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合集下载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护理干预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护理干预
早搏常见于有冠心病 、 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为确保患者安全 , 于 用药前检测心 电图,对有心脏不 良反应 的患者 给予 心电监 护 ,
通过临床 实践证 明重 组人 血管 内皮 抑制素对结肠 癌肺转
移患者有较好 的疗 效 , 严格按照临床医师 的指导进行周期性治 疗, 可大大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 。正确的护理措施提高了癌 症患
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 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 的发 生。
【 关键词 】腹部切 口 脂肪液化
护理
效果观察
切 口脂肪液化 作为腹部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其 发生 与年 龄、 肥胖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旦患者术后出现切 口脂 1 】 0
肪液 化 , 大大增加切 口感 染的概率 , 应延长 了患者的住 院 将 相
素、 易消化饮食为主 ,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4 1 。
2 结 果
3 0例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 患者 ,经过积极治疗 和有效 护理 干预后 , 口渗出液消失 , 切 术后 3d 7d切 口处有新鲜 肉芽组织 - 长 出。所有患者都没有 出现 院内感染 , 均在术后 7d 1 口 ~ 5d切
的正常愈合 ; ②手术操作过程 中 , 过多地使用高频电刀 , 高温导 致脂肪组织损伤 , 而使脂肪组织 出现变性 ; 继 ③手术过程 中, 止
血 和缝 合操作不恰 当 , 出现渗血 、 血肿 , 而形 成死腔 , 继 导致脂
[ 张子群 . 3 ] 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 临床护理体会 [. J 中国现代药物 应用 , j
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 。 24 消化系统反应 . 偶 见呕吐及腹泻 ,嘱 患者 化疗 期间 进食清淡易 消化 的半 流食 , 以减少对 胃肠 道的刺激 , 日三餐 每
后 漱 口, 减少 口腔异味引起 的不 良刺激。 如出现腹 泻 , 可在便后 用 软纸擦拭肛 门, 并用清水清洗肛 门。 也偶见肝功 能异常 , 仅有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摘要: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诊疗中要合理把握切口脂肪液化发生高危因素,做好预防与治疗,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切口脂肪液化会导致炎症反应延长愈合时间,增加患者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严重者还会导致护患纠纷,因此做好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疗研究极为必要,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主要是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部位因手术破坏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脂滴流出,形成液态脂肪引发无菌性炎症,这个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切口血液循环与愈合,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负担。

临床报道显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患者肥胖、糖尿病、应用高频电刀、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贫血、抗生素应用、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妊高症水肿等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作为典型的影响因素,是由于皮下脂肪厚度过后导致患者更易发生脂肪液化,一般厚度<3㎝患者发生几率较低,超过3㎝则发生风险伴随厚度增加直线上升,且由于肥胖患者多数皮下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切口受手术侵入性操作影响更易发生脂肪氧化分解导致液化,因此对皮下脂肪层过厚患者要予以重点关注。

合并糖尿病作为引发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加重切口血液供给负担引发血供障碍,增加脂肪液化风险,且高血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修复能力,抑制切口部位肉芽生长、干扰其抗感染与愈合能力,造成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因此合并糖尿病患者要加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高频电刀作为近年来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的医疗器械,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变频电流引发局部热效应并增温,会增加皮下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烧焦等几率,增加术后切口渗液风险,导致脂肪液化,因此高频电刀的应用临床操作必须慎重,并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缺血、游离及烧伤坏死的脂肪组织,以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几率。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定义

伤口裂开,局部淡血性渗出物 及淡黄色水样渗出液,无红、

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分泌
物培养无细菌生长。
临床 表现
➢ 多发生在术后3 ~7 d, 大部分患者 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 无其他自觉症 状
➢ 部分患者于常规术后检查时发现敷 料上有黄色渗液, 按压切口皮下有较 多渗液
➢ 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液 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 加强全身营养、补充蛋白质,提高机 体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
重视心理安慰,加强心理护理
➢ 负性心理强烈将影响切口愈合。一旦出现
切口渗液,患者及家属往往出现紧张、恐惧、
护 焦虑等负性心理,害怕切口裂开不能愈合、

