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和重点总结要点教案资料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和重点总结要点教案资料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和重点总结要点教案资料

本章内容:

介绍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基本概念,热、功、状态函数,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能和焓,明确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进一步介绍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热力学的方法及局限性

?热力学基本概念

一.热力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热力学是研究热和其它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以及转换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内容: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本世纪初建立的热力学第三定律。其中第一、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主要基础。

把热力学中最基本的原理用来研究化学现象和化学有关的物理现象,称为化学热力学。

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内容是:

1.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化学变化的热效应问题;

2.利用热力学第二律解决指定的化学及物理变化实现的可能性、方向和限度问题,建

立相平衡、化学平衡理论;

3.利用热力学第三律可以从热力学的数据解决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问题

二、热力学的方法及局限性

方法:

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演绎出有特定用途的状态函数,通过计算某变化过程的有关状态函数改变值,来解决这些过程的能量关系和自动进行的方向、限度。

而计算状态函数的改变只需要根据变化的始、终态的一些可通过实验测定的宏观性质,并不涉及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细节。

优点:

?研究对象是大数量分子的集合体,研究宏观性质,所得结论具有统计意义。

?只考虑变化前后的净结果,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反应机理,简化了处理方法。局限性:

1.只考虑变化前后的净结果,只能对现象之间的联系作宏观的了解,而不能作微观的

说明或给出宏观性质的数据。

例如:热力学能给出蒸汽压和蒸发热之间的关系,但不能给出某液体的实际蒸汽压的数值是多少。

2.只讲可能性,不讲现实性,不知道反应的机理、速率。

三、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

系统:用热力学方法研究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研究的对象,将所研究的一部分物质或空间,从其余的物质或空间中划分出来,这种划定的研究对象叫体系或系统

(system)。

环境:系统以外与系统密切相关的其它部分称环境(surrounding

注意:

1.体系内可有一种或多种物质,可为单相或多相,其空间范围可以是固定或

随过程而变。

2.体系和环境之间有分界,这个分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既可

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根据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将体系区分为三种:

①孤立体系(隔离体系)(isolated system):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

换的体系。体系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其中能量包括:热、功;

②封闭体系(closed system ):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

③敞开体系(open system):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

2.体系的性质

通常用体系的宏观可测性质来描述体系的热力学状态。这些性质称热力学变量。如:体积、压力、温度、粘度、密度等。

体系的性质分两类: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

①广度性质(容量、广延):

其数值的大小与体系中所含物质的数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

广度性质在数学上是一次奇函数。如:质量、体积、热力学能。

②强度性质:

其数值的大小与体系中所含物质的量无关,而取决于体系自身的特性,不具有加和性。强度性质在数学上是零次奇函数。如:温度、压力、密度、粘度等。

二者之间的联系:

某种广度性质除以质量或物质的量就成为强度性质或两个容量性质相除得强度性质。如:体积是广度性质,它除以物质的量得到摩尔体积

Vm = V / n,V m是强度性质,它不随体系中所含物质的量而变。

ρ=m / v, ρ是强度性质,它不随体系中所含物质的量而变。

3.热力学平衡态

体系的诸性质不随时间而改变则系统就处于热力学平衡态。

注意:经典热力学中所指的状态均指热力学平衡态。因为只有在热力学平衡态下,体系的宏观性质才具有真正的确定值,体系状态才确定。

热力学平衡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体系的各个部分温度相等;

②力学平衡(机械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体系各部分之间及体系与环境之间没

有不平衡的力存在。

③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当体系不止一相时,各相组成不随时间而变化。相平衡

是物质在各相之间分布的平衡。

④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当各物质之间有化学反应时,达到平衡后,体系的

组成不随时间而变。

4.状态及状态函数

状态:

体系一切性质的总和,或者体系一切性质的综合体现。

状态函数:

用于描述和规定体系状态的宏观性质,称状态函数或状态性质,也称热力学函数,热力学性质。

状态函数有如下特征:

①是体系平衡状态的单值函数,其数值仅取决于体系所处的状态,而与体系的历史无

关;

②其变化值仅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状态函数的特性可描述为: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数值还原。

体系的一些性质,其数值仅取决于体系所处的状态,而与体系的历史无关;它的变化值仅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具有这种特性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

数(state function )。

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这两个特征,则可以说,状态函数具有全微分性质,即其微小改变量是全微分。

