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语言的比较说略

合集下载

如何区分消息、通讯和言论

如何区分消息、通讯和言论

消息、通讯和言论1.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

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

消息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

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其他表达方式用得很少。

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

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彩流光,摇曳多姿。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

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

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

但是,由于消息受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限制,对这些手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尔一用。

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

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

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

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

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朴素踏实。

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

这倒不是说通讯就不追求时效,通讯的写作和发表也是讲究越快越好。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

新闻的语言特点都有什么新闻语言,有着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品质和风格,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

诚然,一个记者,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在语言的运用上难免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本位信息,仍然不能不受词语客观主义的制约,消息报道更是如此。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

毋庸讳言,新闻传播媒介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而表现倾向性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有客观地再现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

因此,新闻语言的主旨功能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实原貌的了解和把握。

新闻语言的客观特色,通常表现在:(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中性词并不直露记者的感情,褒贬词则明显表现爱憎倾向。

新闻的写作,特别是消息写作,一般多用中性词,少用褒贬词,以求客观地叙述事实,并通过事实的报道去影响受众。

请看下面这条消息的语言运用: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摄氏零下7.4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

10日和11日,这里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

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下飞舞,行人纷纷驻足仰望这个瑰丽的奇景。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

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冻死的人。

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

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新闻简介概】新闻概述和评论

【新闻简介概】新闻概述和评论

【新闻简介概】新闻概述和评论下面是分享的新闻概述和评论,供大家参考!新闻概述和评论一、基本含义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机构所发表的各种评论形式的总称。

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新闻事件直接发表意见、阐明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以说理为主的论说文体。

新闻评论是各种新闻宣传工具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舆论最集中的反映。

二、主要特点新闻评论与其它议论文一样,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组成。

它是新闻和议论文的杂交体:既具有新闻的基本特征,又有别于其他的新闻体裁;既具有议论文的某些文体特点,其议论的对象、目的、方式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又有所不同。

具体说来,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是:1、有的放矢,具有显著的新闻性。

既然新闻评论属于一种新闻体裁,因此,它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新闻性。

这种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趁热打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明真理,指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致力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趁热打铁。

其二,必须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释的问题。

讲究“对号入座”、一针见血,切忌隔靴搔痒、无病呻吟。

2、观点鲜明,具有特定的政论性。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两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

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

综合起来,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

舆论应对——面对媒体采访应该怎么讲?

舆论应对——面对媒体采访应该怎么讲?

舆论应对——面对媒体采访应该怎么讲?最近又有两名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信口开河”,造成舆情,被大家戏称为“茅台哥”“退休哥”。

网友们在调侃他们的同时,也真诚发问,基层干部该如何正确地接受媒体采访?我们看到,这次央视的采访视频并不是以往那种隐藏摄像机偷拍,而是摄像机、话筒直接面对被采访人,在一种面对面、略显轻松的氛围里采访的,我在想,也许是采访过程比较久,聊的话题也比较多,加上专业记者的套路,让两位领导“放松了警惕”,开始信口开河。

以前知乎上有人问,陈鲁豫采访嘉宾时为什么表现得像傻子一样,却在媒体界拥有那么高的地位?确实,我们看到她在采访中老是问一些白痴问题,把嘉宾都惹怒了,她是不是很不专业?有个回答说,媒体行业的资深人士,都有一项技能,就是要通过一些方式来挑起嘉宾的发言欲望,故意装傻或者作出错误表达是常见伎俩。

当嘉宾情绪被调动起来(也可能是被激怒),就会控制不住地把内心的观点往外掏。

很多时候酣畅淋漓地讲完,可能才意识到自己讲多了或者讲了一些不该讲的话,而这正是记者想要的“爆点”。

这是记者的基本素养和技能,但是也可能是很多时候我们讨厌记者的原因,因为他们采访后放出来的画面,也许是断章取义的,也许是被恶意放大的,并不能完整地展现采访的全部内容。

当然了,全椒县这个采访,三个领导干部(局长、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的表现确实很差,后续的处理也绝对不会轻,毕竟县委书记都免职了,下面的人不可能只是个免职。

