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形容女子漂亮的古诗词

形容女子漂亮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形容女子漂亮的古诗词及其出处:
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出自先秦诗经·国风·周南的《关雎》。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表达了对女性高雅品德和君子追求佳偶的赞美之情。

2. 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有“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3.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中写道:“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这是对女子美貌的另一种描绘。

4.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中的一句,赞美了女子的美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谈谈李白诗中的女性及其文化意蕴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谈谈李白诗中的女性及其文化意蕴

“⾃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谈谈李⽩诗中的⼥性及其⽂化意蕴唐代是⼀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化遗产,是中华⽂化宝库中的⼀颗明珠。

它把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和谐、⽂字精炼的艺术特⾊,推到前所未有的⾼度,对中华⽂化产⽣了很⼤影响。

在灿若繁星的唐代诗⼈中,也涌现出了以薛涛、鱼⽞机为代表的⼀批⼥性诗⼈。

她们站在⾃⾝⼥性的⾓度,⽤诗歌书写⼥性的⽣活,书写⼥性的⼼理,展⽰了唐代⼥性的形象。

这些⼥诗⼈创作了⼤量的以⼥性为主⾓的诗歌,使唐代⼥性诗歌达到了⼀个很⾼的⾼度。

在⼥诗⼈之外,也有很多男性诗⼈加⼊了⼥性诗的创作队伍。

唐代⼤诗⼈中,李⽩、杜甫、⽩居易、李商隐、杜牧这些⼤佬⽆⼀例外的都写过以⼥性为主⾓或者赞美⼥性的诗,使得⼥性诗歌的百花园更加灿烂夺⽬。

其中以李⽩的⼥性诗最多,艺术性也最⾼。

在李⽩的诗作中,⼥性题材的诗歌共有⼋⼗多⾸,差不多占了李⽩诗歌总数的⼗分之⼀。

王安⽯说李⽩的诗“⼗⾸九说妇⼈与酒”,并对李⽩的创作风格⼤不以为然。

当然,这只是王先⽣的个⼈喜好,实际上李⽩的⼥性诗并不仅仅是从⾊相上对⼥性的赞美,⽽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李⽩不同时期⼥性诗歌的特点“诗是⼀种⽣命的体验”,“诗者,⼼声也”。

李⽩的⼥性诗也受到他⼈⽣波澜起伏的影响,前期和后期的风格差别还是很⼤的。

李⽩青少年时期,仗剑漫游,任⽓负侠,“游襄汉、泛洞庭,⾄⾦陵扬州,客汝海,还息在李⽩青少年时期云梦”,这时的李⽩青春年少,活⼒四射,浑⾝充满了对美好⽣活的憧憬。

在漫游途中,他对所见到的江南⼥⼦印象⼗分深刻,她们美丽多情,温柔可爱,才⼦佳⼈之间,⾃然有着别样的吸引⼒。

李⽩欣然写下了《⽩纻辞三⾸》,其中有⼀⾸写道:“⽉寒江清夜沉沉,美⼈⼀笑千黄⾦。

垂罗舞縠扬哀⾳。

郢中⽩雪且莫吟,⼦夜吴歌动君⼼。

动君⼼,冀君赏。

愿作天池双鸳鸯,⼀朝飞去青云上”。

这时的李⽩,胸怀报国之志,正欲在政治上⼤显⾝⼿。

⾯对这些⼥⼦,他发下了宏愿,要与她们做⼀对鸳鸯,⼀起飞到青云之上,实现⾃⼰的政治抱负。

有关描写渔家女的古诗词

有关描写渔家女的古诗词

有关描写渔家女的古诗词
渔家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形象之一,她们生活在江南水乡,与江水、渔船、鱼网交织在一起。

她们的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充满柔美和朴实,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勤劳、质朴和深情。

古代文人们对渔家女的描写往往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情。

她们身穿简朴的衣裳,头戴花饰,脸上透着红润的光泽。

她们熟练地操作着渔网,站在小船上,灵巧地划动船桨,望着远处,眼神中透露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她们的手指修长,皮肤微黝,因长年的劳作而显得坚韧有力。

渔家女的美貌并不是外在的华丽,而是内心的深情和坚韧。

她们常年生活在江湖之间,靠着渔网撑起家庭的生计。

她们沐浴着朝霞和晚霞,与江水相伴,与鱼儿共舞。

她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家人的牵挂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们的双手经历了风吹雨打,却依然柔软而有力,为家人提供了满满的温暖和力量。