① 全微分的环积分为零

② 全微分的线积分与路径无关

状态方程:

体系状态函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称为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 )

对于一定量的单组分均匀体系,状态函数T,p,V 之间有一定量的联系。经验证明,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它们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T=f (p,V ) p=f (T,V ) V=f (p,T )

例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表示为:pV=nRT 5. 过程与途径

过程: 体系状态发生的任何变化。

例如: 气体的膨胀;水的升温;冰的融化;化学反应等。 途径: 实现某一过程经历的具体步骤。

例如:1molH2 (理想气体)在298K 时的膨胀过程 状态1 状态2 H2 (2P 、V) H2 (P 、2V) ① 向真空膨胀

② 等温恒外压为P 膨胀到2V

③ 先恒定2P 加热到体积为2V 再保持体积及不变放入298K 的大恒温槽中 在热力学研究中一般涉及到以下几个过程:

? 等温过程: 体系温度恒定不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T1 (始态)= T2 (终态)= T 环

? 等容过程: 体系体积恒定不变的过程; dV =0 ? 等压过程: 体系压力恒定不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P1 (始态)= P2 (终态) = P

? 绝热过程: 体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只有功传递的过程。Q=0

dX=()dx+()d X X

y

y x x y ????? 若 X=f(x,y)

X=f(y,z)

dX =()dy+()dz

X X

z y

y z ????[()][()]X X

z y y z

z y y z ????=????? 全微分的二阶导数与求导次序无关

例如:系统被一绝热壁所包围或体系内发生一极快的过程(爆炸、压缩机内空气被压缩等);

?可逆过程:将在后面讨论;

?循环过程:体系由始态出发经历一系列变化过程又回到始态的过程。很明显经历一

循环过程后,体系的所有状态函数的增量均为零。∮U=0

?恒外压过程:P外=常数

?自由膨胀过程:P外=0

6.热和功

热(heat):由于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产生的能量传递。以Q表示。

如:相变热、溶解热、化学反应热等。

特点:热是一过程量,传递中的能量,而不是体系的性质,即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热产生的微观原因:

热运动是一种无序运动,所以热量是体系和环境的内部质点因无序运动的平均强度不同而交换的能量,而不是指物体冷热的“热”。

取号规则:

由于能量传递具有方向性,所以用Q值的正负表示方向,规定体系吸热Q为正,Q > 0, 反之Q为负,Q < 0。

单位:能量单位为焦耳Joule,简写J。

功(work):除热以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称为功,以符号W表示。

如:体积功(We)、电功、表面功(Wf)等。

特点:功也是一过程量,不是体系的性质,它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功产生的微观原因:

功是大量质点以有序运动而传递的能量。

取号规则:

系统对环境作功,W<0;

环境对系统作功,W>0

单位:能量单位为焦耳,简写J。

相同点:

①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与环境交换的能量,量纲均为J,KJ;

②两者均不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过程有关。其微分不是全微分,以δQ和δW表示;

③两者均有大小,也有方向。热力学规定:体系吸热为正,放热为负;体系对外环境功为负,环境对体系做功为正。

不同点:

①热是由温差引起的体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而功则是除热以外体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形式;

②微观上,热是对大量分子无序热运动强度的度量,而功则是大量分子有序运动强度的度量。

体积功的计算:如右图所示:

气体体积变化为:dV=A·dl

活塞移动时抵抗外力为:F外=P外A

在此过程中体系克服外力所做的功为:δWe =-F外×dl=-P外Adl=-P外dV

一定量的功为:We =-∫P外dV

当P外恒定时We = -P外⊿V=-P外(V2-V1 )

注意:

① 体积功都用-P 外dV 表示,而不用-PdV 表示。P —内部压力, P 外—指外压(Pe ) 。 ② 从公式δWe =-P 外dV 看,功的大小决定于P 外及dV 的大小,其中任一项为零,

则功为零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力学能 ?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力学能

Joule (焦耳)和 Mayer (迈耶尔)自1840年起,历经20多年,用各种实验求证热和功的转换关系,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即: 1 cal = 4.1840 J