很多人不知道县委书记免职是什么概念,觉得是在保护,其实不是,他的免职意味着调查,如果有违法乱纪问题将会被严肃处理,就是我们常见的“经查,xx还存在其他严重违法违纪犯罪问题”,那就真的要被一撸到底了。

就算他没有问题,接下来几年他可能也只能以“正县级干部”的身份干工作,仕途将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是就到头了,并不像一些网友所说,明年又当县委书记了。

不过因为这几个干部在采访时的表现,确实也能上升到全县干部作风问题,作为县委一把手,难辞其咎。

新闻体裁的种类、特点及其写作要领全

新闻体裁的种类、特点及其写作要领全

新闻体裁的种类、特点及其写作要领一、新闻体裁的总特点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

主要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1、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详细说明如下:消息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

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几种新闻体裁的区别及_其_写_作

几种新闻体裁的区别及_其_写_作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 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 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 面的联系等。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但是 “解释”不是议论,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 之为“事实背景”。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 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 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 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 不同。
四、新闻特写的特点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 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 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 程。 (3)透视全局。
五、报告文学的特点 (1)新闻性,是最基本的特点,其核心是科学的真实准确,而不 能象文学作品那样追求作者心理表现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反 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2)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 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就是说 寓报告于文学, 为了更好地刻划人物形像, 报告文学吸取小 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 细节铺陈等。然而,报告文学仍不是文学作品. (3)时代性。(或政论性)这是报告文学的灵魂,以明显的社会 作用为目的。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应当强烈地体现时代 精神, 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 反映当 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2020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 准确把握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 准确把握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准确把握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特色时,考生要注重“三特点,三深入”。

“三特点”指新闻类文本语言“准确、简明、通俗”的三个特点:1.“准确”。

指新闻语言无论 是对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的介绍,还是情感的抒发、观点的表达等都十分准确。

2.“简明”。

指 新闻客观表述事件的经过和体现的意义,不用浓墨重彩的铺陈、烘托、夸张等手法,而是通过大量 的白描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3.“通俗”。

指新闻使用大众化语言,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进 行报道。

“三深入”指:1.深入分析新闻事件,辨析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新闻在时间、地点、事件、意 义等表述上的语言准确性。

2.深入分析新闻人物,辨析语言的简明性。

分析新闻在刻画上使用的白 描手法,把握新闻的简洁性。

3.深入分析新闻词语,把握新闻的通俗性。

分析新闻使用的词语、句 子等,把握新闻使用的词语的通俗化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一刻也不松劲”【美】乔治·韦勒新闻一般分为:“他们正在给他注入麻醉药。

”这是下午他们在艇尾鱼雷舱发回1.消息,指报道事情的信息。

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他躺下了,他们准备给他开刀。

”船员低语道。

他们坐在床边, 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周围是鱼雷。

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一个人走过来,把手轻轻放在正驾驶潜艇的人肩上。

新闻体裁。

“让她(指潜艇)稳点儿,杰克,”他说,“他们刚刚开了第一刀,2.通讯,是运用记叙、现在正在那儿摸索它呢。

”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他们”是一小群神情焦急、手臂插进翻过面来的白色睡衣的人。

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除了眼睛流露的紧张神情外,棉纱绷带把他们的表情都盖住了。

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它”是来自堪萨斯州肖托夸的迪安·雷克托身上急性发炎的阑 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一般分尾。

前一天,阑尾的刺痛使他无法忍受,那正是他在海上度过的第一 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个生日。

