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府办[2015]94号

【发布部门】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05.19

【实施日期】2015.05.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府办[2015]9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结合苏州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在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长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以完善规划为抓手,实现设施网络全覆盖;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实现服务供给全覆盖;以整合提升为

抓手,实现科技传播全覆盖;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实现社会参与全覆盖;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普惠均等、实用高效、群众满意、引领全国、接轨国际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统筹整合。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根据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制定《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以推进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非遗展示馆及东吴文化中心、高新区文体中心等市、县级市(区)重点设施建设为龙头,以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都达到国家等级标准为依托,加快推进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到2020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4平方米。

2.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加大对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在推广张家港市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吴江区“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等做法的基础上,深入推动村与社区统筹建设集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发挥最大服务效益。到2020年,100%行政村、社区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3.扩展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将镇(街道)、村(社区)图书资源管理与服务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城区每3万人建设一家公共图书馆分馆,因地制宜建设轨道交通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点、图书流通点、流动图书车、工地书屋等阅读设施。在苏州图书馆跨越式提升服务效能“10个100%”行动计划的带动下,全面提升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到2020年,全市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24小时自助图书馆达到100个,“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点100个,图书流通点400个;形成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图书馆服务网络。全市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1.8册,年人均到馆次数2次以上。

4.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鼓励世界文化遗产地、考古遗址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场馆面向社会定期免费开放。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1.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建立《苏州市2015~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详见附件),确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调整具体指标。

2.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应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动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苏州市文化馆、苏州美术馆制定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提升服务效能为导向,以建立行业联盟为主要形式,通过巡展巡演巡讲等方式开展馆际合作,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

3.加大惠民工程实施力度。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依托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舞台艺术“四进工程”、文化惠民“六送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到2020年,每个行政村(社区)每月为居民提供一场电影、一场讲座、一场演出、一次展览、一次辅导。大力实施“五百工程”,到2020年,着力培育100个标准化建设的优秀文化广场、100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广场活动、100个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100个各展其长的优秀群文团队、100名各显其能的优秀群文骨干。

4.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低保户作为公

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科技普及、艺术培训、展演展示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苏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入开展悦读宝贝计划。组织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实践课堂,为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活动平台。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鼓励和支持地方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和加配字幕;加大对残疾人文艺创作的指导和扶持。根据农民工人员居住分布、年龄结构和文化需求,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采取固定服务与流动服务的方式,加快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低保户发放文化惠民卡,提供报刊订阅、广播电视、电影观赏、戏曲欣赏、辅导讲座等服务。

5.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精心组织好“中国昆曲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苏州市少儿艺术节”、“苏州阅读节”等文化品牌活动。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围绕“中国梦”主题,深入生活、面向基层,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制定出台《苏州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办法》,设立苏州市群众文艺“繁星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繁荣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6.提高文化遗产的公共服务效率。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作,继续组织好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三花”(昆曲、评弹、苏剧)进校园、少儿喜剧进校园等年均达到150场次。深入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分类组织专题演展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文化遗产日”等平台,开展展演展示、活动体验、培训指导、宣传推广等节日民俗活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全面融入群众生活。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1.加快文化资源内容数字化进程。继续推进苏州记忆、历代方志库、珍贵古籍库、民

国地方文献数字化、家谱数字化等项目建设。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社团、群众文艺创作、民间文化技艺等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推进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力争到2020年实现各播出机构自办电视频道高标清同播。

2.拓宽提升文化数字服务渠道。灵活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电有线网等,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加快有线双向网传输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基于广电网络的有线智慧社区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有线智慧社区”乡镇全覆盖;基本建成以有线为主、调频为辅,县、镇、村(社区)三级应急广播覆盖网络,打造基层政务公开、宣传服务和灾害预警应急发布平台。

3.加强文化数字服务载体建设。加快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等建设。探索建立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有线互动平台、文化苏州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系统、掌上苏图、掌上苏博等新载体。加大整合力度,统一标准、规范服务内容,探索建立“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到2020年,公共文化有线数字互动平台实现提供各类节目超过2万小时,在线可点播节目超过1000小时,每月更新节目超过50小时。

(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

1.发展文化志愿服务。以“管理规范化、服务常态化、项目品牌化、运作社会化”为目标,推进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文化志愿服务,动员组织艺术家、专家学者和专业院团、公共文化机构业务骨干下基层开展教学帮带等志愿服务,发展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