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朴的功效与作用

川朴的功效与作用
川朴的功效与作用

川朴的功效与作用

文章目录*一、川朴的简介*二、川朴的功效与作用*三、川朴的市场信息1. 川朴的价格2. 川朴的选购方法3. 川朴的保存方法

川朴的简介川朴又称为川厚朴,姜厚朴,姜朴,厚皮,重皮,紫油厚朴,温厚扑,温朴,凹叶厚朴。在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现在有些地区已多栽培。

川朴的功效与作用1、富含物质

厚朴树皮和根皮含β-桉叶醇(β-eudesmol),厚朴酚(magnolol)及和厚朴酚(honolkiol)。根皮还含α-桉叶醇。

2、功效作用

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3、临床应用

3.1、《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3.2、《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3.3、《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3.4、《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

明耳目。

3.5、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3.6、《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川朴的市场信息

1、川朴的价格川朴的价格约为2元/50克。

2、川朴的选购方法落叶乔木,高5-15m。树皮紫褐色,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冬芽粗大,圆锥形,芽鳞被浅黄色绒毛。叶柄粗壮,长2.5-4cm,托叶痕长约为叶柄的2/3。叶近革质,大形,叶片7-9集生枝顶,长圆状倒卵形,长22-46cm,宽15-24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形,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发绿色,被灰色柔毛。花单生,芳香,直径10-15cm,花被9-12或更多,外轮3

片绿色,盛开时向外反卷,内两轮白色,倒卵状匙形;雄蕊多数,长2-3cm,花丝红色;雌蕊多数,分离。聚合果长圆形,长9-15cm,(艹

骨)(廿突)果具2-3mm的喙。

3、川朴的保存方法川朴可搁置在阴凉通风处,置干燥处。

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说:“其茎有节,象牛膝”,故名。商品分怀牛膝及川牛膝两类。 一、怀牛膝 别名:牛膝、牛夕。 产地:主产于河南沁阳、武陟,现各地引种栽培。 性状鉴别:根细长圆柱形,长30~100厘米,直径0.2~1厘米,外皮肉红色或土黄色,具细微纵皱纹,有横长皮孔及少数须根痕。质坚略有韧性。断而角质样,有多数由维管束形成的筋酸点,中心有黄白色的木质心,气特殊,味微甜而涩。以根条粗长,肉红色,皮细坚实者为佳。 二、川牛膝 别名:拐夕、杜牛夕。 产地:栽培品主产于四川雅安、温江、乐山等地,野生品主产于贵州的水城、织金、纳雍、云南亦产。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多扭曲,根头部多膨大,上粗下细形似拐杖,故拐膝之名。长短不一,约30~60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灰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带有细支根及须根痕。质贱人,断面黄褐色,显纤维性,散生维管束小点继续排列成数圈。气特殊,味甜微苦。

以根细,分歧少,体柔韧,纤维少者为佳。 主要成分:怀牛膝含皂甙,并含牛膝甾酮。川牛膝含异怀苋甾酮等。 药理作用:散瘀止痛、活血通经、补益肝肾,现已证实其作用为: 1、镇痛,动物实验证明有一定镇痛作用。 2、兴奋子宫,能加强子宫收缩。 3、利尿,作用较轻微。 4、解痉,对胃肠运动有轻度抑制作用。 5、降压,与扩张血管有关,但作用短暂,不能作为有效的降压药用,治高血压时需要配其他药物。 炮制:坏牛膝切咀,川牛膝切片。 性味:苦、酸、平。 归经:入肝、肾、膀胱经。 功能:补肝肾,强腰膝,破血行瘀。 主治:肝肾不足之筋骨酸软,腰膝疼痛,经闭瘀血,风湿疼痛。 怀牛膝偏于滋补肝肾,治腰酸腿软无力;川牛膝偏于破瘀通经,治瘀血,经闭等,并有降压作用。 临床应用:前人经验取牛膝性善下行,而治疗一系列病症。所谓“下行”,大致是指:1、使用月经通畅、小便通利、大便易泄,易于向下排出;2、使头部和上半身血液“下行”,

