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鼓文化课件
鼓乐铿锵演示文稿课件

与古典音乐的结合
古典音乐中加入鼓乐元素 ,能够为古典音乐注入新 的活力,使音乐更加生动 和富有感染力。
与世界音乐的融合
鼓乐作为世界各地共通的 音乐语言,将促进世界各 地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鼓乐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促进文化交流
鼓乐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音乐形式,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 碍,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
总结词
流行音乐中的鼓乐以其鲜明的节奏和动感的节拍,为歌曲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
详细描述
在流行音乐中,鼓乐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通过鲜明的节奏和动感的节拍,为歌曲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 ,使歌曲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鼓乐也常用于制造节奏的变化和音乐的推进,为歌曲增添层次感和动态感 。
电子音乐中的鼓乐
03
鼓乐的演奏技巧
基本演奏技巧
基础节奏感
掌握基本节奏感是学习 鼓乐的基础,可以通过 练习简单的节奏型来培
养。
正确握持鼓棒
保持正确的握持姿势, 能够确保鼓棒在击打时 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力
量消耗。
基本击打技巧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鼓棒 击打鼓面,包括力度、
角度和位置等要素。
手脚协调
学会在击打时保持手脚 协调,确保节奏稳定和
与戏剧结合
在某些戏剧表演中,鼓乐被用来营造氛围或 提供节奏。
与诗歌结合
在一些诗歌朗诵或吟唱中,鼓乐被用来增强 节奏感。
与绘画结合
虽然较少见,但也有一些艺术家将鼓乐与绘 画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06
鼓乐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鼓乐的创新与变革
鼓乐制作工艺的改进
电子鼓的普及
随着科技的发展,鼓乐制作工艺将更 加精细,音质、音色和外观设计将得 到提升。
中国鼓文化PPT课件

梅花糕
密糕
7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 “唱绳”,象征“太平安乐”。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
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 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 舞姿柔韧轻巧。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 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 “扑蝴蝶”、“走月牙”。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 历史固然很悠久, 作为具体形象的鼓,却随 着历史文化的演进,也在 不断地演变,不断地新陈 代谢与改进、发展中。那 么鼓是怎样发展的?又有 那些文化呢?对此我们展 开了一次调查。
2
我们通过上网 查资料、查阅 图书、访问老 师和家长、实 地考察等渠道 来调查。
3
指导老师:刘丽娜 组 长: 李霞 资料查找:郭建旭 资料整理:李霞 实际调查:颜承昊 杨 明 调查记者:张瑜
11
板鼓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 那时称为“节鼓”。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 十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 曲艺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 奏中。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 “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 甚不易。”
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 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 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 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 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 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 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
民间传说: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 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 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 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 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 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龙腾虎跃-中国鼓.ppt

右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练耳力
❖ 听老师敲击的节奏型选出正确答案
❖A
B
❖C
D
试一试
1 12
21
12
2
右
左右
左
右 左右
右
右
任务一
❖《龙腾虎跃》片段合奏
f
p
f
ff
f
p
f
ff
任务二
了解传统鼓的种类
建鼓
三千年前的商代至西周之际已有 此鼓,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鼓种之一, 战国时代已广泛应用.
大鼓
大鼓是藏、壮、瑶、苗、侗、彝、水、土家、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 因流行地域、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区别。多用于报时、祭祀、宫廷、 军事、宗教、器乐、舞蹈、戏曲、婚丧、节日和民间娱乐等场合中。
《龙腾虎跃》 由李民雄创作,曾 获二十世纪最受乐迷欢迎的中国音乐 作品,被编入“世纪中乐名曲选”。
乐曲气势澎湃、激情洋溢的旋律 充分奏出了神州大地欣欣向荣、龙腾 虎跃的一派繁荣景象,描绘出祖国日 益强盛壮大的美好前景。
f
f
ff
花盆鼓
花盆鼓 又称南唐鼓、缸鼓。
堂鼓
堂鼓又称同鼓。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 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
排鼓
排鼓是鼓类乐器的新品种。出现 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中央广播民族 乐团蔡惠泉、杨竞明等根据民间常用的 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制作而成,以后又 不断有所改进。
排鼓由五个大小不同、发音有 别的鼓组成一套。
❖ 哪一个是中国的打击乐器
中国鼓文化

