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鸦片战争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习目标】1、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2、鸦片战争的影响。

【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一)原因:(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进行,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__________________ 侵略矛头对准________ 。

(必然性)(2) 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闭关锁国。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虎门销烟:英国为 _______ ,走私鸦片到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二)经过:(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 _年6月,英国舰队在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大:1841年初,强占,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3)结束:1842年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

2•《南京条约》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有何影响?(一)《南京条约》的内容(1 )割地:割__________ 给英国,(2)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口通商:开放、厦门、福州、宁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处为通商口岸。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税协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高一__班第__组编号___姓名___小组评价___课堂表现___老师评价___第10课鸦片战争编制人:莫丁飞审核人:陈素秋【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如何认识战争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预习自学】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形势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始。

②为开拓和掠夺,英国侵略中国。

(2)国内形势①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

②政治:政治腐败,困难,废弛。

③外交:实行政策。

(3)直接原因:在虎门销毁英国走私的鸦片,英国借端发动战争。

2.经过(1)第一阶段:①1840年6月,英舰侵入挑衅,战争爆发。

②英军沿海经犯,最后到达,道光帝派同英军“议和”。

(2)第二阶段:①1841年初,英军强占,并扩大侵华。

②1842年8月,英舰驶抵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为什么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呢?3.结果: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①《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填空并连线)危害A、开放、、、、五处通商破坏贸易主权B、割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C、赔款2100万银元破坏关税自主权D、协定关税局加剧了人民的负担②1843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和《》,即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攫取、和等特权。

③美法两国趁火打动,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和《》,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5.影响(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中国开始沦为国家,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二、战火再燃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

(2)直接原因:英美法等提出、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1)1856年,英军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历史。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
3、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重难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
5.(2014·江苏历史卷)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B)
6.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学习过程】
(1)学习活动一:虎门销烟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第一框1--2段,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前的社会状况;并思考此时的英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提示:可结合第7课的有关内容)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第一框3--4段,回答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是什么。
(二)学习活动二:鸦片战争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第二框,概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③④
2.《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C)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你是怎样理解的,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整体构建】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战争的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2.学习难点:联系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知识框架】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世界;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内容梳理】一、鸦片战争1、战前的东西方世界总结:2、经过:第一阶段:1840.6——1840.12 英军北上天津广东→→→→退回广东(道光帝改派为钦差大臣)第二阶段:1841.初——1842.8 东南沿海战事占→吴淞→(清军满族将领牺牲)→下关江面这其中军民抗争的例子: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2100万;开埠通商;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和、中美以及中法构成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过程:(“两张卖身契,一把无名火”指的是什么?):①1856年,英军进攻,战争爆发,国加入。

②联军攻陷,进逼,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

(“一开二赔三外”)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签订了。

(“天天赔九”)④两国也趁火打劫,特别是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2、你还有什么问题:【参考资料】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2、鸦片战争中,人民的反抗以广州城北三元里抗英斗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其告示曰:“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官孥,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报我各乡惨毒之害也!”──戴逸.中国近代史稿3、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

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史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为后续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4.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你如何看待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培养独立思考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通过预习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鸦片战争已有初步了解,但在高中阶段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鸦片战争的本质和影响。
2.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挖掘和运用史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小论文,要求如下:
-论文主题自选,可以是对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影响的探讨,也可以是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6.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2.讲解背景:简要介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状况,为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提供背景知识。
3.分析过程: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爆发、主要战役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战争的过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都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吗?”“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状况等。
8.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9.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场遗址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
4.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关注国家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考点1 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________,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中国__________________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_________政策。

(3)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_______地位。

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4)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例.近代史上,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要借助了鸦片、商品、炮舰。

其先后顺序是()A.商品、鸦片、炮舰B.鸦片、炮舰、商品C.商品、炮舰、鸦片D.炮舰、商品、鸦片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________,威逼广州。

(2)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_______》。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的_______,由双方协定等;危害: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赔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定关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京条约》影响:_________________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历史第10课_鸦片战争__学案

历史第10课_鸦片战争__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课程标准: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课知识结构:一、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2、原因:(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

(2)直接原因:年6月,林则徐,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导火线)3、经过:(1)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进行挑衅,标志着鸦片战争爆发。

(2)英军进攻广东无果,沿海北犯,进攻厦门,一度攻占,最后到达。

中英双方“议和”,惩办。

(3)1841年初,英国扩大侵华,直接威胁广州,强占了,又攻占一些城市。

(4)年8月,英军侵入,清政府屈辱求和。

4、中国军民的抗争:(1)林则徐在广东严加设防,英军无隙可乘。

(2)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3)英军进攻镇江时,清军满族将领率守军与敌人浴血奋战,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5、结果:(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规定:;;;。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政府签订了《》和《》,从中攫取了权,和在通商口岸等特权。

美法两国也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和《》,取得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6、影响:(1)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不断遭到破坏。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由一个国家开始沦为【思考与探究一】:在鸦片战争中,有不少爱国官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人民群众也自发地进行抗英斗争。