中药牛七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牛七的功效与作用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所以也有成千上万种的中药材。而中药牛膝就是其中一种中药材。牛膝在中药学上有很强的药用价值,由于它的生长习性适应能力也比较强,所以也是一种常见的药材。很多人跌打损伤后,家中的老人家就会弄一些牛膝敷至伤口患处,那么牛膝会有怎样的作用呢? 一、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牛膝性平、味甘酸苦,入肝肾经,具有散瘀血,消痈肿的功效。可以治淋病,尿血,经闭,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 二、牛膝的副作用 凡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失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忌服。 三、牛膝的做法 一、牛膝丝瓜汤 主料:丝瓜300克 辅料:牛膝20克,猪肉(瘦)50克,淀粉(玉米)25克,鸡蛋100克,鸡蛋清30克 调料:料酒10克,酱油6克姜5克,大葱10克盐2克,植物油25克

做法: 1、将牛膝去杂质,润透后切成3厘米长的段。 2、丝瓜洗净后切去皮,切成3厘米见方的片。 3、猪肉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片。 4、然后磕入鸡蛋清,放入淀粉、酱油、料酒抓匀。 5、姜切成丝,葱切成段。 6、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待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姜丝、葱段爆香。 7、再加入1800毫升清水,置武火上烧沸。 8、然后放入丝瓜、肉片、牛膝煮熟,加入盐、鸡精即成。 功效:本品具有补肝肾、清热化痰、降低血压之功效,适于热病烦渴、高血压等症患者食用。 二、牛膝拌海蜇 主料:海蜇300克 辅料:牛膝20克 调料: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盐3克,白糖10克,鸡精3克,香油25克,醋10克。 制作: 1、将海蜇煮熟,切4厘米长的段;牛膝洗净润透,切3厘米长的段;姜切丝,葱切丝。 2、将海蜇放入碗内,加入葱、姜、白糖、鸡精、醋、料酒、牛膝、盐,拌匀即成。 功效:本品具有补肝肾,降血压之功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是中国的四大中药之一。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一起来看看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1、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使胆汁分泌增加,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或水醇浸提制剂,30分钟内胆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则降低,大黄不仅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黄煎剂15g,胆囊明显增大 (B超测量) 。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 2、保肝作用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SGPT升高达616.0U/100ml,正常对照组为289U /100ml,经大黄治疗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细胞坏死程度、变性也比对照组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微粒体肿胀,嵴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破坏核糖体脱落。此外,还可恢复四氯化碳引起的单胺氧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表明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同时也证明大黄中意醌类和大黄素对HBsAg并无抑制作用。 3、抗菌

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柠檬色、金黄色) 、溶血性链球菌 (甲、乙) 、草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 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该菌可將复合型胆汁酸 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4、抗肿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抑制作用,大 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皮下型无明显作用,大黄素对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5、抗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胃大 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渗出性炎症。同时对大鼠 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作用较弱,可能是由於酒炖使有效成 分流失而大黄炭使有效成分破坏之故。大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羟基花生四烯酸的生成, 而活跃脂化酶通路,达到抗炎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因为切除肾上腺并不影响其抗炎作用,

巧记中药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1、 二、道地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五人戏),晋党参,怀庆:地黄山药菊花牛膝(黄 山花牛);云苓三七,川黄连川芎贝母附子,江苏薄荷苍术(舒畅)广东砂仁浙江贝母 三、炮制, 1、中药炮制目的: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或毒烈性。2. 增强药物的疗效。3. 便于制剂和储藏。4.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之 纯净,便于服用。 2、主要方法:修治(纯净、粉碎、切制)、水治(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治(炒、炙、烫、煅、煨)、水火共治(蒸、 煮、炖)、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四、药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四气(四性)就是寒热温凉。 2、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 甘:补虚缓急;酸:敛肺涩肠;苦:降(降气)泄(泄火泄便)燥湿; 咸:软坚散结泻下;辛:发表行散,行气血; 3、升降浮沉:旋覆独降蔓荆独升。酒炒则升,姜炒散。升:升阳发表、被动风散寒、涌吐、开窍。 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 六、中药配伍:目的: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 七:中药禁忌 十八反歌:半蒌贝蔹及攻乌,遂芫藻戟俱战草,诸参辛勺反藜芦。 栝篓包括全瓜蒌(果实),瓜蒌皮,瓜蒌仁(种子),天花粉(瓜蒌根);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十九畏: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石见(水石),狼毒最怕密陀僧(毒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斗牛),丁香莫与郁金见(香金),牙硝难和京三棱,(三牙子) 川乌草乌不顺犀(无锡),人参最怕五灵脂(五人),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硅石)相杀:金钱杀雷公藤,麝香杀杏仁;常山与陈皮,防风杀砒石 3、妊娠用药禁忌: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 麦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 4、服药饮食禁忌(养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 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此外,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 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5服药时间:饭前(补益驱虫泻下);饭后(健胃或对肠胃有刺激);睡前(安眠) 第二部分各论 一、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辛散,肺经、膀胱经。平素多汗,伤津者慎用,剂量不宜过大。

