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西游记》与《天路历程》的契合点分析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中的批判精神

期 的卖 官 鬻 爵 、 沽名钓誉 , 让人 看到社 会 的腐败 , 1 6世 纪 中 国 社 会制度不合 理 , 朝 廷 的 黑 暗 。社 会 是 文 学 写 作 的 温 床 , 文 学 是 社
会 土 壤 中长 出 的 花 朵 , 文 学 也 必 然 反 映 着 社 会 的 影 子 。班 扬 和
上人 间黑暗无处不在 , 塑造 了批 判性 典 型 形 象 。
关键词 : 批判精神 ; 社会现 实; 人 物形 象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4 1 1 5 ( 2 0 1 4 ) 0 6 —9 2 —2
《 天路历程 》 和《 西游 记 》 分别 是 1 7世 纪 英 国 作 家 约 翰 ・班 扬和 1 6 世 纪 中 国作 家 吴 承 恩 的 代 表 作 , 两 部 小 说 虽 然 带 有 宗 教
写……作者禀性 , ‘ 复善谐 剧 ’ , 故虽述 变幻 恍忽 之事 , 亦 每 杂 解
上 出售 各 种 各 样 浮 华 的 东 西 , “ 房子 、 地皮、 职业 、 位置、 荣誉 、 快乐 以及各种 享受 , 如娼 妓、 鸨母 、 丈
作 品 中对 社 会 的批 判 表 现 为 对 天 上 人 间 黑 暗无 处 不 在 的 揭
性质, 但 是 两 位作 家 都 以 敏 锐 地 眼 光 审 视 当 时 的 社 会 , 对 不 合 理
的 社 会 现 状 进 行 揭 露 与批 判 。作 品 对 社 会 现 实 的批 判 主 要 表 现
记》 第八十七 回中, 凤仙郡侯 “ 原来 十分清 正贤 良, 爱 民心 重 ” , 只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
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一、比较文学的概念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2.1 浓厚的宗教色彩2.2 艺术特色2.3 主题思想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3.2 社会背景3.3 宗教信仰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
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
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
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叙事比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故事情节比较 • 叙事手法比较 • 主题思想比较 • 文化内涵比较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天路历程》
约翰·班扬的代表作,描述主人公基督徒和他的家人、朋友在经历各种试炼后,最终到达天国的过程。该作品受到 英国清教徒文学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信仰。
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01
《天路历程》
02
主人公:具有坚定的信仰和勇气,经历了种种试炼 ,最终获得救赎。
03
其他人物:多为耶稣徒,具有虔诚的信仰和崇高的 道德品质。
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西游记》 孙悟空: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具有反抗精神。 猪八戒:贪吃懒惰,但也有勇有谋,善于变化。
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沙僧
忠厚老实,任劳任怨,是队伍中 的中坚力量。
,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04
主题思想比较
宗教观念与哲学思考
《天路历程》
以基督教信仰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灵魂之旅,展现了宗教信仰对个人精神世界的 拯救与启示。同时,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考,探讨了人性、自由意志、命
运等议题。
《西游记》
虽然也涉及宗教元素,但更多的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背景,如道家、儒家等。作品 通过描绘孙悟空等角色的修行与成长,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唐僧
慈悲为怀,意志坚定,是队伍的 领袖。
故事高潮与结局
《天路历程》
故事高潮在于主人公在梦境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试炼,最终在上帝的指引下获得救赎。结局是主人公 重获新生,继续传扬福音。
《西游记》
