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悼天王

合集下载

冉闵大帝简介

冉闵大帝简介

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

冉闵的父亲冉良,字弘武,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

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家族世代担任牙门将。

后赵明帝石勒击败陈午,俘获冉良,当时冉闵十二岁,石勒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

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

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2]冉闵年幼时就果断敏锐,石虎很宠爱他,如同对待自己孙子们一样抚养他。

冉闵成年后,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

[3]授任建节将军,改封修成侯,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咸康四年(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只有冉闵带领的一支军队未遭创伤,由此冉闵威名大显。

[4]石虎回到邺城后,任命刘群为中书令、卢谌为中书侍郎。

苻洪因功授任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封为西平郡公。

冉闵对石虎说:“苻洪才智杰出,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他的儿子们又都有非凡的才能,而且拥有强兵五万人,驻屯在都城近处,应当秘密地除掉他们,以安定国家。

”石虎说:“我正倚仗他们父子攻取东吴和巴蜀,为何要杀死他们!”便没有除掉苻洪,反而给苻洪的待遇愈加优厚。

[5]咸康五年(后赵建武五年,339年)八月,当时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派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峻戍守邾城。

石虎憎恶,任用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冉闵、李农、张貉、李菟五位将军,兵众共五万人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另派二万骑兵进攻邾城。

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

九月,冉闵在沔南打败晋军,杀死东晋将军蔡怀。

夔安、李农攻陷沔南,朱保在白石打败晋军,杀死东晋郑豹等五位将军。

张貉攻下邾城,邾城战死者有六千人。

毛宝和樊峻突围出逃,渡江时溺水而死。

[6]冉闵后来打败梁犊,威望更高,胡、汉各族宿将无不畏惧他。

[7]拘杀石遵永和五年(后赵太宁元年,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

石世在位三十三天,石虎第九子石遵废石世自立为帝。

当初,石遵从李城出发时,曾对冉闵说:“努力吧!事情成功后,让你做太子。

历史趣谈:冉闵大帝 一个拯救中华文明却被历史遗忘的人

历史趣谈:冉闵大帝 一个拯救中华文明却被历史遗忘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冉闵大帝一个拯救中华文明却被历史遗忘的人
导语:冉闵,魏郡内黄人,十六国时期称冉闵大帝,国号大魏,死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他虽然建立起了冉魏政权,却只在位短短两年。

是年,他被前燕皇
冉闵,魏郡内黄人,十六国时期称冉闵大帝,国号大魏,死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他虽然建立起了冉魏政权,却只在位短短两年。

是年,他被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获,死于遏陉山。

冉闵大帝如昙花一现般,只盛其一时,很快便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冉闵画像
冉闵明明是汉人,却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

这到底是怎么错综复杂的关系呢?原来,冉闵的父亲冉良被后赵明帝石勒所俘获,并被石虎收为义子。

当时十二岁的冉闵也就顺理成章变为石虎的义孙了。

冉闵虽然年幼但是眼光敏锐观察细致,所以深得石虎的宠爱。

成年后的冉闵,身材威武,有胆有识,骁勇善战,并在昌黎之战中表现突出,从此一战成名。

闵冉虽然在战斗方面勇猛有识见,但是真的称不上是有仁心的帝王,这或许就是他最后战败被擒的原因之一。

石虎在位时,曾授封有功之将苻洪为西平郡公。

但是闵冉却劝谏石虎,苻洪才智突出,得到将士的拥护,儿子们也都有才干,应该将他们秘密杀掉,以除后患。

石虎没有采纳。

石虎死后,石世即位。

闵冉帮助石遵夺取了帝王之位。

后来,石遵越来越疏远闵冉,并对他产生了猜疑,于是闵冉在石遵杀掉他之前,先下手为强,在琨华殿杀死了石遵。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狼子野心的人,大肆屠杀胡人,血洗城池,灭掉石姓的人,称帝于南郊,改年号为永兴,国号为大魏。

冉闵真的是汉族英雄吗
生活常识分享。

武悼天王冉闵

武悼天王冉闵

一战成名少年——冉瞻(冉闵之父),带领所部,此战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

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勒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

在返迁的路上这些胡族相互进攻掠杀、抢夺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

诸胡乱中华时,北方汉人被屠杀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

冉闵灭羯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建立政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

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

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6)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

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

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

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

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

【十六国皇帝】冉闵

【十六国皇帝】冉闵

冉闵冉闵(322?-352),也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

以勇猛著称。

350年称帝,建立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冉魏政权。

最为今人所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冉闵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拯救了汉民族的抗胡英雄;也有的人因为羯族与匈奴在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而对他持否定态度。