第2 次缝合疼痛、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经 济负担等。
➢ 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说明切口脂 肪液化原因、治疗护理方法,每次换药时将 切口情况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和家 属,并介绍同类患者很快愈合不需缝合的例 子,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积极配合治疗。
➢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切口边缘及皮 下组织无坏死现象。
➢ 渗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 伤口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病理 生理
目前无统一结论。
但在肥胖患者尤其是腹壁脂肪 厚的切口中较多见
脂肪组织血液循环受破坏,脂肪 组织在各种机械刺激下易氧化 分解,可能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的主要机制。
病因 (一)
治疗 (二)
切口光疗--改善脂肪组织血供 和液化脂肪及渗液的吸收
灯距30~40cm ,每次30 分钟,每日 两次,至切口愈合时止
➢ 促进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
➢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组织营 养增加,代谢加快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标题:剖宫产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经历第一部分:引言剖宫产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然而,手术切口在术后可能会出现脂肪液化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一个护理个案,详细描述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过程。

第二部分:个案描述我是一名护士,某天接到了一个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任务。

患者是一位年轻的产妇,术后已经过去了两周。

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时,我发现她的手术切口处有明显的红肿和分泌物。

我立即与医生进行了沟通,并开始了相应的护理工作。

第三部分:护理过程1. 评估和观察:我首先对患者的切口进行了仔细的评估和观察。

我注意到切口处有红肿、渗液和局部感染的迹象。

我记录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体温,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2. 切口清洁:为了避免感染的进一步扩散,我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清洁患者的切口。

我使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柔地擦拭切口周围的皮肤,并注意不要碰到切口本身。

3. 抗生素治疗:由于切口已经感染,医生开具了抗生素治疗的处方。

我按照医嘱给患者服药,并提醒她按时吃药,直到医生的指示停药。

4. 湿敷换药:为了促进切口愈合,我使用湿敷进行换药。

我先将无菌纱布蘸湿,然后轻轻敷在切口上。

我提醒患者每天更换湿敷,以保持切口清洁和湿润。

5. 定期复查: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并发症,我定期复查患者的切口。

我观察切口的颜色、渗液量和疼痛程度,并及时记录并报告给医生。

第四部分:护理效果经过几周的护理,患者的切口状况逐渐改善。

红肿和渗液减少,切口愈合迹象明显。

患者的疼痛感也明显减轻。

医生对我的护理工作表示满意,并对我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第五部分:总结通过这个护理个案,我深刻理解了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过程。

及时的评估和观察、切口清洁、抗生素治疗、湿敷换药以及定期复查都是保证患者切口愈合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护士,我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帮助她们尽快康复。

(注:本文为虚构情景,仅供参考。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过程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操作。

腹部手术中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探讨

腹部手术中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探讨

腹部手术中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探讨
腹部手术中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探讨
一、简介
腹部手术虽然可以产生明��的治疗效果,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手术切口都会出血,术后腹腔内有脂肪液化等不良反应是常见的,如何有效控制这些状况,改善术后恢复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探讨点。

二、预防脂肪液化
1、加强术前准备:手术前应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强调术前体位的改善,用适当的蜂窝枕和椎间盘位置,对脂肪软组织进行支撑,防止手术遭受到长时间静水压力。

2、减少手术时间: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加快探查和手术结束,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3、术中观察:手术中可以用加强营养支持,积极防止出血,并观察手术过程中切口腹腔内脂肪液化的情况。

4、术后护理:术后及时给予应急护理,积极的抢救和处理出血,尽快
开展积极的体位改变,注重切口护理清洁,科学缝线,穿刺管护理和空肠腔内输液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腹腔内脂肪液化。