川楝子的作用与功效_川楝子配伍应用

川楝子的作用与功效_川楝子配伍应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川楝子的作用与功效_川楝子配伍应用》的内容,具体内容: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大家知道吗?川楝子是一种功效很强的中药材。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川楝子的功效和作用以及配伍应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川楝子的功效和作用行气止痛...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大家知道吗?川楝子是一种功效很强的中药材。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川楝子的功效和作用以及配伍应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川楝子的功效和作用 行气止痛 ①用于气郁胃痛,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按之痛减,嗳气频作,或嘈杂吞酸,可与元胡同用,如川楝子散;也可与苏梗、川朴、木香同用。 ②用于胸胁胀痛,多见于肋间神经痛,症见胁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胸闷不舒,善太息,可与柴胡、青皮等同用。 ③用于疝气作痛,症见少腹前阴因寒气凝滞作痛,可与木香、小茴香、吴茱萸同用,如导气汤。 燥湿杀虫 ①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可与其他杀虫药同用。 ②用于阴痒因湿热下注者,多为滴虫病,症见带下黄浊,阴部潮湿阴痒,用此药内服及外用熏洗,皆能奏效。

③用于疥疮,单味煮水擦洗,或用谷草烤,一面烤,一面擦洗。 ④用于头癣,以本品烤黄研末,与猪板油或凡士林配成油膏外涂。 川楝子的配伍应用 配郁金,平肝止痛力增,可治肝郁气滞化火,胁痛,胃痛,腹痛,热厥暴痛之症。 配白蒺藜,疏肝和胃,用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诸症。 配当归,一为行气,一为活血,气血并治,同入肝经,疏郁止痛,养血柔肝,善治肝、胆、胁肋疼痛诸症。 配青皮,二药都能疏肝利气止痛,然川楝子善行气止痛,青皮善破气消积。二者相配具有疏肝利气,散结止痛之功,可用于气滞湿停的少腹胀痛,疝气腹痛等证。 配延胡索,一偏行气,一偏活血,二药相伍,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力增,常用治胸胁、胃脘、少腹气滞血瘀的疼痛。 配小茴香,既可疏肝,又善温肝肾,散寒止痛,可治寒湿腹痛,寒疝等症。 川楝子的方剂制剂 舒肝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品、白芍、姜黄、豆蔻、厚朴、枳壳、延胡索、沉香、砂仁、木香、陈皮、茯苓。为细末,炼蜜为丸,治肝气郁滞,两胁刺痛,饮食无味,消化不良,呕吐酸水,倒饱嘈杂,周身串痛。 金铃丸《普济本事方》:本品、炒茴香、炒马蔺花、菟丝子(酒浸)、海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中医内科学》方剂归类

