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实验报告

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引言:红外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物质的结构鉴定和化学反应的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测绘,了解不同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特征,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红外光谱仪2. 实验样品:苯甲酸3. 实验步骤:a. 准备样品:将苯甲酸固体样品放置于红外吸收样品盒中。
b. 测量红外光谱:将样品盒放置于红外光谱仪中,进行红外光谱测量。
c.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红外光谱仪所得到的光谱图。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苯甲酸红外光谱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羧酸官能团的吸收峰:在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苯甲酸的羧酸官能团的吸收峰位在1700-1750 cm-1之间,这是由于羧酸官能团中的C=O键对红外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所致。
2. 苯环的吸收峰:苯环中的C-H键对红外光谱有特定的吸收峰位。
在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苯环上的C-H键吸收峰位在3000-3100 cm-1之间,这是由于苯环中的C-H键对红外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所致。
3. 芳香环的吸收峰:苯环中的C=C键对红外光谱有特定的吸收峰位。
在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苯环上的C=C键吸收峰位在1450-1600 cm-1之间,这是由于苯环中的C=C键对红外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所致。
4. 其他官能团的吸收峰:苯甲酸中还含有其他官能团,如苯环上的甲基基团。
在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甲基基团的吸收峰位在2800-3000 cm-1之间,这是由于甲基基团中的C-H键对红外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所致。
结论:通过对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实验,我们得到了苯甲酸不同官能团的吸收峰位。
这些吸收峰位的出现与苯甲酸分子中的官能团有关,通过对吸收峰位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苯甲酸的结构进行鉴定和分析。
红外光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在化学研究和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红外测定的实验报告

1. 了解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
2. 通过实践掌握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酸的方法。
3. 学会运用红外光谱仪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当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时,会引起分子振动或转动能级的跃迁,从而产生红外光谱。
苯甲酸作为一种有机酸,其分子中含有羧基(-COOH),在红外光谱中会表现出特有的吸收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红外光谱仪、样品池、电子天平、干燥器、干燥箱、烧杯、移液管、滴管等。
2. 试剂:苯甲酸(分析纯)、溴化钾(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准确称取苯甲酸0.5g,置于烧杯中,加入5mL无水乙醇,溶解后,用移液管转移至干燥的样品池中,再加入约200mg溴化钾,搅拌均匀,密封,备用。
2. 红外光谱测定: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中,设置合适的温度,待样品稳定后,进行红外光谱扫描,扫描范围为4000~400cm-1。
3. 数据处理:将得到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苯甲酸红外光谱图进行对比,分析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外光谱图分析:苯甲酸红外光谱图在3420cm-1处出现宽而强的吸收峰,为O-H伸缩振动峰;在2920cm-1和2850cm-1处出现中等强度的吸收峰,为C-H伸缩振动峰;在1700cm-1处出现强吸收峰,为C=O伸缩振动峰;在1450cm-1处出现中等强度的吸收峰,为C-O伸缩振动峰。
2. 结果验证:将实验所得苯甲酸红外光谱图与标准苯甲酸红外光谱图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基本一致,说明本实验测定的苯甲酸红外光谱特征与标准谱图相符。
1. 通过本实验,成功测定了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掌握了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酸的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具有明显的特征吸收峰,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制备样品,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测定苯甲酸的红外光谱,掌握红外光谱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
实验仪器:FT-IR红外光谱仪
实验方法:
1.制备苯甲酸样品:取苯甲酸适量,加入少量稀盐酸,在恒温水浴中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静置并取上层澄清液即可。
