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发展历史共44页
青霉素的发现、制作和提取

青霉素的发现、制作和提取1928年.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时未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大感兴趣。
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
至此,青霉素的功效得到了证明。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
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
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青霉素大量生产。
1943年,已有足够青霉素治疗伤兵;1950年产量可满足全世界需求。
青霉素的发现与研究成功,成为医学史的一项奇迹。
青霉素从临床应用开始,至今已发展为三代。
第一种方法: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
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
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
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
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
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
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第二种方法:土法制备青霉素原理:首先收集大量青霉,用营养液培养,接着讲培养液过滤,加上菜籽油并搅拌。
搅拌之后将水分(精制培养液)抽取出来。
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他是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
当时,弗莱明正在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
有一次,他把含有葡萄球菌的液体装到有明胶溶液的圆盘里,准备盖上盖子放到培养器里加温,以便研究细菌的繁殖情况。
可是他恰巧忘了盖盖子,等到观察时却发现盘上附着一层青灰色霉菌。
弗莱明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吃惊地发现,在这种霉菌的近旁,竟没有葡萄球菌的踪影。
这一偶然的发现令弗莱明惊喜万分,他将这种青灰色霉菌命名为“盘尼西林”,即青霉素。
后来,弗莱明进一步研究证明,青霉素在被稀释800倍以后仍能抑制细菌生长,并且在高浓度下也不会损害细胞。
弗莱明终于实现了他寻找新药的愿望。
从他发现青霉素以来,人们找到了2000余种不同的抗菌药。
1945年,弗莱明同英国的弗洛里和德国的蔡恩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
[3]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3]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一、青霉素的发展1、青霉素的发现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毒性很小又能有效杀菌的抗生素,从其发现到量产经历了14年。
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溶解”葡萄球菌的霉菌,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
1939年,他将历时10年培养的菌种提供给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
1940年,他们完成了制备青霉素结晶体和动物实验。
辉瑞公司第一个盯上青霉素的人叫约翰·史密斯,他1906年加入辉瑞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把辉瑞从化学品提供商转型为主要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企业。
1914年,他曾经一度离开辉瑞,加入施贵宝公司负责研发,1919年回到辉瑞。
1930年后,他了解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之后,对其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史密斯接受了美国政府下达的艰巨任务:大规模量产青霉素,以供战时之需。
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由约翰·麦基具体领导),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
1945年,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青霉素,从当时看,也是紧跟世界的脚步了,到2001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也超过了全球产量一半,可是辉瑞已经准备关闭其抗生素工厂了),无数在战时负伤感染的人得到拯救。
2.1、青霉素的发展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
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①主要抗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②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③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
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青霉素发展历程

青霉素发展历程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其发现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9年,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伦敦帝国学院的实验室里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
当时,他正在研究溶菌酶对细菌的作用,发现一盘已被细菌污染的培养皿中,有一块细菌未能生长的区域。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在这个区域上长出了一种绿色的霉菌,这就是后来命名为青霉素的微生物。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弗莱明努力地研究和提炼青霉素,试图开发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然而,他的努力始终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并未进行足够系统和持久的研究。
直到1940年代,医学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恩斯特·鲁斯卡(Ernst Boris Chain)开始对弗莱明的青霉素进行研究。
他们使用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将青霉素提纯为一种可供医疗使用的药物。
1941年,英国博彩公司赞助了弗洛里和鲁斯卡的研究,并且他们成功将青霉素用于治疗小鼠和猴子的感染性疾病。
紧接着,他们开始进行人体试验,并于1942年成功地治愈了第一个青霉素敏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这一突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兴趣。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青霉素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在二战期间被广泛用于治疗军队中的感染病例。
这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存活率,并为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
青霉素的成功也催生了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领域的蓬勃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新的抗生素被发现和应用,为医疗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成为了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医疗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青霉素:从一剑封喉到力不从心,金牌抗生素的历史沉浮