A安神定志丸【功能】宁心安神,除痰通窍。心虚胆怯的心悸;心胆气虚的不寐; B补肺汤【功用】补肺益肾,清火化痰。肺虚喘证。肺肾气虚的肺胀;肺气虚; 补肝汤【功用】暖肝补虚。肝阴虚; 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虚弱的痞满;脾气不升的癃闭;气虚发热;补阳还五汤【功用】补气活血通络。气虚血瘀的中风恢复期(偏枯不用,肢软无力)。 补气运脾汤【功用】温补脾肾。气虚阳微的噎嗝; 白头翁汤【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疫毒痢疾。 保和丸【功用】消食和胃。食积胃痛、痞满;食积的呕吐;食滞的腹痛;胃热滞脾的肥胖保元汤【功用】益气温阳。心阳虚; 保真汤【功用】益气补血,滋阴降火。气阴两伤的肺痨; 补天大造丸【功用】滋阴补阳。阴阳两伤的肺痨。 不换金正气散【功能】解散寒邪。寒湿痢; 鳖甲煎丸【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气滞血瘀的黄疸后遗症。 八珍汤【功用】补益气血。正虚郁结的积证(消瘦、神疲乏力,疼痛逐渐加剧); 化积丸【功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正虚郁结的积证; 八正散【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热淋;膀胱湿热的癃闭; 百合固金汤【功用】滋阴降火,杀虫治痨。虚火肺痨;阴虚肺热的咳血、咳嗽;半夏白术天麻汤【功用】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降逆。痰浊头痛(头痛昏蒙);痰湿中阻之眩晕(头重昏蒙) 半夏厚朴汤【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痰气郁结的郁证; C柴胡疏肝散【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气滞的胸痹;肝气犯胃的胃痛;肝气郁结的腹痛;肝气郁结的胁痛;肝脾不调的黄疸后遗症;气滞血瘀的积证;气滞湿阻的腹胀;肝气郁结的郁证; 川芎茶调散【功用】疏风止痛。风寒头痛; 沉香散【功用】理气宽中,通噎进食。气淋(少腹胀满疼痛);肝郁气滞的癃闭(情志抑郁);程氏萆薢分清饮【功用】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膏淋;湿热下注的遗精; 春泽汤【功用】益气通阳利水。脾气不升的癃闭; D黛蛤散【功能】清肝利肺,降逆除烦。肝火犯肺的咳嗽;肝火犯肺的咳血; 定喘汤【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热哮; 涤痰汤【功用】豁痰开窍。痰蒙神窍的肺胀;痰浊的胸痹;痰火痫证;痰浊郁闭的闭证;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寒凝心脉的胸痹; 当归六黄汤【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的自汗盗汗; 当归龙荟丸【功用】肝阳上亢之眩晕伴大便秘结者; 代抵当丸【功用】活血逐瘀。浊瘀阻塞的癃闭; 地榆散【功用】清热化湿。肠道湿热的便血。 丁香散【功用】温中散寒,降逆止呃。寒证呃逆; 丹参饮【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瘀血胃痛; 丹栀逍遥散【功效】由逍遥散加栀子丹皮,解郁泻火。气郁化火的郁证;气郁发热; 独参汤【功用】补气固脱。血厥虚证; 导痰汤【功用】燥湿豁痰,行气开郁。痰厥;痰湿内盛的肥胖; 定痫丸【功用】涤痰熄风。风痰痫证; 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湿热壅滞的腹痛; 大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肝胆郁热的阳黄;腹痛寒热往来兼大便秘结;大补元煎【功用】养阴补肾,填精生髓。肾虚头痛(头痛且空);肾气虚;

怀牛膝的功效和作用

怀牛膝的功效和作用 怀牛膝的功效和作用一:活血祛瘀 本品性滑善走,长于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故常用于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癥瘕及跌打损伤等瘀血凝滞之证。凡妇人血瘀诸证,每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同用,以增活血祛瘀之效;若难产、胞衣不下者,可与冬葵子、瞿麦、当归等配伍,如《千金方》牛膝汤;《鸡峰普济方》则以本品与干漆为丸服,用治血瘕等证。凡跌打损伤,腰腿肿痛者,可与红花、续断、乳香、没药等配用,以增活血消肿止痛之功,如《伤科补要》舒筋活血汤。 二:补肝肾,强筋骨 本品既能活血祛瘀,又可补肝肾,强筋骨,故常用于腰膝疼痛、脚膝痿弱等证。凡肝肾不足,腰腿酸痛,软弱无力者,可与杜仲、续断、桑寄生等配伍,以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若偏阳虚者,可与附子、川椒等同用,如《张氏医通》酒浸牛膝丸;偏阴虚火旺者,可与龟甲、熟地、知母等并施,如《丹溪心法》虎潜丸;因湿热下注,关节红肿疼痛,或足膝痿软者,可与苍术、黄柏、薏苡仁配用,如《成方便读》四妙丸;如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见下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可与独活、细辛、桑寄生等相伍,如《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三:引血下行

