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二课时教案
《火烧云》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火烧云》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语文《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火烧云》的内容,能够准确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感受火烧云的美丽与变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尊重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火烧云的美丽与变幻;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火烧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火烧云吗?它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火烧云》。
(师生对话继续)教师:看来大家对于火烧云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火烧云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自然奇观的。
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火烧云》这一课。
学生:(翻开课本,找到相应课文)教师: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尝试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火烧云的特点和变化,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尝试理解内容)教师:好,现在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学生A:第一自然段主要描绘了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给人一种神秘和壮观的感受。
教师:很好,A同学总结得很到位。
那么,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又是如何描述火烧云的变化的呢?学生B: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火烧云之中。
《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2.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通过朗读、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性。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1.通过仔细观察,写一写自己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读”到的内容。
2.以师生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学生:“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大自然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东西?2.引导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面带微笑)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读不完的大书》,还记得这本书指的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大自然!教师:非常好!那大自然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呢?谁能来给我们说说?学生A:有小麻雀、老鹰、蚂蚁,还有花草、果树。
教师:真不错,记得很清楚。
那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齐读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
3.过渡语: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本“读不完的大书”,去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
二、落实要素,感受生动语言(一)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动物的有趣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动物们的乐趣?画一画。
2.一边读一边想象,再说一说你感受到的乐趣。
3.交流有趣的句子,体会生动的语言:预设句子及引导方式:(1)“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抓住老鹰捕猎时的动作,结合图片资料,想象画面,说说感受。
学生B:“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教师:很好,这句话描绘了老鹰捕猎时的场景。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4篇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篇6“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老师工作的形象比喻。
的确,做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会像园丁一样培养人,塑造人。
但做为一名教师,最高的境界是能走进学生心里,催开学生的心灵,让心灵开花。
今天,听了何玉秀老师讲授的《桥》一课,,惊喜地发现,何老师凭着自己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在瞬间走进了学生的心,让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开花。
一、让人性之花在学生心中开放《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
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又是父亲。
面对滔滔的洪水,人们惊慌失措,而老汉却稳如一座山。
慌而不乱的老汉,此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是干部,心中只有群众,这是人性第一美。
当他发出了“是党员的留下”的时候,他想到了他是党员,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人性第二美。
当在人群中发现自己的儿子,一把揪住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儿子留在最后,在这一时刻,老汉的人性美达到了高潮,这是人性第三美。
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何老师没有一处空泛地讲解,而是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针对不同的朗读内容,让学生自读自悟。
第一读,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就像一座山”这一处,让学生通过读,品悟出这座山代指老汉。
他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在困难面前他又是人们的一座靠山!第二读。
他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儿子,他更是一名党员。
所以,他让学生先用党员的语气读这句话,又用父亲的语气读这句话。
这对比中,学生自然感悟出了老汉内心中的矛盾,更懂得了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
第三读,他设计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仅剩下父子的时候,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
这三处读的设计,可见何老师煞费苦心。
三处内容是课文中人性之美的一次次升华。
学生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
这种对党的热爱,对老汉这位父亲的热爱油然而生。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积累并理解课文中的拟声词和优美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自然中风、水、动物等声音的美妙和变化。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声音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理解并感受大自然中风、水、动物等声音的美妙和变化。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声音描写,体会其背后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声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大自然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以及课文相关图片和动画。
生字词卡片:用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角色头饰:用于角色扮演环节,如小鸟、小溪、河流、大海等。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生字词卡片,快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准确。
2.播放一段包含大自然风、水、动物等声音的音频,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并引出本课主题。
教师:(微笑)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的声音世界,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哪些生字词吗?(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复习氛围热烈。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掌握得很牢固。
