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学: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14
噪声,db ≤
60
照度,lx
工作照度 动物照度
150~300
15~20
100~200
5~10
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
12/12或10/14
注:表中氨浓度指标为动态指标。 1)一般采用全新风,保证动物室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如果先期去除了粉尘颗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不排除使用循环空气的可能
,但再循环空气仅限于同一单元,新鲜空气不得少于50%,并保证供风的温、湿度参数。
动物对实验处理的反应可用下式表现:
R=(A+B+C) ×D±E
式中: R A B C D E
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实验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动物品种及品系特有反应 动物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验处理) 实验误差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动物有适应环境变化并作出反应的能力。 适应可以是行为性、生理性或两者兼有。 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 实验的结果。
气流
理 光照
噪音
因 笼具
素 垫料
饲养 密度
人为因素
设 饲 管 调 实验
施 养 理 教 处理
饲料 营
品
质
饮水 养
臭气 因
遗传
杀虫剂 素
因素
消毒剂 化
学
控
制
因
有机 素
物质
动物的
各种病原体
咬斗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生物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有“有利”和“有害”作用两 个方面。实验动物环境因素控制的原则是, 利用和创造有利因素,消除和防止有害因素, 以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达到实验利用的目 的。
第三节 实验动物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基本要求
• 设施应选建在远离疫区和公害污染的地区, 有便利和充足的后勤供应(水、电、给排 水系统,交通运输等)。
• 设施建设应坚固、耐用、经济,有防虫、 鼠等野生动物的能力,施工和建筑材料要 严格符合设计要求,最好预留可扩大的余 地。
• 设施最好为独立结构,具有各种完整的相 应职能区域,做到区域隔离以便满足对各 种不同动物品种、品系饲养和保证动物质 量的需要。
30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全面布局,预计 发展趋势,明确建设的可行性。设施的 应用目的是指导设计的最基本指南,重 要的是饲养品种,微生物控制等级,动 物实验的种类和范围。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以国家实验动物 的相关标准为设计依据,确定微生物控 制级别,相应设施类型即可确定。要按 国家标准中相应规定,根据环境控制要 求、建筑要求、区划要求、按建筑规范 进行设计。
紧张,导致不安和骚动;可造成大、小 鼠生育力下降,妊娠障碍和流产,甚至 出现食仔现象;可使小鼠行动异常,母 鼠泌乳减少,仔鼠生长缓慢;可造成动 物听源性痉挛,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 伤。
14
噪声环境下小鼠产出率与吃仔率(山内忠平,1985)
分类
阴道栓确认后 饲养在普通环境下
产出率
吃仔率
10/10(100%) 0/10(0%)
35
36
37
38
屏 障 环 境 动 物 饲 养 室
39
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 或无外来污染 。隔离器内的一切均是无 菌的。空气经超高效过滤后进入(洁净度 100级)。所有物品经灭菌后,由传递仓 进入。动物来自无菌或其哺育的剖腹产 后代。人不能直接接触动物,所有操作 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2)物品的移动路向: 物品→高压蒸汽消毒炉(包装好的
消毒物品可经过传递窗,笼具经泡有消 毒液的渡槽)→ 清洁准备室→清洁物品 储存室→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物经 包装处理→污物走廊→外部区域。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3)实验动物的移动路向: 外来实验动物→传递窗→检疫室
安全贮存,垫料高温)方可应用,笼具水瓶集中洗刷消毒。
实隔绝。表现为无窗或密封门窗,有缓冲间。 • 空气经过滤后进入,设施内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空气压力差,室内保持正压 。 • 出风口要有过滤装置或U型液体控制阀,出口风速不低于
每秒4米,以防止空气逆流形成污染。 • 物品经高压灭菌、化学灭菌和紫外线照射后进入,即灭
菌);垫料布袋装均经高压消毒;鼠盒用牛皮纸包装, 工作服、帽、手套、口罩等经高压灭菌。 • 饲料装两层袋,装后密封连同卡片、剪刀等,经CO60 照射灭菌。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2. 人、物、动物流程 • 人员流程:准备室→更衣→淋浴→更无菌衣→风淋→
清洁走廊→动物室→缓冲间→屏障外。 • 物品流程: 洗刷包装室→灭菌室→洁净贮存室→洁
• 饲料双层塑料袋Co60照射消毒,传入隔离器前先 在清水中浸泡,检漏,然后撕去第一层塑料袋, 放入传递舱内。
• 鼠盒、工作服、鞋、帽、用具均经高压灭菌。 2.入室要求 • 更换拖鞋、工作服、帽。工作前用药皂洗手。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第三节 我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标准
一、设施建筑要求