本品味苦善泄,能引血下行,导热下泄,以降上炎之火,故常用于吐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火热上逆之证。凡血热妄行而致吐血、衄血者,可与栀子、白茅根、小蓟等配伍,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若胃热阴虚而致牙痛、头痛、齿龈出血者,可与熟地、麦冬、知母等同用,如《景岳全书》玉女煎;若口中及舌上生疮溃烂者;《圣惠方》则以本品酒水同煎服。此外,若阴虚阳亢而致头目眩晕,脑部热痛者,当与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配伍,如《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四:利尿通淋 本品性滑利,善下行,且能活血祛瘀,故可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尿血等证,临床每与滑石、海金沙、石韦等配伍,如《本事方》石韦散;若治沙石淋证,则可与麝香同用,如《医级》牛麝通淋丸。 怀牛膝的配伍应用配钩滕,二药伍用,清上引下,降血压甚效。用治脑血管痉挛,高血压病,表现为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头胀头痛、半身麻木等症,均宜使用。 配杜仲,二药相须为用,协同作用,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之药力,为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腿疼痛,两足无力之证所常用。 配生地,二药同用,相辅相助,共奏滋阴补肾,清热止渴之功。用治肾虚阴亏,虚热上炎所致的口渴饮冷而渴不解,小便频多之消渴病。对阴虚内热、灼伤血络所致的吐血、衄血、牙齿出血等上部出血者,用之可收清降虚热,凉血止血之功。 配木瓜,二药合用,既能温通肌肉之湿滞、又能活血通利血脉,用治湿痹筋络,关节不利,脾胃湿盛,霍乱转筋。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和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加水稍浸

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的民间传说 1.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耆、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着孩子跟我采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

第十五章 祛湿剂 习题

第十五章祛湿剂习题 一、填空题 1.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2、祛湿剂属八法中之_______法。 3.祛湿剂中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_______。 4.祛湿剂多由_______或_______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 5.平胃散以_______为君,其作用为_______。 6.平胃散是治疗_______证的基础方,其辨证要点为_______,_______。 7.藿香正气散中配伍桔梗,取其宣肺利膈,既益_______,又助_______。 8.茵陈蒿汤的功用是_______。 9.临床应用茵陈蒿汤的辨证要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八正散与导赤散共有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 11.甘露消毒丹主治证的病机是_______,_______。 12.连朴饮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14.当归拈痛汤中配伍益气养血滋阴之品,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5.二妙散的组成是_______,_______。 16.五苓散以_______为君,作用为_______。 17.猪苓汤五药合方,其功用以_______为主,_______为辅。 18.防已黄芪汤主_______证。 19.苓桂术甘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20.真武汤主治证的病机为_______,_______。 21.实脾散主治_______。 22.萆蘚分清散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主治_______之膏淋、白浊。 23.羌活胜湿汤重用_______,_______为君,作用为_______,_______。 24.独活寄生汤中能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当归拈痛汤与独活寄生汤均可治疗痹证,但后者的病机应属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一)A1型题 1.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2.平胃散中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的药物是() A.厚朴 B.苍术 C.陈皮 D.茯苓 E.半夏 3.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是() A.藿香正气散

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生活小常识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对厚朴的功效与作用也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这样的药物对疾病治疗上,也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药物选择上,都是不能随意进行,要跟医生建议使用最佳。 厚朴的功效 1、行气化湿 ①用于湿邪阻遏胃气、湿郁感冒,症见恶寒发热,身体沉重,头痛如裹,胸闷脘痞,恶心欲吐,舌苔厚腻,可与藿香、半夏、生姜同用。 ②用于湿困脾胃,症见腹胀,恶心欲吐,纳呆,便溏,小便混浊。若属脾胃寒湿,可与生姜、半夏等同用,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若属胃中湿热、气滞胀满便秘者,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如厚朴三物汤。 ③湿邪遏阻膜原,症见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可与槟榔、草果同用,以开达膜原、透

达盘踞之湿浊。 ④用于湿热中阻,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恶心,心中烦闷,苔黄滑腻,可与茯苓、半夏、青蒿等同用。 2、温中止痛 ①用于食滞腹痛,症见腹痛脘胀,嗳气吐酸,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与焦山楂、麦芽、鸡内金等同用。 ②用于外邪犯胃之急性胃炎,症见突然呕吐,头身疼痛,胸脘满闷。可与藿香、陈皮、半夏、生姜等同用。 ③用于肝气犯胃之胃炎,症见腹痛胀满,暖气不畅,可与川楝子、元胡、苏梗同用。 3、降气平喘 用于湿痰壅肺、咳嗽气喘,可与杏仁、石霄、细辛、干姜、五昧子、麻黄、半夏等同用。 治痰湿内阻,肺气不降,咳喘胸闷之证,常与半夏、橘皮、紫苏

