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二》评课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理解,正确的是(CD)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ma中,有关比例系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在任何情况下k都等于1B.因为k=1,所以k可有可无
C.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
D.k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
3.在水平面上,一个大人推一辆重车,一个小孩推一辆轻车,各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阻力不计)。

甲、乙两同学在一起讨论,甲同学说: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大人的推力大,小孩的推力小,因此重车的加速度大;乙同学说:根据牛顿运动定律,重车质量大,轻车质量小,因此轻车的加速度大,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二定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同体性:a=各量都是属于同一物体的,即研究 对象的统一性.
4.独立性:F 合产生的 a 是物体的合加速度,x 方向的合力产生 x 方向的加速度,y 方向的合力产生 y 方向的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为 Fx=max,Fy =may.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课例研究综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述
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 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等几个特点,引 导学生总结:
1.矢量性.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 的方向永远相同,时刻相同,合外力的方向即为加速度 的方向.
2.瞬时性.加速度矢量与合外力矢量之间的正比 关系具有瞬时性,即某时刻的合外力对应着某时刻的加 速度,所以它适合解决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力和 运动关系的问题.同时还表明物体只要一受到合外力作 用,物体立即产生加速度;合外力消失,加速度也立即 消失.
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
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
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
(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 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 并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问题: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 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 样的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牛顿第二定律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以下几 个问题阅读课本 74~75 页的内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怎样表述的?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式中各符号表示什么? 3.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 顿”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用 3~5 分钟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以上几 个问题: 明确: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比例式:a∝或者 F∝ma 或者写成等式 F=kma. 式中 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F 表示物体所受的力, m 表示物体的质量,k 是比例系数.

教研评课记录物理(3篇)

教研评课记录物理(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物理学科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物理教研组于近期开展了以“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评课、议课,分析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二、评课内容本次评课主要针对我校物理教师XX在九年级(1)班执教的《牛顿第一定律》一课进行。

以下是评课记录:1. 课堂教学设计XX老师的《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她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2. 教学方法(1)XX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她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动画等,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教学中,XX老师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学效果(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XX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

(2)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评价及时、准确,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三、议课讨论1. 优点(1)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不足(1)部分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训练。

(2)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讲解时间过长。

(3)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

四、改进建议1. 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总结本次教研评课活动,使物理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二)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二)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二)评课稿听了刘老师上的《解决问题(二)》感觉受益匪浅,这节课的探究内容是例12的两个小题,分别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两个小题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小数,由于要求的瓶子数和礼品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的使用“四舍五入”法。

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舍”还是“入”。

教学中,刘老师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理解了就行。

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

刘老师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

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刘老师首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6…这两个商,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因此可能会出现可以分装在6个瓶子和包装17个礼盒的结果,这两个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引发学生的质疑,借此时机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探究,让他们明确为什么要7个瓶子和只能包装16个礼盒,使学生印象深刻,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分析问题时,刘老师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怎样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

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课件出示的练习其目的是归纳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法”,特殊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了然。

沪科教版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评课稿

沪科教版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评课稿

沪科教版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评课稿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教材版本:沪科教版•年级:高一二、课程背景本节课是沪科教版必修一物理课程中的一节,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如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此内容是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他们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物体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和意义; -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表述方式; 2.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其含义;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上,帮助学生理解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示范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力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

2. 实验法:设计一小组实验,通过调整力和质量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并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

3. 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完成问题解答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教学步骤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将依次进行以下步骤: 1. 导入引导: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

2. 概念讲解:对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理解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公式推导: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计算力和质量来确定物体的加速度。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调整不同的力和质量的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本文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一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我按下列程序展开。

首先是本章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属于新课标3-5模块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知识在旧版教材中是紧接机械能之后,而在新课程教材中则是大幅后移。

但我认为动量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拓展。

3-5模块之前,学生接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经典物理,而3-5模块中其余知识则属于微观粒子内容,“碰撞”是粒子性的一个典型特征;比如,原子核结构就是利用粒子碰撞的方法研究得到的,动量知识则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碰撞所必须的。

因此,“动量”知识被放在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之前学习。

可见,新教材中“动量”知识除了巩固了传统意义上在物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之外,还强化了在从经典过渡到量子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动量定理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比牛顿运动定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的领域,例如微观粒子方面,动量定理仍然适用。

