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词句 ,把握课文内容,品文章情感(微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课题

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课题

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课题词句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是词句的精神实质,思维必须凭借词句来表达和深化。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词句、促进语言发展,词句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词句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

这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品味词句却不是简单地读读句子就能解决的问题,相信大家在教学中也深有体会,怎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词句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是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因为内容为主题服务,词句为内容服务,所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理解句子非常重要。

如《背影》中的三次出现“流泪”,如何理解?如果学生把握不住“父爱”这个主题,就很难理解到“流泪”所表达出来的“辛酸、感激、百感交集”等这样的词语。

二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句子的含义。

思想感情是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把握思想感情,对理解句子尤为重要。

如《老王》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愧怍”如何理解?作者“愧怍”什么呢?学生浅显的回答是“没请老王喝茶”。

如果我们不从作者自身的感情出发,就很难上升到“愧怍”所包含社会对弱者同情、关爱以及尊重等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观念这个深刻的主题。

三是把握修辞手法,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把握修辞手法,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理解句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很多修辞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句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

如《老王》中的“镶嵌”这两个字是拟物、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强调了老王已经病入膏肓的可怕情形,并且为后文作者深深地愧怍之情做了铺垫。

四是品味语言,创设意境。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

而创设意境,会把学生引领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去感悟语言。

「部编版」六上语文《语文园地六》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六上语文《语文园地六》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六上语文《语文园地,六》优质课教案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能交流在古诗词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运用的学习方法。

2.能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3.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4.能积累、背诵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结合学过的古诗词,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能读懂公交车站牌,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4.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难点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策略】1.诗、词、句积累(1)“交流平台”,结合学过的古诗词,总结、积累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日积月累”中所列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的“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重点是背诵、积累。

2.语言运用(1)“词句段运用”共两题:说说段落表达的观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2)第一题:阅读文段,加强“通过抓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单元阅读方法的训练。

(3)第二题:学习查看课文列举的三块公交车站牌,学会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教学准备】1.网上搜索资料,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在古诗词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运用的学习方法。

2.能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背诵第17课的三首古诗。

2.回顾学习古诗词时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1.阅读“交流平台”中3位学习伙伴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2.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课件出示:1.借助注释理解。

2.通过想象去体会。

3.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可以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3.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古诗,说说你对这些方法的认识。

预设:(1)《浪淘沙》中“浪淘风簸”的“簸”可以通过注释知道是“颠簸”的意思。

(2)读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时,通过想象,我的眼前浮现出黄河奔腾咆哮的画面,我感受到了黄河的气势,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读写策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完整版课件

【读写策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完整版课件
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比较分析作者在文章语句中对关键词的 选择。如:文章中的“探”换成“冒”“钻”好 不好?两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探”字表现了作者 对春笋的喜受和对乡下人家的赞美。抓住关键词 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和 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成情;与此同时,抓住 关键词句还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先找到句子所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如 比喻、拟人、对比等,然后结合句字的语境,想 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青、红的瓜,碧 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坚着两根大旗杆, 可爱多了。”这一句运用了对比,在对比中可以 看出乡下人家房前装饰的独特。
阅读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找出词语 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如 《乡下人家》的关键词是“独特”“迷人”,文 中“别有风趣”的装饰、雨后“探”出头来的嫩 笋、“天高地阔”吃晚饭等关键词,都让人感受 到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2020年20期┆193随笔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潘思贝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当中的一个关键模块,具有综合性。

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对于语言文字的综合理解能力。

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形成这种认知的原因在于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通过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词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关键词句;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提出疑问,能够根据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理解词句和语段的意思,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其在情感和思想表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把握课文的大意。

因此,以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为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其能够准确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为开展有效阅读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借助微课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形成基本认知。

在预习环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课文中存在的生字词。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归纳下来,将其读音与意思的讲解录制成微课的形式,融入图片、简单的文字和动画效果,供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观看。

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预习环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另外,在微课中,教师也可以布置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自主利用工具书或者信息化软件查找一些字词的意思,并将其标注在课文当中。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机抽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引导学生课堂自读对词句形成初步感知在课堂中,进入到学生自读环节,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将课文当中自己没有完全理解的词句划出来,对于自己感受较为深刻的语句,在旁边写几句自己的理解,或者针对于课文中的某些语句提出相应的问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古人云:学起XXX。

可见,理解课文的关键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思维呢?做法是: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

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

什么是关键词语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

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关于词语,应该是一个难点。

首先一篇文章的中央找不到,就无法体会到哪些词语是关键的,重点的。

其次,为突出中央,有时不只一个重点词语,需要几个重点词语的运用才能突出中央。

因此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相当难的。

我认为关键是能使学生经由过程某个词语能够阐发出词语在语句语境中的作用,这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初期能够帮助学生寻找重点词语,使学生初步感触感染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何去发觉或寻找到重点词语。