2.调节红外光谱仪:打开红外光谱仪电源,待温度稳定后,打开仪器软件,点击仪器校正,进行基线校正和波数校正,校正完毕后点击扫描。
3.样品处理:将制备好的苯甲酸样品取少量涂抹在KBr窗口表面,待几分钟晾干,垫一块干净的KBr窗口放在其上。
然后用力调整自锁卡扣,使样品与KBr紧密贴合。
4.测定红外光谱:点击发送指令,自动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直到仪器提示扫描完成。
实验结果:
本实验测定得到了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
图谱显示了苯甲酸的主要吸收峰,波数分别为:1700cm-1-1750cm-1、1275cm-1-1330cm-1、745cm-1-788cm-1,分别对应O-H伸缩振动和C=O伸缩振动、C-O伸缩振动、C-H弯曲振动。
因此,经过实验的检测与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为苯甲酸。
实验结论:
本实验成功测定了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得到了苯甲酸的主要吸收峰,进一步证明样品为苯甲酸。
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实验方法简便易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以为红外光谱分析提供参考。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红外光谱的校正—薄膜法聚苯乙烯红外光谱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实验,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红外定性分析法。
2、了解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掌握红外吸收光谱的测量固体样品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当一束连续变化的各种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时,其中一部分被吸收,吸收的这部分光能就转变为分子的振动能量和转动能量;另一部分光透过,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以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
若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百分吸收率为纵坐标,把这谱带记录下来,就得到了该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三、仪器与试剂1、TJ270-30红外分光光度计;(AR);聚苯乙烯。
2、CCl4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整(1)按下仪器电源总开关,预热10min后,打开参比、样品光束闸门;(2)扫描速度为“快”;波数范围为4000~650cm-1,测量方式为“透光度”;参比物为空气。
(3)将样品及参比置于样品托架和参比托架上,即可进行扫谱。
2、聚苯乙烯薄膜的制备配制质量摩尔浓度为约120g·L-1的CCl——聚苯乙烯待测溶液,用滴管吸4取此溶液于干净的玻璃板上,立即用两端绕有细铜丝的玻璃棒将溶液推平,自然风干约2h。
然后将玻璃板浸入水中,用镊子小心地揭下薄膜,用滤纸吸去膜上的水,置于红外灯下烘干。
3、标准聚苯乙烯薄膜的红外光谱图的绘制将标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分光光度计的试样窗口前,扫描测绘其标准红外吸收谱图。
查对2851 cm-1、1601 cm-1及907cm-1的吸收峰是否正确,借以校正仪器的波数。
4、自制聚苯乙烯薄膜的红外光谱图的绘制将自制聚苯乙烯薄膜安装在固定架上,插入光路中,扫描测绘其红外吸收谱图。
五、结果与讨论比较标准聚苯乙烯薄膜和自制聚苯乙烯薄膜的红外光谱图,并填写下表:六、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1、制备试样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红外图谱的准确性,所以对固体样品经研磨后也应随时注意防止吸水,否则压出的片子易沾在模具上。
苯甲酸和乙醇的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修正后的图上可以看出:在1683.06 cm-1左右有一强(s)吸收峰,可以判断羰基(伸缩);在1583 cm-1m左右较强吸收,1602 cm-1左右的稍强,且在1454
cm-1和1424cm-1左右有两峰,可以判断,是苯环;在与取代苯在2000~1650cm-1区的吸收面貌,可以判断出是单取代;最后,由标准图与实验图在3200~3400 cm-1的吸收(上方为标准红外吸收线)可以判断是有机酸。
判断有无醇类、酚类和有机
酸的依据
—CH3,—CH2的反对称伸
缩振动。
—CH3 的
特征吸收
无水乙醇的红外吸收。
在吸收图谱中,可以看到在3333.19(3200~340 cm-1区域有强吸收,—OH的伸缩振动;在2870~2970 cm-1区有s吸收,可以判
断可能有—CH3,—CH2 ,同时在1380~1370 cm-1区可以清楚的看到s吸收,这是—CH3 的特征吸收;在1450 cm-1左右有m吸收,在大部分有机物中都会存在的。
因此,可以判断物质为乙醇。
苯甲酸的红外光谱测定实验报告

苯甲酸的红外光谱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测定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分析其分子结构。
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是利用化学物质在红外辐射下的吸收产生拉曼效应来探测分子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
苯甲酸是一种含有苯环的有机酸,通过测定其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其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和官能团。
实验仪器和试剂:红外光谱仪、苯甲酸、采样纸、样品盖玻片。
实验步骤:1.将少量苯甲酸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制备样品溶液。
2.取一张采样纸,滴取一滴样品溶液在纸上,等溶液完全挥发。
3.将样品盖玻片平铺在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台上,调整好仪器参数。
