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教案2

合集下载

6.1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案

6.1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案
编制学案、准备实验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说明
个案补充
导课
探究新知
归纳总结
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
应用
小结
达标
作业
走进生活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
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的条件
2、防爆的措施
达标练习题
师:列举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如:铁丝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纯氧中可以燃烧等。
总结知识,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知识提升能力
查缺补漏
教学反思
科目
化学
课题
第四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2)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学科组长签字
教案编号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易燃物和易爆物
3、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产生的原因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师:列举生活中爆炸的现象及燃烧与爆炸的图示生:提出解决办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总结防爆的措施
生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生:独立完成并组内解决疑难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乙炔的燃烧有一定的危险,只能通过图片认识现象。
由现象到结论符合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氢气的爆炸初步认识的爆炸发生的条件
师:引导学生观察86活动天地的实验现象
生:观察实验,填写表格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章第一节“燃烧和灭火”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解燃烧的条件及其应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燃烧的概念和条件,本课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燃烧的实质、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以“生活情境+实验探究+知识拓展”为主线,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让学生感知燃烧的普遍性,引出燃烧的条件;其次,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实质和条件;最后,结合灭火方法,让学生了解燃烧控制的意义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燃烧与灭火的实质讲解: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深入讲解了燃烧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以及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这有助于学生建立燃烧的科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灭火方法的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燃烧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火灾现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燃烧的危险性,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如厨房烹饪、野炊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燃烧的现象和条件。
3.设计实验情境,如烧杯燃烧实验、灭火实验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2.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实质是什么,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讨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控制燃烧。
(三)小组合作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实验步骤: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
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通过“趣味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在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对于手帕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3号蜡烛点燃后往烧杯中加适量的Na2CO3和稀HCl
4号蜡烛点燃后用嘴吹灭
5号蜡烛点燃后保留不变
现象
熄灭
熄灭
熄灭
熄灭
继续燃烧
原因
清除
可燃物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O2)
降温至着
火点以下
不变
讨论
为什么1、2、3、4的蜡烛会熄灭,而5号依然燃烧?
学生回答:1号蜡烛心被截去后,就分离了可燃物,因此蜡烛熄灭;
2号蜡烛被烧杯罩住后,氧气很快被消耗完了;因此蜡烛熄灭;
设计实验
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学习的兴趣。
探究实验
点燃五支蜡烛,1号蜡烛点燃后截去蜡烛心、2号蜡烛点燃后扣上一个烧杯、3号蜡烛点燃后往烧杯中加适量的Na2CO3和稀HCl、4号蜡烛点燃后用嘴吹灭、5号蜡烛点燃后保留不变。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活动探究:灭火的条件
实验
1号蜡烛点燃后截去蜡烛心
2号蜡烛点燃后扣上一个烧杯
新课讲解
课件展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可能是比较常见的。那么灭火器都一样吗?他们的原理都相同吗?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
灭火器
灭火器原理
使用范围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1.学生对燃烧现象充满好奇,但对其本质和原理理解不深,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燃烧的奥秘。
2.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灭火设备,但对其种类、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不足,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灭火技能。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设想:通过模拟火场情景,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模拟灭火操作,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火情并做出决策。
3.燃烧和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难点,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想:布置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作业和项目,如家庭火灾预防计划、火场逃生路线设计等,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
4.针对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在火灾预防和环保意识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特性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燃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的关系。
-重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燃烧的必要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设想:通过设计系列实验,如不同物质的点燃实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等,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深入理解燃烧的本质。
2.灭火的原理和实际操作是另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重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灭火原理,并能够根据火情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实验教学:利用实验直观性强、趣味性高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上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材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常用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课时围绕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爆炸发生的原因,展开关于燃烧的继续学习。

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讲述了爆炸的原因,以燃放鞭炮为例说明,并通过家用燃气爆炸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

教材选取面粉爆炸的有趣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进而引出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标志和安全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知道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通过第一课时,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消防常识。

学生对燃烧和爆炸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看到实验现象,且有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现象为何不同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2、知道可燃性气体有爆炸极限。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4、认识安全图标,初步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会对比和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面粉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充分燃烧和爆炸,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燃烧条件,爆炸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爆炸产生的原因,安全意识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2通过提问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3、实验展示,通过面粉燃烧系列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自然过渡到充分燃烧条件的发现和得出。