三、护士及医师应该做什么
1、护士及医师应严格按照手术室的规程操作,落实无菌技术,严格操作术前准备;
2、手术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输液,以减少脂肪液化的几率;
3、术后常规拆线1~2天,每至少护理1次,准备好抗生素及其他护理用品;
4、术后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提供体位改变和换药服务,科学管理患者的疼痛;
5、密切关注患者,帮助他们恢复和康复,观察手术切口液化状况时机并及时处理。

四、总结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是常见的,要有效预防和控制,应该加强术前准备,加快术中手术的步骤,重视术中和术后护理,护士及医师应严格按照手术室的规程操作,积极防治、及时应对和及时处理。

中药包外敷治疗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中药包外敷治疗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文/ 王世彪(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是临床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除感染外,大部分是脂肪液化引起。

临床早期采用中药包加压外敷防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27岁,农民工,于2019年6月23日来诊。

患者因为肠梗阻在某医院保守治疗7天无效而上转三甲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第5天出现高热不退,当时主管医生检查切口发现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立即给予对症处理;治疗1天,患者高热消失,但术后7天,切口仍不愈合,切口液化严重,经西医换药近1个月,切口仅愈合不到一半。

由于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患者父亲要求出院。

后来患者父亲向我咨询中医药治肿作用的中草药制成中药外敷包,佐之以加压外敷换药,可改善切口周围的血液循环、减少切口渗出,从而有利于切口愈合:
的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性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和活血祛瘀的作用。

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大黄能有效阻止炎症递质的扩增和调节免疫功能,对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防治措施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防治措施

提高诊断水平与防治意识
诊断水平
医生应提高对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了解其 发病机制和诊断标准。当发现患者有类似症 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防治意识
医院应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生对切口脂肪 液化的防治意识。同时,医生应在日常工作 中加强对患者的宣教,让患者了解脂肪液化
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术后腹部切口出现黄色或淡红色渗液,以及局部红肿、发热等症状,结 合涂片检查结果,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
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渗液可见大量脂肪滴,细菌培养 阴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 。
VS
意义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脂肪液化的诊断 ,并排除感染因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
术前准备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肥胖症、高血压 、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 者,应积极控制病情,降 低手术风险。
改善营养状态
对于营养不良或长期消耗 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改 善营养状态,提高手术耐 受能力。
告知风险
术前应向患者和家属充分 告知手术风险,特别是脂 肪液化等并发症的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减少电刀使用
警惕脂肪液化的发生。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脂肪液化,应及时采 取有效措施,如引流、换药、 加压包扎等,防止病情恶化。
04
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使用红外线照射或微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液的吸收。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同时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促进伤口愈合。
特点
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患者、高龄患者、营养不良患者 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此外,手术中 使用电刀、超声刀等设备时也可能导致脂肪液化。

伤口脂肪液化不要怕

伤口脂肪液化不要怕

伤口脂肪液化不要怕发表时间:2020-11-04T14:23:46.603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8期作者:王霞[导读] 为什么很多做完手术之后的病人,他们的伤口即使是每天都在换药,但是伤口王霞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省乐山市614000为什么很多做完手术之后的病人,他们的伤口即使是每天都在换药,但是伤口还是没有得到愈合,效果非常不明显。

很多患者都会以为这是伤口发炎引起的,其实不是的,这是因为伤口脂肪液化导致的,那么伤口脂肪液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了解。

一、什么是伤口脂肪液化?脂肪液化是指切口部位的脂肪颗粒坏死,细胞中的脂肪滴在切口中积聚,形成淡黄色液体,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现象。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皮下脂肪层,尤其好发于肥胖人群。

伤口脂肪液化就是患者在进行手术后体内的脂肪由原有的固态变成了液态。

它也是影响手术伤口愈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于脂肪液化都有哪些表现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只要出现以下这几种情况,就有可能是脂肪液化。

第一种就是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如果患者伤口出现比较多的渗液,但是没有其他症状;又或者一些患者的手术伤口那里采用的敷料上面出现大量的黄色液体,并且在按压伤口的时候,会有一些液体渗出来。

