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古诗欣赏《一去二三里》

合集下载

【大班语言教案】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

【大班语言教案】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

【大班语言教案】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教学目标一、欣赏并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描写的美好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中的观赏、自学朗读古诗《一回去二三里》就是重点,认知、体会古诗《一回去二三里》诗中的意境就是难点。

教学准备一、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

二、录音磁带配乐古诗《一回去二三里》。

三、视频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一、谈话1.教师:小朋友,你们可以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吧。

从一数至十看看谁数从权。

教师:真厉害!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一首诗里,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听到古诗《一回去二三里》1.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2.探讨。

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你把听到的说出来。

二、观赏古诗《一回去二三里》1.图文结合,理解古诗描写的美好意境。

播出电视图片,教师为幼儿传授古诗《一回去二三里》的意思,协助幼儿自学古诗。

"一回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说诗人从别处走过,跑了较远大概就是二三里路,"烟村四五家",看到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四五户人家,"门前六七一棵"就是这些人家的门前短着一些树木,"八九十枝花"说道的就是路边、房前屋后都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2.结合课本图片,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幼儿翻看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教师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两个数字小兄弟,从家里出回去山上放羊(或者就是骑着牛回去游玩),跑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子,村里住着四五户人家,正碰上洗衣服时间,可以看到袅袅炊烟,家家门前都存有六七棵树,村子里还响起了鸡、鸭、牛、羊、狗的鸣叫和小朋友们的喧哗声,走进一看看,房前屋后除了路边盛开了各种美丽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眼前的一切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幼儿园大班必会古诗带拼音带注释带作者

幼儿园大班必会古诗带拼音带注释带作者

幼儿园大班必会古诗带拼音带注释带作者山sh ān 村c ūn (宋s òn ɡ)邵sh ào 雍y ōn ɡ 一y ī去q ù二èr 三s ān 里l ǐ, 烟y ān 村c ūn 四s ì五w ǔ家ji ā。

亭t ín ɡ台t ái 六li ù七q ī座zu ò, 八b ā九ji ǔ十sh í枝zh ī花hu ā。

释文: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画hu à (唐t án ɡ)王w án ɡ维w éi 远yu ǎn 看k àn 山sh ān 有y ǒu 色s è, 近j ìn 听t īn ɡ水shu ǐ无w ú声sh ēn ɡ。

春ch ūn 去q ù花hu ā还h ái 在z ài , 人r én 来l ái 鸟ni ǎo 不b ù惊j īn ɡ。

释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咏y ǒn ɡ鹅é (唐t án ɡ)骆lu ò宾b īn 王w án ɡ 鹅é,鹅é,鹅é, 曲q ū项xi àn ɡ向xi àn ɡ天ti ān 歌ɡē。

白b ái 毛m áo 浮f ú绿l ǜ水shu ǐ,红h ón ɡ掌zh ǎn ɡ拨b ō清q īn ɡ波b ō。

释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静j ìn ɡ夜y è思s ī(唐t án ɡ)李l ǐ白b ái床chu án ɡ前qi án 明m ín ɡ月yu è光ɡu ān ɡ,疑y í是sh ì地d ì上sh àn ɡ霜shu ān ɡ。

大班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

大班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

大班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的教案设计篇一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认识1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知道表示数的多少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写,也可以用汉字写,以及各自使用的不同场合。

知道写字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

课文的插图生活中各种数字。

2课时第一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

[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三、学习古诗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三)配乐诵读全诗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大班语言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

大班语言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

大班语言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

2.能够听懂老师介绍作词者、出处、流传等相关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诗歌中出现的景象,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前置知识】1.掌握基础的汉字、词语和常用成语。

2.了解基础的汉字拼音和笔画表。

3.了解简单的诗词知识并能背诵简单的国内古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古诗《一去二三里》背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重点讲解1. 介绍古诗的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施耐庵,介绍他的其他作品及生平。

2. 介绍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出处,说明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古诗中出现的景象,例如:一去二三里,描绘了一个人从家中走出来,经过了几家烟村,看到了几座亭台,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花。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

