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前景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体内的生化过程转化为可测量信号的装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前景变得越来越广阔。

本文将探讨生物传感器在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医学领域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通过监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如血糖、血压和心率等,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疾病的迹象,提高治疗的效果。

其次,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药物疗效的监测。

通过测量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医生调整药物的剂量,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肾脏疾病或者其他健康问题。

二、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用于空气和水质监测。

通过检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或者水中的微生物数量,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其次,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土壤肥力的检测。

通过检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农民确定合适的施肥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另外,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生物多样性的监测。

通过检测某一特定生物标志物的存在与否,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不同生物群落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食品安全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用于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通过检测食品中细菌或者病毒的存在与否,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大众的健康。

其次,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或者重金属含量,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食品,减少食品中毒的发生率。

另外,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食品的质量检测。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或者添加剂的含量,生物传感器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真实质量,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生物传感器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医疗保健到环境监测,都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精度和便捷性。

本文将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生物传感器技术是通过利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元件,实现生物分子与传感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检测信号的转换。

其原理是将特定的生物分子,如酶、抗体、DNA等与传感器上的探测元件进行特异性捕捉和识别,从而实现对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与传统的化学传感器相比,具有生物特异性、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等优点,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疗、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目前,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血糖检测、细菌检测、肿瘤检测、污染物检测等方面。

同时,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向着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方向发展,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在医疗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医疗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在食品安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环境监测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实时地了解环境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研究人员们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检测精度和便捷性。

相信在未来的不久,生物传感器技术将为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贡献。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拓展,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材料或生物体系构筑的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生物细胞、生物组织等。

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反应迅速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生物安全监测、环境污染检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一、生物传感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生物传感器主要由生物材料、传感器芯片和信号转换器组成。

其中生物材料包括酶、抗体、细胞等,用于检测特定生物分子、细胞和组织;传感器芯片则属于物理传感器范畴,实现对生物材料的信号转换和检测;信号转换器则将检测到的生物材料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生物材料与待检测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与传感器芯片融合,使得待检测样品的生物信息转化为电信号或光信号输出。

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输出可以通过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二、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传感器在体液分析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体液分析,如血液、尿液、唾液、淋巴液等的分析。

利用生物传感器可以快速、准确、非侵入性地检测出多种疾病指标,如葡萄糖、胰岛素、白细胞等,可以大大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2. 生物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体外诊断,如快速诊断病毒感染、肿瘤标志物等。

它具有快速、灵敏、成本低等优点,可以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疗。

3. 生物传感器在远程诊断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远程监测和诊断,如患者用手机或计算机进行监测和数据上传,医生通过互联网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三、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安全监测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如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病毒、毒素等有害成分,可以对食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保证食品安全。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一、生物传感器的概述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生命体征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或可记录的形式的微型设备。

生物传感器将现代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电子学技术相结合,通过微生物(如蛋白质、酶、细胞和生物分子)与传感器之间的特定反应实现对目标分子或细胞信号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快速性和实时响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农业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

二、生物传感器的类型根据传感材料的种类和检测原理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为以下几类:1. 光学传感器:利用物质吸收、荧光、散射或反射等光学特性的变化作为信号的依据,如光学荧光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和光学纳米探针等。

2. 电化学传感器:利用化学反应导致的电压、电流或功率等电化学特性的变化作为信号的依据,如基于酶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于细胞的电化学传感器和基于DNA的电化学传感器等。

3. 声波传感器:利用细胞或生物分子沉积、吸附、运动和形态变化而导致的声波信号变化作为信号的依据,如声波生物传感器、声波凝胶微粒传感器和声学纳米传感器等。

4. 磁学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或细胞体内的磁性物质或外部施加的磁场对传感器信号的影响作为信号的依据,如磁性生物传感器、磁性粒子传感器和磁共振传感器等。

三、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可应用于下列领域:1. 医学:生物传感器可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如癌症早期检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肺病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同时也可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用于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和功能研究。

2. 食品安全:生物传感器可针对食品中的微生物、农药和化学污染物进行必要的检测,修复和监测,以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3. 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可应用于环境治理和监测领域,如水质监测、土壤污染检测、空气质量监测等。

4. 农业: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营养和农药的监测,也可用于经济作物的快速识别和品质检测等。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生物传感器技术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本文将探讨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医疗、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1. 传统传感器技术的局限性:传统传感器技术虽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其在生物领域中存在许多局限性。

例如,传统传感器常常需要外部能源供给,且对复杂样本的检测能力有限。

2.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兴起: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兴起填补了传统传感器的不足之处。

它利用生物分子特异性与传感器结合,能够实现对复杂生物样本的高灵敏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领域1. 医疗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得到广泛关注。

例如,通过测量血液中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浓度,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早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此外,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药物剂量监测、病原体检测等。

