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些帮助你读懂古诗的方法:
1. 了解诗人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理解其诗歌的内涵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主题:古诗主题广泛,包括山水、友情、离别、爱情、政治等。
理解诗歌主题,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3. 解读诗歌语言:古诗语言简练、含蓄,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需要仔细解读诗歌语言,理解其深层含义。
4. 体会诗歌意境:古诗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等,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需要用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其美的力量。
5. 关注诗歌结构:古诗结构严谨,往往遵循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关注诗歌结构,有助于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美感。
6. 结合注释和典故:很多古诗涉及到历史典故和背景知识,需要结合注释和典故来理解。
这有助于深入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7. 多读多背:读古诗需要多读多背,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8. 借助工具书:遇到生僻字词或典故时,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阅相关解释和用途。
总之,读懂古诗需要不断积累和努力。
通过了解诗人背景、理解诗歌主题、解读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关注诗歌结构、结合注释和典故以及多读多背等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技巧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卷对古典诗歌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三学生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成为了广大学子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第一,理解题意,认识作者在阅读一首诗歌之前,首先要确切理解题目,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题目可以初步了解诗歌作者的表达意图和主题,这样我们在鉴赏中就能更快地捕捉到重点内容。
其次,要通过阅读全文来认识作者。
读懂一首诗歌必须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愿。
在鉴赏中,要通过分析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揣摩作者的倾向以及作品蕴含的情感。
只有深入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二,关注诗歌的艺术特色一首好的诗歌不仅在于内容的表达,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在鉴赏中,要关注诗歌的韵律、押韵、修辞等艺术特色。
首先,注意韵律和押韵。
韵律和押韵是古典诗歌最基本的语言特征,通过读韵和押韵来感受诗歌的整体节奏感和音乐性。
其次,要留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诗歌中的各种修辞形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起到凸显诗歌意境、丰富诗歌表达的作用。
第三,掌握诗歌的文化背景诗歌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歌,不仅要理解其诗意,还要了解其所属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脉络。
在鉴赏中,要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培养多角度的阅读眼光要培养多角度的阅读眼光,深度挖掘诗歌的内涵。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作者的其他作品,来找出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和风格特点,或者通过与其他诗人的作品对比,了解不同诗派的特色。
此外,还可以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音乐、绘画、雕塑等,以更加立体化的方式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第五,多读经典诗歌,不断积累经验鉴赏一直都是需要积累经验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读诗,才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多读经典诗歌,熟悉古典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如何在考场快速读懂古诗-四步法

如何在考场快速读懂古诗-四步法面临当前大信息量的高考语文试卷,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完成所考题目,拿到应该拿的分数,已经成为目前应考的一个课题。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在考场快速读懂古诗-四步法,一起来看看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读懂古诗呢?我的经验是,可以分四步迅速抓住主要信息来读懂古诗,也就是四看:一看标题作者,二看意象炼字,三看省略倒装,四看尾联注释。
一看标题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
考场速读诗歌,一定要先读题目,且不可跳过。
因为题目或为写作的缘由,或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或与作者当时写作的场景有关,或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因此看题目就是审题,看题目就是思考问题: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把思维由表层引向里层。
如杜甫《秋雨叹》这一题目交代写作缘由,王维《山中送别》这一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北陂杏花》这一题目交代写作对象,杜甫《恨别》这一题目交代写作情感。
考场速读诗歌,一定要看作者,想作者人生境遇,想作者诗歌的一般风格。
人生境遇影响作者的情感取向,而每类作家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乐天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诗含蓄绰约,杜牧诗清丽俊逸。
了解作者的诗风,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语言有很大帮助,同时诗风也可能是命题点。
二看意象炼字:意象传情思,炼字为诗眼。
考场速读诗歌,一定要抓关键词,看意象就是抓关键名词。
特定的意象,往往包含特定的情感,而且是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已经形成的一套符号系统:诗中写了“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诗中写了“月亮”,往往表达“思乡”之情;诗中写了“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写了“鸿雁”,往往抒“羁旅伤愁”的情感。
只有迅速把握意象寓意,才能迅速把握诗歌的内容,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迅速领会诗歌的主旨,迅速感知诗人的情感。
考场速读诗歌,抓关键词还要抓住“情语”,尤其是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意象后面的动词形容词。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精品】高考复习读懂一首诗歌(从方法上看)分析完整版

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 归隐田园的情怀。
23
抓一抓 寻突破:抓语言的暗示。 抓写景(人、事、物)特点的词语; 抓直接表明情语言的暗示性 是一种“怀孕的静 默” ——钱钟书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 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 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 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 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 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解: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爱国诗人。 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 隐居于平阳白石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0
历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与山 阴放翁媲美者,唯霁山也”之说 。
此诗透露着诗人的凄凉孤寂, 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
【注解】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 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 举登第,官至宰相。
托物言志诗
22
诗歌注解,帮助理解。内容、主旨若隐若现。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2025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鉴赏程序
(走进诗歌)
1 看一看 找提示 2 读一读 明诗意 3 泡一泡 悟基调 4 审一审 析显隐 5 辨一辨 明关系 6 品一品 入佳境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千__古__江__山__,__无__处__觅__英__雄__孙__仲__谋__。_____
2. 读一读 明诗意:把古诗当作文言文一样读懂
(揣测难字、还原语序、填补省略、互见有无)
(1)无中见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考:有什么?