4.将样品盖玻片置于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中,记录红外吸收谱图。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和测量结果,我们获得了苯甲酸的红外吸收谱图。
在红外光谱图上,可以观察到苯甲酸吸收带的位置和强度。
实验讨论:在苯甲酸的红外光谱图中,可以观察到几个明显的吸收带:1. 羧基(C=O)吸收带位于1700-1750 cm⁻¹,表明苯甲酸分子中有一个羧基官能团。
2. 苯环的C—H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带通常出现在3000-3100 cm⁻¹,但在实验结果中未能观察到。
3. 苯环的C—H弯曲振动引起的吸收带通常位于1000-1500 cm⁻¹之间,但在实验结果中未能观察到。
可能的原因是实验条件的设置,如样品制备不均匀或实验中的参数调整不准确。
实验者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操作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结论:通过红外光谱测定,我们确定了苯甲酸分子中的羧基官能团,但未能观察到苯环的C—H伸缩振动和C—H弯曲振动。
实验者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实验报告

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红外光谱仪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探究其分子结构与红外光谱的关系。
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是一种通过分子振动和转动引起的电偶极矩变化所产生的吸收光谱。
苯甲酸分子中含有C-H、C=O和O-H等键,这些键的振动会引起红外光的吸收,从而形成特定的红外吸收峰。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取少量苯甲酸样品,将其放置在红外吸收光谱仪的样品室中。
2. 启动红外光谱仪: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启动红外光谱仪,并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调试。
3. 设置参数:根据实验需要,设置红外光谱仪的扫描范围、扫描速度等参数。
4. 测绘光谱:点击开始扫描按钮,红外光谱仪开始扫描样品,记录光谱数据。
5. 数据处理:将得到的光谱数据导入光谱处理软件中,进行光谱峰的分析和解释。
6. 结果分析:根据光谱峰的位置和强度,推断苯甲酸分子中的键和官能团类型。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红外光谱仪测绘得到的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如图所示。
在波数范围4000-400 cm-1内,观察到了多个吸收峰。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强烈的吸收峰位于1700 cm-1附近,这是由于苯甲酸分子中的羧基(-COOH)引起的C=O键的伸缩振动所致。
这一吸收峰的强度较高,说明羧基是苯甲酸分子中的主要官能团。
其次,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两个较弱的吸收峰,分别位于3000-2800 cm-1和3600-3200 cm-1范围内。
前者是由于苯甲酸分子中的芳香环上的C-H键引起的伸缩振动,后者则是由于苯甲酸分子中的羟基(-OH)引起的O-H键的伸缩振动。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一些较弱的吸收峰,位于1500-1300 cm-1和1000-600cm-1范围内。
这些吸收峰是由于苯甲酸分子中其他键的振动引起的,如芳香环上的C-C键、羧基与芳香环之间的C-O键等。
通过对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出苯甲酸分子的结构特征。
苯甲酸分子由一个苯环和一个羧基组成,苯环上还有一个羟基。
苯甲酸红外光谱测定

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时的变化。
02
探索使用更先进的红外光谱仪对苯甲酸进行高精度测
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03
对苯甲酸的红外光谱进行定量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
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子振动强度和变化规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苯甲酸红外光谱测定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实验准备 • 实验步骤 • 数据分析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苯甲酸红外光谱测定的目的是为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
红外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广 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 ,对于研究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 具有重要意义。
特征峰识别与归属
特征峰识别与归属是红外光谱测定中的关键步 骤,通过对特征峰的识别和归属,可以确定分 子中存在的官能团或化学键的类型。
在特征峰识别与归属中,需要结合理论知识, 如分子振动理论、光谱数据库等,对特征峰进 行归属和解释。
对于一些难以识别的特征峰,可以采用光谱模 拟、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进行辅助解析。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红外光谱测定中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对 谱图的定量分析,可以了解物质中目标成分的含量。
在定量分析中,需要建立标准曲线或标准样品,通过 对比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的光谱数据,计算出待测样
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