(一)选址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二)建筑卫生要求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有围护结构材料 均应无毒、无放射性。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 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 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 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天花 板应耐水、耐腐蚀。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

隔离 普通 环境 环境
屏障 隔离 环境 环境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屏障 环境
20~26
15a
20
10
50c
18~29
20~26
16~28 4 40~70
8b
15a
20
8b
0.20
—
10
50c
—
20~26
16~28
15a
20
—
10
50c
5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
15~2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2.单走廊式: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 境都可以这样布局,小型的屏障系 统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清洁走 廊和污物走廊共用一条通道,该类 设施在运营中也较难达到微生物和 寄生虫控制标准。
3.双走廊式:
可以有效的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 开,避免交叉感染,长期实验及动物 生产单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三走廊式: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 有害气体(氨等)。
3、营养因素:饲料和水。 4、生物和栖居因素:菌落数、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一、气候因素: (一)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2)影响代谢; (3)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 (4)激发应激反应; (5)影响实验结果。
表4-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给药(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雌性Wistar大鼠死亡率比较
普通环境的构造和功能因饲养不同 的动物品种而有一定的区别。
普通环境动物室
(二)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 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 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分类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分类
1. 开放环境!嘿,你知道吗,就像在一个超级大的院子里,实验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呢。
比如那些小兔子,在开放环境里能欢快地跑来跑去。
这种环境比较宽松自由,但也需要特别注意卫生和防护呀!
2. 屏障环境嘞!这就好比是给实验动物们建造了一个安全的小城堡呀!对很多需要特定条件的实验来说就很重要啦。
像那些娇贵的小白鼠,在屏障环境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哟。
3. 隔离环境哇!这简直就是为实验动物打造的超级保险箱呀!像一些特别重要或者特殊的实验动物,就会被放在这样的环境里呢。
哎呀,那可真是被精心照料着呀!
4. 普通环境啦!就好像平时我们生活的普通地方,但对于实验动物来说,也有它的作用呢。
比如有些基础的观察实验,在普通环境就能进行呀。
5. 特定环境哟!这可是根据特定的要求专门设置的呢,就如同为实验动物量身定制的特殊空间。
好比有些实验需要模拟特殊的气候条件,那特定环境就派上大用场啦!
6. 无菌环境呀!哇塞,那可是超级干净的地方,就跟我们想象中的无菌病房似的。
有些极其敏感的实验,就得在无菌环境里进行呢,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呀!
我觉得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分类真的很重要呀,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实验和动物,这能让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好地开展呢!。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标准》
一、实验动物的环境
1、温度
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有不同类型,每种动物有不同的温度环境要求,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温度环境范围应该介于20°C-29°C之间,不能突破这个温度范围,但有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节。
温度过高会导致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过低会导致动物血液循环障碍,同时还会影响到动物的生存能力。
2、湿度
湿度是影响实验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实验室应该保持湿度在20%~70%之间,低于20%的湿度会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功能,而高于70%的湿度会增加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繁殖,对实验动物的健康有害。
3、光照
实验室中的动物环境应有良好的日夜变化,一般情况下,保证每天白天12小时以上,夜晚12小时以下,正常情况下,实验室中的光强应该在80-120lux之间,但也可以根据实验特殊情况进行调节。
二、实验动物设施
