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文言文巩固之答案卷

班级:姓名:组号:学号:

《论语》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时)(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3)吾日三省

....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替)(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知识)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通“又”)(独立做事情)(迷惑,疑惑)

(6)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7)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忍受)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吃饭)(指冷水)(胳膊)

(11)于.我如浮云(对,对于)

(12)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方面,优点)(这里指学习)(改正)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河流)(流逝)(这,指河水)(舍弃)

(15)匹夫

..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忠实,坚守)(仁德)

《短文两篇》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

..(不久,一会儿) 2、雪骤.(紧,急) 3、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

4、公欣然

..(高兴的样子) 5、未若

..柳絮(不如,比不上) 6.因.风起(凭借)

7、期.行(约定) 8、期日中

..(正午时分) 9、太丘舍去.(离开) 10、去后乃至

..(才)(到)

11、尊君

..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2、相委.而去.(丢下、舍弃)(离开) 13、君与家君

..期日中(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下车引.之(拉) 1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虽有嘉肴》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

..(即使)(好、美)(用鱼、肉做的菜)(2)弗食

..,不知其旨.也(不)(吃)(甘美)(3)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4)不知其善.也(好,妙)(5)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知道)

(6)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7)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反省)

(8)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勉励)(9)教学相长.(增长)

(10)学.学半(教)(11)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12)兑.命(兑通“说”)

《河中石兽》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

..干.(靠近)(河边)(2)山门圮.于河(倒塌)(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过,过了)(5)求.石兽于水中(寻找)(6)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7)以为

..顺流下矣(认为)(8)棹.数小舟(划船)(9)曳.铁钯(拖)

(10)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讲学,教书)

(11)尔辈

..不能究物理

...(你们)(推究)(事物的道理、规律)

(12)是.非木杮(这)(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被)(14)湮.于沙上(埋没) (15)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6)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17)众服为.确论(认为)(18)盖.石性坚重迎水处(因为)

(19)啮.沙为坎穴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坑洞)

(20)如是

..再啮(照这样)(21)再转不已

..(不停止)(停止)

(22)遂.反溯流

..逆上矣(于是)(逆流)(23)固.颠(固然)(24)如.其言(依照)

(25)然则

..天下之事(那么)(26)但.知其一(只)(27)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28)凡.河中失石(大凡、凡是)

《智子疑邻》

1、智.子疑邻(聪明,这里的意思是“认为……聪明”)

2、天雨.墙坏.(下雨)(毁坏)

3、不筑.,必将有盗(修补)

4、暮.而果.大亡.其财(果然)(丢失)

5、而疑.邻人之父(怀疑)

《塞翁失马》

1、有善术

..者(精通)(术数)2、马无敌亡.而入胡(逃跑)3、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此何遽

..不为福乎(怎么就,表示反问)(怎么)(就)5、居.数月(经过)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带领)

7、家富.良马(多)

8、堕.而折其髀.(摔下来)(大腿)

9、丁壮者引.弦而战(拉)10、此.独以跛

..之故.(此人,这个人)(因为)(瘸腿)(原因)

11、父子相保.(保全)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文言文巩固之空白卷

《论语》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3)吾日三省

....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6)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7)温故而知新

.....()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11)于.我如浮云()

(12)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匹夫

..不可夺志也()

(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短文两篇》

一、解释词语

1、俄.而.()

2、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公欣然

..() 5、未若

..柳絮() 6.因.风起()

7、期.行() 8、期日中

..() 9、太丘舍去.() 10、去后乃至

..()()

11、尊君

..在不.()() 12、相委.而去.()()

13、君与家君

..期日中() 14、下车引.之() 15、元方入门不顾.()

《虽有嘉肴》

(1)虽.有嘉肴

..()()()

(2)弗食

..,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6)教然后知困.()(7)然后能自反

..也()()

(8)然后能自强

..也()()(9)教学相长.()

(10)学.学半()(11)其.此之谓乎()(12)兑.命()