中国鼓文化中国鼓文化鼓韵喧天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鼓具有祭祀、敬神、驱邪、乐舞、警示、战争等诸多作用,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鼓的历史鼓,是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可以用手或鼓锤敲击使之振动而发声。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借用鼓这样一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
如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kuí] 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率部队在与蚩犹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
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棡[gāng] 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之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之象征物,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受到历代的重视。
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
鼓的种类很多,有陶鼓、土鼓、皮鼓、铜鼓、腰鼓、羯鼓、连鼓等几十种。
腰鼓在唐代以后广为盛行,其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表现各种欢快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在我国,各种民族使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技法也是千姿百态。
彝族花鼓舞鼓的功能古代的礼和乐都离不开鼓,周代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
鼓为八音之首,在音乐演奏中居于指挥地位。
鼓与舞关系密切,语言学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之美首先在于人体动作的节奏运动,而鼓,也正是以节奏表现为主要。
这一共性,恰是鼓与舞结下不解之缘的根本原因,以至人们总是将鼓与舞结合起来审视,以鼓来命舞之名,并由此创造出诸多常用语汇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
中国鼓文化PPT课件

.
6
梅花糕
密糕
.
7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 “唱绳”,象征“太平安乐”。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 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 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 舞姿柔韧轻巧。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 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 “扑蝴蝶”、“走月牙”。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 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时才表演。
民间传说: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 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 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 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 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 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
10
.
11
板鼓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
那时称为“节鼓”。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十
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曲艺
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
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
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
《中国鼓》ppt课件

06
鼓的演奏实践与欣赏
演奏实践:基本练习与曲目演奏
基本练习
掌握正确的击鼓姿势和手法,进行节奏感、力度和协调性的 基础训练。
曲目演奏
学习并演奏不同风格的鼓乐曲目,如民族鼓乐、现代鼓乐等 ,提升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欣赏:经典鼓乐作品欣赏与解析
经典鼓乐作品介绍
了解中国鼓乐的历史、流派和代表作品,如《渔舟唱晚》、《龙腾虎跃》等。
唱、念、做、打,使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民间音乐中的鼓
民间鼓的种类与特点
民间音乐中的鼓种类繁多,如腰鼓、花鼓等,它们具有浓厚的地 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鼓在民间音乐中的表现
在民间音乐中,鼓的演奏常常伴随着歌舞、说唱等艺术形式,营造 出欢快、热烈的氛围,展现出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鼓与民间习俗的关联
许多民间鼓都与特定的民俗活动相关联,如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等 ,体现了鼓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鼓》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鼓的起源与历史 • 中国鼓的种类与特点 • 鼓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 • 中国鼓在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 中国鼓的传承与发展 • 鼓的演奏实践与欣赏
01
鼓的起源与历史
鼓的起源
远古时期
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 人们用鼓来模仿自然声音,如雷鸣、 风暴等,以祈求神灵保佑和驱赶邪恶 。
持槌方法
持槌时,应将槌头紧握在 手掌中,槌尾留出适当长 度,以便于控制力度和灵 活性。
手腕运动
通过手腕的灵活运动,可 以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 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手 腕的放松和力度控制。
节奏与速度的掌握
节奏感
节奏感是演奏中国鼓的关键,要 求演奏者能够准确掌握各种节奏 型,并在演奏中保持稳定的节奏 感。
非遗系列(西安鼓乐)知识科普 主题教育PPT课件