1、实验动物栖息的容器
实验动物栖息的容器大小应与动物的体型相匹配,确保动物足够的空间,使其可以自由活动,容器内部应有足够支持动物活动的设施,
比如箱子、洞、攀爬架等。
容器的表面应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2、实验动物用具
实验动物用具的种类和数量应与动物体型相适应,以满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动物间的接触,降低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损害。
3、实验动物饲料
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必须符合标准,以确保动物营养的全面均衡,饲料应该保持干燥,避免变质。
饲料的数量应根据动物的重量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整,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控制1

(三) 气流和风速 1.气流—实验动物设施内空气的流动 2.风速—即是气流的速度 3.换气次数—指饲养室内通风程度,即室内 旧空气被新风完全置换的次数 二、理化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理化因素包括光照、 噪声、 粉尘、有害气体和杀虫剂、消毒剂等。 (一) 光照 1. 光照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视力 (2)影响生理及生殖机能 2. 光照的调控
(四)实验动物环境 — 外环境和内环境 1.实验动物外环境: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以外 的环境。 2.实验动物内环境:指依科研要求和人们的意愿, 将 实验动物的生长、繁殖或活动限定在某种特定的人工 场所内。内环境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 (1)小环境 — 指包围在实验动物体的饲养盒内, 对实验动物直接产生影响的各种理化因素, 如温度、 湿度、气流速度、氨浓度、光照周期、噪声等。 (2)大环境 — 指放置实验动物笼架器具等辅助 设施的饲养间和实验间的各种理化因素。
三、生物因素 (一) 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在集体笼养时,每只成年实验动物所 占的笼具底面积,小鼠需要0.0067~ 0.0135m2,大鼠需要0.0175∼0.044m2,豚 鼠需要0.044∼0.088m2;而兔、狗、猴则 个别笼养,其所需笼具底面积分别为 0.27m2、0.72m2和0.54m2以上; 详见表4-5。
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控制 ● ● ● ● ● 实验动物环境及环境控制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及控制要求 实验动物房舍设施 实验动物饲养的辅助设施和设备 实验动物环境监测及设施维护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及环境控制的意义
一、实验动物环境 (一)生物的环境:围绕生物体的一切事物, 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二)实验动物环境:人工控制的, 供实验动 物繁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有关条件,即围绕实验动 物所有事物的总和。 (三)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生存空间、 维持其所需的建筑物和设备等。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药物
15.5℃
26.7℃
------------------------------------------------------
苯异丙氨
197.0
90.0
盐酸脱氧麻黄碱 111.0
33.2
麻黄碱
477.1
565.0
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大鼠死亡率比较
三、特殊动物实验设施
感染动物实验设施 放射性同位素动物实验设施(RI) 特殊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设施
1、感染动物设施
是指使用病原体对动物进行实验感染的 设施。此种设施除备有通常动物设施要求 外,还必须具备防止由动物传染人,动物 相互间的交叉感染,动物向设施外感染的 结构和功能。
此类设施设计的目的是防止生物性危 险和有害因素向动物实验设施和外界的污 染。目前通常采用物理学隔离,主要是在 气密性结构内采用负压通风,以达到防止 气溶胶扩散污染的目的。
二、实验动物环境因素的分类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等;
2、理化因素:氧、二氧化碳、粉尘、臭味、 噪音、照度、杀虫剂、消毒剂、有害化学物质等;
3、居住因素:房屋、笼具、垫料等; 4、营养因素:饲料、水等; 5、生物因素: 同种生物因素:社会地位、势力范围、咬斗 和饲养密度等;
异种生物因素:微生物、人和其它动物。
注意:
新引进动物应在单独房间,单独笼架饲养一 段时间,待观察健康无病后再移入其它房间 不得向屏障动物房内传入不符合相应的实验 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动物!
实验用品和器具进出清洁级屏 障动物房
用70%酒精或5 %碘伏仔细擦拭消毒物品 表面紫外灯照射15min 或直接喷雾消毒
手术器械可经高压消毒或经消毒液中浸泡 后在紫外灯下照射15min传入 小型仪器经灭菌通道喷雾消毒后传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环境
内环境
大环境 小环境
一. 实验动物环境
2 实验动物环境监控的意义: (1)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 (2)为实验动物工作者提供适宜的条件, 并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 的伤害。 (3)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3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与动物实验结果的关系
基因型
发育环境
