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关中麦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分析研究
高中生物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2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生版

(新高考)小题必练2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8~2020)的高考真题情况,去组织和命制题目。
专题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根据真题加以模仿的题和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
该专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试题多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功能等;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知识则多结合当前社会环境热点进行重点命题。
1.(2020年海南卷·9)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B.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2.(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3.(2020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24)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CO2;参与分解作用B.碳酸盐;参与呼吸作用C.含碳有机物;参与光合作用D.CO2;参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2.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关中平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关中平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关中平原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农业区域,其土地肥沃,产出了许多优质的农产品。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
那么为什么关中平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呢?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关中平原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生物的繁殖,使其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
此外,空气污染和工业化程度较低,也避免了化学物质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
二、土地利用方式关中平原地区的传统农业特点是粮食交替种植、籽粒种植,以及集中、规模化、高效化的农业生产。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作物为主体,附带畜牧业、深松耕作,有利于保护土壤,并促进有机质的积累。
三、肥料使用农民在耕种土地时,往往会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料,如秸秆、粪肥等。
这些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能够通过自然分解和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质。
因此,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肥料使用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四、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维护对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中平原的生态系统多元化,包括农田、草地、林地等多种生态类型。
这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循环作用呈现出复杂的生态特性。
在有机物分解、根系生长等过程中,促进了土壤养分循环、有机质的积累与保持。
总的来说,关中平原的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这些因素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方式、肥料使用和生态系统等的互相作用,共同为土壤的养分循环、有机质的积累与保持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使得该地区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
土壤状况对北方小麦丰产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北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是摆在农民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研究了土壤状况对北方小麦品质的影响,讨论了营养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以此更加了解北方小麦生长适合的土壤环境。
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为北方小麦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一、北方小麦受土壤状况的影响1、土壤性质对小麦的影响据调查,土壤的性质和类型能够为小麦的生长种植有一定的影响。
在调查产量相近的小麦种植区的过程中,棕壤带种植出的小麦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
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小麦蛋白质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随土壤变化而变化。
此外,随着小麦土壤品质由黏性土向沙质土过渡中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普遍减少。
土壤里面存在的有机物质含量直接影响小麦的生产品质:如果土壤中含有的有机质含量小于或等于 1.3%时,小麦中蛋白质的含量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果高于 1.5%,则增长率会不断开始降低。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机肥料用于小麦的施肥需要更科学的数据进行参考。
土壤质地影响籽粒品质,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小麦蛋白质含量在中壤和重壤的变化由10.4%提高到14.91%。
然而,土壤的黏稠度也会对蛋白质造成影响,小麦加工中面筋、沉降值等加工品质指标的分析也表明,加工品质指标随土壤由砂向黏土的变化而增加。
2、土壤中氮元素对小麦的影响在小麦颗粒的蛋白质结构中,氮元素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所以小麦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氮元素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小麦中的蛋白质和生长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也有明显的联系。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化肥来合理的调整和改善小麦的生长品质,这是一种药物。
为了满足小麦对氮元素的需要,不同土壤对氮元素的吸收量不同。
以生长环境为例,过度施用氮肥对小麦是不利的。
这不仅影响小麦的品质,而且影响产量。
此外,对于小麦肥加氮肥需要适当,小麦生长后期阶段不宜施加氮肥,会影响小麦生长、降低小麦质量和小麦出粉的品质。
