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Annex 2(QC) 世界卫生组织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范

Annex 2(QC) 世界卫生组织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范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961, 2011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系列,编号961,2011年Annex 2 附录2WHO good practices for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世界卫生组织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范目录Background 背景 (2)Introduction and scope of document 文件介绍和范围 (2)Glossary 术语表 (3)1. Personnel 人员 (5)2. Environment 环境 (6)2.1 Premises 房屋 (6)2.3 Cleaning, disinfection and hygiene 清洁、消毒和卫生 (8)2.4 Sterility test facilities 无菌试验设施 (8)3. Validation of test methods 检验方法的验证 (10)4. Equipment 设备 (10)4.1 Maintenance of equipment 设备维护 (11)4.2 Qualification 验证 (11)4.3 Calibration,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of use 校准、性能确认和使用的监控 (11)4.3.3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evices 温度测量装置 (11)4.3.4 Incubators, water-baths and ovens 培养箱、水浴和烘箱 (11)4.3.5 Autoclaves, including media preparators 高压灭菌锅,包括培养基制备器 (12)4.3.6 Weights and balances 砝码和天平 (13)4.3.7 Volumetric equipment 测定体积的设备 (13)4.3.8 Other equipment 其他设备 (13)5. Reagents and culture media 试剂和培养基 (14)5.1 Reagents 试剂 (14)5.2 Media 培养基 (14)5.3 Labelling 贴签 (16)5.4 Organism resuscitation 微生物复苏 (16)6.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reference cultures 标准物质和标准菌株 (16)6.1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pharmacopoeial reference substances 国际标准和药典标准品 (16)6.2 Reference cultures 标准菌株 (17)7. Sampling取样 (18)8. Sample handling and identification 样品处理和鉴定 (18)9. Disposal of contaminated waste污染废物的处理 (19)10. Quality assurance of result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performance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性能的质量控制 (19)10.1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内部质量控制 (19)11. Testing procedures检验程序 (20)12. Test reports检验报告 (20)References参考文件 (20)Further reading 补充书目 (21)Appendix 1 附件1 (22)Examples of zones in which operations could be carried out可进行操作的区域的例子 (22)Appendix 2 附件2 (23)Examples of maintenance of equipment设备维护的例子 (23)Appendix 3 附件3 (24)Examples of calibration checks and intervals for different laboratory equipment不同实验室设备校准检查和间隔的例子 (24)Appendix 4 附件4 (25)Examples of equipment qualification and monitoring设备验证和监控的例子 (25)Appendix 5 附件5 (27)General use of reference cultures 标准菌株的一般用途 (27)Background 背景The WHO Expert Committee on Specifications for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adopted in 2009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Good practices for pharmaceutical quality control laboratories (1).世界卫生组织制剂产品的质量标准专家委员会在2009年通过了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规范的修订版本(1)。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涉及生物安全的操作,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

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结果有效性的保证、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等岗位,可通过一人多岗设置。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人员上岗前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

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内容包括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洁净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微生物在实验室内部污染。

实验室应确定实验人员持续培训的需求,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的更新。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8)检验方法 (9)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10)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的质量控制 (11)实验记录 (12)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 (13)文件
一、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1.人员
(1)检验人员要求
✓ 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 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 ✓ 岗前培训 ✓ 持续培训 制定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的更新
应根据检验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样品检验
✓ 检验方法的验证
1 药典方法或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是经过验证的,当进行样品检验时 , 应进行方法适用性确认
2 如果不是药典或标准中规定的方法,使用前应进行替代方法的验 证,确认其应用效果优于或等同于药典方法
3 替代方法的验证按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通则 9201)进行
防措施
一、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12.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
✓ 样品检验应有重试的程序 ✓ 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报告应该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 ✓ 实验室应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报告每一项或每一
份检测的结果
一、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13. 文件
✓ 文件应当充分表明试验是在实验室里按可控的检查法进行的 ✓ 一般包括
一、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6. 设备
✓ 一般要求
(1)微生物实验室设备配备
➢ 与检验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应
➢ 类型、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级
应满足检验所采用标准的要求
(2)设备的安装和布局
➢ 便于操作 ➢ 易于维护 ➢ 易于清洁和校准 ➢ 保持清洁 ➢ 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3)唯一标识
➢ 用于试验的每台仪器、设备应该有 唯一标识