第二种就是患者在手术之后,伤口总是不能很好的愈合,愈合受到阻碍,渗液中可以看见一些漂浮的脂肪滴。

第三种是患者伤口处没有出现红肿的现象,而且在按压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疼痛感,切口的边缘部位和皮下组织没有坏死症状。

第四种就是患者切口处渗出的液体,可以通过镜检看见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滴。

二、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哪些?1、导致患者伤口脂肪液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手术切断了切口血管,导致血运不畅。

同时脂肪细胞由于缺乏营养,导致液化坏死,伤口出现无菌性炎症,导致脂肪液化的症状发生。

2、如果有些患者本身已经属于高龄,很肥胖,容易贫血,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情况,而且自身末梢循环较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容易导致伤口脂肪液化的症状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
贝复剂纱条
贝复剂成分是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 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 的细胞(如上皮细胞、真皮细胞、成纤 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进修复 和再生的作用。所以具有促进毛细血管 再生、加快肉芽组织生长和组织修复的 作用,能使脂肪液化区局部血运改善, 且瘢痕反应轻,使切口较美观。
14
9
.
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症等患者, 因代谢功能紊乱,脂肪组织营养障 碍,也极易发生术后脂肪液化。
10
.
营养不良 由于体内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微 量元素缺乏,致细胞营养障碍,进 而发生脂肪细胞坏死分解,脂肪释 放、液化。
11
.
3.治疗
• 一般处理: • 渗液较少时:局部拆除1~2针缝线,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肥胖人群逐年增加, 尤其电刀的广泛应用,术后切口发生脂 肪液化的病例呈上升趋势;如何正确处 理外科伤口,直接影响伤口愈合,处理 不当可继发感染,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 因此,正确处理伤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19
.
6.1 换药常用药品
• 碘伏 • 酒精 • 碘酒 • 盐水 • 油剂纱布(凡士林纱布、鱼肝油纱布) • 3%双氧水 • 1%~2%苯氧乙醇溶液 • 碘仿纱条 • 其它
23
.
盐水
• 生理盐水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冲洗和湿化, 一个面积广泛的创口或者合并不平整的 创口,希望冲洗能够去处一些杂质和感 染物。
• 3%~10%高渗盐水具有较强脱水作用, 用于肉芽水肿明显的创面。目的是创口 局部肿胀未愈,而能够达到局部脱水作 用。
24
.
油剂纱布
• 具有引流、保护创面、敷料不易干燥以及延 长换药时间等作用
6
.
机械刺激 在钳夹、挤压、结扎、电凝、止 血等刺激及切口暴露时间长,极易 引起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 致无菌性坏死、液化。
7
.
残留死腔 缝合脂肪层时有残留死腔,渗出积 液无法得到良好引流,积聚于皮下, 使局部肿胀、血循障碍及炎症介质 作用,使脂肪细胞破坏,产生液化。
8
.
组织排异 各种缝线、引流管等异物,可发生 组织排异反应,刺激局部组织引起 无菌炎症液化渗出。
.
精制白砂糖
• 干燥脱水作用,细菌失水后菌体蛋白即 发生变性,致细菌停止生长而死亡。
• 破坏细菌的原生质膜,吸收其水分使菌 体内蛋白变性代谢障碍致细菌死亡,可 预防切口细菌感染。
• 白糖有营养作用,使脂肪液化区局部血 运改善,促使毛细血管再生。
• 切口干燥,加速肉芽组织增生和组织修 复,减少脂肪液化的扩展,为进行Ⅱ期 缝合创造条件。