故事高潮在于取经过程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斗争,结局是师徒四人成功取得真经,回到大唐。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主题比较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主题比较作者:史丽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对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们而言,主题的对比研究已变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西游记》与《天路历程》这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其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面对现实的姿态入手巧妙地引出了主人公改革现实的决心和希望。
喻示着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对比;现实生活;内心修养作者简介:史丽琴(1990.7-),女,甘肃兰州人,兰州交通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1.引言近些年由于比较文学的兴起,随之衍生出了许多有关作品主题探讨的话题。
探究两种文化影响下作品的主题,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试图能从中窥视到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分析,力图探求人类文化中的终极关怀,旨在唤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内心修养的重视。
2.文献回顾两部小说思想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的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的异同性。
顾云飞探讨了《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主题比较。
倡导不同文明应当求同从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
林雅琴探讨了《天路历程》中的寓言意象,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人们为某一理想而艰苦跋涉的人生旅途。
通过上述两位作家对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不同方面比较,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文化成因的相似性与交融性,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应当借鉴学习,为了人生的某一理想而奋斗。
3.对自身小环境的警醒(一)玄幻与神秘色彩《西游记》与《天路历程》这两部作品都有着其乐园生活经历,各种玄幻色彩的景象随处可见。
《西游记》中,孙悟空住在花果山水帘洞,那里翠鲜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宗教元素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d TheJourney to the West----浅谈《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宗教元素差异《天路历程》与《西游记》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小说,与现实相结合,描述了负有原罪或罪孽的信徒们“朝圣”历险的故事。
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体现的宗教元素也各不相同,主要是体现在小说的宗教基础、信徒们“朝圣”目的以及宗教表现形式的不同。
《天路历程》与《圣经》相对应,集中体现基督教的思想,而《西游记》反应的宗教不仅有佛教还有道教和儒教。
《天路历程》的主人公是一个基督教徒,背负着原罪寻找愉快山,其在路上所遇到的“怀疑”、“盼望”、“灰心”、“仁爱”等人物形象以及、“失望”泥潭、“名利场”等困难也是基督教中常出现的一些关于信仰与迷失的元素。
《西游记》表现的宗教则更像是三教合一,其中有以天庭为代表的道教、佛祖观音为代表的佛教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1]。
师徒五人的背景有来自佛教的,也有来自道教的,从他们的名字“唐僧”、“孙悟空”、“白龙马”等也可以看出所属的宗教不同。
儒家思想则体现整本书的细节当中,比如唐僧取景为了的是“报君王”的忠君思想。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虽说主人公都是为了个人救赎而踏上历险,《西游记》还包括普渡众生的目的。
《天路历程》的基督徒只身一人逃离毁灭之城前往天国,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整个城市的人们摆脱毁灭,而是首先关注到了个人原罪的去除。
当家人和邻居阻止他离开的时候,他解释了原因,但并没有想过要感化其他人。
而《西游记》中的人物都是前世背负罪孽的。
他们西天取经一方面是为了个人修成正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习得佛教的大乘佛法从而拯救世人,体现普渡众生的仁爱。
《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可是真正被打死的妖怪少之又少,除了白骨精、红鳞大蟒、虎鹿羊三个大仙、七个蜘蛛精这几支妖怪外,其余大部分都被感化[2]。