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光谱干扰、 仪器性能等,因此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误差分析。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因此其红外 光谱也不同,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可以推断出物质的组 成和结构信息。
红外光谱的原理是基于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 的光谱。当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与分子相互作用时,如 果光子的能量与分子振动或转动能级差相匹配,就会 发生能级跃迁,从而产生光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3、掌握基本且常用的KBr 压片制样技术。
4、通过实验巩固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基团特征吸收峰的记忆。
二、仪器及试剂
1、仪器:Nexus 6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BS 124S电子分析天平
2、试剂:苯甲酸样品(分析纯);KBr(光谱纯)。
三、实验原理
苯甲酸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
熔点122.13℃,沸点249℃,相对密度1.2659。
苯甲酸是重要的酸型食品防腐剂。
在酸性条件下,对霉菌、酵母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产酸菌作用较弱。
在食品工业用塑料桶装浓缩果蔬汁,最大使用量不得超过2.0g/kg;在果酱(不包括罐头)、果汁(味)型饮料、酱油、食醋中最大使用量1.0g/kg;在软糖、葡萄酒、果酒中最大使用量0.8g/kg;在低盐酱菜、酱类、蜜饯,最大使用量0.5g/kg;在碳酸饮料中最大使用量0.2g/kg。
由于苯甲酸微溶于水,使用时可用少量乙醇使其溶解。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
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
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1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400cm)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当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仪中的迈克尔干涉仪发出的干涉光通过有KBr和有机化合物制成的样品压片上时,其中频率和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基团振动频率一致的部分将会被吸收,检测器将检测到被吸收后的干涉图谱(时域图谱),经计算机计算傅里叶积分变换,可将该干涉图谱变换为红外吸收图谱(频域图谱)。
四、实验步骤
1. 红外光谱仪的准备
(1)打开红外光谱仪电源开关,待仪器稳定 30 分钟以上,方可测定;(2)打开电脑,选择系统,打开软件;在Collect菜单下的Experiment Set-up 中设置实验参数;
(3)实验参数设置:分辨率 4 cm-1,扫描次数 8,扫描范围 4000-400 cm-1;纵坐标为Transmittance
2.固体样品的制备
称取事先经105℃脱水干燥后的苯甲酸10mg分别和0.1、0.5、1、1.2、1.5、1.8、2.0、2.5、3.0g溴化钾于玛瑙研钵中,在红灯下研磨混匀,至粒径在2um 左右,用不锈钢铲取70-90mg在压片装置中压成透明薄片(然后转移到压片模具,放好各部件后,把压模置于中心,并旋转压力丝杆手轮压紧压模,顺时针旋转放油阀到底,然后一边放气,一边缓慢上下移动压把,加压开始,注视压力表,当压力加到16时,停止加压,维持30s,反时针旋转放油阀,加压解除,压力表指针指“0”,旋松压力丝杆手轮1取出压模),本底用同样量的纯溴化钾制作。
3.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
(3)小心取出试样薄片,装在磁性样品架上,放入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中,在选择的仪器程序下进行测定,通常先测KBr的空白背景,再将样品置于光路中,测量样品红外光谱图。
(4)扫谱结束后,取出样品架,取下薄片,将压片模具、试样架等擦洗干净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好。
五、数据处理
(1)对所测谱图进行基线校正及适当平滑处理,标出主要吸收峰的波数值,储存数据后,打印谱图。
(2)比较用各种配比的苯甲酸和溴化钾所做的红外吸收谱图,得到最适合的配比,将最近配比的样品红外吸收谱图与笨甲酸的标准红外吸收谱图相比较,观察一致性。
六、注意事项
1.压片前的研磨要在红灯下进行。
2.样品颗粒要研磨至颗粒粒径要在2um左右
3.制得的晶片,必须无裂痕,局部无发白现象,如同玻璃般完全透明,否则应重新制作。
4.测试样品一定要干燥,干燥不充分的样品可以在红外灯下烘烤1小时左右。
样品研磨要充分,否则会损伤模具。
5.所有用具应保持干燥、清洁;使用前可以用脱脂棉蘸酒精小心擦拭。
6.压片过程应在红外灯照射下进行。
7.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模具表面干燥、清洁;防止样品腐蚀模具(KBr对模具表面腐蚀很严重)
8.易吸水和潮解的样品不宜用压片法。
9.KBr在粉末状态下极易吸水、潮解,应放在干燥器中保存,定期在干燥箱中110℃或在真空烘箱中恒温干燥2小时。
七、思考题
1、研磨如不在红外灯进行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如不在红外灯进行在3500cm-1处会出现大而宽的水峰。
因为水对红外光是有吸收的。
所以,研磨KBr时候,必须保持湿度小于60%,温度低于24度。
用红外灯可以达到此目的。
2、为什么研磨的颗粒粒径要在2um左右?答:为了使吸光度的值尽量准确。
因为一般测量红外光谱是用的中红外波段,中红外光的波长在2.5 ~ 25μm,如果固体试样颗粒粒度与波长相当,则红外光很容易产生衍射,影响信号。
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配有的微量液体池和固体池各自适用于哪种样品?
液体池:对于沸点较低挥发性较大的试样,将液层厚度为0.01~1mm注入封闭液体池中。
固体池:固体样品量特别少或样品面积特别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