这就是著名的热功当量,为能量守恒原理提供了科学的实验证明。 现在,国际单位制中已不用cal ,热功当量这个词将逐渐被废除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到1850年,科学界公认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可表述为: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能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在热现象领域内所具有的特殊形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实现的。所谓第一类永动机是一种循环作功的机器,它不消耗任何能量或燃料而能不断对外作功。 2. 热力学能

系统总能量通常有三部分组成:

(1)系统整体运动(机械运动)的动能

(2)系统在外力场中的位能(电磁场、重力场等) (3)热力学能,也称为内能

热力学能 U 是指系统内部能量的总和,包括分子运动的平动能、分子内的转动能、振动能、电子能、核能以及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位能等。

移动

一带有理想活塞(无质量、 无摩擦)的气缸

热力学中一般只考虑静止的系统,无整体运动,不考虑外力场的作用,所以只注意热力学能。 注意:

? 内能是状态函数

? 内能是体系的性质,且是体系的广度性质; ? 内能的绝对值不可求,只能求出它的变化值。 ?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对封闭系统,设想系统由状态(1)变到状态(2),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为Q ,功交换为W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则系统的热力学能的变化△U 为:

对于微小变化 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方面说明了热力学能、热和功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又表述了它们转化时的数量关系。 讨论:

? Q 、W 不是状态函数,不能用微分符号表示。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W 指的是总功,

而并非只是体积功。

? 体系由始态变到终态,所经历途径不同,Q 、W 都不同,但Q + W 值却是相同的,

与途径无关,因为ΔU = Q + W ,而ΔU 与途径无关。对封闭体系,算出过程的Q 、W ,据ΔU = Q + W 可求出体系的ΔU ;

? 对于隔离体系,Q = 0,W = 0,则ΔU = 0。即隔离(孤立)体系的热力学能是不变的,

即热力学能守恒;这也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又一表达方式。 ? 对不作其它功的等容过程,W = 0,则ΔU = Q V

热力学能是状态函数,对一单相一定量封闭体系,经验证明,用 p ,V ,T 中的任意两个就能确定系统的状态,即

热和功的取号与热力学能变化的关系

如图,在绝热盛水容器中,浸入电阻丝,通电一段时间,通电后水及电阻丝的温度均略有升高,如果按下列几种情况作为系统,试问Q 、W 、△U 为正、为负、还是

为零:

如果是

(,)

U U T V =21U U U Q W =-?=+d U Q W δδ=+(,)U U T p =d d d p

T

U U T p T p U ??????

+ ? ?????

??=d d d V T U U T V

T V U ??????

+

? ???????=p

V U U T T ???≠???

??????? ?

1、以电阻丝为系统 Q<0、W>0、△U>0

2、以电阻丝和水为系统 Q=0、W>0、△U>0

3、以电阻丝、水、电池为系统 Q=0、W=0、△U=0

4、以水为系统 Q>0、W=0、△U>0

5、以电池为系统 Q=0、W<0、△U<0

6、以电池和电阻丝为系统 Q<0、W=0、△U<0

如图,用隔板将刚性绝热壁容器分成两半,两边充入压力不等的空气(视为理想气

体),已知p 右< p 左,以所有的空气为系统,将隔板抽去后试问Q 、W 、△U 为何值?

:

Q=0、W=0、△U=0

如果右侧为真空以空气为系统将隔板抽去后试问Q 、W 、△U 为何值? Q=0、W=0、△U=0

(1)如果一体系从环境接受160J 的功,内能增加200J ,问系统放出或吸收了多少热? (2)系统在膨胀过程中对环境做了10540J 的功,同时吸收了27110J 的热,问系统的内能改变了多少?

(1) W=160J △U=200J ∵△U=Q+W ∴Q=40J

(2)W=-10540J Q =27110J △U=Q+W=16570J

第三节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 功与过程

? 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 一、功与过程

设在定温下,一定量理想气体在活塞筒中克服外压 ,经5种不同途径,体积从V 1膨胀到V 2所作的功。

1.自由膨胀(free expansion )

2.一次等外压膨胀(p e 保持不变)

系统所作功的绝对值如阴影面积所示。

e =p e,1e δd 0

W p V =-=e,2

e 21()W p V V =--

、3.两次等外压膨胀所作的功

所作的功等于2次作功的加和。

4.多次等外压膨胀所作的功

同理可得到W e,4 = W '+ W" +… + W i 其总功等于多个矩形面积之和

相同的始终态,膨胀的次数越多,体系对环境做的体积功就越大。膨胀的次数增加到无限多时,膨胀功将会达到一个极限值。

5. 外压pe 比内压pi 小一个无穷小的值dp (无限缓慢地膨胀)