4、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4、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环境监测
应按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完整的验证和环境监测 SOP;
环 境
监测项目、频率及超标结果应有书面程序; 监测项目应涵盖到位,如悬浮粒子、浮游菌、 沉降菌、表面微生物、物理参数(温湿度、换 气次数、气流速度、压差、噪声等); 环境监测按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 指导原则(附录)进行。
环境监测
与国际标准接轨
从终产品检验向过程控制转变
与GMP的对接
实验室控制系统一般要求
微生物检验技术要求
人员资质及培训要求 设施 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 等实验区域 教育背景、培训教育
内容
适宜、充分的设施条件 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等实验区域; 菌种处理、微生物鉴别和阳性对照室;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室; 培养室及其他功能间 。 隔离器、层流柜、灭菌器、过滤器、培养箱 灭菌和消毒方式需经验证合格方可正式使用 按统一操作程序制备菌株保证结果一致性 培养基的制备 、贮藏 、质量控制实验 总数、控制菌、非无菌产品检查频次、内毒素
环 境
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 具有开展各类实验独立设置的洁净室;
环 境
相应的功能区域 阳性菌室 培养间 实验结果观察区 准备间 样品间 标准菌种储藏间 阳性物处理间及文档处理等
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
无菌室 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区域或D级保护下 的隔离器条件进行; 微生物限度检查室 不低于受控环境下的B级单向 流区域; A级和B级区域的空气供给应通过终端高校空气过 滤器(HEPA)。
环 境
清洁、消毒和卫生
理想的消毒剂 可杀死广泛的微生物;低毒、无害;不腐蚀或污染设备 ;有清洁剂的作用;稳定、起效快;不易被有机物灭活 ; 残留少; 价格低。 主要消毒剂类型 酚类;季铵盐类;次氯酸钠;二氧化氢;过氧化氢;过乙 酸及过乙酸/过氧化氢混合物;戊二醛/甲醛;醇类等。 70%酒精喷雾

中国药典版药品微生物检验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版药品微生物检验指导原则
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起步较 晚,始于1972年。
2010-03
4
1972年我国开展药品微生物污染检查工作,经几 年的调查研究,1978卫生、化工、商业三部联合颁发了 我国第一个“药品卫生标准”。该标准主要为中药、化学 药,按丸、片、散、冲及糖浆、合剂、水剂等剂型规定了 微生物限度。包括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口服药品1g或 1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外用药品1g或1ml 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口服药品不得 检出活螨。
(2)直接测定被测介质中活微生物的检验技术, 如固相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计数法等;
(3)基于微生物细胞所含有特定组成成分的 分析技术,如脂肪酸测定技术、核酸扩增技术、 基因指纹分析技术等。
2010-03
24
微生物检验的新技术与传统的检验方法比较,
具有检验简便,速度快的特点,有实时或近实时监 控的潜力,能够对生产过程的关键工艺环节作出及 时的微生物质量评价,使生产早期采取纠正措施及 监控和指导优良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新技术的使 用也促进了生产成本降低及检验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医药行业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使用微生物检验的 替代方法。
菌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首次明确了方法验证的概
念。
2010-03
6
2010版药典起草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于资源节约
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科学监 管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二、与时俱进,广泛吸纳先进技术与成果;
坚持自主与创新;积极推进药品标准化战略, 提高我国药品标准总体水平,着力提升《中国 药典》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综合 竞争力,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蛋白胨缓冲液稀释成1:10;1:100;1: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三、培养基的贮藏
商品化培养基应根据使用说明书上的要 求进行储存。
所采用的保藏和运输条件应使培养基最 低限度失去水分并提供机械保护。
自配培养基应标记培养基的名称、批号、 配置日期并在验证的条件下储存。
1、不得储藏在高压菌器中。
2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保存在2~25℃、 避光的环境。
3 、保存于密闭容器中,可防止水分流失 以延长保存时间。
试验结果的判断
一、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⑴活微生物 ⑵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1、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全面的评 价是十分重要的。
分析内容
⑴实验室环境 ⑵抽样区的防护条件 ⑶样品本身对微生物是否具毒性 ⑷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如果依据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试验
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有错误,可判实 验结果无效,如果需要,重新抽样复试.
谢谢,再见!
4、培养基的有效期-是指已通过促生长 试验的培养基在整个有效期内均需符合 这些相应的标准。
5、对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作详细的记录。
常用菌种管理和保存
菌种的保存
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菌株可能是最 敏感的,因为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特性依 赖于合适的试验操作和贮藏条件。
菌种的保存和处理
1、实验室菌种的处理和保藏的程序应标 准化,使尽可能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 的改变。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影响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的因素
1、实验人员在取样或试验过程中污染微生 微。
2 、生物学分析方法本身的误差。 3 、样品中或环境中微生物分布不均匀等因
素在药品检验中,为保证微生物试验数据 的可靠性和重现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必 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按良好的实验 室规范指导试验。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涉及生物安全的操作,应符合相应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和规定等。

