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程目标的设计 - 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共29页文档
课程目标教学计划

课程目标教学计划一、引言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导航和驱动力。
因此,合理制定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二、教学主题教学主题是指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所设定的主要内容与目标的统一体。
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主题,是课程目标教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在确定教学主题时,教师可以参考学生的兴趣、实际需求和年龄特点等因素。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题,通过各类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活动安排在制定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时,活动安排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活动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安排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角色扮演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主题合理安排活动顺序和时间分配,确保每个活动都能够顺利进行。
四、教材使用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合理使用教材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程目标。
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可操作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应注意不要过度依赖教材,而是通过合理的创新和适应性改造,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五、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课程目标教学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主题、活动安排和教材使用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情境生成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评估,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课程评估和调整课程评估和调整是课程目标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环。
在课程评估中,教师可以通过笔试、口试、观察和作品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April 20212021年4月第18卷第04期Vol.18No.04读与写杂志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李海平(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阮市初级中学浙江诸暨311814)摘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这些内容里面包括了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需要设立的学习目标以及对于学生的有效培养,还有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师需要利用教学情境开展情感的教学,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联系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对于教材内容的拓展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有效的深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4-0057-011在教学中设立学习目标,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也是比较关键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意义,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
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还需要真正的去研究教材的主要内容,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设计教学的活动以及教学的目标,还有在教学上的环节。
教师要在现阶段的教学体系下,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以及学习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理念和不同的单元目标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对应的教学计划。
教师制定了教学目标以后,还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些反馈活动和对于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高低,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对于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才能够把握学生核心素养渗透的程度,有利于在之后教学过程当中调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通过长期以来对于目标的研究和制定,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都是教师需要制定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两方面共同入手,让学生能够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课程设计与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与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使学生了解××××(课程主题)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学科方法或技能)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学科工具或软件)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的示范课,旨在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针对××年级学生,课程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参考教材第×章。
2. ××××(原理):介绍××××的基本原理,以实例演示其应用,参考教材第×章。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1 我们生活的地球 教案

课题:§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初步掌握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3、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的形状,再则让学生展示自制多媒体课件—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1、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
课中助学:一、预习反馈二、引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
本节课不但认识地球的形状,而且是“提出证据”说明上地球的大小,学生在1-6年级也已学过,到了7-9年级,学习此内容的要求要有所提高。
由于地球太大,地球的大小很能用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物体做比较说明,因此,要求学生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
这里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而只是要求学生能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三、展开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园的,地是方的。
2、生活经验发现这种认识存在问题。
(1)船舶离开海岸线后,船舶先消失,船帆后消失;(2)月食发生时的轮廓是圆弧形;(3)人类的环球航行;(4)宙航员拍射的地球照片。
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两极半径三、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壳。
2、地幔。
3、地核。
四、小结地球的内部结构三次备课及作业反馈:。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落实——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44B02/2017管理 德育/评价研究◆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榕欣小学 冯春香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落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只有你在教学中认真摸索和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体会到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缺憾之美。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就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
一、感知思想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抽象、分类、归纳、演绎、转化等都属于数学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的魅力。
在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观摩教学时,我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巧妙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来处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把学生学习的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让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易懂、更便于学生去理解,观摩教学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之初,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录音:老财主给两个成年儿子分地。
将其中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分给大儿子,一块长方形的地分给二儿子,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太小了,都说老财主很偏心,可老财主又说不清楚,解释不明白。
所以,老财主想找个聪明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老财主解决这个难题吗?安排这样的教学情境引入课程主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对新知识的学习置于这一现实情境中,尽量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得高兴,学得扎实。
然后,通过让学生猜想、转化、平移、旋转、演示,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感知数学转化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二、运用思想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转化的问题。
关注课程目标设计-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可观测和评价; 三是反映基本要求,即标准按最低要求设
定和标准基本达到即可。
二、目标设计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 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 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 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 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 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漫话端午节”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注重交流等特征;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的情感,增 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 断学习,不断创新。
2.通过活动让学生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交际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锻炼学生搜 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关注课程目标的设计
诸暨市店口一小 何铁勇
存在问题:忽视、轻视、随意,通用而无 个性,假大空。
是活动组织引领者的教学标准 是观课、议课者对课的衡量标准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显重要
课程目标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引领综合实践 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具有导向、 激励和标准等方面的功能功能。
(一)理念与认识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 境。
●目标的设计要对学生开展具体活动过程 具有导向作用。
●要把握目标设计的综合性、差异性、生 成性特点。
1、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 个人-社会-自然彼此交融,知识-情感-能力综 合素质发展。
2、差异性:体现在年龄特征、能力、兴趣 等方面。(例“关于商品包装材料的调查活动”活动目
诸暨市店口二小电子教案()

景点听到的联想到的
总印象
2、分四人小组口头练说。
四、各自练习习作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基本写完作文,取少数学生作文的重点部分进行讨论,讲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生作文。
1、在了解学生作文的基础下,抽典型的在班级交流。
2、自己做讲解员,把所写的景点讲给同学听,同学作为游客评价。
诸暨市店口二小电子教案()
执教者:孟华科
执教时间:年月日
课题
记一次游览活动(习作训练)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把秋游活动中见到的景物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懂得写游览活动要写清楚人物,游览的时间、地点、要抓住主要景物来写。
3、感受自然景物美,提高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把秋游活动中见到的景物有条理的写下来,语句通顺,意思连贯;要抓住主要景物写。
2、修改要求:条理不清,语句不通顺的要求修改;内容不具体,漏写的要求充实。
4、交换稿子,相互修改。
三、撰抄作文
教
后
反
思
2、学生发言。
3、发言后提问:为什么你能这么清楚的介绍景山公园?你去过吗?(因为《景山公园》的小作者把秋游景山的经过有条理的写了下来,读了他的课文,似乎我们也游览过一样。)
板书:有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写,即有顺序地写。
二、学习《秋游景山》的写法。
1、回忆《秋游景山》说说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每个段落都写了些什么内容?给你影响最深的是哪一段?
3、读范文《游览龙王殿》——选自《记叙文读写指导》取长补短,修改作文。
读例文说说按什么顺序写?表示地点的词有:斗岩山山脚—金井龙潭—虎穴—抓痒树旁—大雄宝殿—白云亭
诸暨市店口二小电子教案(语文)

诸暨市店口二小电子教案(语文)编写者:孟卡汗执教者:执教时间:年月日(周)诸暨市店口二小电子教案(语文)编写者:孟卡汗执教者:执教时间:年月日(周)诸暨市店口二小电子教案(语文)编写者:孟卡汗执教者:执教时间:年月日(周)教学过程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第二课时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4)质疑: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
(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
“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