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月经量大)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月经病 总结(精)

月经病 总结(精)

【治则治法】


治疗:辨明虚实,虚证温经养血,实证活 血行滞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本病属虚属寒者多,但不宜过用辛燥及破 血之品。

【治则治法】





1 肾虚型: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2 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3 血寒型: 虚寒证: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实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4 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5 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
1 肾虚型



大补元煎 人参 山药 杜仲 山茱萸 枸杞子 当归 熟 地 甘草 方中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 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而生血;当归养 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益 气,养血调经之效。
1 肾虚型

当归地黄饮+紫河车,丹参 熟地 山茱萸 当归 杜仲 牛膝 山药 甘草 方中熟地,山茱萸,当归,紫河车补肾益 精养血;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调经;杜仲, 牛膝补肾强腰膝;山药补脾滋生化之源; 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 调经之效。

方药加减

若烦躁胁痛者,酌加柴胡,郁金,栀子以 疏肝清热;口干,便结,脉数者,酌加黄 柏,知母,大黄以清热泻火通便。乳房胀 痛明显者,加橘核,川楝子,王不留行行 气止痛。
5 痰湿型

芎归二陈汤 半夏 陈皮 甘草 茯苓 生姜 当归 川芎 方中半夏,陈皮,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 中;茯苓,生姜渗湿化痰;当归,川芎养 血活血。全方使痰湿除,经脉无阻,其经 自调。

3 、 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滞而致血瘀, 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 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简易分类诊断与治疗

月经不调的简易分类诊断与治疗

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量少
月经量 或多或少
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 小腹空坠 经前乳房痛
色淡质稀 神疲乏力 纳呆腹胀 心悸怔忡
肝郁肾虚
心脾两虚
补肾疏肝定经 妇科调经片 逍遥颗粒 补肾强身片
补益心脾
归脾丸 人参归脾丸
月 经 过 多 的 简 单 诊 断 与 治 疗
月经过多的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增多,即为月经过多。 一般应超过80ml以上,但主要由自身作比较。 若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者,可诊为经期 延长。 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常与月经先期并见。
血瘀
阳虚寒盛
补虚暖宫 散寒温经 艾附暖宫丸 桂附地黄丸
血虚
活血通经
益气养血
化痰理气
桂附地黄丸
独圣活血片
人参归脾丸 乌鸡白凤丸 当归片
独圣活血片 元胡止痛片
半夏天麻 丸
月经先后不定期 的简单诊断与治疗
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定义
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退后7天以上,连续2个 周期,可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 可与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并见。
气虚不摄 益气升阳 摄血固经 人参归脾丸 参芪颗粒
腰酸腿软 头晕耳鸣 神疲乏力
肝郁化火 疏肝泻火 固经止血 逍遥颗粒 丹桅逍遥丸
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 通络固经
脾肾虚亏 健脾补肾 安冲固经 还少丹 归脾丸
上清片 田七花叶颗粒
独圣活血片
龙胆泻肝丸
月经过少的简单 诊 断 与 治 疗
月经过少的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比以往明显减少,甚 至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2天,经量也 少,可称之。 常与月经后期并见 长期用避孕药亦可引起月经量少。
月 经 不 调 的 简 易 分 类 诊 断 与 治 疗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先期一、月经先期的定义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期超前”“经期先行”“经早”“经水不及期”。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

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三、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

四、辨证论治1.气虚型(1)脾气虚证辨证要点: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辨证要点: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代表方剂: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1)阳盛血热证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代表方剂: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辨证要点: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一、月经后期的定义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

虚者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为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月经先期过多期长---中医妇科学