药品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样品中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误差较大等。

因此,在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使用经验证的检测方法并严格按照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要求进行检验。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样品、检验方法、污染废弃物处理、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结果有效性的保证、实验记录、结果的判断和检测报告、文件等。

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等岗位,可通过一人多岗设置。

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人员上岗前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

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内容包括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洁净区域的微生物监测、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微生物在实验室内部污染。

实验室应确定实验人员持续培训的需求,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的更新。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解读

2020版药典微生物变更细则解读

控制菌检查
供试品检查
阳性对照试验 供试品进行控制菌检查时,应做阳 性对照试验。取阳性对照菌于相应选择性培养基
平皿上划线接种,按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培
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
应的控制菌。
100μl
阴性对照试验 取增菌液0.1ml,照相应控制菌检
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基本要求: 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
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 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 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 的有关要求。
生产用菌种
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
• 名称及来源; • 种子批的建立:三级种子批应分别冻干,
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新增:
如果供试品本身对某些试验菌具有较强的抑菌 性能,影响试验菌的回收。在此情况下,应根 据原辅料的杂菌负载、生产工艺及产品特性进 行风险评估,保证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在药品 生产、贮藏各个环节中,应严格遵循GMP的指 导原则,以降低产品受杂菌污染的风险。
附录3 微生态活菌制品杂菌检查法
铜绿假单胞菌
项目
供试品检查中 铜绿假单胞菌 结果判定及下 一步鉴定指导
2015版药典
2020版药典
如平皿上无菌落生长或生长的菌 供试品平皿上若 落与阳性对照菌落形态特征不符, 有疑似菌落生长, 判供试品未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取菌落分离、纯 如平皿生长的菌落与上述菌落形 化后采用氧化酶 态特征相符或疑似,应挑选2-3个 试验及适宜的鉴 菌落,分别放在接种于营养琼脂 定试验,确证是 培养基斜面上,培养18-24小时。 否为制品中的目 取斜面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 的菌或铜绿假单 镜检及氧化酶试验,鉴别是否为 胞菌 制品中的目的菌或铜绿假单胞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变化
1、名称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2010年版)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2015年版) 2、增订
由8个修订为13个,增加了以下5个要素。
-试剂 -样品 -检验方法 -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3、修订 -每一个要素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环境( 实验室的布局 和运行 )
培养基或试剂的批量
培养基或试剂完整的可追溯单位,是指满足产品要求(内部控制) 和性能测试,产品型号和质量稳定的一定量的半成品或成品。这些产 品在特定的生产周期生产,而且编号相同。
培养基及试剂的性能
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基对测试菌株的反应。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培养基的分类依据 1 按组成成分分类 2 按状态分类 3 按用途分类 4 按制备方法分类
标准比对
WHO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良好实施规范 (12个要素,5个附录) -人员 -环境 -检验方法验证 -设备 -试剂和培养基 -标准物质和标准菌株 -抽样 -样品处理和确认 -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实验步骤 -实验报告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3 附录 4 附录 5 区域的实例 设备维护实例 不同实验室设备的校准的检验和周期实例 设备资质和监控实例 标准培养物的使用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3.按用途分类