3、土壤中磷元素对小麦的影响磷是小麦核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补灌次数对旱地高产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不同补灌次数对旱地高产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旱地小麦种植中,灌溉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是,由于旱地缺水,水资源有限,强制性灌溉会增加生产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而补灌则是一种相对节水的灌溉方式,它可以根据作物对水的需求进行适时补充,使作物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生产,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补灌次数的多少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探究不同补灌次数对旱地高产小麦的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1.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补灌次数对旱地高产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为旱地小麦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研究内容:(1)研究不同补灌次数对旱地高产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2)分析不同补灌次数对小麦叶绿素含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理特性的影响;(3)研究不同补灌次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补灌方案。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方案: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小麦生长期关键时期进行补灌次数处理,详细记录小麦的生物学性状、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等指标,并从植物生理角度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以及生理特性进行分析。
具体方案如下:1.试验设计:采用FLA全因子随机设计,设置三个补灌次数水平(2, 3, 4次)和常规灌溉(对照组)共四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共12个试验区,按照小麦的生长阶段进行补灌。
2.有关技术:在试验前,对试验区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检测,包括土壤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等,为后续实验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期间,定期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特性数据,包括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CO2吸收速率等,并测定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确定最佳补灌次数。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生产力评价与提升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生产力评价与提升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生产力的评价与提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生产力评价与提升的相关问题。
一、土地生产力评价的重要性土地生产力评价是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衡量和评估,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价土地生产力,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生产力评价指标1. 农田面积指标:农田面积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评价农田面积的大小和分布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2. 农田质量指标:农田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评价农田质量包括土壤肥力、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
3. 农作物产量指标:农作物产量是评价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评价农作物产量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潜力。
4. 农业机械化水平指标: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评价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三、土地生产力评价方法1. 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评价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和分布情况,了解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
2. 模型建立法:通过建立土地利用模型,模拟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变化情况,评价土地生产力的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3. 专家评估法:借助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评估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和潜力,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土地生产力提升的途径1. 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2. 农田整治:通过农田整治,改善土地质量和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作物产量。
3. 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土地生产力的提升。
4. 生态农业发展: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作物质量。
五、土地生产力评价与提升的挑战1. 土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生产力评价和提升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的挑战。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使用各种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所创造的价值。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增加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提升策略,以期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资源投入、土地利用、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等方面。
资源投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包括土地、水资源、资金等。
土地利用的高效与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土壤改良和保护、种植结构调整等,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素质提高同样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培训技能,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研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新品种、促进科技与农业的结合等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并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田实践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措施,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再次,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合作经济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关中平原实施方案

关中平原实施方案关中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