他今年 19 岁。

消息语言的特点

消息语言的特点
改为:两名学生报告说,昨天晚上他们看到了 一种橘黄色旳发光物体从学校上空飞过。
消息是一种最追求时效性旳文体,它也是一种 最受限制旳文体(例如一般旳字数只有数百字), 这就决定了它旳文字必须简要扼要。消息旳简 洁是指以最洁净利落旳语句提供最实在、丰富 旳信息。它在形式上旳要求是尽量多用短句子、 简朴句,少用长句子、复合句,除非短句子无
修饰语旳限制性多于形容性,会不会降低 作品对读者旳情感旳影响呢?这要看作者笔 下遣词造句旳功力了。喜欢“直”和“露” 旳作者,把主观意识和强烈旳感情传给读 者,多少反应了他笔力不够,未能驾驭新 闻语言;老到旳记者把情感融合在客观事实 之中,由事实去说话,让读者在确凿旳事 实中去感受,产生读者自己旳喜怒哀乐, 让他拍案,让他流泪。这种效果自然要比 前面那种高明得多。
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也说:“许多通讯 社经过大量旳研究得出结论以为,使新闻报道 可读旳关键之一是用短句子。”
“报道事实”这一新闻旳根本要求报道旳行文 是纪实性旳,不追求表面旳文采,尽量少用形 容词和副词,要求实在,不抽象。当然,朴实 不是不要描绘,只是这种描绘多为白描。毛
泽东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百 余字旳篇幅里,也不忘场面描写,如“长江风 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等,被许 多人夸奖为“叙事如画”。
法新社改为:绝大多数气象站能够告诉你今日、 明天甚至两个星期内是否下雨,然而中国一种 县旳气象站不但能够做到这一切,还能相当有 把握地对今后十年内旳气象变化做出预报。
哭”,口译人员听到消息时“眼中含着眼泪, 嘴唇颤抖”地体现对总理旳爱戴之情,这些来 自不同阶层群众自然旳悲痛体现,真实、亲切, 读了催人泪下。所以说,生动感人旳报道不等
于一定要多用形容性词语,而限制性词语写出 旳作品也不一定不感人。新闻语言旳客观性与 新闻旳可读性不但不矛盾,而且经常会相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通道、 块状
时间长
注重语用意义
广播 听觉、 单或双 电视 视觉 通道、线状
时空短
注重词汇意义
听觉、 多通道、 网络
视觉 树状、网状
时空可 长可短
注重词汇、 语用意义
易读性强、 广播电视 文化层次不限 及时 时间受限
冗余性大
网络
即时、需求时 各层面易读、 文化层次高
时间受一定限制 冗余性不一
( 3) 媒体与新闻文体— ——篇章组合— ——语篇 语境— ——言内语境
较研究, 既可以指导新闻实践, 也可以深化和发展 传 播 学 、语 境 学 、语 用 学 理 论 。 本 文 将 从 新 闻 传 播 语境出发, 抓住媒介( 体) 这个关键环节, 以传播者 和受众为依托, 考察不同媒体新闻语体语言的差 异。具体的比较有三个方面: 媒介( 体) 在新闻语言 语境中的地位及其对新闻语言的总体影响; 媒介 差异带来的语体特点; 语篇差异带来的结构特点。
收稿日期: 2006- 10- 18 作者简介: 李 杰( 1961- ) , 男, 江苏海门人, 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 02BXW005)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KS- 006)
92
媒体新闻语言的比较说略
语 境 。[4]75 媒 介 是 指 “使 二 者 发 生 关 系 的 人 或 事 物”, 就新闻传播过程来说, 人 类 社 会 已 有 的 媒 介 先后有发声器官、印刷、电子; 就语 言 信 息 传 播 来 说 , 媒 介 有 声 音 、文 字 ; 就 非 语 言 信 息 来 说 , 有 图 像。拥有一定的媒介并用 来 作 为 交 流 、传 播 信 息 的 工 具 实 体 , 谓 之 媒 体 , 通 常 指 报 纸 、广 播 电 视 、 网络等。媒介( 体) 因素是言伴语境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对语体的形成变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 同媒体的作用使新闻语言语体形成了不同的分 体 : 报刊新闻语体、广播电视新闻语 体 、网 络 新 闻 语体。[5]37 王希杰[6]493 曾预见过新 闻 语 体 随 着 科 技 的 发 展 不 断 产 生 分 体 :“印 刷 术 、电 子 、因 特 网 的 应 用 分 别 造 就 了 报 刊 新 闻 、广 电 新 闻 、网 络 新 闻 语体的产生。”