从《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看叙事三重特点

一波三折从何而来?从《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看叙事三重特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讲述了唐僧三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的故事。
英国宗教性质的著作《天路历程》历经种种磨难最终获得永生获得信仰的故事。
两部小说在宣传宗教思想的同时也共同采用了故事循环的叙事方式,故事情节的创作组成也多运用宗教主旨,更是提现了东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特质,也对现在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西游记》剧照一、宏观叙事结构的相同点小说中“叙事”的概念即为故事中人活动的的信息。
可见叙事是与社会历史同时存在的。
在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是有规律可以依照的,相同的叙事结构如果对其进行改写或加入其它的故事情节就会形成不同的叙事结构。
从《西游记》中我们可以提取它的基本的故事情节:天生石猴、求先学法、与天界抗争、被压在五指山、金蝉转世、师徒取经、功德圆满等几个基本故事情节。
若是明确故事中的主要矛盾进行概括的故事结构的提取,便会得到故事起因、故事经过、故事结果三大部分。
同样,梳理《天路历程》的故事情节:基督徒惧怕天火、寻得道师指点迷津、寻道终得生命的永恒。
看似两部著作的故事情节是毫无关联的,但是如果对《天路历程》进行抽象画的叙事结构的提取我们同样会获得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相同叙事结构。
由此可见,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但是角色所形成的基本情节性质却是相同的。
这是从宏观的故事结构中得出的结论。
《西游记》孙悟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故事情节:在《天路的历程》中,居住在毁灭城的邪恶面对宗教书中的疑惑痛苦不堪,最终在宣道师的指点下走上了寻求天路的历程,途中经受了种种困难考验,最终邪恶如愿以偿到达了天城寻得生命永恒。
随后邪恶的妻子同样经历了种种艰险进入天城。
这种叙事结构叫做线状叙事结构,即主人公贯穿故事的始终,在这个大的故事线索中穿插了各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小故事情节中主角又分别与不同的角色产生故事情节。
各个小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相对独立不交叉。
_天路历程_与_西游记_的精神共_省略__两部小说宗教特征和批判精神比较_林琳

第23卷第5期2005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Q uanzhou Norm 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23 No.5Sep.2005天路历程 与 西游记 的精神共鸣两部小说宗教特征和批判精神比较林 琳(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本文通过对 天路历程 和 西游记 的宗教性特征与现实的批判性的比较分析,表明宗教特征和批判精神如两条红线贯穿于两部小说之中,两者的结合是两部小说共同的精神特征。
关键词: 天路历程 ; 西游记 ;宗教特征;批判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5)05-0083-05自古以来,人类在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冲突中生存与发展。
一方面,人们必须面对生活现实,另一方面,又总是对理想世界充满向往与憧憬。
文学,作为 生活的一面镜子 (莎士比亚),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产生了现实主义文学;也表现了人们的梦想和理想,产生了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
在古代 凡有文化必有宗教 [1]。
由于不同宗教的影响的差异,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总以不同的理念表现出来。
在西方,受 圣经 思想的支配,这种向往通常表现为对天堂的梦想;在东方,则多因佛教的影响表现为对西天极乐世界的追求。
中国16世纪作家吴承恩(1510-1582)的 西游记 和英国17世纪作家约翰 班扬(1628-1688)的 天路历程 (Pilg rim s Progr ess,1678)便是东西方宗教理想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
研读两部作品,笔者深以为,宗教精神和批判精神是两者共同的思想基础,拟就此略作探析。
天路历程 (以下简称 天 )创作于英国革命后的 王政复辟 时期。
小说以梦的形式讲述主人公基督徒走向天国的历程。
基督徒在福音使者的启发下,离开家乡毁灭城向天国进发。
一路上,他经过 困难山 、 耻辱谷 、 名利场 等险恶之地,遭遇 魔王河波里昂 、 仇善法官 、 绝望巨人 等鬼魅魍魉,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上帝所在的阳光灿烂的天国[2]。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意象比较