352年,冉闵为慕容儁所执后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

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第一章冉闵的生平一、生平中文名:冉闵别名:染闵,永曾,棘奴,武悼天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出生日期:约322年逝世日期:352年6月1日职业:十六国时期冉魏君主冉闵异常英勇,正如《晋书》对他的描述“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攻战无前”,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难得一见的千里马),他左手使双刃长矛(两头施刃,锋利无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连钩戟。

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杀敌无数。

如《后赵录九•石虎传》载:三个胡酋趁冉闵率大军进攻其它胡酋的机会,率骑七万袭击邺城,冉闵得知后,急率一千余骑兵回来救援,刚好与胡骑在邺城北面相遇,冉闵一马当先,所部千余骑都跟着奋勇冲杀。

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

《十六国春秋》《册府元龟》等载:匈奴刘显在冉闵攻襄国之后,帅众十万攻邺(《晋书》记载:“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闵率数千骑出战,冉闵大败刘显,斩万人,冉闵带军追杀,再战,斩三万余人。

《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

”双刃矛也称两刃矛,“两头施刃”,锋利快捷,最为冉闵常用。

相关整本阅读/ebook/dd78f9a2daef5ef7ba0d3cb9.html他在众胡联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中创造了很多军事奇迹,与鲜卑的决战前,他以一万汉军敌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冉闵

冉闵

冉闵冉闵(?-352年),亦作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

以勇猛著称。

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人物生平一战成名冉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

父亲冉良,字弘武,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

其祖先曾任汉朝黎阳骑都督,累世为牙门。

后赵明帝石勒攻破陈午,俘获冉良,当时他十二岁,石勒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

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

历任左积射将军、西华侯。

冉闵年幼时就果敢敏锐,石虎如同对待孙儿般抚养他。

待他成年后,身高八尺,善于谋策,勇力绝人。

授建节将军,改封修成侯,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咸康四年(后赵建武四年,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战中失败,惟冉闵一支军队人马齐全,由此他功名大显。

打败梁犊后,威望更高,胡夏各族宿将无不畏惧他。

拘杀石遵永和五年(后赵太宁元年,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

石世在位三十三天,石虎第九子石遵废石世自立为帝。

当初,石遵从李城出发时,曾对冉闵说:“努力吧!事情成功后,让你做太子。

”不久却立石衍为皇太子,冉闵颇感失望,自认为功高一时,企图掌握朝政,石遵顾忌这一点而不能任用他。

冉闵担任都督后,总管内外兵权,便安抚殿中将士和原东宫的高力一万余人,把他们都申报为殿中员外将军,进爵为关外侯,赐给他们宫女,树立自己的恩德。

石遵并不惧怕他,而更改了题名及其褒贬评价来抑制冉闵的势力,很多人都产生了怨气。

又采取了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的计策,对冉闵有几分疑惧,渐渐夺取他的兵权。

冉闵更加流露出不满,孟准等人都劝谏石遵杀掉冉闵。

同年(349年)十一月,石遵召石鉴等进宫,在郑太后面前议论此事,都请求杀冉闵。

郑太后说:“从李城回师进京,若无冉闵岂能有今日!他略微有些骄纵,不可动辄杀他。

武悼天王冉闵

武悼天王冉闵

武悼天王冉闵(?-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国时期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也作“染闵”。

冉魏建立者,350-352年在位。

以勇猛著称。

350年称帝,国号魏,史称冉魏。

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燕王慕容儁所执,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

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一战成名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

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冉闵之父),带领所部乞活余冉闵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大将)攻打河内郡,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

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由于寡不敌众,冉瞻战败。

石勒徙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

316年,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

公元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

冉瞻死后,留下年幼的冉闵,他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此战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

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勒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

在返迁的路上这些胡族相互进攻掠杀、抢夺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

诸胡乱中华时,北方汉人被屠杀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

冉闵灭羯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武悼天王冉闵叙述

武悼天王冉闵叙述

晋惠帝是昏庸无能的皇帝,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可见其为人。

但晋武帝司马炎为何要把皇位传给愚蠢糊涂的晋惠帝司马衷呢?只因司马衷有一个聪明的儿子,爷爷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就把皇位给了司马衷,希望他把皇位到时传给孙子。