(2)有中见无:① “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不见什么?
——王国维
——钱钟书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 第一步:找出意象,即景(人、事、物); ➢ 第二步:捕捉其特点; ➢ 第三步:体会其联想意义或附加意义(情感、哲理),
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意义。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①找出意象,即景(人、事、物);
读懂诗歌的检验标准
“写什么”: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理、趣)
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咏史怀古……
“怎样写”:表现手法 “为何写”:思想感情、情趣情怀、态度倾向、内心感慨……
二、如何“读懂” (1)树立语言意识
——立足诗句细读,旁批,读出几层写几层
(2)结合辅助信息
——标题、注释、作者、小序、标点等
例:
三峡吟
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弄清了景和情, 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胡应麟
“作诗”
——[明]谢榛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语言的这种暗示性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二、情感主旨提炼类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之如何读懂一首诗教学目的: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2.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步骤3.通过高考试题进行夯实、反馈教学重点、难点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在做题中读懂一首诗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考查的角度包括,一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二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解说历年高考对诗歌的考查要求,说明对任何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读懂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要解决如何读懂一首诗的问题。
)解答一道古诗鉴赏的题目,是有一定的步骤的,具体概括为:二.教学过程:(一)二抓:1.抓意象意象:诗歌描写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等。
意境:意: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诗中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常用意象复习:有些意象在诗歌中反复使用,积淀了文化内涵,具有稳固的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意象总结成果)例1:(02全国)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解析】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
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2:(09广东)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解析】全诗以明月兴思情,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抓特殊词句例1:(06全国Ⅱ)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解析】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特殊词句】辛苦:对民生的同情例2:(08江苏)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总为浮云能蔽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特殊词句】愁:坏人当道,自己不被重用,忧国、忧民。
【答案】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二)三读:1.读题目,初辨类别①托物言志诗如: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09天津)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②忧国忧民诗如:聂夷中《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③思乡怀人诗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05全国)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④送别友人诗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08重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⑤边塞诗如:严武《军城早秋》(09全国II)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⑥咏史怀古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⑦山水田园诗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05全国)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这样一个佳节,本应与家中亲人一起欢度。
然而,诗人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而坐的“影”陪伴抱膝而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读作者,知人论诗“知人论诗”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
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能更确切地理解诗意题旨,进而准确答题。
例:(09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2)这两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包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补充著名诗人、词人的创作风格:李白 :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轼:雄健豪放柳永:缠绵悱恻李清照:婉约凄切陶潜:归隐闲适王维:寄情山水辛弃疾:报国无门3.读注释,帮助理解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
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
例1:(05天津)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例2:(07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②题。
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
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
就《芣苢》而言,“有”“掇”“捋”“袺”“襭”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例3:(09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解析】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
三.总结“三读”:1.读题目,初辨类别 2.读作者,知人论诗 3.读注释,帮助理解“二抓”:1.抓意象 2.抓特殊词句四.布置作业完成09高考全国I、全国II、江苏卷、天津卷、海宁卷诗歌鉴赏题五.板书设计诗歌鉴赏——能读懂意象特殊词句题目作者注释作者情感把握感情通向诗歌明确风格每个都有的载体的切入点主旨的快了解时代用每个速通道都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