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二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二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二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2017年2月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落实《大安市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自学为主的高效课堂,进一步升华教学改革,实现我校教育教学优质化。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如下三年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没有权利一言堂,要真正理解学习的科学过程,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2、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基础有差异,能力有强弱,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掘潜能,因人施教,启迪学生的智慧。由抱怨学生到喜爱学生,由成才培育到成人教育,由灌入式教学到超市提供,让每个学

生按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

3、认真研究学习过程。重点明确学习的三个环节,引导自学、问题探究、训练检测。做到自学到位,探究适度,检测及时。教师设计在先,导演在后;组织在先,调控在后。学生自学有效,探究展示,个性反馈,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

4、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要改变原有的备课、讲课、复习、提问、批改作业、课后辅导、课堂用语、授课方式等习惯,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听课、回答、练习、作业、听课方式等习惯,按照科学的教育理论,培养新的教学习惯。

三、总体目标

开展有效地课堂教学研究,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品质。

具体目标:

1、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从落后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掌握并落实更加适应我市、我校教学实际的教学理念。

2、实现课堂教学功能的转变。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个性、自主的发展。

3、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体。

4、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5、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教学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和任务。

6、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逐步建构起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我校特点、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讲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

四、实施策略

㈠优化课前教学设计

1、改革备课方式。改革教师自研自备的方式,推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先自备课-集体研讨-二次备课-上课运用-教后反思—纠偏改进”的集体备课模式。实行“每节周一研讨,每周一反思”的教研制度,加强课前预设研讨与课后实践反思的交流。

2、优化设计策略。教案要突出体现学习活动,其设计策略包括:

①任务驱动。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习活动。②问题驱动。把学习容转化为学习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③反思驱动。把拓展延伸的容转化为反思性问题,通过反思促进学生全面、深层地理解知识。④应用驱动。把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性训练,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理解知识。

3.加强备课管理。学校每个领导要领导和联系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要与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要加强过程管理,在形式上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定教学预案);在容上要做到“确”(即明确目标、明确容、明确方法);

在效果上要做到“三落实”(即落实检测题、落实“二次备课”、落实纠偏与改进)。

4、语文强化预习环节,努力形成电子文稿,形成实用有效地预习纲要,进一步探讨与课课卡的结合,更好地发挥课课卡的功效;数学强化分层作业环节,努力形成电子文稿,形成作业特色。便于教师间的资源共享。

㈡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1、改革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秧田式”教学,倡导“合作式”分组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异质分组,每班分成6-8个学习小组,每组4-6个学生。

2、改革课堂授课形式。思考由“教”逐步转入“学”的过程。

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讲练结合”模式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逐步进行创新,探索新的适合校情班情的更加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要考虑两个前提性因素。一是课程因素:小学各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模式与结构创新要兼顾到各门课程的特点。二是课型因素:首先,课型创新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任务之一。其次,课堂教学模式与结构创新要兼顾不同课型的特质。

1、探索“自学—引导”式教学模式。按照先学后教策略,通过设置自学任务,让学生自学感知教材,梳理问题,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或教师进行引导、拓展讲解,逐步形成以自学为

主、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探索“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按照问题教学策略,把学习容转化为系列性学习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使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3、探索“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按照活动教学策略,把学习容设计成实践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知识的研究历程,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感受知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的教学方式。

4、探索“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按照情景教学策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围绕教材的核心知识,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设计贴近现实社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情景,使情景活动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知识和感受研究方法的过程,逐步形成在情景中活动、在情景中体验的教学方式。

㈣优化课堂教学要素

1、优化教学目标。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充分体现“一个目标一个活动,一个活动一个检测”的实施策略,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具体的活动与检测办法,减少活动与检测的盲目性。

2、优化教学氛围。要积极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努力形成平等、互助互学、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启发,在相互评价中增进理解。

3、优化教学程序。要努力优化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自主学习。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认识。二是交流展示。要通过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交流认识、相互质疑,在相互启发中形成学习共识。三是拓展总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状况,适当进行拓展或梳理,挖掘知识的涵及外延,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四是应用训练(含数学中分层作业)。教师要及时设置相应的应用性训练,促进学生及时应用、及时巩固。

4、优化教学组织。要强化时间和效率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学习方向和学习进程,减少不必要的探究或交流。

5、优化教学诊断。要强化达标意识,采取“多循环、勤反馈”的方式,及时设置诊断性训练,及时矫正学习偏差,促进学生及时巩固。

6、优化教学媒体。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精选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研究呈现时机和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五、“自主学习、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探索实验“自主学习、讲练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我们初步定位为四个阶段:“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精讲点拨——巩固训练”。这种新模式可定位具体六个教学环节:(1)引入新课,目标定向;(2)自主学习,组织交流;(3)检测自学效果;

(4)教师精讲点拨(5)课堂巩固训练;(6)教学小结提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