2. 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用于水质监测、空气污染检测等。

通过设立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3.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它可以被应用于食品中潜在的有害物质或病原体的快速检测,保障食品安全。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1. 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其能够增强传感器的敏感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2. 人工智能的赋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生物传感器技术带来了许多新的应用前景。

通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更智能化、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和识别。

3. 便携化和无线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传感器技术正朝着便携化和无线化的方向发展。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未来发展生物传感器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技术,它利用了生物系统的自然特性,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感知生物分子、细胞和组织的活性和状态,实现信息传递和处理。

生物传感器不仅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能够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农业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生物传感器因其高灵敏度、特异性、实时性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一、生物传感器的应用1.生物医学领域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的生化物质,控制药物的释放和监测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等。

例如,用于监测血糖水平的葡萄糖传感器、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的癌症传感器、用于检测脑部电位信号的脑电传感器等。

2.环境监测领域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检测水污染物、空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例如,用于监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传感器、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传感器、用于监测土壤中的污染物的传感器等。

3.食品安全领域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农药、化学物质等。

例如,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的传感器、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残留农药的传感器、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的传感器等。

4.农业领域生物传感器在农业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监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检测病害和害虫的存在等。

例如,用于检测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传感器、用于检测作物受到病虫害侵染的传感器等。

二、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未来,生物传感器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将是生物传感器的发展重点:1.可穿戴生物传感器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种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对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它还可以与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互联,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医疗管理。

2.智能生物传感器智能化是未来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将生物体制作为传感器的直接转换器,将生物特定的反应转换成电信号来实现检测。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成为了各种检测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无损、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等优势,能够实现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代谢产物、生物分子和重金属等的检测。

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医疗检测到环境监测再到食品安全。

在医疗检测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药物浓度、病原体和健康状况等。

目前,一些生物传感器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点-of-care 测量和监控慢性病的病人(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患者)的生物参数。

在环境监测方面,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检测到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

山东大学的黄润秋教授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空气中甲醛的实时检测。

这种技术将有助于检测到周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存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在食品安全方面,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帮助监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农残、化肥和转基因等。

食品生产厂商可以使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沿着供应链跟踪食品的来源,并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生物传感器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展望未来,随着微纳技术和生物学的不断进步,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一些专家认为,未来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将更加易用、便携和可靠。

现有的生物传感器技术通常需要实验室环境和大型仪器设备,如今,基于微纳技术的小型化生物传感器可以使用便携式、可穿戴式的设备,实现闭环检测、数据分析以及诊断。

金属氧化物的纳米结构、生物分子修饰技术、微流体技术的进展使得生物传感器技术更加灵敏和可靠。

同时,物联网技术也在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其在医疗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拓展。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传感器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医疗、生物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本文就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年的演变。

20世纪60年代,生物传感器技术只能以医学检测为主要应用领域,主要是用于血液、尿液等生物样品的分析检测。

20世纪90年代,生物传感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扩大了应用领域。

除了医学检测,还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多个领域。

而如今,生物传感器技术又进一步扩展到了新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前景1.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中,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范围是最广泛的。

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人体健康状况,如血糖、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重要指标。

通过体外生物传感器设备,患者可以在家中在线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2. 环境监测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环境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检测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有害气体等。

也可以检测水质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

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危害物质含量,及时发现并给出解决方案,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3.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而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通过检测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化学品、细菌和病毒等。

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发现食品卫生问题,以及生产、贮存和运输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1. 微型化随着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尺寸越来越小。

目前,微型化已经成为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主要趋势。

通过微型化,生物传感器系统可以变得更加便携,可以嵌入移动设备和智能照明系统中,以实现更加便捷的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是以生物体成分(如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微生物,组织等)作为生物体敏感元件,对被测目标物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检测器件。

生物传感器不仅广泛用于传统医学领域,推动医学发展,而且还在空间生命科学、食品工业、环境监测和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种类;原理;应用;趋势
一.生物传感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生物传感器由分子识别部分(敏感元件)和转换部分(换能器)构成,以分子识别部
分去识别被测目标,是可以引起某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主要功能元件。

分子识别部分
是生物传感器选择性测定的基础。

生物传感器通过物理,化学型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
与敏感元件之间的反应,并将反应的程度用离散或连续的电信号表达出来,从而得出
被测量。

生物体中能够选择性地分辨特定特质的物质有酶、抗体、组织、细胞等。

这些分子识
别功能物质通过识别过程可与被测目标结合成复合物,如抗体和抗原的结合、酶与基质的
结合。

在设计生物传感器时,选择适合于测定对象的识别功能物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
要考虑到所产生的复合物的特性。

根据分子识别功能物质制备的敏感元件所引起的化学变
化或物理变化,去选择换能器,是研制高质量生物传感器的另一重要环节。

敏感元件中光、热、化学物质的生成或消耗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量。

根据这些变化量,可以选择适光的换能器。

二.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
1.酶生物传感器
酶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是利用生化反应所产生的或消耗的物质的量,通过电化学
装置转换成电信号,进而选择性地测定出某种成分的器件。