4. 通过对古诗表面景象的描述,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在含义,例如:古诗中的“一去二三里”是对人生历程的简练概括,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要走得更远,要看到更多的世界;古诗中的“烟村四五家”则是以极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告诉我们在外面漂泊的时候仍然想念着故乡。

三、教案设计1.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和图像更好地体验古诗的美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借鉴艺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读古诗中出现的景象,例如: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和图片,激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联想,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

3.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听力练习和默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堂反馈】1.编写有关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和指导。

2.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和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一步培养其审美和文化素养,同时通过总结与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延展】1. 带领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深入研究《一去二三里》中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幼儿大班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

幼儿大班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

幼儿大班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大班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

2. 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3. 能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准备:1. 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课件或卡片。

2. 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道具。

3. 彩色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4. 制作手工所需的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如公园、图书馆等,并与古诗《一去二三里》的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导入古诗(10分钟):a. 展示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课件或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古诗的字词和图画。

b. 教师朗读古诗,鼓励幼儿跟读,并进行整体理解。

3. 深入理解(15分钟):a. 引导幼儿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询问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b. 展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道具,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

c. 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表达对古诗的感受。

4. 绘画创作(20分钟):a. 提供彩色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绘制与古诗内容相关的画面。

b.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绘制的画面,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5. 制作手工(15分钟):a. 提供制作手工所需的材料,如纸、剪刀、胶水等。

b. 引导幼儿根据古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制作与古诗相关的手工作品。

c. 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想法。

6. 总结回顾(5分钟):a.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并进行简单的分享。

b.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强调古诗的美和幼儿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2. 可以组织幼儿参观与古诗相关的地方,如园林、自然风景等,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表达。

大班语言教案《一去二三里》含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教案《一去二三里》含教学反思

(封面)大班语言教案《一去二三里》含教学反思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4、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5、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1、一到十的汉字卡片。

2、《一去二三里》ppt课件。

3、古诗联唱伴奏音乐。

4、积木两块。

【活动过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师出示一到十的汉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师:你们认识这些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古时候啊有一个诗人很伟大,他把这十个数字啊写到了一首古诗中,老师把这首古诗读给你们听,请你们找一找这十个数藏到了哪里。

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做《一去二三里》。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师:你听到诗歌中都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又叫什么诗?(强调这样的诗又叫数字诗)师:老师再来读一遍这首古诗,请你找一找,除了有数字,你还听到诗歌中说了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我们一起来看图说一说吧!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有房子。

哦,这些房子里可能都住着人家呢,这儿有四五家人家,仔细看这些房子上还有什么啊?对,是烟囱,做饭了,烟囱里就会飘出白烟。

想一想,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啊?不记得没关系,老师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请你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这些有烟囱的小房子,(烟村四五家)这些房子错落有致,可真漂亮!这幅图上还有什么啊?远处好像也有房子呢!这些房子它的屋顶是尖尖的呢,这样的房子叫亭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呢?(亭台——六七——座)对啊,亭子我们说是一座一座的。

这些亭子可真古朴美丽!对啊,这边还有大树呢,这些大树枝繁叶茂。

大树底下遍地盛开着美丽的花朵。

一去二三里课件ppt

一去二三里课件ppt

01
课文默写
学生需要将课文默写一遍,以检查对课文的熟悉 程度。
02
翻译练习
学生需要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中文到英文的互译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词汇与语法练习
词汇填空
给出一些词汇,让学生根据上下 文填空。
语法改错
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找出语法 错误并改正。
阅读理解与诗歌创作
阅读理解
提供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 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的诗歌。
《唐诗三百首》
唐诗的代表作品,收录了 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是 学习唐诗的必读之书。
《宋词三百首》
宋词的代表作品,收录了 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是 学习宋词的必读之书。
05
练习与巩固
课文默写与翻译
和赞美。
汉字书写技巧与规范
01
02
03
笔画顺序
正确的笔画顺序是书写汉 字的基础,遵循笔画顺序 能够使字形更加美观和规 范。
笔划力度
掌握笔划力度是书写汉字 的重要技巧,不同的笔画 需要不同的力度,以表现 出汉字的韵味和美感。
结构布局
汉字的结构布局是书写美 观的关键,合理安排笔画 的位置和间距,能够使字 形更加匀称和协调。
04
扩展学习
其他数字诗歌欣赏
《一望二三里》
01
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以数字一至三贯穿全篇,表达了诗人对
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黄时杏子肥》
02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通过数字的运用,描绘了田园生活的
美好和宁静。
《九歌·云中君》