月经先期过多期长---中医妇科学

血瘀证 (1)血瘀证候的比较
月经过多
月经期长
妇科 情况
全身 情况 舌脉
经行量多 经色紫黑 多血块
胸闷烦躁,腰骶刺痛 小腹满痛,肌肤不泽
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 脉沉涩或沉弦
开始量少2-7日,续 后量中,经行涩滞 不畅,时间延长, 经色紫黯有块
小腹疼痛不适
身重无力
舌紫黯,有瘀斑 脉沉弦涩
(2)血瘀证治的比较
神疲乏力,倦 怠气短懒言, 食少纳呆,便 溏。
舌淡红苔薄白 脉缓弱。
月经过多
月经期长
经量多,色淡,月经期长,量
质稀。
多色淡,质稀
面色无华,神 疲乏力,气短 懒言,小腹绵 绵作痛。
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弱。
面色无华,神 疲乏力,气短 懒言,头晕眼 花,心悸失眠, 食少纳呆
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弱。
(2)气虚证治的比较
虚证
1、气虚: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2、血虚:月经量少。 3、肾虚: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少,月经后期。 4、阴虚内热:月经先期,经期延长。
西医疾病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高催乳素血症 生殖器官肿瘤 盆腔炎性疾病、结核病 宫内节育器 血液病
月经异常
三、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
寒、热、虚、实
月经情况
疾病
治法
月经过多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月经期长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代表方剂 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
(3)治疗血瘀方剂的比较
月经过多 失笑散 :炒蒲黄、五灵脂 月经期长 桃红四物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
赤芍、熟地黄
(4)治疗血瘀证药的比较
月经过多
方剂 失笑散 处方 炒蒲黄、五灵脂
月经期长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二)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二)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二)1、经量超过多少毫升可诊断为月经过多A.10B.20C.40D.60E.802、治疗血热型月经过多的最佳选方是A.两地汤B.保阴煎C.固阴煎D.清经散E.固经汤3、经量少于多少毫升可诊断为月经过少A.80B.60C.50D.40E.204、月经量少,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弱。

宜选用A.滋血汤B.圣愈汤C.左归丸D.右归丸E.归肾丸5、下列除哪项外,均属血瘀型月经过少的主证A.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B.脉弦涩C.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D.胸闷泛恶,纳呆E.舌紫黯有瘀点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一般认为月经量以20-6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月经过多-血热证代表方:保阴煎。

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4、【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月经过少-肾虚证,主要证候:经量素少或渐少,色暗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代表方:归肾丸。

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月经过少-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行涩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细目五月经过多要点一概述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

一般认为月经量以20-6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本病可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延长伴量多,尤以前者为多见。

西医学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可参考本病治疗。

要点二病因病机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失统摄;血热,热扰冲任;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常见的病因有气虚、热、血瘀。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常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

月经过多的中医辩证施治

月经过多的中医辩证施治

月经过多的中医辩证施治春季进补的原则:平补为主青春期少女生活中的健康准则中药名猜谜游戏学中医入手的《四小经典》必读书中药毒性极强的三种中医学六气与六淫正与邪【疾病名称】:月经过多【别名】:暂无【疾病科别】:妇产科【病理辨证】: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每次经量超过80毫升以上,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常伴月经先期,属月经病。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是气虚统摄无权,血热经血妄行和血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

以月经量多而周期、经期正常为辨证要点,结合经色和经质的变化以及全身的证候分辨虚实、寒热。

治疗要注意经时和平时的不同,平时治本是调经,经时固冲止血需标本同治。

月经过多的中医辩证分型有以下几种:(1)气虚型症状: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觥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红,质清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气虚失于升提,故小腹空坠;气虚阳气不布,故面色光白。

舌淡,苔薄,脉缓弱,也为气虚之象。

辨证施治:补气摄血,调经止血。

(2)血热型症状:实热者经行量多,色红黏稠有块,口干喜冷饮,心烦易怒,便秘尿赤。

苔黄,舌红脉弦带数。

阴虚内热者伴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红,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阳热内盛,伏于冲任,经行之际,热迫血行,故经行量多;血为热灼,故经色红而质稠;热邪伤津,则口渴饮冷,尿黄便结;热扰心神,故心烦多梦。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征。

辨证施治:清热凉血,调经止血。

(3)血瘀型症状:经行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冲任,新血难安,故经行量多;瘀血内结,故经色紫黯有块;瘀阻胞脉,“不通则痛”,故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