演奏乐器
代表作品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CONTENTS
历史渊源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形成于明、清,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可以说是它的鼎盛时期,西安城乡内外鼓乐社不计其数,每年农历六月初一终南山南五台举行鼓乐盛会,各路鼓乐队云集一处,笙管齐鸣,连续三天,昼夜不停,盛况空前。
西
安
鼓
乐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阿布扎比会议上,西安鼓乐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代表作品
西安鼓乐代表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词》《南词》《曲破》《杂曲》等
传承保护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传承人物
1953年,杨荫浏和当时西北音协的李石根、陕西文教厅的何均先生等人深入城隍庙、东仓、何家营、南集贤等重要乐社,对乐社、乐谱、乐器、民间艺人、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录制了成套的鼓乐演奏音像资料,并于此年,将其采访的资料编为《陕西鼓乐社与铜器社》,为后人研究、了解西安鼓乐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04
铜鼓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铜鼓的使用场合
节日庆典
在壮族的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 ,铜鼓是必不可少的乐器,用于
营造喜庆和庄重的氛围。
宗教仪式
在壮族的传统宗教仪式中,铜鼓常 被用来引导仪式进程,表达对神灵 的敬畏和祈求。
婚丧嫁娶
在壮族的传统婚丧嫁娶仪式中,铜 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以表达 喜悦或哀悼的情感。
声音
铜鼓声音浑厚、深沉,具有浓 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气息
。
铜鼓的纹饰与图案
太阳纹
云雷纹
铜鼓面中心常有太阳纹,是铜鼓上最早的 纹饰之一,也是铜鼓上最重要的纹饰。
云雷纹是铜鼓上常见的辅助纹饰,常用于 填充鼓面空白处,使铜鼓纹饰更加丰富多 样。
龙蛇纹
水波纹
龙蛇纹是铜鼓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纹饰,常 在鼓侧或鼓身上以浮雕或镂刻的形式出现 。
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在壮族社会中,铜鼓常被视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只有特定的群体 或个人才能拥有和敲击铜鼓。
吉祥与幸福的象征
铜鼓也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常被用来祈求丰收、平安和顺利 。
05
铜鼓的传承与保护
铜鼓的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在广西壮族地区,铜鼓通常由家族传承,一代代传下来。
社区传承
铜鼓在社区中也有传承,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社区成员 会共同演奏铜鼓。
广西壮族的铜鼓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的铜鼓 文化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02
铜鼓的种类与特征
铜鼓的种类
01
02
03
北流型铜鼓
体型高大,面大而厚重, 腰部收缩,腹部突出,铸 造工艺精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民间传说: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 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 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 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 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 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
-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 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 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 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 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 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 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 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 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 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 个性与性格。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 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 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 演,2009年国庆典礼,并赴日本等地进行表演。安 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
鼓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重要的 位置,分析其艺术形式、风格与地域 文化的特色,有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 北方鼓舞,多是集体表演,风格粗犷, 气势恢宏,队形的变化也多,如河南 开封“盘鼓”、陕北洛川“蹩鼓”及 “兰州太平鼓”等。有长江流域一带 的南方鼓舞,小型多样,灵活纤巧, 并多演唱一定的情节,如安徽“凤阳 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 南“地花鼓”等。花鼓舞在北方一些 地区也广为流传,但多是重舞不重唱, 讲究技艺求精。如山西“晋南花鼓”、 陕西“宜川花鼓”。
太平鼓历史较悠久,唐代已有,满族打击乐器,外形 与团扇相似,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宋代谓之“打 断”, 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称为“猎鼓”。用于祭祀、 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 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 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
-
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 “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 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 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 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 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 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 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 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 唱门头”两种形式。
-
鼓是精神的象征,鼓,这 个概念,历史固然很悠久, 作为具体形象的鼓,却随 着历史文化的演进,也在 不断地演变,不断地新陈 代谢与改进、发展中。那 么鼓是怎样发展的?又有 那些文化呢?对此我们展 开了一次调查。
-
我们通过上网 查资料、查阅 图书、访问老 师和家长、实 地考察等渠道 来调查。
-
指导老师:刘丽娜 组 长: 李霞 资料查找:郭建旭 资料整理:李霞 实际调查:颜承昊 杨 明 调查记者:张瑜
-
板鼓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 那时称为“节鼓”。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十 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曲艺 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 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 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
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 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 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 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 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 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 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还与 拍板一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
-
概述: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过去多在庙 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 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表 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 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 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这该是《易.系辞》“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
梅花糕
密糕
-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 “唱绳”,象征“太平安乐”。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 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 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 舞姿柔韧轻巧。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 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 “扑蝴蝶”、“走月牙”。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 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时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