酶生物传感器应用于检测血糖
含量,检测氨基酸含量,测定血脂,测定青霉素和浓度,测定尿素,测定血液中的酶含量
酶传感器中应用的新技术:纳米技术
固定化酶时引入纳米颗粒能够增加酶的催化活性,提高电极的响应电流值。

首先,纳米颗
粒增强在载体表面上的固定作用;其次是定向作用,分子在定向之后,其功能会有所改善;第三,由于金、铂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宏观隧道效应,可以作为固定化酶之间、
固定化酶与电极之间有效的电子媒介体,从而使得氧化还原中心与铂电极间通过金属颗粒
进行电子转移成为可能,酶与电极间可以近似看作是一种导线来联系的。

这样就有效地提
高了传感器的电流响应灵敏度。

孟宪伟等首次研究了二氧化硅和金或铂组成的复合纳米颗
粒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电流响应的影响,其效果明显优于这=种纳米颗粒单独使用时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增强作用。

其原因是纳米粒子具有吸附浓缩效应、吸附定向和量子尺寸颗
粒效应,复合纳米颗粒比单独一种纳米颗粒更易于形成连续势场,降低电子在电极和固定
化酶间的迁移阻力,提高电子迁移率,有效地加速了酶的再生过程,因此复合纳米颗粒可
以显著增强传感器的电流响应。

2.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应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毒素和细菌,检测DNA 光纤,检测残留的农药,毒品和滥
用药物的检测。

原理:一旦有病原体或者其他异种蛋白(抗原)侵入某种动物体内,体内即可产生能识别这
些异物并把它们从体内排除的抗体。

抗原和抗体结合即发生免疫反应,其特异性很高,即
是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免疫传感器就是利用抗原(抗体)对抗体(抗原)的识别功能
而研制成的生物传感器。

使用光敏元件作为信息转换器,利用光学原理工作的光学免疫传
感器,是免疫传感器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

光敏器件有光纤、波导材料、光栅等。

生物识
别分子被固化在传感器,通过与光学器件的光的相互作用,产生变化的光学信号,通过检
测变化的光学信号来检测免疫反应。

免疫传感器提高了灵敏度,降低了检测下限;减少分析时间;简化分析过程;设备小型化;测量过程自动化。

光学免疫传感器可以高灵敏地检测免疫反应,并进行精细免疫化学分析。

其中发展最迅速的是光纤免疫传感器,它除了灵敏度高、尺寸小、制作使用方便以外,还在于检测中不受外界电磁场的干扰。

3.DNA传感器
DNA传感器以DNA为敏感元件,通过换能器将DNA与DNA、DNA与RNA与DNA与其它有机无
机离子之间的作用的生物学信号转变为可检测的光、电、声波等物理信号。

近年米,DNA
传感器在基因诊断、环境监控、药物研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受到广泛重视。

微生物对特定有机物的降解功能取决于其DNA 分子中具有的相应功能基因,如多环芳烃降
解基因、氨单加氧酶基因、有机磷水解酶基因、酚类化合物降解基因、脱色相关基因等。

研究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多样性分布与表达, 对了解微生物降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某些特殊的功能基因也能作为检测特定微生物的靶基因。

目前基因传感器的研
究主要是针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食品等介质中病原菌、病毒和降解微生物的功能
基因的检测研究。

三.未来生物传感器发展趋势将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由于生物传感器潜在的巨大优势,它必将向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发展。

如向心理学方面发展。

研制心理传感器,传感人们的心理活动,这对心理学、生理
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将有推动作用。

此外,传感器在仿生学方面将有更大发展。


导纤维可代替人的神经纤维,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可起到细胞膜的作用。

总之生物传感器
将向医学所有领域伸展。

2.小型化、集成化: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趋于小型化,向体内监测、在线监测的方向发展。

已报道有植入体内的微小传感器实时监测血糖变化或通过病人脑电波的监测预知
癫痫的发作。

同时芯片技术将愈加进入传感器, 实现检测系统的集成化、一体化。

3.智能化: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必定与计算机紧密结合,自动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更科学、更准确地提供结果,采样、进样、结果一条龙,形成检测的自动化系统。

4.联用技术:生物传感器将不断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如流动注射技术、色谱等,互相
取长补短。

生物传感器必将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成为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四.结语: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它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新方法。

尤其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在价值,但作为一种新技术新方法,要其真正作为广泛普及的常规
分析检测仪器,还要经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

相信随着一些关键技术(如固定化技
术) 的进一步完善,随着人们对生物体认识的不断深入, 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 生物
传感器在未来的医学上必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郭爱芳,王恒迪,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2]马莉萍,毛斌,刘斌,李工农,韩根亮,刘国汉.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3]姜远海,霍纪文,尹立志. 医用传感器[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理学院
学号:2013116128
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宋轶佶
任课教师:李昆
2015年4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