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四课第1框 (共20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4课 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

提示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 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 线。
(2012)
之间的矛盾
共同点:都属于人民需要同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2)不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 ①是什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
历史阶段 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__社__会__主__义__初_级__阶__段_____ 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 发展中国家 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②措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 民的幸福线。
课标 1.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要求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政治认同:认同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牢牢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并一以 素养 贯之。 目标 科学精神:把握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正 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区别
推动作用的矛盾
表现 形式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并 且会发生变化。阶级社会中主 要表现为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表现;
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只有通过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才能逐步解 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程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会产生一
(2012)
之间的矛盾
共同点:都属于人民需要同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2)不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 ①是什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
历史阶段 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__社__会__主__义__初_级__阶__段_____ 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 发展中国家 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②措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 民的幸福线。
课标 1.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要求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政治认同:认同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牢牢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并一以 素养 贯之。 目标 科学精神:把握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正 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区别
推动作用的矛盾
表现 形式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并 且会发生变化。阶级社会中主 要表现为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表现;
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只有通过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才能逐步解 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程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会产生一
高二政治课件:必修4生活与哲学优秀PPT课件(生活处处的哲学等25份) 人教课标版14

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
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
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
2、“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 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 的。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后来周恩来找到光学专家了解这一 规则制定的理论依据。光的颜色由光的 频率决定。红光的频率低,波长长,绿 光的频率 高,波长短,绿光在传播时, 损失的能量就比红光多,因而,驾驶员 在相同的距离内首先看见红光,这样可 以采取必要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物质
主体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动中有静
运动
静止
静中有动
普动性关系
知识结构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的固有属性
静止的含义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有 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高二政治课件:必修4生活与哲学PPT课件(生活处处的哲学等25份) 人教课标版3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⒈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无论是科学规律的发展,还是技术的发明,都离不开 创新。
⒉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⑴、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
⑵、创新更新了生产技术
⑶、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⑷、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⒈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⒉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 方面的创新。
思考
联系学习过的经济、政治生活知识,谈 谈我国必须从那些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⑴、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 为主体的各种分配形式; 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⑸、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理论创新
指导 保障 动力 智力支持
相互促进 密不可分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 的源泉。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思考: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 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 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 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 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支持新事
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事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⒈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无论是科学规律的发展,还是技术的发明,都离不开 创新。
⒉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⑴、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
⑵、创新更新了生产技术
⑶、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⑷、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⒈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⒉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 方面的创新。
思考
联系学习过的经济、政治生活知识,谈 谈我国必须从那些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⑴、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 为主体的各种分配形式; ⑵、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⑸、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理论创新
指导 保障 动力 智力支持
相互促进 密不可分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 的源泉。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思考: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 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 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 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 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支持新事
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生活处处有哲学PPT精品课件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的思考。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哲学小故事: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船夫在湍急的河中
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在船划动 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 摇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 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问:“你 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又摇摇头,哲学家 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为猪把脉
你的脉怎摸不着?
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做规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班级座位怎么排
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 联系地看问题
另外一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点燃蜡 烛,整个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 “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的方法。”
烛光照亮小屋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本义】Philosophy源自希腊的西方学术名词翻译。 Philo + sophia = Philosophy 爱 + 智慧 =爱智慧/思考的乐趣。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 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 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 或那样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哲学小故事: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船夫在湍急的河中
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在船划动 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 摇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 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问:“你 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又摇摇头,哲学家 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为猪把脉
你的脉怎摸不着?
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做规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班级座位怎么排
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 联系地看问题
另外一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点燃蜡 烛,整个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 “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的方法。”
烛光照亮小屋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本义】Philosophy源自希腊的西方学术名词翻译。 Philo + sophia = Philosophy 爱 + 智慧 =爱智慧/思考的乐趣。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 生活处 处有哲 学 课件(共35张PPT)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 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 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 或那样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考点整理课件(共40张PPT)

考点二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
区别: (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2)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 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有科学的和非科学的之分;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 方法论分统一;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 的基础;哲学不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注意: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不可分割(✘)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考点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
考点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 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 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 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 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阴阳二气等),把复杂问题 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 心主义等局限性。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一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b)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 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区别: (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2)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 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 (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有科学的和非科学的之分;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 方法论分统一;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 的基础;哲学不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 注意: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不可分割(✘)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考点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
考点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 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 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 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 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阴阳二气等),把复杂问题 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 心主义等局限性。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一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b)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 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共34张PPT)