此外,在研究碰撞和反冲问题时,利用动量定理要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方便得多,不必详细研究整个运动过程,只需要比较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即可,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生活生产中,动量定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

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_一轮复习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一轮复习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熟悉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知识和单位制2. 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3. 熟练掌握瞬间加速度的求解规律和技巧.4. 规范熟练求解两类动力学问题,逐步提高分析解决复杂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利用导学案设计基础知识填空让学生自主回顾基础知识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让学生解答,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自主梳理知识点一、牛顿第二定律单位制1.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_____,跟物体的质量成____。

加速度的方向与________方向相同。

(2)表达式:(3)适用范围①只适用于______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_____运动的参考系)。

②只适用于______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______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2.单位制(1)单位制: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2)基本单位:___________的单位。

力学中的基本量有三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国际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

(3)导出单位:由_______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对点练习1.以下单位是基本单位的有()是国际单位制的导出单位的有()①kg ②g ③m ④km ⑤s ⑥h ⑦m/s ⑧km/h ⑨N教师点拨学生回顾理清两类动力学的求解思路,通过考点突破一、考点突破二、考点突破三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教师点拨,学生解答进行思维展示,暴露学习中知识理解的的错点、盲点、易混点,从而达到一轮复习的效果。

知识点二、两类动力学问题两类问题求解思路考点突破(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①因果性----- ②统一性 ---③矢量性------ ④瞬间性----⑤独立性-----2.合力、加速度、速度之间的决定关系对点练习1、(多选)下列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外力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所受的合外力也越大B.物体的速度为0,则加速度为0,所受的合外力也为0C.物体的速度为0,但加速度可能很大,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很大D.物体的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可能为0,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为0 2、如图,顶端固定着小球的直杆固定在小车上,当小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球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沿图中的( )A.OA方向B.OB方向C.OC方向D.OD方向考点突破(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瞬间加速度两模型规律求解关键对点练习3、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用轻质弹簧和轻绳连接,处于平衡状态,如右图所示。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评委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评委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马照连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选用和学法指导、过程分析以及效果分析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合理地推理而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

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更是整个物理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规律。

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认识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本节大纲安排1.5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基础应用部分。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的大纲要求)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力的单位(N)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2)知道表达式中F是质点所受的合力,并且能够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体会牛顿第二定律连接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作用。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三、【学情分析、教法选用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二》评课
4月18日上午听了国培班三位老师讲的三节物理课——《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二》,是培训单位浙师大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个人的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演绎着不同的精彩。

其中黄彬涛老师的课使我感触颇深,简单概括如下:
一是生活化。

黄老师在教学中无论课件中使用的图片,还是设置的问题情境,包括例题,都是来自生活。

比如。

黄老师设置了城市路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研究绳子上的拉力和杆对o点的支持力各是多大,黄老师并未仅仅满足于学生得出结果。

而是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角度太小时,绳上拉力和杆受到的支持力都会很大,对材料强度的要求很高,所以角度不能太小。

但角度过大则材料消耗过多。

所以要结合具体情况适当选择角度的大小。

该处理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这些都是物理生活化的体现。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挖掘生活中的物理,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

二是情趣化。

用谜语“势均力敌”和“赔了夫人又折兵”引入新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在整个课堂进行过程中,黄老师也不忘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他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分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黄老师教学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形象、富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

三是生本化。

课堂上体现学生立场、生本立场是当下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善于往后站,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问题解决的机会还给学生,而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在黄老师的课堂,大家可以看到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导演,其作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四是教材化。

黄老师对教材的挖掘非常的深厚。

他把课本的例题、彩图、课后习题变成图片,作为课堂引入;他通过例题1引导学生总结共点力平衡的常用方法,进行一题多解;他把例题2变成5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超重、失重的实质,进行一题多变;这样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教材是最好的参考书“、“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五是小组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黄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组织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
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以上所述的“五化”是听过黄老师的课后的一些观感,其实这“五化”又何尝不是今后我们课堂教学的坐标?物理学科的特点,就在“物”和“理”。

“物”即事实证据,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理”即理性思维,要以思维为中心,通过实验,创设情景,观察表象,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再通过具体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建构和升华。

这恰恰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黄老师这一节课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如何在物理课堂实施过程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