子等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之品配伍。若痰饮化热,胸闷气喘,烦躁不安,常与石膏、麻黄、杏仁等清热宣肺药配伍。若宿有喘疾,又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常与桂枝、杏仁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品配伍。 厚朴的作用 1、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厚朴煎剂离体肠管活动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 厚朴碱静脉注射在体小肠张力下降;对抗组胺致十二指肠痉挛。 2、抗溃疡作用 厚朴生品、姜炙品抗实验性胃溃疡。 3、抗菌、抗病毒作用 厚朴煎剂腹腔注射能延长感染炭疽杆菌豚鼠的生存时间。 厚朴酚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表癣菌。

中药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牛膝的功效 1.怀牛膝功偏滋补肝肾,壮腰膝: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 2、川牛膝以活血通经,祛风湿见长:用于血瘀经闭及风湿痛。本品性善下行,专治上炎之火及上部出血,故常用于虚火上炎或血热上冲之目赤、咽肿、吐血、衄血等症。 3.还有一种野生土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野生种及柳叶牛膝、粗毛牛膝钝叶上牛膝的根及根茎。通常生用,擅长泻火解毒。 牛膝的作用 1、用于瘀滞经闭,产后瘀痛,跌扑伤痛等症。 2、牛膝善于活血祛瘀,对妇科、伤科各种瘀血凝滞的病症,常和活花、桃仁、当归、延胡索等药同用,既可活血调经,又能祛瘀疗伤。 3、用于腰膝酸痛,足膝萎软无力。 4、牛膝性善下行,入肝肾二经,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通血脉、利关节,为治腰膝下肢病症常用药。对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痛,常与苍朮、狗脊、木瓜等同用;如因湿热下注引起的腰膝关节疼痛,常与苍朮、黄柏等同用;如风湿痹痛、下肢关节疼痛为甚,可与木瓜、防己、独活等同用。 5、用于吐血、衄血、牙龈肿痛、头痛晕眩等症。

6、牛膝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导热下泄,可治上部血热妄行的症候,常配合侧柏叶、白茅根、小蓟等药,以治吐血、衄血;又可配养阴清热药如生地、石膏等,用治牙龈肿痛属于阴虚火旺的症候;治肝阳上亢,气血并走于上,头痛眩晕之症,常与平肝药如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同用。 7、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及尿血等症。 牛膝的食用方法 一、牛膝丝瓜汤 主料:丝瓜300克 辅料:牛膝20克,猪肉(瘦)50克淀粉(玉米)25克,鸡蛋100克鸡蛋清30克 调料:料酒10克,酱油6克姜5克,大葱10克盐2克,植物油25克 做法: 1. 将牛膝去杂质,润透后切成3厘米长的段 2. 丝瓜洗净后切去皮,切成3厘米见方的片 3. 猪肉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片 4. 然后磕入鸡蛋清,放入淀粉、酱油、料酒抓匀 5. 姜切成丝,葱切成段 6. 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待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姜丝、葱段爆香 7. 再加入1800毫升清水,置武火上烧沸 8. 然后放入丝瓜、肉片、牛膝煮熟,加入盐、鸡精即成。 健康提示:

酒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酒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可能有些人对于酒大黄是什么都并不怎么了解,因为在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的。酒大黄其实就是一种大黄药材一种炮制品,大黄是一种由多种植物合成的一种中药材,对于治疗一些疾病还是挺有效果的。酒大黄的分类是有好几种的,如果大家向了解一下这个酒大黄的一些功效和作用可以往下看看。 酒大黄简单的说,性质是寒性的,所以一些寒底的人是不适宜食用过多的,因为这个属于中草药的作用,所以大家在使用前最好就是要先咨询的意见,这个是大家要知道的。 酒大黄是属于大黄药材炮制品中的一种,大黄因炮制规格不同,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它们的临床疗效各不相同。 ★成分性能

形如大黄片,表面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气。 大黄经炒制后对其所含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均有影响,其泻下成分番泻甙及大黄酸明显减量,加热对鞣质影响较小,因此泻下作用减弱而收敛作用相对增强,现认为大黄所含的鞣质是降低肌酐、尿素氮的有效成分,由此可见,生大黄泻下作用强,制大黄泻下作用弱,在临床上患者大便不通畅者用生大黄;大便通畅者用制大黄。 大黄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楝实丸的功效与作用