中期勉励学生本人找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重点词语,教师加以点评,哪些是重点词语,哪些不是,为何是,为何不是。

后期着重在培养学生根据重点词语来揣摩语句或段落的中央思想,领悟文章表达的内容。

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应该是找出重点词理解文章的基础,就像分析物体的不同一样,先宏观再微观。

找出重点段后再去找重点词,分析重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

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穷人》说课稿1一、说教材:《穷人》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__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__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教学__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__的表达方法。

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在教法上,__教学主要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构建一个学习平《穷人》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早上(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穷人》,课题分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将根据第二课时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穷人》是六年级S版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

__写的是家境贫寒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家的窘困,毅然收养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__所在的第四单元“情暖人间”的__都是美好真情的赞歌,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感受朋友、亲人、邻里的真情。

__是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关于朋友真情之后,学生进一步感受邻里的真情,(这些话可否不说呀?我怕时间不够。

或者再简缩一点。

呵呵)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人间真情的'好材料,更是他们得到人文启迪的好题材。

(小学语文课本的单元不像中学的,他不是文体的归类,而是从写作内容上归类。

第四单元为“情暖人间”,其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船长》。

沪教版语文《共同的秘密》教案设计

沪教版语文《共同的秘密》教案设计

沪教版语文《共同的秘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学会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与人为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秘密。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共同的秘密》。

2.课文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文理解学生分享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课文主题。

4.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6.课文拓展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事例。

7.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氛围。

3.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仍需加强巩固。

4.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2.课后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文内容。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特别打动你们?能分享一下吗?”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整体感知:
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五、回顾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检测反馈:
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练习册习题
提问翻译的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
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学生出缺
席情况
班级人数
缺席姓名
程序与内容
师生活动
个性修改
计划时间
一、导入:
复习引入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明确:(1)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
明确教学目标
一生范读课文,生配乐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及词句停顿。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列出不懂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品文章情感(微课程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水平,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对于课文内容来说,作者总是呕心沥血地搜求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闪烁着作者智慧的“闪光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当让学生谈体会感受时,学生总是谈得很空洞,理解感悟很肤浅,抓不住中心,谈不到关键,老师也是束手无策,要么搁置这个问题,要么就直接填鸭式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独特感受。

如何行之有效让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一)抓关键词,感知语言的准确性。

为体现中心服务,要么就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

如西师版四上语文书中《向大树道歉》第5段中:说完,上前几步,把树抱得紧紧的,并将脸颊贴在树上。

这句话中“帖”用得非常的准确,他为何没有用“挨”、“靠”等,因为“贴”表现出了人与树之间的亲密感,也能更加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丹尼尔认罪的诚恳。

(二)抓关键词句,感悟情感。

绝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环节,但往往是生找到哪些词句就谈到哪些,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完了再带上体会、品读词句无层次感。

其实,主要原因是老师缺少层层引导,学生的“有感情”全是停留在词语表面,并不是透过词语内涵真正与文本实行对话,与作者实行心灵的沟通。

,所谓情动而辞发,只有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激荡情感,才不会让我们感觉学生的读不到位,情感体验浮于表面。

所以,老师在让学生“披文入境”感受文本内涵的同时,应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实行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那只松鼠》第4段: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1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读。

2
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3是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再读句子,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是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理解再读句子,此时学生就不会把语气越读越高了,而是最后一句语速变慢,语调略低。

(三)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读书要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要知其“弦外音、味中味”,要读得入情入境。

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体会文章的中心。

关键词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往往字字传神,而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

教学时思想感情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能够独立使用活跃的最小言语单位。

有的字词还起到了表现人物品质,概括文章中心的作用,是传神点睛之笔。

为让学生感悟文中情,教师要善于点拨,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惑时。

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抓住一些揭示文章内在联系的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髓,掌握语言的表现技巧和积累好词佳句。

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时,通过读、勾、交流课文中聂荣臻亲自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动作的词句来理解感受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聂帅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也表现了聂帅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四)抓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协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南海上的明珠》,让学生抓住课文2、3、4自然段的中心句,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整篇课文的内容。

(五)抓关键句,深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寻找感悟语言文字的切入点。

找准了这个切入点,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金钥匙。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能够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水平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而课文的关键句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切入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

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夹竹桃》一课中,我让学生先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从最后一段入手,把握理解整篇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夹竹桃颜色的婉美,花的韧性,花影迷离能引起作者的想象。

从最后一句话“我爱上了夹竹桃”也让学生知道作者喜爱夹竹桃。

并且也让学生知道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的作用,写出自己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在教学时,我们一线教师要真正做到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实行思维训练。

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注重读悟结合,增强理解关键词句,深入文章内涵,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