【实验探究】通过问题引入:如何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1、面粉燃烧实验通过改变面粉状态,呈粉尘状时可被点燃,验证面粉是可燃物,进一步体会接触面积对燃烧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2.了解不同类型的燃烧,如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的特点及区别。
3.学会使用灭火器,掌适的灭火器材。
4.通过实验观察燃烧和灭火现象,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燃烧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我会提出一个关键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控制和灭火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详细讲解燃烧的条件、化学变化以及灭火的原理。
1.燃烧条件:我将阐述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这些条件的重要性。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燃烧的条件、化学变化和不同类型的燃烧特点。
3.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他们思考灭火原理。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灭火器的种类、适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5.案例分析:分析火灾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一)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特别是不同类型的燃烧特点及区别。
2.灭火原理及灭火器的种类、适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3.学生对火灾危害性的认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操作,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增强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点的理解。

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了解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

过程与方法
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防火、减灾的安全意识,并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分析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方法。

教学难点
1.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塑料瓶、点火器、塑料薄膜、低压电源、硝化棉;淀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引入新课
环节二
环节三环节四
环节五
爆炸及易燃、易爆 物安全常识
布置作业
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所配置的灭火消防器材,阅读它们的使用说明,画一张以你所在教室为中心的周边消防器材分布位置示意图。

观看。

讨论、思考、分析。

提问:如果你遇到了火灾该
怎么办?
讨论、思考、回答。

《_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教案2

《_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教案2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课题,内容较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为:灭火的材料的应用以及易燃物、易爆物平安知识。

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能有效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

本课题所学化学知识能有效应用到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2.通过对不同灭火材料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及适用范围;3.初步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新闻、录像视频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平安教育,认识生活中的化学;2.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关心,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爆炸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灭火防火平安知识难点:爆炸产生原因,灭火材料的灭火原理及适用范围【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演示、新闻穿插、现实案例分析,分小组收集材料汇报。

【学习过程】一、情景引入:观察教师的录像视频:昆山粉尘爆炸新闻。

思考:由上述的事例和新闻你能总结出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学生总结: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发生爆炸。

二、探究新知教师引导: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请列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爆炸?学生:比拟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面粉厂、炮竹厂……教师引导:从爆炸产生的原因来看,某些是物理变化,某些是化学变化,请列举!学生: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化学变化〔如氢气球爆炸,炸药爆炸等〕。

学生快速记忆:自主学习课本P133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平安图标,请学生凭借记忆上黑板写出图标对应事项。

学生汇报活动一:面粉厂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平安措施有哪些?〔具体见第一小组汇报文档〕严禁烟火,在墙壁上要有严禁烟火图标,离开厂房后要及时断电,经常性检查工厂通风条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课题,内容较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为:灭火的材料的应用以及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能有效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

本课题所学化学知识能有效应用到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
2.通过对不同灭火材料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及适用范围;
3.初步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新闻、录像视频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安全教育,认识生活中的化学;
2.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关怀,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爆炸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灭火防火安全知识
难点:爆炸产生原因,灭火材料的灭火原理及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演示、新闻穿插、现实案例分析,分小组收集材料汇报。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师的录像视频:昆山粉尘爆炸新闻。

思考:由上述的事例和新闻你能总结出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学生总结: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发生爆炸。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请列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爆炸?
学生: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面粉厂、炮竹厂……教师引导:从爆炸产生的原因来看,某些是物理变化,某些是化学变化,请列举!
学生: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化学变化(如氢气球爆炸,炸药爆炸等)。

学生快速记忆:自主学习课本P133,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安全图标,请学生凭借记忆上黑板写出图标对应事项。

学生汇报活动一: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哪些?(具体见第一小组汇报文档)严禁烟火,在墙壁上要有严禁烟火图标,离开厂房后要及时断电,经常性检查工厂通风条件等。

教师设问: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会安静的燃烧,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有可能爆炸?
学生阅读:课本P132资料卡片——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新闻案例视频演示:交警同志演示日常生活中氢气的爆炸实验。

(说明:新闻视频模拟实验既生动形象又避免了这个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爆炸所造成伤害的危险性。