古人在描写渔家女时,往往将她们与江南水乡的美景相结合。

她们的身影在江水中倒映,与倒影中的渔船、楼阁、村庄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和谐的画卷。

她们的舞步与江水的波澜相互呼应,她们的歌声与江南的温柔气息相互交织。

她们是江南水乡的一部分,也是江南水乡的灵魂。

渔家女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描写,她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丽符号。

她们的形象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他们借助古诗词的字句,将渔家女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廊中。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渔家女的质朴和自然。

她们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美好追忆。

她们散发出的淡雅和朴实,悄然地融入了江南水乡的风景,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撰的《文选》。

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将它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便以此名之。

这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称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

刘勰誉之:“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本文采用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这个说法。

将十九首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关于十九首的内容,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

”包括游子远游思家,感叹生命短促,宣扬及时行乐,描写真挚友情。

以及占了很大篇幅的思妇之诗。

一、思妇形象的塑造在古诗里,有很大一部分诗都是思妇之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之二《青青河畔草》、之八《冉冉孤生竹》、之九《庭中有奇树》、之十《迢迢牵牛星》、十六《凛凛岁云暮》、十七《孟冬寒气至》、十八《客从远方来》、十九《明月何皎皎》。

或有人谓其中的一些诗别有寄托,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古诗从整体上塑造了一批思妇形象,但表现了她们不同的侧面。

(一)侧重表现痴情《行行重行行》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的形象,“与君生别离”,此句有用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来解的,也有人把“生”解作“硬生生”,生生分开一对相爱的人。

从此,开始了游子相去日已远,闺中人衣带日已缓的相思苦等的日子。

此诗中,已经点明了“游子不顾返”,则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她仍执著地思念着游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怎样跟这个忽忽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女主公唯有劝自己努力加餐饭,这样才有可能等得到与外出的游子重聚的那一天。

整首诗用平淡如水的语气刻画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形象。

(二)感叹青春易逝的悲哀《青青河畔草》诗连用六个叠词,“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刻画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和一个美丽寂寞的少妇形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神话传说形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神话传说形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神话传说形象
1. 嫦娥
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在许多古诗词中出现。

她是月宫中的仙女,因为偷吃了仙丹而被流放到月亮上。

嫦娥是美丽而寂寞的,常常被描写成孤单的存在。

2. 伯牙和子期
伯牙和子期是又一个常见的神话传说形象,他们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家。

伯牙是一位琴师,子期是吹箫的音乐家。

他们相遇后,以音乐为纽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他们的故事常常被用来写作友情和音乐的赞美。

3.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形象,她是著名的孟子的母亲。

据说,她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远千里地三
次搬家,以寻找更好的学校。

她的坚持和牺牲精神成为了教育的象征。

4. 刘备、关羽和张飞
刘备、关羽和张飞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诵,并在许多古诗词中被提及。

他们的兄弟情谊和英勇事迹被赞美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

5. 王昭君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她是中国汉朝时期的美人。

王昭君以其美貌和才艺而闻名,被汉朝皇帝选中入宫。

她的故事常常被用来写作爱情和美丽的赞美。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性柔情及英雄⽓概《⽊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性柔情及英雄⽓概 《⽊兰诗》⼈物问答及铺陈、排⽐、对偶、互⽂等⼿法描述⼈物情态,刻画⼈物⼼理,⽣动细致,神⽓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下⾯⼩编给⼤家带来《⽊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性柔情及英雄⽓概。

希望能够帮到⼤家。

《⽊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性柔情及英雄⽓概 《⽊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双璧之⼀,在中国⽂学史上享有盛誉。

如张⽟⾕《古诗赏析》云:“⽊兰千古奇⼈,此诗亦千古杰作。

《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

”沈德潜《古诗源》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

庆云见,为之快绝。

”张⽟⾕和沈德潜都提到了《⽊兰诗》的“奇”,《⽊兰诗》中的“奇”集中体现在⽊兰作为⼀个⼥性却代⽗从军,并且军功卓绝的故事上,同时《⽊兰诗》的整个⾏⽂都体现了这种“奇”。

诗中恰切地将⼥性的柔情与英雄⽓概打拼在⼀起,成功地塑造出了⽊兰所具备的丰富个性品格。

这⾸诗被选⼊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教材,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时,应该仔细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奇”的特点。

