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张九龄《望月怀远》练习试题

张九龄《望月怀远》练习试题

张九龄《望月怀远》练习试题张九龄《望月怀远》练习试题《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整理了张九龄《望月怀远》试题,供同学们学习。

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试题1、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答:“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答:“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

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答: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因“怨”而更加怀远。

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

尾联,望月而生遐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5、在古诗文中,人们除了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外,还用哪些形式来表达?答: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什么事情让我在吟诗时突然觉得很惆怅,原来乡村的小桥树木像极了我的家乡)。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2)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2)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C.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答案】(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3)答案示例: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解析】【分析】(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

《望月怀远》练习题

《望月怀远》练习题

《望月怀远》练习题《望月怀远》练习题《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分享了《望月怀远》练习试题,一起来看看吧!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1、简析“月”的作用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

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4、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答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我望着同这天上的明月吧!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

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5.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曾有人认为是“升”之误。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而简析首联的表达作用。

答案:“生”不是误用。

恰恰妙在此处。

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

“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

首联紧扣诗题,望海上明月升起,不由地想起远在天涯的“情人”。

意境雄浑阔大,感情深切,致思高远,创造了一幅宁静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为后面的描写抒情作好了铺垫,烘托了一个有情人的高大形象。

九上古诗文默写(含答案)

九上古诗文默写(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文默写(含答案)(一)一、记忆默写(12题15分,其它每题5分,共100分)1、_______ ___,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同上)3、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5、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同上)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同上)8、诚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_______ 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9、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陈涉一、答案1、老夫聊发少年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肠断白苹洲。

4、将军白发征夫泪。

5、弓如霹雳弦惊。

6、赢得生前身后名。

7、沙场秋点兵8、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理解默写10、《望江南》一词中运用了拟人方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12、《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胜与朋友同甘共苦心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 ;显示了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显示了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答案不全)

北京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答案不全)

北京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答案不全)古诗词鉴赏专题西城区(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4-15题。

(共4分)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元)马致远(元)白朴枯藤老树昏鸦,春山暖日和风,小桥流水人家,阑干楼阁帘栊①,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啼莺舞燕,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4.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

“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15.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2分)答:(二)古诗词阅读(共4分)14. 答案:B(2分)15. 答案示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分。

每首元曲的情感各1分)石景山区(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完成第7–9题。

(共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读诗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版本,本诗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望月阅读答案

望月阅读答案

望月阅读答案望月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月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月阅读答案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视听寂静(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3)不行。

“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望月阅读答案2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9、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2分)10、后人对王建的炼字的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答案:(一)《十五夜望月》(4分) 9、地白树栖鸦10、示例一:“落”字,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仿佛秋思如皎洁的月光般洒落人间似的,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示例二:“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选其它文字亦可,写出该词在诗中的表现力即可。

)望月阅读答案3望月有感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汇总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汇总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汇总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汇总引导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阅读题及答案一:1、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答:“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答:“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

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答: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因“怨”而更加怀远。

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

尾联,望月而生遐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5、在古诗文中,人们除了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外,还用哪些形式来表达?答: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什么事情让我在吟诗时突然觉得很惆怅,原来乡村的`小桥树木像极了我的家乡)。

高中语文课文《望月怀远》赏析与练习

高中语文课文《望月怀远》赏析与练习

望月怀远张九龄(唐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知人论世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

《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二、注释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三、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九龄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4~15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情人: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

14.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

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友人,此刻与“我”同望明月。

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描绘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

“灭烛”月光满屋,更加可怜月的孤独;“披衣”庭院散步,露水湿衣,相思之浓。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对友人思念之切,情感真挚,深化中心。

15.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
答案:
14【答案】【改编题】C“更加可怜月的孤独”错误。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农历十五左右。

(望月:即是遥望月亮,又可理解在满月之际农历十五)15答:表现手法与好处:
1.触景生情(即景生情)。

①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为“怀远”营造了气氛;由雄浑壮阔之景,引发思亲怀远之情。

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同这轮明月吧!
②这样写由“壮”景转入“怀远”浑然天成,雄浑阔大深邃,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3分)
2.虚实结合。

①望月是实写: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怀远的内容是虚写。

遥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吧;②借助想象补充现实,虚实互补,深化怀远的深情,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3分)
(给分点:①指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正确分析各1分)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

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赏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