为了更好地发挥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潜力,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关中平原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对关中平原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规划。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确定关中平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措施。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农田、林地、草地和水域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其次,我们要加大对关中平原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主体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推动关中平原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第三,我们要加强对关中平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保护和改善关中平原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关中平原农业产业的发展支持。
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网络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振兴。
总之,关中平原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生产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关中平原实施方案,并切实加以实施,才能更好地发挥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潜力,推动关中平原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在农业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它能直接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程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包括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如土地、水源、劳动力等。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合理规划农田面积和土地利用结构,采取科学种植方式和肥料施用,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水资源,推广高效的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在劳动力资源利用方面,加强农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种植、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技术进步和创新。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育种方面,优化种质资源,培育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耕作效率和农田管理水平。
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质量监控能力。
三、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农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又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工艺,采取科学施肥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排放等都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 耕地
力 的 主要 限制 因素之 一 。
1 . 3 .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虫害 近 年 来 , 随 着 麦 区生 产 条 件 变
化, 除 常 发病 、 虫种类外 , 小 麦 吸浆 虫 发 生有 逐 年
关 中麦 区地 面 平坦 , 土层深厚 , 土地肥 沃, 平 均海 拔 5 0 0— 7 0 0 m, 适 宜小 麦 生 长 发 育 。要 保 障 持 续 高产 , 必 须 增 加施 肥量 。在 产 量 4 5 0 0 k g・ h m 以 上 水 平 田块 , 除 了 氮 素 缺 乏外 , 磷 素也 往
关键 词 : 关 中; 麦 田; 生 态; 生产力
关 中地 区 2 0 1 0年 小 麦 播 种 面 积 8 6 . 5万
麦 田小气 候 规 律 ,提 高 麦 田管 理技 术 措 施 效 果 , 改善 麦 田生 态环 境 , 这 些 不 利 的 气 象灾 害是 可 以 减轻 和 防御 的 。
1 . 3 生物 资源
h m , 占全省小麦面积 7 6 . 7 %, 关 中小麦产量 占全
省小麦 产量 8 4 % 以上【 , 优 化关 中麦 田生态条
件, 持续提高麦 田生产力 , 对保 障陕西省粮食安
全 和 粮农 持续 增 收具有 重 要意 义 。
生 物资 源 主要是 小麦 品种 , 病虫 害种 类 , 杂草 种类 等 生物 因素 。 1 . 3 . 1 品种 多、 乱、 杂 调 查关 中麦 区许 多村 民 小组 种 植 小 麦 仅 3—1 0 h m , 而 品种 竞 多 达 十 几
陕西农业科 学 2 0 1 4 , 6 0 ( 1 ) : 4 3— 4 5
S h a a n x i J o u mM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S c i e n c e s
提 高关 中麦 田生 态 系 统 生 产 力 分 析研 究
王富 荣
( 西 安 市农产 品质 量安 全检 验检 测 中心 , 陕 西 西安
种, 其 中发生 普 遍 、 危 害 严重 的优 势 种有 播 娘 蒿 、
容 易 出现 干热 风 。王 文佳 、 冯浩等人基于 C R O P . WA T—D S S A T模 型模 拟 分 析 了关 中地 区 近 3 0 a 来 冬小 麦 生长 季 期 间 的有 效 降水 量 、 作 物需 水 量
陕西农业科学 2 0 1 4年第 6 0卷第 1期
个, 多、 乱、 杂现 象 比较 突 出 。这 是影 响麦 区生 产
1 麦 田生态系统分析
麦田生态系统和 自然生态 系统一样 , 也是 由
生产者( 绿色植物 ) 、 消费者 ( 草食 动 物 和 肉食 动
物) 、 分解者 ( 腐生微 生物 ) 和无机非生物 环境 4 部分组成 。耕地 、 气候 、 生物资源和人类 的生产活
摘
7 1 0 0 0 0 )
要: 分析 了关 中麦 田生态 系统 中耕 地、 气候 、 生物及人 类 生产 活动 四 因素对 麦田生产力的影响 , 提 出了优
化 麦田生 态环境 , 提 高麦 田生产力 的六项技 术措 施 , 着重指 出提 高种 植业人 员素质应 该是持续提 高麦 田生产
力 的 关键 环 节 。
往不足 ; 有机肥施用偏少或产量水平在 6 0 0 0 k g
・
加重趋势。2 0 1 2年陕西省农作 物重大病虫害发 生 趋势 预报 显示 : 小 麦条 锈 病 在 关 中西部 中 等发
生, 关 中其 余地 方偏 轻发 生, 发 生 面积 3 3 . 3万
h m 。小 麦 白粉病 渭 北 塬 区 中等 发 生 。小 麦 赤 霉
等季节变化特征 , 结果表明: 关 中地区冬小麦生长 季 期 间有效 降 水量 不足 其 需水 量 的 5 0 %_ 2 J , 根据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9 - 2 5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 1 0 - 2 7
作者简介 : 王富荣 ( 1 9 6 7 一 ) , 男, 陕西西安人 , 高级农艺师 , 西安市农 产品质量安 全检验监 测中心主任 。
发生 。
h mI 2 以上 田块 , 土壤 偏 碱性 , 除 氮磷 外 , 钾 素 和
微 量 元 素也表 现 缺 乏 , 同时 还 要 防止 各 种 微 量 元 素缺 乏症 出现 。
1 . 2 气 候
关 中地 区 , 小 麦生 长期 有效 积温 和光 照 充足 ,
可 以满足小麦生长需要 , 但小麦生长期降水量往
病关 中渭河川道偏轻 发生 , 发生面积 2 0万 h m 。
小麦 蚜 虫穗期 中等发生 , 发 生 面积 8 0万 h m 。小 麦 红蜘 蛛偏 轻 发 生 , 渭 北 塬 区偏 重发 生 。小 麦 吸 浆 虫渭 南 、 西安 、 咸 阳南 部 灌 区偏 重 发 生 , 局部 大 发生, 其 余 地 方 中 等 发 生 。 地 下 害 虫 偏 轻
猪殃殃、 蜡烛草、 婆婆纳 、 荠菜 、 麦家公 6种 ; 多年 来 随着关 中灌 区麦 田化 学 除草 剂 的长 期 、 大 面积
应用 , 麦 田杂 草群 落 和优势 种群 发生 了变 化 , 关 中 灌 区麦 田杂 草 的演变 由二 十世 纪七 十年代 以猪 殃 殃、 荠菜 、 播娘 蒿 、 王不 留行 等 阔叶种 群危 害为 主 , 转化 为 以 阔叶和 禾 本 科 杂草 混 生 的种 群 , 禾 本 科
往不足 4 0 0 m m。雨 量偏 少 且分 布不 均衡 , 降雨 主
要 集 中在 7 、 8月份 , 冬 春干旱 , 5月 中下 旬 、 6月初
1 . 3 . 3 杂草 关中麦区旱塬杂草发生一般 中等 , 灌 区则 偏 重 j 。灌 区 麦 田 杂 草 种 类 有 1 7科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