《⽊兰诗》的作者巧妙地⽤声响描写体现了⽊兰集⼥性柔情与英雄⽓概于⼀体的⼈物形象特点,这也是该诗奇妙之处。

《⽊兰诗》中有7处声响描写,下⾯笔者对这些声响描写进⾏解析。

《⽊兰诗》⼀开篇就出现了声响描写――“唧唧复唧唧,⽊兰当户织”,关于“唧唧”的解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袁⾏霈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学作品选注》认为“唧唧”指叹息声,李道英主编东北师范⼤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也认为“唧唧”指叹息声,⽽袁世硕主编⼈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和现⾏⼈教版初中语⽂教材则认为“唧唧”指织布机发出的声⾳。

笔者检索了《全唐诗》《全宋词》中的“唧唧”⼀词,《全唐诗》中“唧唧”共出现27次,其中作叹息声解的有14次,如储光羲《同王⼗三维偶然作》“想见明膏煎,中夜起唧唧”、李⽩《庭前晚花开》“结实苦迟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居易《琵琶⾏》“我闻琵琶已叹息,⼜闻此语重唧唧”等,13次作⾍鸣声或是鸟叫声,如贯休《轻薄篇⼆⾸》其⼆“⽊落萧萧,蛩鸣唧唧”、李郢《宿杭州虚⽩堂》“秋⽉斜明虚⽩堂,寒蛩唧唧树苍苍”、刘禹锡《鶗鴂吟》“如何上春⽇,唧唧满庭飞”等,《全唐诗》中“唧唧”⼀词出现了27 次,没有⼀处是⽤来描摹织布机的声⾳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卓越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卓越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卓越女性形象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充满了许多卓越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一、史书传说中的女英雄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女英雄和女将军,她们兼具智慧和勇气,能够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保卫家园。

其中最受人们尊敬的女性英雄之一就是花木兰。

花木兰是一位出生在北魏时期的女性,她因为父亲年迈体弱,无法前往北方的战场,于是代替父亲冒险进入军营,一直为国战斗了12年,表现出了不畏艰险的英勇精神和忠诚品质。

另外,还有女将军潘金莲、铁娘子花剑英等,她们在历史中都刻画出了一幅幅充满故事和传说的形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著名女性形象。

二、古诗词中的女子形象中国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女性的描写,这些描写展现出女性端庄、淡泊、美丽和力量的形象。

比如唐代女诗人李清照,她的诗词中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反思。

《如梦令》中,李清照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里的“卷帘人”指的是女性,她在织绣之余,静静地坐在窗前观赏外面的景象,表现出她对生活的自在和淡泊。

另外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形容的是无情岁月带来的不安和沉淀,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呈现出了女性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品质。

三、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美德是一种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女性的修养和内在美德的培养,如勤劳、谦逊、质朴、纯洁、恬静、聪慧等等,这些美德之所以能被重视,是因为女性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家庭桥梁和传承者的角色。

女性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明确的角色和身份,她们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被广泛认可和尊重。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光荣和美德是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平衡紧密相关的。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和重视仍然存在,女性的内在美德和人格塑造与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相互关联。

形容女人气质优雅漂亮的古诗词句子

形容女人气质优雅漂亮的古诗词句子

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女性优雅气质的描写,这些句子常常以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古人对女性美好形象的向往和赞美。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形容女人气质优雅漂亮的古诗词句子,领略古人如何以诗为笔,描绘女性的美丽风姿。

1. 纤手把琵琶,心事远随他。

——唐代诗人白居易《赠汪伦》这句诗中通过描写女子弹奏琵琶的场景,表现了她纤纤玉手和深情思念的神秀气质, 深情的形象恰如其分。

2. 素手把芙蓉,羞颜如昼花。

——唐代诗人杜甫《赠芙蓉枝》此句以芙蓉花来比喻女子,形容了她娇柔婉约的容颜和羞怯的神态, 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端庄。

3. 清歌宜楚楚,细雨似蓬莱。

——唐代诗人王之涣《秋风词》这句诗中以“清歌”和“细雨”来形容女子,清新细腻的意境和高洁脱俗的气息,展现了女性的优雅和仙风道骨。

4. 唇未噤,一徊心地,玉颜未改。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逢李龟年》这句诗以“玉颜未改”来形容女子容颜依旧,表现了她端庄娴静的气质和恬淡的态度,透露出古代妇女的风韵。

5. 纤腰三尺,翠袖一双。

——唐代诗人杜牧《秋夕》这句诗中以“纤腰”和“翠袖”来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材和华丽的服饰,展现了她的美丽婉约之美。