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辨证施治: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临床症状】:医生认为正常的月经出血应为20~60毫升,超过80毫升为月经过多。

中医妇科各论—月经病1

中医妇科各论—月经病1
素体脾虚 久病伤气 中气虚弱—冲任不固 劳倦过度 思虑过度 伤脾 —血失统摄 月经先期 饮食失节 注意: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 久则心气亦伤,致心脾两虚。
(二)肾气虚
素禀肾虚
房劳多产
—肾气虚弱—冲任不固—失于封藏
伤肾
月经先期
久病伤肾
二、血热
可分虚热和实热,虚热为阴虚血热;实热可分为阳盛血热和 肝郁化热。
证候分析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 不固,故月经提前;肾气虚弱精血不足,故量少, 经色淡黯,质稀;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 故腰酸腿软;肾虚精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 耳鸣;肾虚则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肾虚则肾 水之色上泛,故面色晦黯。舌淡黯,脉沉细,也 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月经先期
目的要求
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月经先期的 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 Hale Waihona Puke 断。月经先期【概说】
月经周期提前l一2周,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 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 期超前”、“先期经行”、“经早”。
本病的主要特点是月经先期伴有月经过多者, 有可能发展为崩漏证。育龄期妇女罹患本病, 可难以受孕,或易于流产。因此,应及时予以 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 清经散。
丹皮 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方中黄柏、青蒿、丹皮清热降火凉血;熟地、地 骨皮清血热而生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泄 热。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使热去则阴不伤, 血安而经自调。亦可用芩连四物汤。
加减:若伴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 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 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型月经过多的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热型月经过多的临床体会
( 9 5 等 的研究显 示治 疗前 月经失 血量 19 ) <20 0 ml的 患 者 , 氨 甲 环 酸 治 疗 后 , 用
9 % 的 患者 经期 失 血 量 可 达 到 <8m 2 0 l的
月经过多在 临床上甚为 常见 , 中医 在 诊断中是 一种独立的病证 , 而在西医诊断 中 只是一种症状。在治疗 中, 西医按症状而对
心情 , 避免动怒 、 闷等 。②西 医治疗 : 郁 首
di1 . 9 9 j i n 0 7 —6 4 . 0 2 o:0 36 /. s .10 s 1 x 2 1
1 2 4. 08
选 用抗 纤溶药如氨 甲环酸 , 或抗 P G合成 药 , 氟 芬 那 酸、甲 芬 那 酸 。Petn 如 rs o
多 。而 血 热 型 经 期 延 长 , 西 医 相 当于 排 在
中医辨证 血热 型月经 过多 的证 型 。年 龄 1 4 6~ 9岁 , 平均 3 6岁 , 中 < 0岁 7例 , 其 2 2 4 O~ O岁 8 3例 ,o~ 9岁 3 例 。1 1例 4 4 1 2
患者 中合并 月经 先期 3 9例 , 并 经 问期 合
论 著 ・社 送 中 医 药
C Hl E C o M M UN l o O C T0 RS N SE W
中西 医 结合 治 疗血 热型 月 经 过 多 的临床 体 会
若外感热邪化火成毒 , 可加入黄芩 、 黄柏 、
桑 谢 和 张 春 华 7 6 0 肃 甘 南 藏 族 自治 州 舟 曲县 城 关 4 3 0甘
服 ) 女 贞 子 1g 阿 胶 9 ( 化兑 服 ) , 0, g烊 。每
研 面吞服 。在 服药期 间 , 意适 当休 息 , 注
避 免劳力过 保持 良好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过多(月经量大)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较正常增多,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一般认为超过100ml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

月经过多大多是良性病证,但可导致贫血,引发情绪低落,不善交际。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引起的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的月经过多。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妄行,或冲任不固,或淤血内阻,血不循经。