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这句话主要强调(
C)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 2.下面两幅漫画告诉我们( )
• ①哲学思想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 ②孩子的追问 中蕴含着哲学智慧 ③人的哲学思想是与生俱来 的 ④孩子的问题中不自觉地涉及了哲学问题
久,他2就、找由到泰了勒一个斯反的击故的事机告会诉。有我一们年哲,学由于天气不好,橄 榄歉收的,来许多源做是橄什榄么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经
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天象,认定来年会风调雨顺,橄榄将大获 丰收。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钱,把当地全部橄榄榨油机都 租用过来,由于没有人跟他竞争,因而租金很低。第二年,橄 榄果然获得大丰收,需要很多榨油机,人们纷纷向泰勒斯租用, 泰勒斯趁机抬高价格,从中赚了一大笔。这是,泰勒斯对那些 认为哲学无用的人说:“这回你们知道了吧,哲学家们只要愿 意,是很容易发财致富的。不过,我的雄心不是发财,而是研 究科学罢了。”
于哲 仰学 望开 天始 穹
2、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是在生活实践中,人们 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 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 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因此,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在实 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注意:
哲学上 讲的世界
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这两幅漫画揭示的是哲学的来源,从孩子的追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的产生 源于不自觉地对世界的思考,②④符合题意,①③表述错误。故选D项。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生活处处有哲学 课件

《生活与哲学》
同样是半杯水, 有的人会喜悦的说到, 还好,还有半瓶; 有的人却会悲伤的抱怨说, 只剩半瓶了。
预习目标
一、哲学源于什么? 二、哲学的本义是什? 三、哲学的功能、任务是什么?
一、哲学的起源 成语典故中的哲学寓意
“煲汤下盐”--- 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 “揠苗助长”--- 不尊重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 “刻舟求剑”--- 否认事物的运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斗转星移,春秋变换,我们仰望天穹:世界是什么?时
间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尽头?宇宙由何而来?万物从何而 生?西天可有天堂?世间可有鬼神?人类可有灵魂?
……
中国的老子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王夫之说:宇宙是由“气”组成的物质实体; 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始基; 《圣经》上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 马克思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听了上面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哲学的功能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3.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
(1)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探究世界 (2)细心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总
结人生智慧,自觉地应用哲学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阅读有关的哲学书籍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 又要全面。
小知识补充:
1.哲学上讲的世界
自然界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思维和意识
2.人类总是在从事两项活动 认识世界 实践活动 改造世界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同样是半杯水, 有的人会喜悦的说到, 还好,还有半瓶; 有的人却会悲伤的抱怨说, 只剩半瓶了。
预习目标
一、哲学源于什么? 二、哲学的本义是什? 三、哲学的功能、任务是什么?
一、哲学的起源 成语典故中的哲学寓意
“煲汤下盐”--- 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 “揠苗助长”--- 不尊重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 “刻舟求剑”--- 否认事物的运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斗转星移,春秋变换,我们仰望天穹:世界是什么?时
间有没有开始?空间有没有尽头?宇宙由何而来?万物从何而 生?西天可有天堂?世间可有鬼神?人类可有灵魂?
……
中国的老子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王夫之说:宇宙是由“气”组成的物质实体; 西方的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始基; 《圣经》上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 马克思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听了上面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哲学的功能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3.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
(1)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探究世界 (2)细心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总
结人生智慧,自觉地应用哲学 (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4)阅读有关的哲学书籍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 又要全面。
小知识补充:
1.哲学上讲的世界
自然界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思维和意识
2.人类总是在从事两项活动 认识世界 实践活动 改造世界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高二政治课件:必修4生活与哲学PPT课件(生活处处的哲学等25份) 人教课标版15