弱智的司马衷非常信任他的贾南风皇后。

贾后专政后铲除异己,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大内讧。

八王之乱开始,将西晋带入了混乱当中。

令晋室国力大减,胡人遂有机可乘。

(东汉末年的大战乱几乎使整个社会毁灭,而被破坏的大多是中原富庶地区,相反对少数民族的杀伤力没有那么大。

为了解决劳动力减少的问题,统治者开始有意识的引进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入塞,充当劳动力。

少数民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带,到西晋时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入驻中原。

)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入主中原。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他是首次外族入侵中国北方沦陷。

幸得有民族英雄冉闵屠胡挽救了中国。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在中国的“五胡乱华”这一中国与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期,却有许多人被大规模地宰杀烹食。

在入侵中原的胡人中,几乎所有的胡人都没有自己的文字。

十分野蛮,许多胡人还保留着食人的兽性。

以羯族,白种匈奴,鲜卑族三族最为凶恶。

慕容鲜卑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

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

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

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

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

易水为之断流。

羯族他们行军作战没有粮草,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汉族女子为“双脚羊”。

夜间奸淫。

白天则宰杀烹食。

羯族对汉族的血债实在太多,在他们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中,汉族几乎到了灭族的边缘。

有关冉闵将军的事迹介绍

有关冉闵将军的事迹介绍

有关冉闵将军的事迹介绍冉闵是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

以勇猛著称。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冉闵大帝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冉闵大帝生平简介冉闵,魏郡内黄人,十六国时期称冉闵大帝,国号大魏,死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他虽然建立起了冉魏政权,却只在位短短两年。

是年,他被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获,死于遏陉山。

冉闵大帝如昙花一现般,只盛其一时,很快便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冉闵明明是汉人,却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

这到底是怎么错综复杂的关系呢?原来,冉闵的父亲冉良被后赵明帝石勒所俘获,并被石虎收为义子。

当时十二岁的冉闵也就顺理成章变为石虎的义孙了。

冉闵虽然年幼但是眼光敏锐观察细致,所以深得石虎的宠爱。

成年后的冉闵,身材威武,有胆有识,骁勇善战,并在昌黎之战中表现突出,从此一战成名。

闵冉虽然在战斗方面勇猛有识见,但是真的称不上是有仁心的帝王,这或许就是他最后战败被擒的原因之一。

石虎在位时,曾授封有功之将苻洪为西平郡公。

但是闵冉却劝谏石虎,苻洪才智突出,得到将士的拥护,儿子们也都有才干,应该将他们秘密杀掉,以除后患。

石虎没有采纳。

石虎死后,石世即位。

闵冉帮助石遵夺取了帝王之位。

后来,石遵越来越疏远闵冉,并对他产生了猜疑,于是闵冉在石遵杀掉他之前,先下手为强,在琨华殿杀死了石遵。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狼子野心的人,大肆屠杀胡人,血洗城池,灭掉石姓的人,称帝于南郊,改年号为永兴,国号为大魏。

冉闵怎么读冉闵,又名染闵,是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被称为冉闵大帝,死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他的后人也称他为平皇帝。

“冉闵”两个字第一眼看到或许有点陌生,实际拆看看,就发现这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字,读做“ranmin”都是第三声。

预知其音,先晓其意,我们先讲一下冉闵名字的由来。

“冉”是汉姓,而冉闵却是长在胡人之家,身为石虎的养孙,最后称帝建朝。

说到冉闵的姓氏,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他的家族历史。

冉闵家族世代都担任牙门将,他的祖父曾经担任汉朝黎阳骑都督,他的父亲冉良也威武过人,战绩颇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悼天王——冉闵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至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

而互联网上对他的评价则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论述,可以说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

屠胡令是其最有争议之处,那么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冉闵其人,冉闵(又作染闵)(?-公元352),汉族,字永曾,小字棘奴,父亲冉瞻,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祖先是汉朝黎阳骑督都,世代的牙门将。

冉闵是中国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后来冉魏的开国皇帝(公元350-352在位)。

死后被当时的燕国追封为武悼天王。

《晋书.载记七.石季龙下》中记载:“(石)勒破陈午,获(其父)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

骁猛多力,攻战无前。

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

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

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

拜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

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可见其父子都年少有为,而冉闵本人也是很早就有所建树并成长为“莫不惮之”的猛将。

冉闵是胡人政权后赵羯族人石虎的养孙,后乘乱篡权,挟石鉴揽权,多次以少胜多打败各路叛军并最终灭亡石氏,建立冉魏政权自立为帝,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国称帝,四月,石祗两次派兵攻打邺城,被冉闵打得大败,冉魏进入全盛《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记为“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