6. 青鬓粉黛,梨花瘦。

——唐代诗人皮日休《李郎杀虏》此句通过“青鬓”、“粉黛”和“梨花瘦”来描绘女子的娴静清秀之貌, 形象鲜明而婀娜多姿。

7. 佯娥对空翠,宛洛含情脉。

——唐代诗人许浑《杨柳枝》这句诗中以“佯娥”和“宛洛”来形容女子轻盈柔美的形象, 展现了她的妩媚风姿和娇羞含情。

8. 蘂色含风,芳凝浅笑语。

——唐代诗人李商隐《蝶恋花》此句以“蘂色”和“芳凝”来描述女子的容颜和微笑, 彩艳文雅的形象展现了她娇艳动人的美丽。

9. 世人谁便,菱花含露送红簪。

——唐代诗人王之涣《东园驿》这句诗中以“菱花含露”来描绘女子的容颜和风姿,透露出她的清丽秀雅之美。

10. 葛巾梳素髮,衣裾文绣。

——唐代诗人韦庄《女冠子》这句诗以“葛巾”和“衣裾文绣”来描绘女子的打扮, 展现了她的端庄典雅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我喜欢读古诗词,中国的古诗词中创造了很多很美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无论怎样的性格特征,都鲜明的呈现给我们我国古代女性生活中的一些方面。

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竹》篇“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古诗源》卷四) 诗中的女性形象,就像孤竹托根于泰山,兔丝缠绕女萝一样,依附于强大的男性世界,这样的女性形象虽然让我们不以为然,但在中国古代男权社会的大环境下也无可厚非。

女性形象还一直是民歌中的主角,汉乐府中也多有女子对自身生活情感的歌唱。

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一首恋歌就是女子的歌唱,《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中的女子指天为誓,表明自己坚贞不渝的深情。

后世所谓的海誓山盟,或许都是从本诗“山无陵”以下五句生发而出的。

《有所思》则表现了汉代女子面对负心人时的刚烈果决: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热恋中的女子本来准备了珍贵的礼物要赠给情人,却惊闻他已有他心,便断然与其相绝。

尽管这样的决绝会让自己心碎,她还是毅然说出了“相思与君绝”的誓言。

这果决的举动正因为炽热真挚的爱情中容不得半点瑕疵。

《白头吟》中的女子
则在毅然与三心二意的男子决绝之后,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向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可悲的是,这向往也正表明了理想爱情的不易得,所以才会有《怨歌行》中女子对容颜老去时被抛弃命运的忧惧,《上山采蘼芜》中弃妇对喜新厌旧的“故夫”的责难。

汉乐府民歌中的女子大多是刚强独立有主见的,《陇西行》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主妇,并赞叹道:“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这不输于男子的干练女子的形象在前此的文学作品中是不曾出现过的,这也正表现了汉代女子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

著名的长诗《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分别塑造了罗敷和刘兰芝这两个完美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也叫《日出东南隅行》。

诗中写美丽的罗敷到城南采桑,遇见了显赫的五马太守。

太守一见罗敷的美貌,就上前调戏,要罗敷和他一同回去。

面对太守的无耻要求,罗敷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随后,罗敷盛赞自己的夫婿的容貌和事功,使得太守扫兴而去。

诗中的罗敷聪明勤劳,又勇敢机智,谈笑戏謔之间就使得轻佻好色的太守无地自容。

《东门行》中“贱妾与君共餔糜”一句,平平实实的七个字,却把一个都邑贫民的妻子对贫困生活的悲哀无奈、对丈夫准备铤而走险的无限担忧描写得入木三分,更是塑造了一个和丈夫共患难的女性形象。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叙事长诗的名篇,沈德潜曾赞誉它是“古今第一首长诗”。

这首长诗塑造了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忠贞、外柔内刚的女性形象。

在遭到婆婆的恶意刁难时,她主动提出离去。

在被迫离开时,她镇定从容地辞别焦母,丝毫不失礼数。

在与丈夫分别时,她坚贞地立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

在兄长逼嫁
时,她自知难遂己意,只得假意应允,却在成亲之日,“举身赴清池”,以死表明了对爱情的坚贞、对封建宗法势力的反抗。

这种自尊自爱、坚强不屈、忠贞深情的品质使兰芝成为古代文学史上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

《木兰诗》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描写女性形象的诗。

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和上面所说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从军十二年,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是古诗词中众多女性形象中的“另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视为反常的现象。

“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

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潜在的智谋和才能。

然而,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留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以上几首诗词民歌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就充分体会了古诗词中女性形象的美,这种美并不单调,因为她们美在性格,美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与众不同,比如上面木兰和兰芝,罗敷的美就截然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