外压相当于一杯水,水不断蒸发,这样的膨胀过程是无限缓慢的,每一步都接近于平衡态。所作的功为:

对理想气体

这种过程近似地可看作可逆过程,系统所作的功最大。 将体积从 V2 压缩到 V1 ,有如下4种途径: 1.一次等外压压缩 在外压为 P1 下,一次从 V2 压缩到 V1 ,环境对系统所作的功(即系统得到的功)为

2

p 1

2

p

阴影面积代表

e,2

W (1) 克服外压为 ,体积从 膨胀到 ; 1

V '

V e 'p (2) 克服外压为 ,体积从 膨胀到 。 2

V 2e ()p p 'V e 1'

(')p V V --e 2(')p V V --e,3e 1e 2'[(')][(')]

W p V V p V V =--+--e,4e d W p V

=-∑2

1

i d V V p V =-?

1

2ln V nRT V ='

e,1112()

W p V V =--

2. 两次等外压压缩

第一步:用 Pe ’ 的压力将系统从 V2 压缩到 V1 第二步:用 P1的压力将系统从V ’ 压缩到 V1

整个过程所作的功为两步的加和 3. 多次等外压压缩

其总功等于多个矩形面积之和

4. 外压比内压大一个无穷小的值(无限缓慢地压缩)

如果将蒸发掉的水气慢慢在杯中凝聚,使压力缓慢增加,恢复到原状,所作的功为:

p

1

p 1

V 2

p 2

22

p V 11

p V '

e,3

W 阴影面积代表' 'e 2()

p V V --'

11()

p V V --1

2

'e,3

d V i V W p V

=-?2

1ln V

nRT V =1

2

ln p

nRT p =

功与过程小结:

功与变化的途径有关

体系与环境之间压差趋于无穷小,膨胀过程时体系做最大功,压缩过程环境做最小功; 二、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

1. 准静态过程(guasistatic process)

由以上讨论可知,最后一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途径,因为该途径在进行的时候,由于│P e -P i │=dP ,活塞的移动非常慢,慢到以零为极限,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使气体的压力由微小的不均匀变为均匀,使体系由不平衡态回到平衡态。因此在该途径进行的每个瞬间,体系都接近于平衡态,以至于在任意选取的时间dt 内,状态参量在体系各部分有确定的值,整个过程可被看作是由一系列极接近于平衡的状态所构成,这种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2. 可逆过程(reversible process) 热力学定义:

当体系经过某一过程。由状态I 变化到状态II 之后,如果能使体系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即体系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环境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环境也复原)。则这样的过程就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体系和环境完全复原。则称为不可逆过程(irreversible process)。 可逆过程的特点:

(1) 可逆过程是以无限小的变化进行的,整个过程是由一连串非常接近于平衡状态所构成; (2) 在反向的过程中,用同样的手续,循着原来过程的逆过程可以使体系和环境都完全复原; 例如: 在等温膨胀过程中将体系对外所做的功贮藏起来,这些功恰恰能使体系恢复到原态,同时将膨胀时所吸的热还给储热器。

(3) 在等温可逆膨胀过程中体系做最大功,在等温可逆压缩过程中环境对体系做最小功。 说明:

(1) 可逆过程、准静态过程都是一种理想的极限过程,客观世界中并不真正存在,实际过程只能无限地趋近于它。

(2) 准静态过程不等于可逆过程,只有当过程中没有任何能量耗散时,准静态过程才为一种可逆过程。

研究可逆过程的意义:

(1) 一些重要热力学函数的增量ΔS, ΔG 等。只有通过可逆过程才能求得。

(2)可逆过程效率最高,耗能最小,将实际过程与之比较,可确定提高效率的可能性。 例题:2mol 理想气体在298K 时,分别按下列三种方式从15.00dm3膨胀到40.00 dm3:(1)自由膨胀;(2)恒温可逆膨胀;(3)恒温对抗100kPa 外压下膨胀。求上述三种过程的W 解:(1)自由膨胀过程,

(2)恒温可逆膨胀:

(3)恒外压膨胀

)(0)(1

212e ===V V V V p W -?--J

486000

.1500

.40ln 298314.82ln 12-=???-=-V V nRT W =

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完整版

基础护理从我做起 人、健康、环境和护理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四个基本概念。对这四个概念的研究和描述构成了护理学的基本要素和总体理论框架,决定着护理工作的任务和方向。在这四个概念中,人是护理实践的核心,由人的护理是实践者对这四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直接影响着护理实践的质量。 一做为基础护理我们首先了解护理的程序及其有哪些步骤,了解护理程序的特点和历史。 熟悉每个患者的病史、治疗方法、内容及其他信息,能够正确实施护理诊断及评价。 最后能独立完成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 以上这些我觉得使我们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一个最基础的护理理念 二我们护士的本职工作就是护理,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就是了解病人。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我们应该掌握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其评估。 2.体温过高和过低的护理。 3.体温计、血压计的种类与构造。 4.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时的注意事项。 5.测量和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方法。 6.缺氧程度的评估、氧气表的结构、吸氧种类、氧疗副作用的预

7.给氧的注意事项并能正确实施鼻导管及鼻塞吸氧法。 8.吸痰法及注意事项。 这些是做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了解的基础护理知识 三另外护理病人的同时还应注意病人的清洁卫生 熟悉皮肤的评估内容,熟悉盆浴和淋浴的注意事项,掌握床上擦浴。这些都能够很好的促进病人的康复 掌握好对起褥疮的高危人群、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使我们能够及时预防褥疮的发生 对卧床不起的病人我们还应该掌握床上洗头方法。 四护理治疗的最基本操作是静脉输液 我们应该熟悉静脉输液的目的和适应症。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掌握临床补液的原则。及静脉输液的用物准备、常用部位及操作步骤、输液速度的调节及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以及掌握输液反应及其防治。 五最后我们应该完成一份合格的护理病历按照医嘱单、特别护理记录单和病室报告的记录方法。以标准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及顺序完成一份合格的护理病历。 基础护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或许针灸是个小专业,各网站关于针灸学的中级考试的资料相当少,本人考完了2009年的考试,愿意发到网站上跟诸位要考针灸的朋友共享考试经验: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复习要点、考试技巧及各科考试比例 注意:试题完全出自题库,随机抽取,没有所谓重点非重点的区别。所以千万不要押重点。 第一场:总体评价:难度偏难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22%、内经3%、伤寒3%、金匮3%、温病3%、中药学33%、方剂学33%。(以上为大概比例) 复发的基本特点: 1. 轻粉的散剂剂量? 2. 连朴饮主治: 3. 三仁汤主治: 4. 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都含有的药物是: 5. 肺其华在? 6. 五脏的生理特点?考察内经原文 7. 非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8. 下列药物苦寒有毒的是:选项有甘遂、芫花等 9. 既能祛风湿又能清湿热的药物是: 10. 砂仁、豆蔻的共同功效? 11. 既能利尿清淋又能清肺止咳的是? 12. 温脾汤和黄龙汤都有的药物是? 13. 《脉要精微论》中:胸中之府指的是? 14. 温热类温病阴虚火炽型所选方剂? 15. 血虚之寒疝方剂? 第二场:总体评价:难。相关知识:中医诊断学25~35%、诊断学基础(原名为西医诊断学)25~35%、医古文5~10%、传染病学5~10%、医学心理学5~10%、医学伦理学5~10%、卫生法规5~10%。 诊断学基础 1.发热伴眼结膜充血的是: 2.满月面容见于: 3.面具面容见于: 4.左心功能不全的体位: 5.语颤增强见于:备选有胸腔积液、气胸、压迫性肺不张 6.奥-弗杂音见于: 7.格-斯杂音见于: 8.板状腹见于: 9.轻度脾肿大见于: 10.中度脾肿大见于:选项有败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红斑狼疮、骨髓纤维化 11.白细胞减少见于:

热力学第一定律教案

热力学第一定律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热力学第一定律 信丰县第六中学朱永辉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跟外界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中W、Q、△U的物理意义。 2、会确定W、Q、△U的正负号。 3、理解、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观点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 4、会用△U = W + Q分析和计算问题。 5、理解、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及其重要性。 6、要有能量意识,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明确它的优越性。 7、知道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8、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U = W + Q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正负号的确定,这对学生是很困难的,要用收入、支出和结存的观点去分析,要抓住研究对象。 另一难点是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它的优越性是不管中间过程细节问题,要逐渐培养学生用能量观点解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柴油机模型、电动机、电炉子、灯泡、电池、打气筒、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学生:电动玩具、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制成的小玩具、植物标本(如玉米粒)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即通过对物体做功或者经过热传递的过程都能改变物体内能,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以前我们还学