(1)运输培养基:在取样后和实验室处理前保护和维持微生物活性
且不允许明显增殖的培养基。运输培养基中通常不允许包含使微 生物增殖的物质,但是培养基应能保护菌株。(例如:缓冲甘油氯化钠溶液) (2)保藏培养基:用于在一定期限内保护和维持微生物活力,防止 长期保存对其的不利影响,或使其在长期保存后容易复苏的培养 基。 (例如:营养琼脂斜面) (3)悬浮培养基:将测试样本的微生物分散到液相中,在整个接触 过程中不产生增值或抑制作用磷酸盐缓冲。 (例如:磷酸盐缓冲 液) (4)复苏培养基: 能够使受损或应激的微生物修复,使微生物恢复 正常生长能力,但不一定促进微生物繁殖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培养基的购买与接收
培养基由专人负责购买和接收。在收到培养基后,
应检查以下内容:培养基的名称、批号、效期、COA、 必要的安全和(或)危害数据等文件证明。 实验室应建立相关的文件和台帐,在台帐上包括以 下信息:接收日期,名称、货号、批号、外观的密封性、 有效期、储存条件等检查内容。
月~6个月,除非某些标准或实验结果表明保质期比上述的更长。
建议需在培养基中添加的不稳定的添加剂应即配即用, 除非 某些标准或实验结果表明保质期更长;含有活性化学物质或不 稳定性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也应即配即用,不可二次融化。 培养基的贮存应建立经验证的有效期。观察培养基是否有 颜色变化、蒸发(脱水)或微生物生长的情况,当培养基发生 这类变化时,应禁止使用。培养基使用或再次加热前,应先取 出平衡至室温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培养基的购买与接收
证明文件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贮存
一般要求:应严格按照供应商提供的贮存条件、有效期
和使用方法进行培养基的保存和使用(商品化即用型培养
基)。培养基的购买应有计划,以利于存货的周转(即掌握 先购先用的原则)。实验室应保存有效的培养基目录清单。
脱水合成培养基:——容器密闭性检查;
BHI,NB)
(8)分离培养基:支持微生物生长的固体或半固态培养基。 (9)选择性分离培养基:支持特定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分 离培养基。(例如:XLD,BS) (10)非选择性培养基:对微生物没有选择性抑制的分离培养基。 (例如:
NA)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3.按用途分类
(11)鉴别培养基(特异性培养基):能够进行一项或多项微生物生理和(或) 生化特性鉴定的培养基。 (例如:麦康凯琼脂) 注:能够用于分离培养的鉴别培养基被称作分离(鉴别)培养基 (12)鉴定培养基(特异性培养基):能产生一个特定的鉴定反 应而通 常不需 要进一步确证实验的培养基。(例如:乳糖发酵管) 注:能够用于分离鉴定的培养基被称作分离(鉴定)培养基。
单独成分+补充物及产品编码
使用前pH值 性能测试结果的可接受标准
技术数据质量控制证书
安全/危害数据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宜的培养基,选择声誉好的品牌
COA上只有定性检查,无定量检查
COA 上有定性和定量的检查
more than 70 % Recovery Rate for each test strain used
(13)计数培养基:能够对微生物定量的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培养基。
(例如 :MYP,PCA) 注:计数培养基可包含复苏和(或)增菌培养基的特性。
(14)确证培养基:在初步复苏、分离和(或)增菌阶段后对微生物进行部分或 完全鉴定或鉴别的培养基。(例如:BGLB肉汤)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4.按制备方法分类
(1)商品化即用型培养基
称重和溶解
▲按称量数称量,必要时戴口罩或通风柜中操作; ▲加适量水,充分混合,再加水至所需量; ▲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 ▲含琼脂培养基加热前浸泡几分钟。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培养基配制
pH值的测定和调整
■使用pH计测定; ■灭菌后冷却至25℃时测定pH值; ■ pH值应在标准pH±0.2范围内; ■使用1mol/L的氢氧化钠或盐酸溶液调整培养基的pH值
(2)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 使用前需加水和进行处理的干燥培养基, 如:粉末、小颗粒、冻干等形式: ——完全培养基, ——不完全培养基,使用的时候需要加添加剂。 (3)自制培养基 依据完整配方的具体成份配制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培养基的购买与接收
审查提供的相关文件
培养基的名称
批号 储存信息及有效期
(2)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极少量固化物(如琼脂、明
胶等),加热至100℃溶解,冷却后凝固成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3)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的对应词,是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液 状培养基。它具有进行通气培养、振荡培养的优点。在静止的条件下, 在菌体或培养细胞的周围,形成透过养分的壁障,养分的摄入受到阻碍。 由于在通气或在振荡的条件下,可消除这种阻碍以及增加供氧量,所以 有利于细胞生长,提高生产量。
28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培养基配制

