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doc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

鲍姆嘉登被誉为“美学之父”,用“埃斯特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其实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不仅与哲学认识论密切相关,而且也和诸多其他人文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苏格拉底,伯拉图,孔子等人都强调了美与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的观点,孔子也提出了“里仁为美”的重要观点。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美的。

)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研究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

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因为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所以美学与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蜂鸟会把自己的巢装饰得十分鲜艳,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具美的羽毛,都是出于本能的需要,而不是有审美能力。

动物界是没有审美现象的。

(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连,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以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原始人类之所以不能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是由于人类的主体力量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驾驭自然。

所以,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上,山川河流出现于绘画中的时间在周秦以后。

在魏晋时代,画家们开始创作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山水画。

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莫克利特说“只有天赋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并强调“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柏拉图也认为“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

美学原理PPP文档(最全版)

美学原理PPP文档(最全版)

▪ 心理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自近代以来,心 理学的日益发达基础之上的。他强调把审美作为 心理过程来观察和分析,把研究的重心从传统的 审美本质,转到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审美经验 上。心理学本身就有不少流派,美学研究大致可 以分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方法、格式塔心理美学 方法、实验心理学美学方法等。当然,我们要注 意,审美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单纯的心理过程和 现象,它还是一种精神现象。
方法,可以细化为两个原则:理论与实践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和外壁均绘有鱼纹。 3、 上对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不同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分歧?
相统一、 与逻辑相统一。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 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 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 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 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 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 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 但是,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 六、几种具体的美学研究方法
1、西方现代主要的美学流派。 其中,前两本分别研究人的认知与伦理,第三本则致力于探讨审美问题,区分了“趣味判断”与“目的判断”的不同,进一步加强了 美学对象的独立性,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建设。 3、 上对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不同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分歧?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
六、几种具体的美学研究方法
▪ 其三,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 审美关系。这个主张强调美既不在客观事 物,也不在人的主体方面,而在人与现实 之间的审美关系上。
▪ 其四,主张美学是研究表现活动来自科学。 这一主张的代表人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他认为,美就是直觉,就是表现。因此, 美学就是对表现(表象、幻想、直觉)的 研究。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什么是美学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

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

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

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

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

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

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

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

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

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

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

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五、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

(叶朗:《美学原理》)教材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页9)。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教材观点:1 时代的需要;2 创造艺术、发展文艺的需要;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我的看法: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3
[Codeless-Space Studio]
流行乐风导向,让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享受。
无码空间工作室
审美现象不仅来自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更加普遍必然地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邓丽君正是利 用音乐灵魂的美去感染人、打动人,利用歌迷们对自己歌声的特殊审美来吸引广大听众。在《我不再迷 惘》 、 《想你想断肠》 等一系列缠绵悱恻的思念恋人的歌曲中, 邓丽君反复运用歌词和曲调所营造的意境, 再加上自己对歌曲独特的理解,抒发出思妇们的愁绪和忧伤。邓丽君的歌曲完全符合审美关系的特点: 1.是感性关系;2.是人与对象之间形成的一种自由关系,没有将自己的审美强加于观众;3.是自己与对 象之间的情感关系。在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歌曲环境下,邓丽君音乐的灵魂更加散发出光芒。这些歌曲有 一种意境感,她将歌曲通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情感传达到听众心里,引起共鸣,让人久久回味。 她把人们想表达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歌声,将大众心理投射到音乐上来,并加以音乐的修饰,反映人们的 心灵独白,从而给大众以美的享受。邓丽君是美的化身,她婉约青春的外貌、缭绕甜美的歌声与飘逸的 形象结合起来,成为华人文化圈中的雅典娜。她总是在用自己歌声里最美的东西去融进听者的内心。 3.舞蹈: 《大梦敦煌》 (1)有意味的形式:形神兼备的敦煌舞姿美 “在一件具体艺术作品中,是由美的形式直接引起欣赏者的美感” ,形式美具有独立性,且具有单 独的审美价值。敦煌舞的形式美在于它符合审美规律的基础上舞姿、形态、线条、服装等表现出来能够 让人产生美感的审美特性。之所以说敦煌舞剧系列是有意味的形式,就集中体现在它形神兼备的舞姿之 上。敦煌舞之美在于形式之美,但美不仅是形式,更是神韵、意味。敦煌舞剧以情造舞、以剧带舞“表 现语言文字或其它艺术手段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世界,像丰富细腻的感情、深层的精神思想和鲜明的 性格特征” 。 《大梦敦煌》月牙第一次见到莫高用鞭抽并令他交出画稿但又同情给他水袋的那几个“抽、 挑、指、夺、抛”的连续动作,将月牙将军之女的高傲霸气同时又善良的双重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真 可谓舞姿之美不著一字、一言而尽得风流。在继承敦煌舞的基础上融入双人舞、现代舞、西方舞蹈,更 是兼收并蓄、精美绝伦,莫高与月牙扮演者共同演绎的三段双人舞更是舞剧舞蹈的佳作。在第二幕中, 莫高敞开胸怀,具有一个舞者的健美,而月牙也不失其柔美,月牙和莫高在山窟自由的舞动,月牙的肌 体动作就有如嫩柳随风飘动,优美的双人舞姿中包裹着二人内心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优美而有意味的舞 蹈将舞姿形式与传神的情感配合的相得益彰。除此之外还有舞台上方挥洒长绸飘飞天形象,自由自在、 浪漫飘逸,使观众通身愉悦,尽情徜徉在真挚的佛教情绪。由此看出,敦煌舞蹈的形式美是观念的程式、 超绝的技巧、惟肖的模态中显现的独特形式美风格,同时形神兼备的审美形式激起人们在纯形式背后隐 藏的审美情感,继而是饱含意味,富有深刻内涵的形式美。从叙事和审美情感来说,敦煌舞剧是有意味 的情感形式。舞蹈编创者复活敦煌壁画舞姿,以唐代舞蹈为典范,吸收异域舞蹈创造出的敦煌舞,堪称 “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融合西方及现代舞蹈词汇,更加注重舞蹈所传达的 神韵及思想内涵,感性形式融入的是理性的内涵,形神兼备的有意味的情感形式成就敦煌舞剧舞姿之绝 美。 (2)与乐共舞:舞剧音乐的节奏韵律美 《大梦敦煌》第一幕琴弦乍响,接着舒缓的音乐汩汩流出,莫高在洞窟中心驰神往,遐想作画;第 二幕处在艺术爱情之中的莫高,不知大兵压境,与月牙生死离别,轰鸣的号角与叮叮咚咚的古筝相互切 换,柔情与杀戮衔接,给人陷入绝境之感。最令人称奇的是静场手法的运用,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 不通声暂歇”之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带给观众非同一般的震撼效果。如此等等,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二、康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探讨 1.康德认为审美是主观的,是一种趣味判断或 鉴赏判断。趣味判断以情感为内容,它不同 于单纯的快感,也不同于逻辑判断。 2.康德认为,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 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在趣味判断中所呈现 的事物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 即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引起它们的和谐的自 由的运动。
.ppt
华多的《舟发西苔岛》描绘一群情侣依依惜别地离开神 话中的爱情之岛,树立了纤弱苗条的女性典型形象。
第四节
马克思对美的看法
一、美的规律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 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 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 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 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 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一)人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
四、博克(1727—1797;英) 1.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 “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 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2.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第 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 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 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 融成一片;
第五,身材较弱…… ;第六, 颜 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如果有 刺眼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 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这些就 是美所依存的性质”
第一章 西方美学史上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一节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
一、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探讨 1.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美本 身)。 2.对柏拉图美的理式的批判认识 (1)对艺术情感性的压制 (2)终极追问的困境
3.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研究的两 点价值 a.区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 是美”这两个概念 b.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
结论: 美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由审美主体 来决定。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方美学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标志(彬哥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而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一、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二、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一、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二、个性特征与社会文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心境。