习过电能、化学能等各中形式的能,它们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第六节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看到△U = W + Q 板书:(投影片) 1、一个物体,如果它跟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外界对它做功与物体对外做功,会引起物体内能怎样的变化?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与物体之间没有做功,那么物体吸热与放热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怎样的变化? 3、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W、Q、△U的正负号如何确定? 4、W、Q、△U三者都有正负,它们的关系怎样? 让同学们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得出正确结论。 让同学举手发言,代表自己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补充,老师给以适当点拨。 答案:(胶片给出)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2、物体吸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少。 3、外界对物体做功W为正,物体对外做功W为负;物体吸热Q为正,物体放热Q 为负;物体内能增加△U为正,物体内能减少△U为负。 4、△U = W + Q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它表示了功、热量跟内能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 例:一定量的气体从外界吸收了×105J的热量,内能增加了×105J。是气体对外界做了功,还是外界对气体做了功做了多少焦耳的功如果气体吸收的热量仍为×105J 不变,但是内能只增加了×105J,这一过程做功情况怎样? 解:根据题意得出: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 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 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 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第3章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护理理论(1)

教案首页

第3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护理理论 第1节护理学的性质和范畴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作为指导实践的基础,这些知识体系就是护理概念、护理理论和护理模式。在卫生保健事业中,护理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护理学的性质 1、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护理学包含的内容: (1)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 (2)社会及人文科学:如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知识。 二、护理学的范畴 (一)护理学的理论范畴 (1)护理的基本概念 (2)护理模式 (3)护理学发展中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护理学的实践范畴 1、临床护理 护理的对象:病人 包括的内容: (1)基础护理:研究并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来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心理需要,治疗需要。 (2)专科护理:以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各专科病人的特点及诊疗要求,为病人进行身心整体护理。 2、社区护理: 护理对象:是一定范围的居民和社会群体。 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机体的潜能,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3、护理教育: 分类:学校教育:中专教育,大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毕业后继续教育:是为在职护理人员提供的,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为目标的终身性教育。 4、护理管理 目的: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5、护理科研: 目的:促进人的健康,减轻病人痛苦,挽救危重者生命。 第2节护理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一)护理的定义: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研究的对象是人。 护理工作任务是: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 (二)护理的几个基本概念

针灸学 穴位总结

针灸学穴位总结

B 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②烦热、目痛。 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③脱肛、阴挺。 C 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④肘臂挛痛。 承泣(ST1)交会穴(阳跷、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②口眼歪斜。[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BL2)[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BL32)[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②遗精、疝气、遗尿。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①痔疾、便秘。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 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D 地仓(ST4)交会穴(阳跷、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SP8)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①腹痛、泄泻。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BL19)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选修33热力学第一定律教案

第3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目标导航 1?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了解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 诱思导学 1.热力学第一定律 (1).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这个关系叫做 热力学第一定律。 其数学表达式为:AUnW+Q (2).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相匹配的符号法则 能量的转化或转移,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能量守恒定律。 (4)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符号法则写出各已知量( W、Q、AU)的正、负; ②根据方程AJ=W+Q求出未知量; ③再根据未知量结果的正、负来确定吸热、放热情况或做功情况。 2.能量守恒定律 ⑴.自然界存在着多种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对应着一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运动对应机械能; 分子热运动对应内能;电磁运动对应电磁能。 ⑵.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摩擦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炽热电灯发光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 ⑶.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4).热力学第一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都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 (5).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6).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第一,能量守恒定律是支配整个自然界运动、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学习这个定律,不能满足一 般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从能量形式的多样化及其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事实岀发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及其普遍联系,并切实树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的观点,作为以后学习和生产实践中处理一切实际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第二,宣告了第一类永动机的失败。 3.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任何机器运动时只能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能量,即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典例探究 例1.一定量的气体在某一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了8X104J的功,气体的内能减少了 1.2和5J,则下列 各式中正确的是() 4 5 4 A.W=8X 104J,AJ =1.2 XO5J,Q=4X104J 4 5 5