那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段音频,看看你们能否听出这是大自然中的哪些声音?(播放音频)(学生们认真聆听,随后纷纷举手回答,气氛活跃。
)(二)精读课文,深入体会1.第二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声音。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句子,手风琴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频感受。
(3)学习四个“不一样”。
感受: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4)微风和狂风对比学习。
①观看微风的视频,再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感受微风的温柔,指导朗读。
②听狂风的声音,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感受狂风的威力。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如何写出优秀教案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故都之秋的特点,赏析北国之秋的意境,把握作者独特情感;2、探讨作者“悲秋”之感的缘由,培养缜密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北国之秋的特点与意境教学难点:作者“悲秋”之感的因由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忆温习:1、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2、北国之秋的意境: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人→秋果→秋士二、诵读“议论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一段,联系全文,提问:1、“颓废”一词原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 在文句中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2、您认为作者对北国之秋产生“悲凉”之感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尽力从文本中筛选全面、合理的答案)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讨论评析答案,总结答题方法:阅读丢分的原因分析:1、挂一漏万:答题往往只写一点,不及其余,造成失分。
(高考答题规律总结:现代文阅读题3分、6分的小题一般要答3点;4分、7分的小题一般要答4点。
平时训练要贯彻“多答不扣分,少答会丢分”的原则,尽量简练地多答,但不能照抄照搬原句)2、脱离文本:没答题技巧的学生喜欢自己“想象”答题,考后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分数丢光了。
答题要尽量从文段中寻找、提炼词句来答,不要吃力不讨好,“空答”。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带有计划表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一、课程的目的:
1、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文化气氛;
2、活泼的专题体验,让孩子们参与到有趣的大自然的声音,唤醒的孩子们的好奇心,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视觉和听觉感知能力。
二、课程安排
时间内容活动器材
上课前导入:1、播放大自然动物录音,让孩子们认识不同大自然里的生物一台教室小音响
2、引导孩子们从认知的角度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上课中互动环节1、播放电视节目里的动物录音,请孩子们说出每类动物的名字一台投影仪
2、让孩子们朗读动物录音,并自己尝试模仿它们
3、对对碰,歌唱游戏,让孩子们自由互动玩耍,启发孩子们感受录音
下课后总结:1、分享自己探索和收获
2、给大家分发录音收回家听
三、教学反思
1、适当活跃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活跃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声音;
2、适当调动孩子学习的热情,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3、适当给予孩子们团队合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孔乙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

《孔乙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孔乙己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精读、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3段)内容。
1.布置:认真品读课文第1~3自然段,然后说说从这三段中的相关内容可以推知哪些信息。
明确:(1)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2)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3)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提问:掌柜对长衫主顾、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明确:(1)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2)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3)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3.提问: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二、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4~9段)内容。
(一)精读、探究第4自然段内容。
1.提问:第4段首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这是对孔乙己的概括介绍,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追问:第4段首句中哪些词语(或短语)具体表现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的?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1)培养学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的能力,并意识到大自然的声音的美感;2)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器材,如话筒、调音台、微观录音棒等,记录大自然的声音;3)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关心,加强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二、实施方案1)导入与课题有关的知识:通过课前的课外阅读,学生了解部分大自然的声音,如:鸟儿的鸣叫、雨声、溪流的流水声等,在认知上,了解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声音,它们让我们有一种淡淡的悸动。
2)实践教学:(1)贴近大自然,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离开教室,到大自然里去感受美妙的声音,体会声音的魅力。
大家可以到校园里的丛林里,或者到附近的湖泊、草地、山坡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另外,向当地的农民学习如何利用大自然的声音传递信息,可引发学生的启发。
(2)熟悉录音仪的使用:操作话筒,学习如何使用录音仪,让学生学习正确地调节录音仪的各项设置,使音量适宜,录制清晰精细的声音,学习如何运用调音台,调节各种参数,如均衡、最低频和最高频,让录音内容更加精确。
(3)实践拍摄:学生可以通过相机的录像功能,记录大自然的声音,拍摄特定时刻的大自然声音,也可以拍摄环境中的动物形态和行动,以视频形式把大自然中的声音及其他现象记录下来,增强实践效果。
三、评价评价既考察学生在聆听和录音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也考察对大自然的责任感及关注程度。
学生可以根据录取到的自然声音,分析大自然的变化,例如:雨声随季节变化的特点,山林中鸟叫的频率变化,或者可以从录取的自然声音中,识别出大自然中的其他现象,如:动物的种类、树木的种类、环境分布等。
四、结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仅能增强对大自然的关注,让学生对大自然有一种亲近的感觉,也有助于加强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学生要熟悉正确使用录音仪,以学生本人的经验和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的把大自然的声音记录下来,传递给下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少年闰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的生字词,归纳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课文是按:回忆----相识----相处-----分别的顺序写的),并从闰土的外貌了解到他是一个健康、天真、可爱的少年。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少年闰土,请打开课文77页。
板书: 17 少年闰土
写作顺序:回忆----相识----相处-----分别(倒叙的写作顺序)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健康
(外貌描写)头戴小毡帽朴实、天真 (神态描写)颈套银项圈可爱
2、浏览课文第6至16自然段,人物的对话说了哪几件事?