先天因素-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心理因素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用,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一。

6. 审美的心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方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心理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心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为自己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支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doc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doc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艺术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简答论述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或为什么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审美关系为核心)答: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 1)主要有两大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

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

(2)对于一个客观对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的态度对待它,这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关系。

( 3)由于人与客观现实发生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美学应当对它进行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作为其出发点。

( 4)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会使得美学的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什么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 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 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 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 4)通过艺术可以直接研究以及人们的舍命没观念及其演变。

2、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反对给美下定义?答:首先,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1)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

(2)现代西主艺术的发展摧毁了传统上关于艺术与艺术品的观念,它从根本上混乱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3) 1986 年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现当代艺术以更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模糊,美学家给“艺术”下定义很困难,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的那种统一的“美”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艺术。

其次,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定义的做法。

3、美和美感的关系?答:( 1)美的本质的界定是: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和美在创造中。

( 2)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 3)美感和美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的存在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完全属于人们内心的精神活动。

4、美和美的东西的关系?答:(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某种美的东西。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美与美的东西之间的这些差异,印证了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5、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时间的产物?答: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具有自然属性,都是在自然的动物性的本能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2)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这种心理地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3)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

正是这种人的本质的力量,构成了人的爱美的天性。

所以说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禀赋,而是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欣赏者如何实现艺术重建?答: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

它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

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所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借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

例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观赏者须借于“文”“辞”符号的诱导才能进入“情”——艺术的意象世界。

可见,艺术中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与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

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艺术创造者不同的是,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导致了一个对符号的解读过程。

接受者解读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来重建意象。

所以,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是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

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节手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术意象的重建。

8、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自然界梅花,它是植物,是非艺术品;国画梅花,它是人工制品,是艺术品)。

(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国画梅花,是画家借梅咏其怀的作品,体现了画家的精神境界,是艺术品)。

(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联系:(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中,那块丑石在自然中默默无闻,甚至是遭人嫌弃的,不论其质地还是其形态,均无美感,但贾平凹却用象征的手法,赋予它新的含义,使这块丑石从浩茫的大自然中突现出来,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展艺术品的领域,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9、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体客体交融、物我两忘得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体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乃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在艺术品中,“有我”和“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第一章1、 1750 年德国理性主哲学家、美学家姆嘉登的《美学》一出版,志着美学作一独立的学科正式出。

姆嘉登被称“美学之父”,它人的心理活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美学》( 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也就是今天人所的美学。

2、最早格拉底提出了“美与善相一”的点;古希腊的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与比例”的美学理;古希腊的柏拉和里士多德徒提出了多美学点,美的本、的本、作、美活的特点等一系列美学都曾行了系的研究。

孔子提出了“里仁美”的重要点。

希腊期-中世 -文复期 -18 世 -20 世,由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向得到一步展,“由下而上”的重科学、主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的“有上而下”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方法。

3、美学学科的性:首先,美学是一人文学科。

哲学研究的是人客世界和主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客世界,研究各种方法;文学研究人的文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象;理学研究人的理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