针灸学笔记整理00859

针灸学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 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高中物理选修3-3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10.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的 1.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对应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有不同形式的能,各种形式 的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进一步掌握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了解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意义 3.运用公式△U=W+Q分析有关问题并具体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热力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问: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具有机械能?机械能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新课教学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分析下列特殊情况: ①如果物体只与外有热交换,没有做功,外界传给物体4J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了 多少?物体若向外界传出了4J热量,物体内能如何变化? 结论:在没有做功情况下,物体与外界间传递热量Q,物体内能变化为△U,则△U=Q,为了在此表达式中能反映物体对外界是吸热不是放热,作出规定:吸热Q 取正值,放热Q取负值,由此可知:物体吸热,内能增加,放热,内能减少。 ②如果物体和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当外界对物体做了10J功,物体内能增加了多 少?当物体对外做了10J功,物体内能又如何变化? 结论:在无热交换情况下,△U=W(对外做功时,W取负值) ③如果物体内能在改变的过程中,既有热传递又有做功,例如外界对物体做了10J 的功,同时物体吸收4J热量,物体的内能如何变化? ④又如,外界对物体做10J功,物体放热4J物体内能又如何变化?又物体对外界 做了10J功,物体吸热4J,物体放热4J物体内能又如何变化? 综上所述: 在能的转化转移过程中,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外界对它做多少功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如果它既没有对外做功,外界也没有对其做功,则它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 用△U表示物体内能的增量,用Q表示吸收的热量,用W表示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那么:△U=Q+W 上式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例]一定量的气体从外界吸收了2.6×105J的热量,内能增加了4.2×105J,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资料精选汇总

总结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热力学定律(教案)

热力学定律 【知识点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公式:ΔU=Q+W. 2.注意各物理量符号和理想气体的特点 (1)各物理量符合的意义 ①只有绝热过程Q=0,ΔU=W,用做功可判断内能的变化. ②只有在气体体积不变时,W=0,ΔU=Q,用吸热、放热情况可判断内能的变化. ③若物体内能不变,即ΔU=0,W和Q不一定等于零,而是W+Q=0,功和热量符号相反.大小相等,因此判断内能变化问题一定要全面考虑. ④对于气体,做功W的正负一般要看气体体积变化,气体体积缩小,W>0;气体体积增大,W<0. 【知识点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种表现形式 (1)热传递具有方向性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进行接触时,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低温物体不可能自发地将热量传给高温物体.要实现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热量,必须借助外界的帮助,来产生其他影响或引起其他变化. (2)气体的扩散现象具有方向性 两种不同的气体可以自发地进入对方,最后成为均匀的混合气体,但这种均匀的混合气体,绝不会自发地分开,成为两种不同的气体. (3)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 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因摩擦而逐渐停下来,但绝不可能出现物体吸收原来传递出去的热量后,在地面上重新运动起来.

(4)气体向真空膨胀具有方向性 气体可自发地向真空容器膨胀,但绝不可能出现气体自发地再从容器中流回,使容器变为真空. 2.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涵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要注意理解其本质,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宏观自然过程进行方向的说明.凡是对这种宏观自然过程进行方向的说明,都可以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本章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很多,这些不同形式的表述都是等价的. 【知识点三】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能量耗散:一切能量最终要转化成不可回收的能量. (2)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 (3)开发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水能等. 【例1】(多选)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气体的压强和体积都不变,其内能也一定不变 B.若气体的温度不断升高,其压强也一定不断增大 C.若气体温度升高 1 K,其等容过程所吸收的热量一定小于等压过程所吸收的热量 D.在完全失重状态下,气体的压强为零 E.当气体温度升高时,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ACE[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若气体的压强和体积都不变, 则温度不变,其内能也一定不变,A正确;由pV T =C知,气体的温度不断升高, 压强不一定增大,B错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Q+W,气体温度升高1 K,ΔU相同,等容过程W=0,等压过程,体积增大,则W<0,故等容过程所吸收的热量一定小于等压过程所吸收的热量,C正确;气体的压强是由于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的,与是否失重无关,D错误;温度升高,理想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E正确.]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1、《针经》是指《灵枢》 2、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一次大总结的著作是《内经》 3、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甲乙经》 4、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5、杨继洲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6、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7、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外眦 8、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侧 9、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0、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胸中 11、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 12、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3、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是任脉 14、具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是阴维脉 15、任脉别络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 16、督脉别络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于头部 17、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18、手三阳经筋结于角(头) 19、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20、十二经别从正经别出的部位大多是肘膝关节附近 21、四总穴歌内容: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 22、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主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23、足三阴经主治特点是前阴病、妇科病 2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25、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26、善于治疗无脉症的腧穴是太渊 27、大肠的募穴所属经脉是胃经 28、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大肠经 29、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30、常用于治疗瘾疹、瘰疬的是曲池 31、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32、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33、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 34、胃的募穴所属经脉是任脉 35、头维属于足阳明胃经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 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 . 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