《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3、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从哪个自然段到那个自然段是讲“看瓜刺猹”的?(生第9至13自然段)。
2、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你看到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生:勇敢机智)《板书:勇敢机智》
你是从课文中哪写词语看出来的?请在文中找出来,划上三角符号(生:听、捏、走、看、刺)这些词是描写人物方法之一,叫做(生:动作描写)(板书:动作描写)
3、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闰土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这样细致的具体描写我们把它称为:详写。
(板书:详写)
4、你有过这样危险的看瓜经历吗?(没有)闰土有着这么危险的经历,是我们所没有的。
5、你对他的看法是怎样的?(佩服的感情),带着这样的情感,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齐读第9至13自然段。
三、还有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习“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1、课文中从哪个自然段到那个自然段是讲“雪地捕鸟”的?(生第6至7自然段)。
2、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你看到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生:聪明能干,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板书:聪明能干、生活丰富多彩)
你是从课文中哪写词语看出来的?请在文中找出来,划上三角符号(生:扫、支、撒、拉)这些词是描写人物方法之一,叫做(生:动作描写)(板书:动作描写)
3、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闰土聪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这样细致的具体描写我们把它称为:详写。
(板书:详写)
4、你有过这样捕鸟的经历吗?(没有)你能认识好多鸟吗?闰土有着这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是我们所没有的。
5、你对他的看法是怎样的?(佩服的感情),带着这样的情感,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齐读第6至7自然段。
四、还有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1、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生:见多识广)(板书:见多识广)因为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课文有没有展开说怎样捡?(没有,只是一笔带过。
)我们把这样的写法称为:略写.(板书:略写)
2、你对闰土的生活有怎样的的看法?(羡慕、向往的感情),带着这样的情感,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
五、还有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1、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可是闰土不仅知道,还在海边看到过。
从这句话可以看到闰土的见识很丰富。
2、课文有没有展开说跳鱼儿怎样跳的姿态?(没有,只是一笔带过。
)我们把这样的写法称为:略写.(板书:略写)
3、你对闰土的生活有怎样的的看法?(羡慕、向往的感情),带着这样的情感,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齐读第15自然段。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
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1)闰
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作为少爷的“我”呢?
默读第14、16自然段,体会“我”的心情(课件)
闰土:“我”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而“我“不知道
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
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而“我”听也没听说过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我的心情是:(羡慕、向往农村的多彩的生活的)带着这样的情感,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齐读14自然段。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他们”指的是谁?(生:富家子弟)他们不能像闰土一样去干什么?(生: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②所以说他们的生活很单调,知道的非常有限他们这样的生活可以用以前我们学过的那个成语来形容?(生:井底之蛙)“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个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和对自己见识少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16自然段
五、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
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生:难舍难分)《板书:难舍难分》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急、躲、托、送)作者通过什么写法来写出这种情感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两个天真无邪,亲密无间的少年就此分别了。
六、小结学习情况
请你谈谈自己学习到了那些写人的方法法:(各种描写方法,详略得当。
)《板书: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详写略写》
七、拓展:读《故乡》长大以后再见闰土的片段
是什么使一个天真的勇敢的见多识广的好朋友变成了这么木讷的陌生人?有机会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板书设计: 17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闰土:雪地捕鸟(详写)聪明能干
(语言描写)海边拾贝(略写)见多识广
(动作描写)看瓜刺猹(详写)勇敢机智
看跳鱼儿(略写)见多识广“我”:羡慕佩服向往
难分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