楝实丸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楝实丸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实际上它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大家就一起来聊聊楝实丸的功效与作用等相关小常识。 【别名】 茴香楝实丸 【处方】 楝实(麸炒,去核)1两,茴香子(炒)1两,山茱萸1两,食茱萸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马蔺花(醋炒)1两,芫花(醋炒)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肠受邪,控睾引少腹痛。 【用法用量】 茴香楝实丸(《医学发明》卷五)。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处方】 楝实3两(以童子小便浸1宿,文火煮烂,去核焙干),大黄(锉,炒)1两,栀子仁(炒)1两,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酸枣(半炒用,半生用,别研)1两,蛇黄(炒令赤,酒中淬五度,别研)1两,金牙石(捣碎)1两1分。 【制法】 上除别研者外,为末,再一处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胆经实热,心神惊悸,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日早食后及夜卧用熟水下15-20丸。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处方】 楝实(炒)1两,白术1两,乌药(锉)半两,茴香子(微炒)半两,补骨脂(水淘去浮者,微炒)半两,木香半两,厚朴(去粗皮,用生姜汁炙)1两。 【制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益元脏,平和脾胃。主虚劳,心腹撮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1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楝实丸结合了几种中药材的功效,将治病和调理身体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但要注意的是楝实丸也是药,所以食用的时候一定要谨遵医嘱哦。

牛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牛膝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现在社会,养生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身体的健康,也为了生活过的更有品质,很多人都在追求着养生和保健。养生不仅表现在饮食上,也表现在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现在很多喜欢用野生的一些植物来进行食用,因为这些植物的天然无公害,更因为这些植物的一种特殊功效。 牛膝作为一种原始的野生植被,有很多人都认识,但是这绝对不影响它的功效和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功效,被人们很好的利用。现在,就让我们研究一下牛膝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它的食用方法。 功效和作用 牛膝根入药,生用,活血通经;治产后腹痛,月经不调,闭经,鼻衄,虚火牙痛,脚气水肿;熟用,补肝肾,强腰膝;治腰膝酸痛,肝肾亏虚,跌打瘀痛。兽医用作治牛软脚症,跌伤断骨等。 一、牛膝丝瓜汤 主料:丝瓜300克 辅料:牛膝20克,猪肉(瘦)50克淀粉(玉米)25克,鸡蛋100克鸡蛋清30克 调料:料酒10克,酱油6克姜5克,大葱10克盐2克,植物油25克 做法: 1.将牛膝去杂质,润透后切成3厘米长的段