20
.
碘伏
• 碘伏是碘的水溶液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 的产物,可使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加大, 能杀灭细菌、芽胞、病毒,不易沉淀在 皮肤上,容易洗去,因此对皮肤刺激性 小,对金属器械腐蚀性也低。
• 对油腻的创口或者皮脂腺发达的部位无 效或者效果不好
21
.
酒精
酒精能够脱脂,能够更好的固定细菌的 蛋白,在皮脂腺丰富的地方更具穿透力, 因为有一定的刺激性。酒精对伤口的愈 合不利。开放性创口换药时最好不要让 酒精渗入伤口。
16
.
TDP
一种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简称TDP。主 要部件是辐射器,其中有一块涂有33 种元素的金属辐射板,在热、电的作 用下,能辐射出一种与生物体辐射波 波长相近的特定电磁波。这种电磁波 作用于局部,可调整、改善人体机能, 起到消炎,改善微循环,增强局部新 陈代谢之作用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17
.
15
.
红外线照射
原理: 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的波长为0.76 ~ 400μm的电磁波,它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热 能,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带走病理产物,使炎症得以消散,还可以使 细胞吞噬能力加强,局部组织代谢旺盛和肌 张力降低。
适应症:红外线照射主要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 炎症,如神经炎、肌炎、纤维组织炎、腱鞘 炎、关节炎及慢性支气管炎、肝炎、胃炎。 另外,软组织发生扭挫伤、局部组织淤血时, 应用红外线照射可使血流、淋巴流加速,从 而化淤消肿。
4、渗液涂片:大量脂肪滴;细菌培养 (-) > 3次
3
.
2.高危因素 ➢体形肥胖 代谢性疾病 ➢高频电刀 组织排异 ➢机械刺激 营养不良 ➢残留死腔
4
.
体型肥胖 肥胖病人肥厚脂肪组织血运较差,皮
下脂肪切开破坏局部血运循环
5
.
高频电刀 电刀产生高温,引起脂肪细胞热损 伤,发生脱水,同时毛细血管热凝 固栓塞,致术后发生无菌性坏死, 形成渗液。
内置盐水纱布条以利引流 • 渗液较多时:拆除缝线充分引流,
加强换药,二次缝合切口 •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 辅助红外线照射、TDP辐照射等
12
.
特殊处理
1.高渗盐水冲洗腔隙,并用高渗盐水和贝 复剂纱条填入引流。
2.用生理盐水纱布条清洗液化坏死脂肪组 织,根据切口的大小把经过高压消毒的 食用精制白砂糖适量填塞入敝开切口内, 用75%酒精消毒切口皮肤,然后复盖纱 布块及敷料固定。
4.预防
➢ 肥胖病人:术后切口红外线照射,勤换敷料; ➢ 规范电刀的应用:尽量缩短使用电刀时间; ➢ 术中彻底止血,对合良好,不留死腔; ➢ 避免过多的挤压和钳夹,减少切口暴露; ➢ 营养差者:补液支持,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 使用组织刺激性小,防止排异反应发生; • 术前治疗原发病。
18
.
5.小结
22
.
碘酒
• 杀菌作用强,并能杀死芽胞、真菌、病 毒及原虫。用于皮肤消毒及局部消肿。
• 一般皮肤消毒:用2%碘酒。 手术区皮 肤消毒:先用3%~5%碘酒消毒,再用75 %酒精脱碘。
• 碘酒内含有乙醇,对皮肤表面的细菌有 杀灭作用,但涂抹在伤口上,可损伤伤 面上的组织细胞,降低局部对细菌的反 应能力。因此,碘酒不宜直接涂抹伤口。
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Company
LOGO
.
目录
1.诊断标准 2.高危因素 3. 治疗 4. 预防 5. 小结 6. 换药常用药品及常见伤口处理2.1.诊断标准
1、术后5—7d,切口渗液,临床无明显炎 症反应;
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 中见脂肪滴
3、切口无红肿热痛,切缘及皮下组织无 坏死征象;
• 可以直接放在伤口上以利于肉芽生长. • 油纱条与伤口不沾从而保护生长不牢的皮片
不被揭掉 • 更换周期视伤口情况而定,如伤口渗出较多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