比 较 报 刊 新 闻 、广 电 新 闻 、网 络 新 闻 等 分 语 体 的 异 同 。
关键词: 新闻语言; 新闻语体; 媒体; 媒介; 传播者; 受众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2359( 2007) 01- 0092- 05
新闻语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种变体, 它通 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 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使用的语言。[1]3 它是汉语语 体语言的重要成员之一。对于新闻语体语言的研 究, 以往大多将它视为一个整体, 即便看到了它们 内部的区别, 也只是从文体的角度探讨其间的差 异。有人指出, 新闻语体是一个原型范畴[2]。从文体 角度看, 消息是典型成员, 通讯、述 评 等 是 边 缘 性 成员。其实传播学、语用学理论表明, 新闻语体的 的语言特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媒介( 口头、 纸质、电子、计算机) 、语言媒介( 声音、文字) 或 媒 体( 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 的制约。根据传播媒 体的不同, 可以把新闻语体细分为报刊新闻语体、 广电新闻语体、网络新闻语体。其中报刊新闻语体 存在的历史最长, 当视为典型成员, 其余为非典型 成员。然而, 无论是语言学界还是新闻界, 对不同 媒介、媒体新闻语言之间的差异尚缺乏足够的认 识, 影响了新闻活动的传播效果。开展这方面的比
的语言手段, 以特定方式反映客体的。[8]6 不同语体 的语言自然在词汇、语法及表达手段等方面具有 相应的特征。一般认为, 较大的语体分类是书面语 体和口语语体, 这是由传播中使用的语言媒介的 差异直接形成的。而媒体传播方式的单一与综合, 与书面和口语语体是有交叉、重合的:
传播媒体 广播 电视
考察媒介语言的语体色彩、时代色彩和 地域色彩 , 例如词语的音节结构 , 文 言 与 口 语 、方 言与通用、简称与全称的比例构成等等。一般认 为, 广播电视语体, 口语词汇、双音节词汇较多, 关 联词语、简称词语较少; 报刊语体书面词语、简称、 关联词语较多, 词语的单、双音节差异不明显。网 络语体兼有口语书面语的特点, 表现在新词语、外 来语、俗语俗成语、简称词语较 多 , 单 双 音 节 词 语 的比例差异不明显。 ( 二) 句法方面 重点考察句子的长度, 句法结构特征, 连贯方 式、组合方式等。例如考察句子的长短, 单句复杂度 ( 修饰语的多少) 、复句关联性( 语义连贯类别、衔接 连贯方式) ; 单句与复句, 常式句与变式句、肯定句 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的比例等等。通常认为, 广播电视新闻使用长句少, 使用 短 句 、单 句 、常 式 句、主动句、肯定句多, 报刊新闻使用短句少, 长句、 复句、被动句、变式句多, 而网络新闻则兼而有之, 句法特点更为复杂, 具体情况还有待统计分析。 ( 三) 语用表达方面 考察的内容主要有: 1、新闻语言是抽象、概括还是具体、形象? 统计 表达性状范畴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形容性词语的 使用情况, 重点是性质、状态形容词, 色彩形容词。 2、新 闻 语 言 的 主 观 、客 观 性 各 占 多 大 的 比 重 ?