”351年,冉闵围攻襄国,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起初大败,部众大量死亡,冉闵逃回邺城,石祗乘机再次使刘显帅众七万攻邺,冉闵击败《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记为“(冉闵)尽众而战,大败显军,追奔及于阳平,斩首三万余级。

显惧,密使请降,求杀祗为效,闵振旅而归。

”后刘显杀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传首于邺,送质请命,但不久刘显复率众伐邺,闵击败之。

刘显还,于襄国称帝。

352年,刘显率众攻伐常山,冉闵亲自率领八千骑兵解救常山,整合王宁降军击败刘显,追击逃兵直至襄国。

刘显的大将曹伏驹打开城门接应,冉闵便进入襄国,冉闵诛杀了刘显及其公卿以下百余人;焚烧了襄国的宫室,把当地百姓迁徙到邺城。

同年四月(352年),慕容儁已攻下幽、蓟二州,侵占土地已达到冀州。

冉闵带领骑兵抵抗他,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

冉闵十战十胜,慕容恪以铁索结马阵(类似后来完颜兀术攻无不克的铁浮屠),冉闵冲阵被围,后因坐骑暴亡被擒。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记:(慕容)儁立闵而问之曰:“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

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又记:‘儁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

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

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

’一代乱世枭雄终归黄土。

那么是什么造成对冉闵截然相反的历史评价?答案是冉闵在篡权之初提出的“杀胡令”。

此令共分三道。

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在邺城幽禁后赵皇帝石鉴后颁布的,其在一次又一次阴谋威胁后认为所有胡人都已不可靠,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于是胡人纷纷或硬冲城门或越墙离城而去。

面对胡人纷纷逃难的局面,冉闵颁布了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这道令看似简单,其实绝难理解,如何才是与官同心,如何又不同心?官方不做正式说明,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正确执行。

结果,此令一下,邺城内的羯族为了保命纷纷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汉人纷纷拥入城中,两方恰巧相遇,城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

还没等胡人迁出,冉闵就颁布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

于是一日之内,便有数万胡人被斩首。

冉闵亲自带队,光在邺城就屠杀了二十万的羯族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能幸免,尸体被抛在城外,成为野狗豺狼的晚餐。

而各地驻军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四方胡人,乃至当时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

可以看出这是一场胡汉民族之间的种族大屠杀,那为什么“杀胡令”会得到众多汉族的响应,从而引发这场屠杀。

这就需要说说“杀胡令”产生的背景了:五胡乱华后,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坎坷。

匈奴、鲜卑等北方胡族攻入中原后,西晋王室及士族大举迁徙,在长江南岸建立了东晋政权。

唐代房玄龄主编的《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而那些无力迁徙的北方汉族,则命运悲惨。

胡人所到之地,尽皆屠戮。

史书记为“狼烟千里,十不存二”。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原本就嗜杀,在他死后,后赵的统治者石虎,更是以残暴著称,他以杀人为乐,荒淫无度。

石虎残暴的例子在史书中“俯拾皆是”:征发各州二十六万人修建洛阳宫,征发百姓牛畜二万头调配给朔州的牧官。

又增设宫中女官,分置二十四等,东宫十二等,七十多个公侯封国都分九等,大举征选民女三万多人,分成三等配置各处。

太子、各王公私下发令征选的美女又将近万人。

各个郡县极力选取美女,经常强行夺占百姓的妻子,杀害她们的丈夫,加上丈夫自杀的,人数达三千多。

导致荆楚、扬州、徐州的民众因流失、反叛而死伤略尽。

石虎爱好狩猎,他将南部中原数万公里的土地全都圈为猎场,不许汉人投一块石子,否则以“犯兽”(侵犯野兽)罪论死。

石虎的儿子石邃更是无道:《晋书·石虎传》:(石)邃自总百揆之后,荒酒淫色,骄恣无道,或盘游于田,悬管而入,或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

妆饰宫人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

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

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

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在后赵这种野蛮统治下,中原汉族人口数量一下锐减到四五百万,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汉族人的数量甚至被迁入的胡人超越。

在几乎亡种的情况下,残留的北方汉人流民决定奋起反抗,他们或构筑堡垒,或组成义军,与胡人军队展开了殊死较量。

然而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汉人组成的军队实力太弱,几乎不对胡人造成任何威胁。

因此胡人在最初的恐吓消失之后,依旧作威作福,视汉人为猪狗。

羯民族对汉族的残暴统治和胡人整体对汉人的欺压屠杀,由此造成的汉人对胡人的仇恨为冉闵的杀胡令提供了血腥的土壤,最终羯民族也因此或被杀或逃难同化而彻底族灭消失在历史中。