青霉素:从一剑封喉到力不从心,金牌抗生素的历史沉浮青霉素,曾经是'金葡菌'的一流杀手。
它被发现于偶然,辉煌在'二战'期间,没落于自身滥用。
自它横空出世以来,至今90多岁了。
它无愧于人类发明的抗菌神药。
青霉素的发明让千百万人的性命免遭病菌涂炭,让人类一度望而却步的细菌感染有了致命一击的'杀手锏'。
为此,1945年,三位科学家同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曾经的抗菌神药青霉素1、首次意外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颇有传奇色彩。
1928年夏季,天气湿热。
英国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度假归来。
当他走进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偶然发现实验室的培养皿居然长出霉菌了!他刚想清理器皿,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一圈空白,原来霉菌周边生长旺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竟然消失了!弗莱明对青霉菌继续培养观察。
培养皿中的发现几天后发现青霉菌落的培养汤呈淡黄色,也具有了杀菌能力。
于是他灵光一闪推论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中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盘尼西林)。
但限于当时技术,弗莱明没能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
遗憾的是,此论文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弗莱明自己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提取青霉素。
这个伟大的发现很快就被埋没了10年。
弗莱明的塑像2、再次发现提取。
青霉素被弗莱明发现后整整沉寂了10多年,直到20世纪40年代,年轻的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裔生物化学家钱恩,在一本积满灰尘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意外地发现了弗莱明的这篇论文。
于是,他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立即把全部工作投入到对青霉素的研究上来。
他们对青霉菌培养物中的活性物质,青霉素进行提取和纯化。
经过18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得到了100mg纯度可满足人体肌肉注射的黄色粉末状的青霉素。
同年8月,钱恩和弗洛里等人把对青霉素的重新研究的全部成果刊登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
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历史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与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于1928年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意外发现了青霉菌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从而开启了抗生素时代的大门。
1. 青霉素的发现弗莱明是一位英国微生物学家,在伦敦的圣玛丽医院工作。
1928年的一个夏天,他正在进行溶菌圈实验,用细菌培养皿培养溶菌圈菌株。
然而,他意外地发现有一个培养皿上的细菌培养物出现了一个无菌区域,周围的细菌都被抑制了生长。
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是由于培养皿上的一个青霉菌(Penicillium)产生的物质所致。
弗莱明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开始研究其抗菌作用。
2. 青霉素的初步应用尽管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很感兴趣,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无法从青霉菌中提取纯净的青霉素。
因此,青霉素的研究进展缓慢。
直到十年后的1938年,澳大利亚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诺曼·赫利(Norman Heatley)重新发现了弗莱明的研究,并决定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青霉素的应用。
3. 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弗洛里和赫利带领一个研究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青霉素的生产和纯化。
他们成功地将青霉素从青霉菌中提取出来,并发展出了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1940年,他们首次将青霉素应用于临床,成功治愈了一名患有严重感染的患者。
这标志着青霉素的临床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 青霉素的抗菌机制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裂和细菌的死亡。
5. 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青霉素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临床上最重要的抗生素之一。
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包括肺炎、脑膜炎、皮肤感染等。
在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对于救治伤员和减少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霉素的历史PPT课件

(三)非典型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扩大抗菌 谱,增强抗菌作用;
常用药物商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氨苄西林舒巴坦等。
19
代表药物介绍
20
青霉素钠 (Benzylpenicillin Sodium)
• 【别名】苄基青霉素钠盐、苄青霉素钠、 青霉素G钠。
• 【贮藏】原料严封,在凉暗干燥处保存。 注射剂密闭,在凉暗干燥处保存。
22
• 【作用与用途】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 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 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 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 对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 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 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 和梅毒螺旋体敏感。
• 第三代: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开发,抗
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强,对G-(包括铜
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抗菌活性甚 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多数可通 过血脑屏障,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脑膜 炎,几乎无肾毒性。
• 第四代:80年代中期后开发,抗菌活性 高,抗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 定,对多数耐药菌株活性超过第三代, 基本无肾毒性。
• ④易致过敏,尤其是青霉素G可 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6
一、青霉素类
• (一)耐酸青霉素
• 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耐酸可 口服,不耐酶,抗菌作用不及青霉 素G,用于轻度感染,如青霉素V钾 片(胶囊)。
7
• (二)耐酶青霉素 • ①耐酸,口服吸收好。 • ②耐酶,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对
耐药金葡菌有效,用于耐药金葡菌感 染。 • 如注射用苯唑西林钠、氟氯西林钠胶 囊、注射用萘夫西林钠。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和发展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发现和发展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作用机制、应用范围以及发展的挑战与前景。
一、青霉素的发现历程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
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的研究,偶然间发现了一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
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开始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
随后,英国的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巴林提取出了青霉素,并对其进行了纯化和结构鉴定。
他们发现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这项重要的发现为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繁殖和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破坏,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具体来说,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阻断了细菌合成细胞壁所需的关键步骤。
这使得细菌无法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细菌细胞内部的物质外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青霉素的应用范围青霉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
青霉素可以治疗许多常见的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此外,青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梅毒等其他疾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了一种称为β-内酰胺酶的酶,它能够降解青霉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这导致青霉素在某些细菌感染中的疗效下降,需要使用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青霉素的发展挑战与前景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前所述,细菌的耐药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或者改良已有的抗生素,以提高其抗菌活性。
此外,青霉素的副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