传播学理论认为, 新闻传播过程的要素包括: 事实、新闻传播者、接受者、媒介。[7]60-61 而语用学三 要素是语境、语用主体、话语实体。[4]67 我们认为, 新 闻语言是一种语体语言, 可视为特殊情况下的交 际语言, 也是一种话语实体。这个实体可以从两个 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以媒体为中心的语境, 二是以 传播者和受众为语用主体的编码者和解码者。前 者占支配地位。综合传播学、语言学的理论, 新闻 语言的语境即是, 对新闻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产生 制约作用的因素 ( 主要是媒体、传者 和 受 者 ) 的 集 合就是新闻语言的语境。具体说, 新闻语言涉及的 语境要素如下:
一、媒介( 体) 在新闻传播语境中的地位 及其对新闻语言的影响
( 一) 媒介语境与新闻语体 语体与语境关系密切, 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选 择。在语境的作用下, 就可以形成相对稳定而又具 有 特 殊 风 格 的 语 体 。[3].57 语境是一个多层面的系统的结构网络: 第一 层面是言外、言伴、言内语境, 第 二 层 面 有 六 种 语 境。其中言外语境有认知语境、社会文化语境, 言 伴语境有伴随、现场语境, 言内 语 境 有 语 篇 、句 际
言外语境: 传者和受者的认知背景、话语涉及 的社会文化语境
言伴语境: 伴随语境 媒介 传者的风格 副语言因素 现场语境 接受话语的受众 话语 涉 及 的 时 间 、地 点 、场 合 、境 况 、话 题、事件、目的、对象
言内语境: 新闻文体及其相关的语篇特征、句 际语境
以上要素均对新闻语体语言构成了影响。 ( 二) 新闻媒介、媒体、文体与新闻语言 1、语体与语言特点 语体是语境类型决定的言语功能变体, 它是 在一定的语境类型中形成的, 运用与语境相适应
传播媒体 报刊
传播者的地位 政府优势地位
语言特点 语言主观性强
广 播 、电 视
政府优势地位
语言主观性强
网络 政府地位与受众地位趋于平等 语言主观性弱
( 2) 媒体与受众— ——新闻信息解码— ——言外 语境
媒体也影响了受众的解码方式, 这仍是言外 语境的范畴。语境的多层面性, 使得交际对象的背 景信息多少不一, 背景信息丰富, 交际时语言就用
94
媒体新闻语言的比较说略
统计语气范畴的语言表达方式, 重点是句类的使 用, 副词、助动词、语气词的使用; 程度范畴的语言 表达方式 , 重点是带有程度、等级性 词 语 的 使 用 。 因为程度、等级性词语的高低值, 可以反映话语主 体 的 权 势 、地 位 。 权 势 较 高 的 一 方 常 使 用 责 任 性 、 可能性情态动词的高值。[10]283 还可以讨论“言语过 程”的表述方式[8]216, 考察身份、职务词语、指人专有 名词的使用, 言说动词的使用, 直接引语的使用 等 。 因 为“言 语 过 程 ”行 为 是 传 播 者 借 他 人 之 口 间 接 表 达 主 观 倾 向 性 的 手 段 。 可 以 考 察“ 心 理 过 程 ” 的表述方式 , 例如统计四字成语的使 用 , 时 间 、地 点 名 词 的 使 用 , 看 其 是 否“当 时 当 地 ”, 与 受 众 接 近; 考察感觉动词、情感形容词的使用等等。因为 “心理过程”的行为间接影响受众的情感认知, 情 感的接近可便于受众接受传播者的意识形态。
媒体还影响了新闻文体的种类, 篇章组合的 模式, 这是语篇语境因素, 属于言内语境的范围。 不同媒体的制约, 造就了各自传播新闻信息的强 项文体, 甚至造成了新闻文体系统的重组。例如网 络新闻的文体相对自由, 语言不受文体约束[3]。各 媒体对新闻文体的制约是:
传播 媒体
思 维 、写 作 方 式
文体强项
报刊、
理性思维
纵向系列报道、
网络 ( 阅读取向的写作、文字思维) 深度报道、评论
广播、 电视
感性思维( 听觉取向的写作、 视觉取向的写作; 声音思维、
图画思维)
现场即时报道
同一文体的新闻语篇, 由于媒体的不同, 带来 了语篇组合上的不同特点:
传播
宏观语义
篇章长度 标题地位
篇章衔接
媒体
结构
报刊 较长
重要
93
李杰
得少。新闻语言同样如此。同一层次的受众, 面对 不同媒体的新闻, 会感到冗余度的大小不一样。其 原因是他的认知背景和现场语境、感知领悟方式 有差异。
传播媒体
受众
接受方式
语言特点
报刊
易读性差、 文化层次高 及时 时间不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