2.丝瓜洗净后切去皮,切成3厘米见方的片 3.猪肉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片 4.然后磕入鸡蛋清,放入淀粉、酱油、料酒抓匀 5.姜切成丝,葱切成段 6.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待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姜丝、葱段爆香 7.再加入1800毫升清水,置武火上烧沸 8.然后放入丝瓜、肉片、牛膝煮熟,加入盐、鸡精即成。 二、牛膝拌海蜇 主料:海蜇300克 辅料:牛膝20克 调料:料酒10克,姜5克,葱10克,盐3克,白糖10克,鸡精3克,香油25克,醋10克。 制作: 1.将海蜇煮熟,切4厘米长的段;牛膝洗净润透,切3厘米长的段;姜切丝,葱切丝。 2.将海蜇放入碗内,加入葱、姜、白糖、鸡精、醋、料酒、牛膝、盐,拌匀即成。 以上就是牛膝的功效和作用,以及牛膝的食用方法。得知了牛膝的功效与作用,大家是不是都急于尝试一下这种食物做成的美食呢!那就按照以上所介绍的两种方式,试一下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 鲍恩泉 (安徽省巢湖市药品检验所,巢湖 238000) 摘要 介绍近年来对大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大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我国传统中药,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大黄属植物约60多种,以泻下、健胃而著称于世。随着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保肝利胆、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笔者综述其近年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1.1 非蒽醌类成分 河套大黄系蓼科大黄属波叶组hotanoense C.Y.Cheng et CT K ao的干燥根与根茎。其中含有8种非蒽醌类成分[1],分别为β2谷甾醇(β2sitosterol,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n,Ⅱ)、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Ⅲ)、32 (3′,5′2二羟基-反式-肉桂酰基)252羟基2Δ52α2吡喃酮[32 (3′,5′2dihydroxyl2trans2cinnamoyl)252hydroxyl2Δ52α2pyran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piceatannol23′2O2β2D2glucopy2 ranoside,Ⅵ),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Ⅶ),和蔗糖(sucrose,Ⅷ)。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窄叶大黄Rheum sublanceolatum C.Y.Cheng et K ao非蒽醌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6个非蒽醌类化合物[2],正二十八烷酸、β2谷甾醇、β2谷甾醇葡萄糖苷、22甲基252羧甲基272羟基色酮、piceatannol和1种萘苷62hydroxymusiz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 1.2 蒽醌类成分 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得到6个蒽醌类化合物[3],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emodin2 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aloe2emod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Ⅴ)和ω2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从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的根及根茎中,分得10个非蒽醌类成分[4],经光谱学鉴定了其中8个,它们依次为rheosmine(R),胡萝卜苷(E1),d2儿茶素(E2), 62cinnamoylisolindleyin(E5),白藜芦醇24′2O2β2D2(6″2O2没食子酰)葡萄糖(E7),没食子酸(E9),(-)表儿茶素232O2没食子酸酯(E10)和D2山梨醇(S2)。 1.3 芪类成分 有报道,从蓼科大黄属波叶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华北大黄的干燥根与根茎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芪类化合物[5],分别为去氧土大黄苷元(des2 oxyrhapontigenin,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n,Ⅱ)、piceatannol(Ⅲ)、去氧土大黄苷(desoxyrhaponticin,Ⅳ)、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Ⅴ)和piceatannol23′2O2β2D2glucopyranoside (Ⅵ)。 1.4 鞣质 大黄生药中鞣质含量很高,主要是水解型和缩合型两类鞣质[6]。而没食子酸(gallic acid)和d2儿茶素(d2cate2 chin)则是这两类鞣质的单体。 1.5 大黄种类繁多 杨秀伟等[7]从秦岭大黄Rheum qinlin2 gense Y.K.Y ang,D.K.Zhang et J K Wu根茎的乙醇溶性部分分离出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e,Ⅱ)、芦荟大黄素(aloe2emodin,Ⅲ)、大黄素(emodin,Ⅳ)、大黄酚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 2002;11(10):17 17 张 伦.罕见药治疗药物的开发大有潜力.中国药业,2002;11 (8):18~9 18 倪荷芳,钱 丽,徐国琪et al.中药新药开发利用的研究途径与发展方向.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1):52~3 19 左言实.新世纪开发中医新药研究展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6):331~5 20 冯正中,李 莉.“疑罕误”三大类病症研究的思考与启示.医学与哲学,1999;20(11):31~3 21 参考消息“科学技术”版(第七版),2002;12:10 22 郑友顺主编.中药研究与应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9:6 23 岳凤先,汪 芳.西药中药化———新药研制的重要领域.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新思路,1999;1(4):24~8 24 Carson RR.The Orphan Drug Act:provisions and success.Durg Inf J,2000;34(3):829~36 25 Scott DL,Mbbs SA,Etsuko Usui.Orphan drug programs/polices in Australia,Japan,and Canada.Drug Inf J,2001;35(1):1~16 26 Famsworth NR,Morris RW,A m J Pharm,1976;148:46~52 27 K inghorm AD,Balandrin MF,eds;ACS Symposium Series53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Washington,DC,1993:48~55 28 Cane DE,Walsh CT,Khosla C.Harnessing the biosynhthetic code: combination,permutations,and mutations,Science,1998;282:63~8 29 Shen YM,Y oon P,Yu TW et al.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mini2 mal whit polyketide synthase generates a library of aromatic polyke2 tides of diverse sizes and shapes,Proc N atl Acad Sci USA,1999; 96:3622~7 30 Borchardt J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0516723.html,binatorial biosynthesis panning for pharmaceutical gold.Modern Drug Discovery,1999;2(4):22~9 31 Finkel E,Potential Target Found for Antimetastasis Drug.Science, 1999;285:33~4 32 钱 炯.中药对非典既能防又能治.服务导报,2003;4(25):第3版 ? 8 1 3 ?安 徽 医 药 A nhui Medical and Pharm aceutical Journal 2003Aug;7(4)

方剂功效主治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葛解肌汤(程*《医学心悟》)】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里热亦盛证。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证。 【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麻子仁丸(脾约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热肠燥,脾约便秘证。 【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新加黄龙汤】泄热通便,滋阴益气。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舟车丸】行气逐水。水肿,水胀。 【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热结阴亏便秘证。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弱血虚脾弱证。 【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