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

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

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

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

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

——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备考导航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能力目标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科举制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中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1.【答案】A【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

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答案】C【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

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

答案选C项。

3.【答案】A【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A。

4.【答案】D【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

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5.【答案】B【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6.【答案】C【点拨】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析选C 材料的意思是郑庄公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打伤周天子,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表明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正确。

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解析选B 西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据姓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姓代表共同的血缘关系,氏区别血缘亲疏,而共同血缘及血缘亲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姓氏的来源及作用,与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无关,故C、D两项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所谓“天”就是天理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

4.2019·扬州质检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轮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解析选B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2020高三历史易错知识强化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高三历史易错知识强化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高三历史易错知识强化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1.(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2.(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3.(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4.(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5.(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6.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

这反映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答案】D7.《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

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A.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C.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答案】D8.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A[根据材料“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可知周人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变革,如分封制、宗法制、周礼等,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故A项正确;根据“……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可知B项错误;商周时期都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仍是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 2.(2017·黄山质检)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C[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故B项错误;从题干给材料看,只是体现了所涉及的人物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借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故C项正确;题干中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 3.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C.分封制受到冲击C[“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削弱的开始,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问题,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战的义务,而材料中说“勤王不成”,故C项正确;宗法制也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高考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政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2.唐、宋两代都曾规定: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重树儒学地位B.抑制商业发展C.缓和社会矛盾D.保护宗族制度3.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4.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5.“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6.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7.《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据此可知宣慰司()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8.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表明()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9.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

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0.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

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

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 ) A.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11.“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12.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家国一体有利于维系统治B.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C.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D.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1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4.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 )A.内阁B.军机处C.礼部D.尚书省15.“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16.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A.宗法制B.科举制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郡县制17.顾炎武论及某一制度时,认为其最大的弊端是“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

该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18.《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之。

”这段材料反映了()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春秋时期的分封制C.战国时期的分封制D.西周末年的分封制19.《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20.《吕氏春秋》中有“楚人”的称呼,而《史记》中则多见“阳城人”“陇西人”等称呼,造成《史记》这一变化的制度性因素是()A.宗法制B.郡县制C.皇帝制D.分封制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及述职。

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2)联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4)结合四则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22.清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要增长智慧,提高修养,认识社会,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请回答以下问题:(1)2015年6月25日,《西安晚报》报道,陕西省高考文科状元是来自西工大附中、考取658分的孙轶群;理科状元是来自铁一中、考取729分的霍柳蓉。

材料中“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什么选官制度?截止至1905年被废除,这种制度共使用了1 300多年,它同时受到统治者和百姓欢迎的原因是什么?(2)2012年12月18日,人民网报道,中共中央决定:胡春华同志兼任广东省委书记。

这种地方领导人由中央任命的做法早在秦朝已经相当成熟了。

请问:①它来源于秦朝的什么制度?②为加强中央集权,汉、宋两代分别采取过什么措施,并简要评价其影响。

③你认为,在一个民富国强的现代国家,其中央与地方关系应该具备什么特征?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了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一场宫廷辩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了解了这场辩论的经过,请你想一想:(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子语类》请回答:(1)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教训是什么?(2)北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藩镇割据、君弱臣强的局面的?(3)你如何评价这些措施?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下面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材料二下图是大宗、小宗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列举出几个这样的封国。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3)你认为后世统治者能否仿效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治国?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宗,尊祖庙也”体现的是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亲情关系,而不是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地域联系。

2.【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不难得知,秦始皇一方面是在强调自己的世系,另一方面又在彰显其开创性,这都是在强化新生秦帝国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

3.【答案】B【解析】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

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