由于素体虚弱,或饮食劳倦,久病伤脾,使中气虚弱,经行之际吗,气随血泄,气虚益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统摄,而致经血量多;或因素体阳盛,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或过食辛燥血之品,或外感邪热,扰动血海,血热妄行,损伤血络,冲任不固,流溢脉外,以致经血量多;或久郁血滞,经产损伤,瘀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以致月经量多。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病史
有大病久病,精神刺激,饮食不节,经期,产后感邪或不禁房事史;或宫内节育器避孕史。

2、月经量明显增多,超过100ml。

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期的出血量明显多于以往,或伴有痛经,不孕,癓瘕;失血多,病程长者,可有血虚之象。

3、检查妇科检查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盆腔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体增大,质较硬,形态不规则,或可触及肿瘤结节;盆腔炎患者多有子宫体压痛,附件增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子宫大小基本正常,多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子宫骶骨韧带,主韧带等处可触到痛性结节。

实验室检查
可做卵巢功能测定,血液分析等检查。

其他检查
如B超盆腔扫描,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纤维内镜,子宫碘油造影可帮助诊断。

卵巢功能测定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有助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

B超检查对盆腔器质性病变有参考意义。

宫腔镜检查可明确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疾病的诊断。

二、中医辨证要点
以月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经期正常为辨证要点,结合经色和经质的变化及全身证候分辨虚实,寒热。

经血量多,色淡,质清稀,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属气虚;经血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粘稠,口渴便结,舌红,脉数,属血热;经血量多,色黯有块,伴小腹疼痛,舌紫脉涩属血瘀证。

三、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须与崩漏鉴别,崩漏在大量阴道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特点在于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的紊乱。

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有时伴有经期延长,淋漓日久不能自然停止,与月经过多的有周期性出血和正常的经期显然不同,通过病史,发病经过等的询问,结合临床症状,不难鉴别。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掌握经期与平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平时治本以调经为主,经期需要辨证施治,固冲止血为主,需标本同治。

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

平时应根据辨证,多采用益气,清热,养阴,化瘀等法以治本,慎用温燥动血之品,以免增加出血量。

1、气虚证
主症: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乏力,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

苔薄,脉缓虚弱。

治法:治以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方药:方用举元煎或安冲汤加升麻。

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生地,当归,升麻,柴胡,煅龙牡,血余炭,炮姜,芍药,阿胶等。

若正值经期血量多者,酌加阿胶,艾炭,炮姜,乌贼骨,以固涩止血;如经行有块,下腹痛者,加泽兰,益母草,三七,蒲黄,五灵脂,以化瘀止血止痛。

若见腰骶冷痛,大便溏薄,为脾肾双亏者,酌加补骨脂,鹿角霜,炒续断,炒杜仲,炒艾叶,桑寄生,以温补脾肾,固冲止血。

兼头晕心悸者,改生地为熟地,加制首乌,麦动,五味子。

2、血热证
主症: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和、口渴饮冷,心烦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治以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药常用方为保阴煎加炒地榆,愧花。

常用药物;如生熟地,黄苓,黄柏,怀山药,赤芍,续断,丹皮,炒地榆,愧花,仙鹤草,藕节,侧柏叶,麦冬,山栀子等。

若兼见气虚阴亏血热之象,可用安冲汤加党参,药用:黄芪、白术、生龙牡、大生地、生白芍、海螵蛸、茜草、川断,以健脾益气,养阴凉靴止血;若外感热邪,化火成毒,兼见发热恶寒,少腹硬痛拒按者,可用解毒四物汤加金银花、败酱草、红藤、黄连、桃仁,丹皮、黄柏,以清热解毒;热甚伤津,口渴甚者,加玄参,麦冬,天花粉,以养生津阴止渴。

若经血粘稠有豆臭味,或平时黄带淋漓,下腹坠痛者,重用黄芪、黄柏、加马齿苋、败酱草、红藤,薏苡仁、半边莲等。

3、血瘀证
主症:经行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斑,脉涩有力。

治法:治以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方用失笑散加血余炭、益母草、三七、茜草根。

常用药物:如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等。

若经行腹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血竭,广郁金;兼口渴心烦者,酌加麦冬,五味子,墨旱莲,瓜萎根,藕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