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教案新部编本 一去二三里

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教案新部编本 一去二三里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教学目标一、欣赏并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描写的美好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中的欣赏、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是重点,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诗中的意境是难点。

教学准备一、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

二、录音磁带配乐古诗《一去二三里》。

三、视频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一、谈话1. 教师:小朋友,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吧。

从一数到十看谁数得准。

教师:真厉害!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一首诗里,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听古诗《一去二三里》1. 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2. 讨论。

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你把听到的说出来。

二、欣赏古诗《一去二三里》1. 图文结合,理解古诗描写的美好意境。

播放电视图片,教师为幼儿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帮助幼儿学习古诗。

"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说诗人从别处走来,走了很远大概是二三里路,"烟村四五家",看见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四五户人家,"门前六七树"就是这些人家的门前长着一些树木,"八九十枝花"说的是路边、房前屋后都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2. 结合课本图片,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幼儿翻看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教师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两个数字小兄弟,从家里出来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骑着牛去游玩),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见一个美丽的小村子,村里住着四五户人家,正遇上做饭时间,可以看见袅袅炊烟,家家门前都有六七棵树,村子里还传来了鸡、鸭、牛、羊、狗的叫声和小朋友们的嬉笑声,走近一看,房前屋后还有路边开满了各种美丽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古诗欣赏《一去二三里》
活动时间:
活动目标:
1. 结合数字“1”到“10”来认识汉字“一”到“十”,体验识字活动带来的乐趣。

2. 乐于参加古诗朗诵活动,能大胆地朗诵。

活动准备:
1.大幅的图片:数字“1”到“10”;汉字“一”到“十”(一一对应);古诗图夹文(在相应的汉字后面画上数字;在“烟村”、“亭台”、“花”后面配上画)。

2.与幼儿人数相同的纸、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数字变变变
1)小朋友你们会数数吗?那从1开始数到10吧。

2)数字朋友听见小朋友叫它们,就排着整齐的队伍来了。

瞧!你认识它们吗?谁没来?
3)数字朋友1说:我还会变呢!有时候变成另外一个模样,你们一定不认识我们了。

变变变!
4)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再来认识一下其他数字朋友的另一个模样呢?你想认识谁?请幼儿说说,现在数字朋友的样子像什么?变变变,你猜对了吗?
玩游戏:猜数字打乱顺序,让孩子说。

小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些数字宝宝的新模样我们叫它们汉字,也叫方块字,在说儿歌、讲故事念古诗的时候就用汉字模样的数字宝宝来表示。

二出示有关诗文内容的视频,感受视频中的意境美。

1)你们看到了什么?(小路、烟村、亭台、花树)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2)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有什么感觉?
三引出古诗《一去二三里》。

1)一个古代的大诗人邵雍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写了一首诗(教师一边朗诵,一边插入汉字一至十)你们愿意跟着读一下吗?
2)好听吗?你听到古诗里面都有些什么?(数字宝宝和亭子。


3)数字朋友藏在哪里呢?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孩子们)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有五个字组成的,我们叫它五言诗。

4)你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吗?
到底讲的什么呢?(看图片)
诗人邵雍他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看到那些炊烟袅袅的人家,风雅别致的亭台,还有开满鲜花的树,心情非常的愉快,感觉这里太美了,就像一个大花园,都不愿离开啦!
5)诗人还给这首诗取了一个名字《一去二三里》
你们愿意一起学着诗人读一下吗?
用各种形式朗诵古诗(分集体、分组、男女、对念、个别朗诵)。

6.看视频
五、结合古诗,画出内容,感受意境。

1)这么美的景色,你们能把它变成一幅画吗?那就让我们动手画一画吧。

2)幼儿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绘画,教师适当指导。

3)拿着自己的作品把故事念给爸爸妈妈听。

结束活动!
准备工作:把数字宝宝贴在背后,用钉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