教师设问:同学们都知道,爆炸一旦发生,就会导致火灾,都会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请根据分组,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谈谈,一旦发生火灾,你该采取哪些自救措施?(学生安全教育)
学生汇报活动二:火灾现场,如何自救?(具体见第二小组汇报PPT文件)(1)一旦发生火灾,一定不能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则根据起火原因选择灭火器材和方法;如果火势较大,应立即拨打119求救;
(2)如果被困在火灾区,应该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粉尘及一些有害气体进入),低下身子贴地、沿墙找到门从而离开火灾区;
(3)如果楼下火灾,应迅速向楼上转移,并求救;
(4)在房间里着火时,不要立即打开窗户(防止为火势提供充足的氧气)。

教师归纳性视频展示:模拟火灾现场
教师设问:思源学校每个学期给同学们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消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你接触过哪些灭火材料?它们的灭火原理分别是什么?它们的适用范围如何?
学生汇报活动三:(具体见第三小组汇报PPT文件)
(1)水灭火的原理是既能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也能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
(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原理,不仅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可以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另外液态的二氧化碳能吸收热量,形成气态二氧化碳而降低
燃烧物的温度。

(3)沙子和土:1.把沙子放到火焰上,隔绝了燃烧的氧气。

因此达到了灭火效果!适用范围:扑灭一些小型火灾。

(4)干粉灭火剂:利用高压二氧化碳作为动力,将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和滑石粉等)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

适用范围:扑灭油类,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

教师视频归纳展示(课外扩展):常见灭火剂的分类及使用视频
(1)泡沫灭火剂:我们市场上看到的泡沫灭火剂主要的反应原理是:硫酸铝[Al2(SO4)3]+碳酸氢钠(NaHCO3)→硫酸钠(Na2SO4)+氢氧化铝[Al(OH)3]+二氧化碳(CO2)
利用二氧化碳和水来覆盖在燃烧物表面
适用范围:扑灭一些木材,橡胶等固体的初起火灾,但不适用于扑灭电器,油类物质起火。

(2)干粉灭火剂:利用高压二氧化碳作为动力,将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和滑石粉等)覆盖在燃烧物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原理为:
碳酸氢钠(NaHCO3)碳酸钠(Na2CO3)+水(H2O)+二氧化碳(CO2)
适用范围:扑灭油类,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

(3)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并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

适用范围:扑灭一些面积不大的珍贵设备,档案资料,精密仪器仪表等。

(优点:灭火后没有残留物)
三、活学活用:
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答小凯提出的下列的生活问题。

1.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甲烷B.氮气C.氧气D.二氧化碳
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场所挂的图标与“消防安全”不相符的是( )
4、情景假设:假设小凯妈妈在做饭时,发现有煤气泄漏,小凯立即点燃了一支蜡烛准备帮妈妈方作煤气管道周围试一试哪一个地方漏气,请同学们分析这种做法对吗?说出理由。

5、情景假设:小凯最近关注中国新闻报到时发现: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多起瓦斯爆炸和煤井爆炸事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了解瓦斯爆炸和煤井爆炸的原理是非常重要的,瓦斯特指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它与空气混合在其爆炸极限内,遇明火会引起爆炸。

瓦斯爆炸和煤井爆炸的原理相似,但“罪魁祸首”却不一样,而且造成的危害也不一样,煤井爆炸由于煤井内缺氧,爆炸时产生一种有剧毒的气体,即使井下人员没被塌方的矿石压死,也会被毒死。

请你利用今天所学,帮助小凯分析煤井爆炸的原理,这种毒气是什么气体?根据上述原理写出煤井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四、【课堂训练】
(提示:打开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五、【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燃烧条件: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隔离可燃物
燃烧隔绝氧气灭火降温到着火点下
三、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1.爆炸原理2.安全知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易燃物的爆炸和灭火的安全知识两个问题入手,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常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爆炸及防火的认识,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安全教育,认识生活中的化学,另一方面为讲授灭火材料的使用巧妙的进行了衔接。

在授课中先播放了相关新闻案例,然后让学生对照新闻案例思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爆炸与防火的知识,通过各小组自主课前上网、查阅资料收集各个活动的主题材料,总结成幻灯片和文档形式汇报分享,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以及对生命的珍爱,充分巩固我们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通过活学活用的联系反馈,成功地吸收了学生的眼球,提升学生“活学活用”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