中医、针灸学中级(主治医生)考试要点总结

(一) 1、外感头痛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 配穴: 风寒:风门合谷 风热:大椎曲池 风湿:阴陵泉头维 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阳白 太阳经痛:天柱后顶后溪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外关太阳悬颅侠溪 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百会 2、内伤头痛 (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阴陵泉丰隆中脘 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气海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悬钟 其他耳针枕额脑神门 外感用皮肤针太阳印堂 (一侧头痛反复发作) 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 3叉神经痛 选经;足太阳。手足阳明 主穴;下关合谷风池内庭太冲 眼疼;攒竹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颧髎迎香四白 下颌;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列缺风池 风热;曲池尺泽 气血瘀太冲三阴交 肝胃火盛行间 阳陵泉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风池风府 气血瘀滞:内关合谷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秉风天宗 病在督脉太阳经加大椎天柱肩外俞病在少阳经风池外关 耳针;颈 颈椎神门 选经;手足三阳经 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阿是穴 外邪内侵:风府列缺合谷 气滞血瘀:阴郄膈腧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气海 上肢疼:曲池合谷 上肢或手指麻木:少海手三里 恶心呕吐:中脘内关 头晕头痛 :百会风池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 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手太阴经证;尺泽 外邪: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 主穴阿是穴 手阳明肘上方(肱骨外)曲池手三里 手太阳内下方(肱骨内)阳谷小海 手少阳外部(鹰嘴处) 外关天井 选经:阿是穴足太阳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次髎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肾虚肾输命门 腰骶部次髎腰腧 腰眼腰眼 腰椎腰夹脊 耳针;腰骶椎 肾神门 治法足太阳足少阳 主穴;足少阳腰夹脊环跳阳灵泉悬钟丘墟足太阳腰夹脊委中承山昆仑秩边

护理学导论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护理学 2.独立性护理功能 3.专业性护理工作 二、填空题 1.按照护理专业的划分,护士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分析及解决护理问题,称为护理工作。 2.南丁格尔两本最著名的护理经典著作为及。 三、判断题 1.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护理界最黑暗的时期。 2.西方学者卡渤认为,护理学的知识中应包含个人知识。 3.护理专业的自主性体现为护士能自行决定所有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行为。 4.南丁格尔的办学宗旨是将护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职业,采用新的教育体制及方法来培养护士。 5.解放以前,中国没有高等护理专业教育。 6.中国现代护理的发展在最初阶段主要受西方护理界的影响。 四、选择题 【A型题】 1.护理艺术、技能及行为方面的知识称为 A.个人知识 B.美学知识 C.行为知识 D.伦理学知识 E.科学知识 2.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决定护理措施及护理服务,属于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技术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E.艺术性护理功能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护理专业特征 A.为人类服务为目的 B.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C.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D.有良好的科研体系 E.有专业自主性 4.自1964年以来,中国护理界群众性团体称为 A.中国护士会 B.中华护士学会 C.中华护理学会 D.中国护理学会 E.中华护士会 5.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命名根据是 A.南丁格尔的生日 B.南丁格尔所建立的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C.南丁格尔逝世的日期 D.南丁格尔受国际护士会奖励的日期 E.南丁格尔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以健康为中心阶段的护理特点: A.护理模式转变 B.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 C.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社区、家庭及各种机构 D.护理的服务对象为所有年龄段的健康人及病人 E.护理从属于医疗 【B型题】 (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护理学是研究帮助健康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预防疾病或者平静死亡的科学。 B.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或潜在健康问题反应的科学。 C.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科学,其理论逐渐形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及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