反射
无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人和动 物共有
人所特有
意识是第一和第二信号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的生理 基础来看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 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的机能。
3、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 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5.有了人脑不一定有意识。是因为( ) A. 人脑只是意识的“加工厂” B. 意识只有部分内容来自人脑 C. 意识不一定是人脑的产物 D. 人脑不一定是健全的人脑
6 著名的科学家巴甫洛夫说:“无论鸟翼是 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籍空气,它永远不 会飞翔高空。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 们如果不凭籍事实,就永远不会飞起来。”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17 、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 14 、心态安好,则幸福常存。有梦想,就要坚持扞卫它。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离开,熟悉的陌生的,曾走近又走远的。当你真心相信一切都会好的时候,一切就会真的好了。你的目光所及,就是 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 5 、一个人要想掌握精湛的技术,不能性急,要肯于吃苦,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2 、天空,经常刮风经常下雨经常没太阳;季节,天渐转凉秋意渐浓记得加衣裳!生活,吃得要香睡得要甜身体要健康,祝福工作顺心,事业有成! 12 、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怀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勇往直前,那么胜利将不会离我们太远。 10 、如果你被幸运之神遗忘,请不要悲伤,相信阳光总会有一天会照耀在你的身上。 18 、不要装大,对于装大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捡块砖头,悄悄跟上去,一下子从背后放倒他。 20 、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因为弱小者在受到侮辱时也会报复。得罪了别人,哪怕他非常弱小,都可能会成为你成功的障碍。 6 、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 2 、所谓的成功并不需要你比所有的人都强,你只需要强过自己的对手或同行,就足够能显示你的价值。 12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1 、面对困境,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像守住一段珍贵的“沉香”。 8 、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不安全感。 1 、勇敢的人不是天生的,需要你经过很多的磨炼。但是在磨炼的过程中你能不能变得勇敢,那就取决于你的决心了。 2 、喜欢一个人,就勇敢的告诉他或者她。追求你真正爱的人,只要自己认为值得,那就是值得的。 19 、最有希望得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时机去努力开创的人。 8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19 、那些无法复制的浪漫,只能在回忆里慢慢变淡。 8 、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6 、经过奋斗,终于拨开了云雾,见到了日出,走上了阳光大道。面对取得的成绩,不要骄傲,再接再励,继续向前行。 5 、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无怨无悔,青春一经典当,永远无法赎回;过去只可以用来回忆,别沉迷在它的阴影中,否则永远看不清前面的 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没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离合是人生的规律,无须伤春悲秋。 4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最求真理 (唯物论与认识论:4~6课) 唯物论——物质观——第四、五课 认识论——实践观——第六课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界 的物 质性 认识 运动 把握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 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典例1】 (2011·江苏单科,24,2分)荀子 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典例2】(2010·海南)在哲学讨论课上,一 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 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 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 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或神的意志为转移。 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 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客观 主观
具 有 客观实在性 不具有 客观实在性
物质 意识
是物质和意识相比较唯一的区别——是物 质的本质属性、唯一特性。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 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 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 别 的、永恒的、不灭的; 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 和消灭。(物质不灭, 永恒的)
物质和具体事物(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 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 联 上的物质。 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 系 (物质寓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 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 总 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 结 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 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 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B.“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 反映、所认识。 C.“客观实在性”—— 是万事万物(除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共同本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概括、抽象的不仅是共同属性,而且是本 质属性——唯一区别。 物质的共同属性、特性很多,如运动、可 知性等。但都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是物质的反映。 因此,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 质性。 方法论意义: 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主观主义。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物
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 性(意识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事物的共同属性(不 是个别特性); 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 是一般属性); 物质是可知的(不是不可知);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 的关系。
随堂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③经济基础 ④某经济学家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 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 处。
尊重、顺应自然——基本前提 利用、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 持续发展。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了(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C.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3.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 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 A.甲观点正确,乙观点错 B.甲观点错,乙观点正确 C.两人观点都正确 D.两人观点都错
4.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指( A.物质的多种形态 B.原子、电子等物质形态 C.物质现象的总和 D.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
2.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具有客 观实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 史。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区 别
联 系
区
物质和具体事物(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 质 物质具体形态 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具体形态它不 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仅具有客观实在性, 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 --客观实在性。 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 看得见摸得着的、暂 时的和可以消失的。 可以被人创造、改变 和消灭。(物质有生 有灭,有产生发展灭 亡的过程)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是对世界万事万物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 和现象共同特性的 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抽象和概括,相对 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 于意识来说,它是 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 第一性的东西,不 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 包括精神、意识现 有精神、意识现象。 象。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 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 客观存在)的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是 物质的 (世界统 一于物质)
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世界的物质性 1. 物质定义与理解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 到或承认,它都是 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物质的本质属性、唯一特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界 的物 质性 认识 运动 把握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 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典例1】 (2011·江苏单科,24,2分)荀子 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典例2】(2010·海南)在哲学讨论课上,一 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 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 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 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或神的意志为转移。 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 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客观 主观
具 有 客观实在性 不具有 客观实在性
物质 意识
是物质和意识相比较唯一的区别——是物 质的本质属性、唯一特性。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 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 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 别 的、永恒的、不灭的; 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 和消灭。(物质不灭, 永恒的)
物质和具体事物(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 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 联 上的物质。 哲学上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 系 (物质寓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 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 总 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 结 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 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 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B.“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 反映、所认识。 C.“客观实在性”—— 是万事万物(除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共同本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概括、抽象的不仅是共同属性,而且是本 质属性——唯一区别。 物质的共同属性、特性很多,如运动、可 知性等。但都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是物质的反映。 因此,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 质性。 方法论意义: 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主观主义。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物
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 性(意识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事物的共同属性(不 是个别特性); 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 是一般属性); 物质是可知的(不是不可知);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 的关系。
随堂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③经济基础 ④某经济学家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 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 处。
尊重、顺应自然——基本前提 利用、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 持续发展。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了(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C.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3.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 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 A.甲观点正确,乙观点错 B.甲观点错,乙观点正确 C.两人观点都正确 D.两人观点都错
4.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指( A.物质的多种形态 B.原子、电子等物质形态 C.物质现象的总和 D.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
2.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具有客 观实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 史。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区 别
联 系
区
物质和具体事物(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 质 物质具体形态 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具体形态它不 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仅具有客观实在性, 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 --客观实在性。 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 看得见摸得着的、暂 时的和可以消失的。 可以被人创造、改变 和消灭。(物质有生 有灭,有产生发展灭 亡的过程)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是对世界万事万物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 和现象共同特性的 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抽象和概括,相对 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 于意识来说,它是 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 第一性的东西,不 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 包括精神、意识现 有精神、意识现象。 象。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 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 客观存在)的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是 物质的 (世界统 一于物质)
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世界的物质性 1. 物质定义与理解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 到或承认,它都是 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物质的本质属性、唯一特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