇(或4⽇),⽓温回升,天⽓逐渐转暖。
⾕⾬:4⽉20⽇前后,⾬⽔增多,利于⾕类⽣长。
⽴夏:5⽉5⽇或6⽇。
“⽴夏”,万物⽣长,欣欣向荣。
⼩满:5⽉20⽇或21⽇叫“⼩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6⽇前后,此时太阳移⾄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
夏⾄:6⽉22⽇前后,⽇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北⾄,⽇长⾄,⽇影短⾄”,故⽈“夏⾄”。
⼩暑:7⽉7⽇前后,⼊暑,标志着我国⼤部分地区进⼊炎热季节。
⼤暑:7⽉23⽇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时期是我国⼴⼤地区⼀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暑不热”,⾬⽔偏多。
⽴秋:8⽉7⽇或8⽇,草⽊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23⽇或24⽇,“处”为结束的意思,⾄暑⽓即将结束,天⽓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分宝贵。
⽩露:9⽉8⽇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温下降很快,天⽓凉爽,晚上贴近地⾯的⽔⽓在草⽊上结成⽩⾊露珠,由此得名“⽩露”。
秋分:9⽉22⽇前后,⽇光直射点⼜回到⾚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8⽇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温继续下降,天⽓更冷,露⽔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23⽇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般在10⽉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
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月份对应表及玄机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按夏至计算始耕日期的记载。东汉《四民月令》中已广泛用节气定农时。以后的历代农书更广为引用,作为决定农时的根据。元代《王祯农书》中设计了一个《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逐一编排农事。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开始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标签: 立秋 冬至 节气 二十四节气 谷雨 .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还有一些称呼: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斗建 寅 卯、中绳 辰 巳 午、中绳 未 申 酉、中绳 戌 亥 子、中绳 丑
音律 夷则 蕤宾 姑洗 太簇 黄钟 太簇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 黄钟 无射
(斗建、音律出自《淮南子》)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即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其中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具体来说,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的资料篇一:二十四节气资料二十四节气表(按公元月日计算)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

大寒
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是天气寒冷到 极致的意思,也是表示冬季即将结束,春暖 花开的日子不远了。
冬季节气特点
01
02
03
04
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寒冷干燥 。
北方多降雪天气,南方则多阴 雨绵绵。
人们开始注重保暖和进补,以 抵御寒冷。
冬季也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 需要加强防范。
05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秋分
每年9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时为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之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 。
寒露与霜降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 时为寒露。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且 带有寒意。
VS
霜降
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 210°时为霜降。表示开始出现霜冻,对 农作物有一定影响。
冬至
冬至节有吃饺子、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圆、 吉祥。
清明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踏 青,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其他节气
在不同的节气里,民间还有放风筝、荡秋千 、春季节气
春季的节气与养肝、疏肝、理气等中 医养生方法相关,如惊蛰时节应注意 预防肝病等。
夏季节气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 露、霜降等节气在诗词中常被 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象,如“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等。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等节气在诗词中则常 被用来表达冬天的寒冷和雪景 ,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 直”等。
节气与民间习俗
立春
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吃春饼、萝卜等食 物,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
秋季节气特点
01
气温逐渐下降
从立秋到处暑,虽然暑气未消 ,但气温已经开始逐渐下降; 到了寒露和霜降,气温更是明 显降低,需要注意保暖。
二十四节气表及节气的安排及意义

二十四节气表/节气的安排及意义节气的安排及意义立春2月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
“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
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
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7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
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3月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
“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
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4月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
“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5月2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6月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曰“夏至”。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
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做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
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来历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 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 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 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 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 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 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 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 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 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 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 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 么简单。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正月: 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 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 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秋风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 立冬之日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 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来年, 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增。 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七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歌,理解其意义; 搜集有关二
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米访、
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 关注家乡气
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搜集并理解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表;
二、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资料;
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业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时期。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的家作物的生长现象。
节气是我国历家的一个杰出的创作,并且在历法中占着重要的
位置,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
这个“气”字实在是指气象、气候的意思,古人是观察了(主要是华中、华北地区)每一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象、然后定出各段名称的,节气只固定在太阳的一定日期上,不跟阴历日期而变动,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表
二十八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季节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歌,理解其意义;搜集有关二
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季节,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
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
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搜集并理解二十四节气歌;
二、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季节;三、集体汇报与整理,
形成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大
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
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
夏季秋季冬季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太阳位于黄经
330度,2月18-20日交节
345度,3月5-7日交节
0度,3月20-22日交节
15 度,
30 度,
45 度,
60 度,
75 度,
90 度,
4月4-6日交节
4月19-21日交節
5月5-7日交节
5月20-22日交节
6月5-7日交节
6月21-22日交节
105度,7月6-8日交节
120度,7月22-24日交节
135度,8月7-9日交节
150度,8月22-24日交节
165度,9月7-9日交节
180度,9月22-24日交节
195度,10月8-9日交节
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225度,11月7-8日交节
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九了解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理解其意义;
搜集有关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
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
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搜集并理解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
二、搜集有关每个节气所在月份的天数;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
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日期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 日、21 日,下半年在8
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 月15日,最晚可在
正月15 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
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
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
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
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
是苗历新年。
二十四节气简表
三十了解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理解其意义;搜
集有关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理解其含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
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
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
、搜集并理解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
二、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一共的天数;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较
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来历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
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 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
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
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 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
104 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一一[丫X D+C]-L
丫二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 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 迥.2422+4.475卜[2017/4-15]=492-489=3
所以20 1 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
二十四节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