实验用水的电导率:在25℃时不应超过25μ S/cm (应该为2.5μ S/cm或者25mS/cm),相当于电阻率 ≥0.4MΩ cm。(电导率与电阻率应呈倒数关系)。 微生物污染不应超过103 CFU/mL。应按GB 4789.2,采用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在36 ℃±1 ℃ 培养48 h±2 h进行定期检查微生物污染。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培养基配制
一般要求
选择符合要求的培养基。 按照使用说明上的要求操作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检查培养基的性质,不得使用结块或颜色发生改变的培养基。 配制培养基的天平,需要一定的精确度。
配制培养基的水符合要求。
配制培养基的容器符合要求。 配制和灭菌过程需要验证。 以上需要有详细的SOP,并严格按照SOP执行。
(一)人员
— 修订内容
—教育背景: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 —培训:(1)岗位和职责培训 (2)设备操作培训 (3)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 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生物检查方 法及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 (5)继续教育计划 —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 —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 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 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使用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 估检验人员的能力 —档案: 所有人员的培训、考核内容和结果均应记录归档。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3.按用途分类
(5)增菌培养基:通常为液体培养基,能够给微生物的繁殖提供特定的 生长环境。(TSB) (6)选择性增菌培养基:能够允许特定的微生物在其中繁殖,而部分或 全部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例如:TTB,SC) (7)非选择性增菌培养基:能够保证多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例如: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1.按组成成分分类 (1)纯化学培养基 :由已知分子结构和纯度的化学 成分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2)未定义和部分定义的化学培养基:全部或部分
由天然物质、加工过的物质或其他不纯的化学物质构成
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2.按状态分类
(1)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固化物(如:琼脂、明 胶等),加热至100℃溶解,冷却后凝固成固体状态的培养基。倾注到平 皿内的固体培养基一般称之为“平板”;倒入试管并摆放成斜面的固体 培养基,当菌后调整pH值,则使用灭菌溶液)。
分装
▲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 ▲容器体积应比培养基体积最少大20%
培养基的质量保证—培养基配制
灭菌
■湿热灭菌■煮沸灭菌■过滤除菌
注意避免过度加热: 1.大容积(>1000mL)时容易过度加热; 2.放置物品太多或灭菌后未及时冷却。
检查 ◆ pH值◆色泽◆灭菌效果◆均匀度等 琼脂培养基的融化
★灭菌或复溶后培养基放入47℃~50℃的恒温水浴锅中,冷却保温,直至使用; ★ 培养基只可复融一次,融化后的培养基应尽快使用,放置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 未使用完的培养基不能重新凝固留待下次使用。
(二)培养基
—未做修订
培养基是微生物试验的基础,直接影响微生物试 验结果。
质量至关重要
制备方法 贮藏条件
质量
质量控制试验
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
培养基
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式的、含天然或合成成分,用于保证微生物 繁殖(含或不含某类微生物的抑菌剂)、鉴定或保持其活力的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