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主要内容
一. 实验动物环境 二. 实验动物设施及其运行管理
一. 实验动物环境
1 实验动物环境的概念
实验动物环境:人工控制的,供实验动物繁 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相关条件,即围绕实验 动物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的生存空间、 维持其需要的建筑物和设备。
一. 实验动物环境
143.4±5.7
140.6±10.9 142.3±10.5
139.4±8.8
143.1±9.0
153.9±10.4 152.0±6.3
159.4±7.6
158.3±4.8
25.8±1.4**
29.7±1.9**
30.6±3.8**
32.3±1.8**
33.6±2.8**
30
20
14.5±0.8**
20.8±1.6**
26.8±1.8**
27.8±4.1**
30.3±1.9**
31.4±1.1**
32
6
10.2±1.4**
16.4±1.5**
22.9±2.3**
24.4±1.6**
周围环境
表现型
演出型
发育环境:生物体的基因组成胚胎发育过程中 环境因素影响,如母体生殖期健康状况等
周围环境:气候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子, 居住因素,生物因素等
R=(A+B+C)D±E
R 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 实验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B 动物品种及品系特有反应 C 动物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D 环境的影响 E 实验误差
23.0±1.9
25.4±1.2
27.1±1.4
28.7±1.6
30.1±1.4
20
20.0±1.3
23.7±1.6
25.8±1.4
27.7±1.7
28.4±1.9
29.4±1.9
20
20.5±1.2
25.7±1.0
26.9±1.2
28.4±1.6
29.9±1.8
30.9±1.7
20
20.8±1.3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体重 出生时
小鼠
3周龄 9周龄
摄食量 8周龄♂ ♀
摄水量 8周龄♂ ♀
体重
裸小鼠 摄食量 8周龄♂
摄水量 8周龄♀
育成期的体重增长
大鼠 哺乳期的体重增长
摄食量 摄水量
无显著差异 最适量 目标值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对小鼠(ICR,裸鼠)和大鼠(Wistar)的体重、摄食量及摄水量无明显影响的环境温度范围
30.8±2.0**
33.6±1.4**
36.2±1.8
37.7±2.2
18
20
22.6±2.1
27.1±1.9**
32.5±2.2
34.6±2.7
36.4±2.4
39.1±3.3
20
20
23.6±0.7
30.1±1.3
33.1±1.4
35.4±1.7
37.7±2.0
38.1±1.8
22
20
23.3±0.7
25.2±2.2**
27.5±2.1**
♀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20
17.7±1.0**
25.2±1.3
20
20.1±13
23.3±2.4
26.7±1.2 25.6±1.3
28.4±1.4 27.7±1.6
28.8±1.9 25.6±1.5
29.3±1.7 30.9±1.8
20
19.6±1.5
22.6±1.2**
23.9±2.0**
24.4±1.8**
25.8±1.1**
26.7±1.9**
30
20
13.9±0.6**
19.1±1.0**
24.2±1.2**
22.9±1.6**
23.5±1.7**
24.6±1.5**
32
14
10.6±1.4**
15.5±1.5**
21.1±1.5**
20.2±1.5**
21.6±0.7**
23.9±1.6**
各种环境温度对小鼠发育的影响
处理 日数
0 4 8 12 14 16 18 19 20 21
环境温度=23℃
非妊娠 (例数 6)
134.8±7.9
妊娠 (例数 6)
142.2±5.0
134.5±3.7
144.8±6.1
132.8±5.9
145.8±4.6
133.2±5.7
性
环境
动物
温度
数
4
5
♂
12℃
20
18.3±1.9*
29.5±1.6
14
20
22.5*±1.8
27.5±2.5**
周期
6 33.2±0.9
7 36.2±0.8
31.2±1.9
34.6±2.0
8 37.4±1.1
36.0±2.2
9 38.4±1.5
38.7±2.0
16
20
22.7±1.8
27.7±2.4**
4 环境因素的分类
1. 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风速等
2. 理化因素 光照、噪声、粉尘、有害气体等
3. 生物因素 空气中的微生物、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等
4. 居住因素 笼具、垫料、给食器、饮水器等
5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①影响(生1长)发温育和度繁殖20℃ -26℃
在低温环境下性周期出现较迟,产仔数减 少,死胎率增加,泌乳量及离乳率均减少,小 鼠尾长缩短;高温下雄性小鼠出现睾丸和附睾 萎缩,精子形成能力下降,怀孕大鼠死亡率增 加
159.3±6.3
133.7±4.5
167.5±6.6
134.0±2.8
±5.2
130.8±3.0
140.3±4.6
130.8±1.7
142.2±5.4
131.2±3.9
142.8±6.1
131.0±0.9
145.0±7.6
环境温度=33℃
非妊娠 (例数 14)
140.6±7.2
妊娠死亡 (例数 7)
30.6±1.0
33.3±1.1
34.8±1.3
36.9±1.4
39.4±1.8
24
20
22.7±1.2
29.6±1.1
33.0±1.4
36.9±1.6
38.0±1.6
39.4±1.8
26
20
22.2±1.1
28.9±1.0
32.7±2.0
34.0±2.1
36.4±2.0
37.3±2.5
28
20
19.7±1.4**
26.0±1.5
27.4±1.6
28.4±1.4
29.5±1.7
29.3±2.1
20
20.0±1.2
24.8±1.0
26.9±1.3
28.5±1.7
29.8±2.3
31.0±2.1
20
19.6±1.1
24.3±1.2
26.4±2.4
27.0±2.3
28.6±2.0
29.8±2.3
20
1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