《河中石兽》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

..干.()()(2)山门圮.于河()(3)二石兽并.沉焉()

(4)阅.十余岁()(5)求.石兽于水中()(6)竟.不可得()

(7)以为

..顺流下矣()(8)棹.数小舟()(9)曳.铁钯( )

(10)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11)尔辈

..不能究物理

...()()()

(12)是.非木杮()(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4)湮.于沙上( ) (15)渐沉渐深耳.()(16)不亦颠.乎()

(17)众服为.确论()(18)盖.石性坚重迎水处()

(19)啮.沙为坎穴

..( )()

(20)如是

..再啮( )(21)再转不已

..()()

(22)遂.反溯流

..逆上矣()()(23)固.颠()(24)如.其言()

(25)然则

..天下之事()(26)但.知其一()(27)可据理臆断

..欤()

(28)凡.河中失石()

《智子疑邻》

1、智.子疑邻()

2、天雨.墙坏.()()

3、不筑.,必将有盗()

4、暮.而果.大亡.其财()()

5、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1、有善术

..者()()2、马无敌亡.而入胡()3、人皆吊.之()

4、此何遽

..不为福乎()()()5、居.数月()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7、家富.良马()8、堕.而折其髀.()()9、丁壮者引.弦而战()

10、此.独以跛

..之故.()()()()11、父子相保.()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计22分) 余靖传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 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 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本文具有讽刺意义。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句中重点词有:坠:掉;句意为: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②句中重点词有:舍:通“释”,释然。句意为: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④调:协调。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 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 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易”是“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1)大;读;出名、有名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⑴大;读;出名、有名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0001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典型例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答案: (1)①打猎②下雨③至V、往④约定的时间 (2)A (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模拟试题】 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求救声 C. 虽人/ 有百手,手/ 有百指

D. 不能/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 二.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居五日,扁鹊复见。 B.北山愚公……面山而居 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 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整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三.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断2处)。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________ ②教以书字________ ③或因而抄录________ ④抄录未毕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4)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 欧阳修聪明过人 B. 欧阳修刻苦攻读 C.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 太夫人教子有方 【答案】(1)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用,拿;写;有时;完毕 (3)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4)B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译为: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书”: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昼”:白天。“寝”:睡觉。还有“唯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可分析“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等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欧阳修刻苦攻读。所以选B。 故答案为:⑴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⑵用,拿;写;有时;完毕; ⑶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 是;吕蒙是。 7.鲁肃的话表现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编的《》一书。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燕.山()胡骑.()辔.头() .. 3.解释下列括号中字词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是写出了 。

文言文阅读试题

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吴起守信(明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诺,期返而食。诺:表应答。好。 B.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求:请求。 C. 其为信若此。 D.宜其能服三军欤?宜:应该。 ②与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是() 例:待公而.食。 A.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③与加点的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例: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A.岁.征民间。《促织》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C.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追亡逐北》 D.啼.告母。《促织》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参考答案)1、B。2、C。3、B。4、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二)北人食菱(明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啖:吃。 B. 其人自护所短。护:掩盖。 C.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热:热火,即病毒。 D.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强:强劲。 ②与加点的词“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例: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A.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B.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③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组是()。 例: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一)《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 B、知___________ C、愠__________ D、识_________ 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典型例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模拟试题】 (一)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求救声 C. 虽人/ 有百手,手/ 有百指 D. 不能/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梓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竟不可得________ ②湮于沙上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1)终了,最后;埋没;主观地判断 (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3)D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臆断”是“主观地判断”;“竟”是古今异义词,“终了,最后”的意思。(2)①句中的“是(这)、岂(怎么,哪里)、为(被)”几个词是赋分点; ②句中的“已(停止)、遂(于是,就)、溯(逆流而上)”几个词是赋分点。 (3)D项,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是“老河兵”,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客观实际的错误。据此,答案为D。 故答案为:⑴① 终了,最后;②埋没;③ 主观地判断 ⑵ 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