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一读懂古诗词解答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读懂诗歌PPT教材

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读懂诗歌PPT教材
23
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读懂诗歌PPT教 材(优 秀课件 )
演汉横六我今[分吴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读懂诗歌注PPT教材(优秀课件) 练为地江溃帝君日]后很回豁沦混任①三金分多万中亡区公派陵支为里国后宇子:(望三流河,,,,②2汉0,,。的派崔垂沧1江三6②即支作 嵬 拱 浪全吴李吴六流九 飞 众 罢国不白兴帝。龙 迅 流 钓卷足:、长盘 湍 安 竿1观)吴代江。 。① ④。 ③ 。郡指在。巨 表 下 歌 任 盛 干 英 落答六、湖鱼 达 、 颂 公 世 , 雄 。:会朝北代了开;子没不无①稽。、指对创,有免用②。③江作大世盛觉机流武作④三西者唐无世得会露之者这吴一以一巨伟在施出地自两:带水统寇绩太展一的比句古,无天,的平才丝失
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读懂诗歌PPT教 材(优 秀课件 )
25
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读懂诗歌PPT教 材(优 秀课件 )
方法四:读正文(意象
关键词
尾句)
1、意象——自然意象 人事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 客观物象。
景物意象记忆口诀
演练三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 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思考:最后两句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诗中“故乡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由此不难看 出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和陶渊明一样厌弃官场、 归隐田园的情怀。
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读懂诗歌PPT教 材(优 秀课件 )
我们应了解作者的哪些相关信息呢?
1.思想性格
知 人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读懂诗歌读懂诗歌高考考什么(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怎样读懂古诗词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2012年北京卷《柳堤》,题目中可显露出信息,作者在种满柳树的长堤观景而发感慨,即为借景抒情。

所以读诗歌时,先抓住景色特点,再细分析诗人传达的情感。

3.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

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 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 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 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 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 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 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 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 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词”;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看典故和尾句,明感情主旨。
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 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 作者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师版)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师版)

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词专题的考查要求。

2、从标题、作者、文本的角度切入,了解读懂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了解高考1、《考试说明》中这样表述: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2、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江苏高考卷)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荃。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山静似太古”句的含意是什么?(2分)(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大纲全国高考卷)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6分)(总结:2013年江苏卷和全国卷更加关注对诗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上,读懂诗歌是考查的核心,而技巧手法有弱化的倾向。

)二、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1、关注标题(1)教你思考:2013年江苏诗歌考题,标题是“醉眠”(见上文),作者为什么而醉,真的醉了吗,核心是醉还是非醉,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为什么?(2)小试牛刀: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诗中塑造了女主任公对她远征在外的丈夫深深的思念。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诗歌鉴赏(一)读懂古诗词(1)

诗歌鉴赏(一)读懂古诗词(1)

例三(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6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 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 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 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 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 失望与埋怨。
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一)看标题,抓题眼 •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 作用。 •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 容。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
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他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
Hale Waihona Puke 的韵味。——谢冕读诗任务 含义——韵味
10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2017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解析

2017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解析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 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
4、宾语在主谓之间。如杜甫《月夜》中
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悬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月, 思念自己。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 丽情悲。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 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此一来, “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 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 形象,则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 多有不谐。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填充内容
调整语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等。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整合句意
文言文(词语、语序、省略)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带:环绕 茅茨:茅草屋 生:升起 怜:喜欢 期:约定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30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散步。
?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
? 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练中悟3
? 东坡 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 ——起,破题,写景。
? 市人行尽野人行。 ——承,接上句,写景。 ? 莫嫌荦确坡头路, ——转,由写景转入议论。 ? 自爱铿然曳杖声。 ——合,收束全篇,显志。
2017高考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一)
? 如何读懂古诗词
??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教学目标 :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练中悟2
?
2006 辽宁卷
? 东坡① 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 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
?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 得清澈。
? 这起承转合 是古人作诗遵循的章法结构, 顺着它就可以了解作者的思路,领悟诗的 真意。
从诗歌的结构章法入手
读懂古诗词
(一)起承转合
“起”即起句 “承”是承接 “转”是转句 “合”是结句
练中悟1
2011 江苏卷
?
春日忆李白 杜甫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起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承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转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 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 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011浙江卷) 小试牛刀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 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 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 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注:?飘然:高远,超脱的样子。
?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 时著名诗人。
?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 “起”, 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 所描之事、物,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
? “起”的作用一般有三点: ?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 第三句描写的是相对静止的画面,说说它的作用。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 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 “合” 则是结句,往往有揭示题旨,或耐寻味, 或启遐想,以有力取胜。有收束全诗的作用。
? “合”的作用 ? 1、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
谨。 ? 2、对比衬托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 3、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上片首句以议论开篇,“今古河山无定据”是 一句断语,开篇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 其悲慨已见,可谓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承” 就是承接连贯。是“起”的延伸,拓 展。
? “承”的作用主要是: ? (1)结构上承上启下; ? (2)为下文铺垫蓄势。
(2011 山东卷)
重点、难点:
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从诗歌语言特点入手 从诗歌体裁分类入手
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作者 知人论世 注释 出现即是关键 字词 正文 读懂诗歌的关键 意象 意象是作者情感 的载体
?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学得痴 迷,要拜黛玉为师,黛玉对她说: “什么 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 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 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2011浙江卷)
练中悟5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 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 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 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 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 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 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结构)
?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结构)

? 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
力免平铺直叙。
练中悟4
? 望湖楼晚景 苏轼 ?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
秋雨夜眠 白居易
?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 注:瓶:烤火用的烘瓶。
? 诗末“霜叶满阶红”句末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 ?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
? ?反衬、衬托的手法, 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 不久前还红艳艳的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 秋雨无情地扫得飘落满阶 ,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 情反衬出了老翁的“安闲”。
练中悟4
? 咏山泉 储光羲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 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
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 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内容)
小试牛刀
【特别提醒】
?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 读多悟才是关键。
? 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 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 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 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阅读鉴赏始于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