清政府在2年多的战争中,为了应付战争,也动员了十几个省的军队,耗费了7000万两白银的军费,而英国侵略者只有48艘舰船(后增至百艘),仅4000人(后增至15000人)组成的一支东方远征军,又远离本土作战,可是偌大的中国竟被打败了。

这是为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2)主观原因:(3)根本原因:二、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材料一:签订了《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以后,英国的伦敦曾经“兴奋若狂”,众多英国商人“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疯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

识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学习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难点: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学习过程:(一)了解——基础知识——自主探究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由此得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是。

(2)虎门销烟——直接原因(导火线)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英国为什么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为什么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呢?典型例题分析:(2010年杭州模拟)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链接合作探究一:二、鸦片战争的概况:1、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1842年)参考地图册P28,了解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

2、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1)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请连线)①主要内容:②危害:A.五口开放通商破坏贸易主权B.割港岛领土主权C.关税协定关税主权D.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E.片面最惠国待遇F.住租权G赔偿加剧了人民的负担(2)影响①政治:遭破坏,由独立变为。

②经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和,被迫纳入世界市场。

冲击中国的经济,被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③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进入社会,中国近代史开始。

典型例题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A、使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B、使中国完全丧失国家主权C、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3、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观:。

失败原因客观:英国。

根本原因:。

链接合作探究二:三、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目的:2、重大事件:火烧、签订《条约》、《条约》3战争的危害及影响:使中国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典型例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A、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C、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链接合作探究三:(二)理解——重难点突破——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一: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参考以下材料讨论回答)材料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材料2:“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材料3:“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2)合作探究二: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

材料一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

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指出图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合作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

……这些点是: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请回答:(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材料一中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三)见解——史海启迪——感情升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启示。

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四】课堂训练:1、下列对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闭关自守B、正当的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C、开始大规模向西方学习D、以“天朝上国”自居2.我们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主要依据是()A.林则徐虎门销烟激化了中英矛盾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C.中国已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D.清政府闭关政策不利于中外贸易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A.英国人来华商讨通商失败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C.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D.林则徐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清政府的屈服求和B.军事指挥的失误C.战争准备不充分D.中国政治、经济、军事落后于西方5、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C、推进到中国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五】课堂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请总结:知识总结:方法总结: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未解的新问题?还有哪些新见解?3、对本节课的教学,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写下来或课后与我联系!【六】知识框架: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鸦片战争概况:经过、结果、影响、失败原因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七】课外延伸探究:2006年9月,浙江横店社团经济联合会正式对外宣布,将筹资200亿元人民币,在浙江省中部的横店镇重建一座圆明园。

这一做法,社会上的争议很多,你是否同意重建圆明园?请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八】历史概念解析: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2、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的一种政策。

并不意味着完全封闭国门,在清朝,它是指把对外交往和贸易完全置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清初,为孤立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清政府曾两次下令实行海禁。

后来中外贸易只留下广州一处。

并实行“公行制度”,即由专门的行商垄断对外贸易。

是淡忘国耻的体现,还是为了更好的国耻教育?是商家的肆意炒作,还是发自内心的爱心之举?“圆明园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历史象征意义,因此不可以随便篡改和颠覆。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壮美恢弘的圆明园已在大火和抢劫中死亡,如今的断壁残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因此,不管在哪里重建,价值都不大。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重建持支持态度。

一些赞成者认为,再造圆明园,与铭记国耻是并行不悖的。

异地复建恰恰可以与北京圆明园颓败的旧址形成鲜明对比。

形象的对比和精美的再现,对于渐渐淡忘这段历史的青少年是最好的国耻教育和荣辱观教育。

赞成者认为,一个民族对于国耻的整体记忆,应该化为深深的文化印记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融于现实生活中。

人们应该妥善地保护好圆明园遗址,让之作为一种历史的刻痕传承子孙后代;但同时也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应宽容而理性地看待诸如此类“复制圆明园”的行为。

一位名为陈玉虹的作者撰文认为,圆明园的重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名作者认为,仿造一座“万园之园”,让众多仰慕古代高超建筑艺术的人们有个地方去惊叹、赞美以及瞻仰,没什么不妥。

圆明园曾惨遭战火肆虐,但这不过只是它100多年漫长历史的短短瞬间,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伤痛和疤痕,而忘却了它所拥有的艺术魅力。

一名网友也表示:“圆明园是我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虽然被强盗破坏,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在家中留强盗的脚印来以示我们的牢记。

要记住历史!重建圆明园就是最好牢记。

”对于是否商业行为的质疑,陈玉虹表示,作为一种民间的经营行为,只要合理合法,就无可指责。

“我们可以热切期待迪斯尼登陆中国,似乎也不应该阻碍一个在中国建筑史上名声显赫的‘万园之园’现身横店。

”她同时认为,经商赚钱与文物保护可以并行不悖。

比如,横店圆明园的建成,将有效分流北京圆明园遗址的游客,同时也会大大减少各种摄制剧组对遗址的破坏。

还有支持者表示,与其让这一曾经的恢弘建筑以废墟的形式长久沉默,不如进行一下大胆的尝试。

更何况,复制圆明园的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自有市场经济的杠杆来调节投资者的行为,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