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预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B .万里..悲秋常作客C .人事..音书漫寂寥D .分明怨恨..曲中论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练习与答案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3. 思念故乡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8. 怨恨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5课 杜甫诗三首[限时45分钟]一、基础巩固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 .玉露凋伤..(草木凋落伤害)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萧瑟阴森) B .一去紫台连朔漠..(大漠) 画图省.(曾经)识春风面 C .渚.(水中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下 D .艰难苦恨..(极为怨恨。
苦,极)繁霜鬓 潦倒..(衰颓,失意)新停浊酒杯 解析 A 项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项朔漠:北方的沙漠。
D 项苦恨:极其遗憾。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独留青冢向.黄昏秋天漠漠向.昏黑 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D.⎩⎪⎨⎪⎧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劳车马驻江干 解析 A .独自一人/独特,特殊;B.对着,朝着/接近,将近;C.萧瑟/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D.徒然。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百年..多病独登台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解析 D 项都是表达一种幽怨愁恨之情。
A 项百年:这里指晚年,现代指一百年时间;B 项万里:这里指远离家乡,现代指一万里路程;C 项人事:这里指交游,现代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答案 D4.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C项应为:千载/琵琶/作/胡语。
答案 C5.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5杜甫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

5杜甫诗三首课后篇稳固提高随堂操练一、课内精读(一 )阅读下边的唐诗,达成第 1~2 题。
咏怀遗迹 (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另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
绘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恼恨曲中论。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乡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傍晚”的死后情形形成鲜亮的对照,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怜悯。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世的苦楚、死后的孤单,也由对“青冢”的称号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友善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颂扬。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斥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显贵们混淆是非的行为。
D.诗歌借对王昭君的怜悯、对统治者的斥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
E.这首诗的主题是“咏怀”二字,“一去”二字,是咏的开始,“独留”二字,是咏的终结。
分析 B 项 ,“青冢”一词表现不出对王昭君的颂扬之意;E 项 ,这首诗的主题是“恼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二字 ,是怨的终结。
答案BE2.导学号88814012杜甫为何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分析解答本题时要联合王昭君的遭受和杜甫的遭受的同样点剖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
参照答案王昭君自恃自己的美貌,不愿行贿画工 ,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 ,令人悲慨 ;杜甫也怀才不遇, 流浪西南。
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谈论,寄托了深切的怜悯。
杜甫咏王昭君,可是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二 )阅读下边的唐诗,达成第 3~4 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落魄新停浊酒杯。
3.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详细的光景,进行了生动详细的刻画。
B.颔联中 ,诗人抓住典型的光景——萧萧的落木、滔滔的流水 ,加以衬着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预习感知】1.注音。
凋.伤()塞.上()暮砧.()朔.漠()青冢.()省.识()渚.清()霜鬓.()潦.倒()万壑.() 千载.()浊.酒()2.探究。
(1)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积累】一、基础锤炼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暮砧.(zhēn)玷.污(zhàn)苫.子(shān)妥帖.(tiē)B.凋.伤(diāo)绸.缪(chóu)倜.傥(tì)啁.啾(chóu)C.朔.漠(shuò)塑.料(suò) 唆.使(suō) 朔.风(shuò)D.潦.倒(liáo)官僚.(liáo)撩.拨(liáo)绸缪.(móu)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
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万里..悲秋常作客B.巫山巫峡气萧森..C.百年..多病独登台D.艰难..苦恨繁霜鬓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精神和强二、文本知识1.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诗圣的忧思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凋.零/尾大不掉. 萧.瑟/哀猿长啸. 丛.菊/流水淙.淙B.砧.板/饮鸩.止渴 潦.草/穷困潦.倒 朔.漠/横槊.赋诗C.千载./怨声载.道 江渚./锱铢.必较 明妃./杞.人忧天D.歌曲./是非曲.直 和.诗/群山万壑. 霜鬓./文质彬.彬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D.⎩⎪⎨⎪⎧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丛菊两开他日....泪 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6.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5)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配套练习及答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诗圣的忧思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凋.零/尾大不掉. 萧.瑟/哀猿长啸. 丛.菊/流水淙.淙B.砧.板/饮鸩.止渴 潦.草/穷困潦.倒 朔.漠/横槊.赋诗C.千载./怨声载.道 江渚./锱铢.必较 明妃./杞.人忧天D.歌曲./是非曲.直 和.诗/群山万壑. 霜鬓./文质彬.彬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C.⎩⎪⎨⎪⎧ 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D.⎩⎪⎨⎪⎧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丛菊两开他日..泪B.万里悲秋常作客..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6.名句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5)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________”。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________”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
二、文本知识
1.近体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
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字词归纳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千载.()王嫱.()
青冢.()朔.漠()省.识()环珮.()
暮砧.()夔.州()荆.门()繁霜鬓.()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
..()
百年
..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
..涌()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
...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萧萧下()
...()无边落木
四、内容探究
3.《秋兴八首》(其一)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秋兴八首》(其一)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5.《登高》首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6. 《登高》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7.《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8.《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hè zhǔ zǎi qiáng zhǒng shuî xǐng pèi zhēn kuí jīng bìn
2.砧:捣衣石朔漠:北方的沙漠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苦恨:极恨,极其遗憾兼天涌:波浪滔天省识:略识回:回旋潦倒:衰颓,失意催刀尺:指赶裁冬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3.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
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
“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4.思念故乡
5.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
哀猿,烘托出悲凉。
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
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做客并独自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7. 怨恨
8.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