众人对冉闵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冉闵到底是拯救汉民族免于被屠戮的英雄还是故意挑起民族仇杀以达到个人统治目的的野心家。

那我们理理杀胡令的前后:349年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以杀戮为常。

诸子之一的石遵对石闵(此时仍是石虎义孙)许愿,得位后封其为储。

但是真的登位后却没有履行这个承诺,遂引起石闵怨恨。

加上石闵自恃功高,欲专朝政。

这引起石遵的猜忌。

石遵联系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鉴和其他亲信密谋杀石闵。

石鉴却去向石闵告密。

于是石闵反杀石遵,并在349年11月把石鉴扶上王位。

此后两个月间,后赵官员中多次有人密谋杀石闵,石鉴也参与其事。

最后一次也是规模相当大的一次,孙伏都带三千羯胡士兵挟持石鉴攻石闵。

石闵追杀三千羯兵,邺城内“横尸相枕,流血成渠”。

石闵判断胡人不肯为他所用,这才颁行杀胡令。

这是349年12月的事。

杀胡之后一个月(350年正月),石闵去石姓,改姓李,并改国号卫。

对石鉴仍保留了皇帝位。

石虎的其他子孙也并没有杀掉。

直到一个月后,石鉴又密谋杀石闵。

这次终被察觉。

石闵(此时该叫李闵)才废杀石鉴,杀石虎三十八孙,尽灭石氏。

此时,再也没有可以拥立的傀儡了。

李闵这才自称帝,改国号魏。

又过了一个月,李闵才恢复自己祖父和父亲少年时的冉姓。

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杀胡令颁行时,冉闵的身份是“后赵大将军,武德王,石虎义孙”。

由此可知说冉闵杀胡是为了“维护新生的汉人政权”是不可能的。

第二,杀胡令颁行时,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却唯独放过了邺城内的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并且,连石鉴的皇帝位都没有废去。

这与“冉闵对石虎家人怀有深仇”的说法大为矛盾。

试想,如果冉闵真的是在心底对石虎及其后人藏了二十年血海深仇,那么在他颁行杀胡令后,第一要杀的就应当是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

没道理拖到一个月后才杀,更不应该给石鉴保留皇帝的位置。

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冉闵颁行杀胡令只是在权利斗争中自保的手段。

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保留了石鉴的皇帝位,目的很可能是胁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后赵境内的其他诸王侯都不听他的调遣,于是石鉴对石闵就不再有用。

这才被废杀。

那么,杀胡令是否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汉人生存的作用呢?杀胡令本身针对的是“内外六夷”。

也确有造成羯族灭族的记载。

但是《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杀胡令产生了极大的混乱,《晋书》记载“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资治通鉴》里也说“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可见,杀胡令在杀死大量胡人的同时误杀不少汉人。

对杀胡令效果的描述多为“青、雍、幽、荆州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而在《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中的原文是:“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

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

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闵悔之,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謏大司徒。

”注意“徙户”二字:徙户应理解为“迁徙的编户”。

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的论述。

胡族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对胡人实行单于制度,编以部落;对汉人则实行编户制度,将汉人以州郡为单位编入户籍。

可以判断“青、雍、幽、荆州徙户”是从四州迁移到冀并编户的汉人,“诸氐、羌、胡、蛮”则是胡人。

就是说,《晋书》的原意是“从青、雍、幽、荆州徙于冀州的汉人和居住于冀州的诸氐、羌、胡、蛮等等胡人总共数百余万”。

所以这“数百余万”也是有汉人的。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是从《晋书》记载的时间顺序来说,徙户与胡人大量回迁应该是在351年襄国大战前后,是在“无月不战”之后,而冉闵杀胡则是在349年11月,所以从时间因果关系来说,杀胡与徙户回迁并没有直接关系。

回迁真正原因是在于“赵之法禁不行”,并导致农业生产崩溃,其主要责任在于后赵多年残酷统治产生的严重矛盾,随着后赵的崩溃,以前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就立刻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包括杀胡事件),当时胡人猛烈反扑,冉闵只得“无月不战”,根本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生产恢复问题。

一个可以说是公认的观点是,350年前后中原地区胡汉民族矛盾是非常尖锐的。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冉闵这一野蛮行动,爆发了将近五十年中汉族人对匈奴人羯人的积忿",血的历史教顺告诉我们:任何矛盾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