人 文 社科
பைடு நூலகம்
《 西游记》 天路历程》 与《 意象比较
大连 大学英语 学 院 宋文玲
[ 摘 要】西游记》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 《 是 它的神奇之处在 于: 不同经历和 学识 的人 , 不同社 会角度 审视其 象, 从 剖判 其意, 均可 自 成命题 , 因心而得 。 因此其 象征意义颇丰。《 天路历程》 英国文学史上 最具代表性 的宗教 寓言故 事 , 是 作者班扬生动地描 写 了 路途 中的重重艰 险, 基督徒 先从 “ 绝望的泥潭” 挣 扎脱身 , 中 路经“ 名利场”爬过“ , 困难 山”越过“ , 安逸 ” 平原, 来到流着黑水的“ 亡 死 河” ,天 国的城 市” 畔 “ 就在 河的彼岸 , 这一切意象都 充满了象征意义。通过对两部作 品进行意 象比较 , 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东西
方文 化 的 异 同。
【 关键词 】西游记》 《 《 天路历程》 意象 比较
引 言 些人物所代表的正是上帝所僧恶 的东西。 另外 , 作者还运用奇特丰富的 十七世纪 中后期 , 国小说家约翰 ・ 英 班扬( h u yn 12 — 6 8 J nB na ,6 8 1 8 】 o 想象 、 概念化的形象来 表现真实社会的人与物。 如魔王亚玻伦是个专制 写 了一部著名的小说《 天路历程》Ie ir s r r s 17 ) 其影 响 的暴君 ; f lPl i o e ,6 8 1 g m’ P g s , 家住 “ 空谈巷 ” 扯 操” 的“ 在外面是个圣人 , 在家里则是个魔鬼 。 之大 , 在西方国家中通常被看作是仅次于圣经 的基督教重要经典。 它依 他们都是恶行的象征 , 社会 罪恶的代 表。而作者在 书中所提到 的人 是 据基督教灵魂救赎 的教义 ,以梦幻 的形式设计与描绘 了人类在生命 的 名 , 也大多是《 圣经 》 和基督教历史上的原型。 基督徒” 如“ 的四个孩子分 历程中通向天国的道路 ,因此也被认为是一部 由基督教教义演绎 而来 别叫做“ 马太”“ 、 撒母耳 ”“ 、约瑟” 雅各” 据《 和“ 。 圣经》马太是 耶稣 的十 , 的救赎寓 言。与此相类似 , 中国也有一部描 绘人类通 向西天( 也即“ 天 二门徒之一 ; 撒母耳是 以色列 士师 时代著名 的先知 ; 约瑟为雅各 的第十 国” ) 之路的小说 , 这就是在十六世纪 明后期开始流行 、 至今 仍然家喻户 个儿子 , 雅各则是耶稣的弟弟 , 是早期基督教会 的领袖之一 。 又如 , 富 晓、 人人皆耳熟能详的神魔小说《 西游记 》 。 闭 它以神怪的形式 , 了孙 丽宫门房的看守人 叫“ 描绘 警醒” 而“ , 保持警醒 , 等待主耶酥再来的 日 以 子” 悟空师徒 四人到西天取经 , 历尽艰难最终到达理想境界的历程。 及“ 持警醒 , 要受异端邪 教的诱惑 ” 圣经 ・ 保 不 是《 新约》 的重要教诲 之 中国学术界对两部文学作 品都有极为丰富的诠 释。对《 天路历程》 如上所述 ,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抽象 而又集个性与共性于一体的典型 的诠释更多关注的是宗教寓意 , 比如吴文 南 对其进行的宗教与世俗价 化 的人物 、 名字 , 寓现实于宗教 , 现了主观的褒贬及 自 体 身浓厚 的宗教 值地位探析 , 朱玉霞 则从基督教 的发展成 因解析《 天路历程 》 而林雅 情结 , , 具有深刻含义。 琴 探讨 了该作品的心灵拯 救历程 。关 于《 西游记》 的分析更全面 , 比如 《 西游记》 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众生“ 、 、 三 贪 嗔 痴” 张勇 着眼于宗教意识分析 , 马继铭呗 0 进行 了形 象分析 , 而洪婧 侧重 种 恶 习。猪 八戒代表贪 欲重的人 , 贪财 、 色 、 贪 贪名 、 贪利 、 贪吃 、 睡 贪 的是原型意象分析。 对两部作 品进行匹配意象比较 的研究略显薄弱 , 本 所 以给他取名八戒 , 意思是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 , 只有守戒才能 文也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初 浅的意象 比较分析。 获得智慧 。 然而以欲望为出发点的八戒的名字极具 象征性讽刺意义 : 出 二 、 途 意 象 比 较 路 家人本该“ 八戒” 但在他身上体现的却是“ , 八不戒” 。孙悟空代表嗔, 见 《 天路历程》 包含两 部分 , 第一部分出版于 1 7 年。它借 用了寓言 了不平的事就要管 , 68 师傅批评几句就生气 、 嗔怒。虽然孙悟空有七十二 和梦境的形式 , 中的叙述 者在梦 中看到一个 叫做 “ 书 基督徒” 的人 正在 变 , 本事 比唐僧大 。 唐僧仍 然是他 的师傅 , 但 这正表 现了佛教 的宗 旨, 神 读一本书 , 知道了 自己居住 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 , 惊恐不 已。这时一个 通不是佛教的根本追求 , 熄灭妄心才是 目的 , 时候看 西游记 总也搞不 小 叫“ 传道者” 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 自己的故乡 , 前往天 国。 基督徒背负着 明白, 唐僧那副窝囊样 , 么做 师傅 , 以后才搞懂 。取名悟空 , 凭什 学佛 就 世界 的重 担 , 从此踏上 了艰难 而勇敢的历程 , 自己 、 为 也为他人寻找救 是告诉这些人要知道一切无 常, 万法 皆空的道理 。孙悟空作 为一个人 , 赎 。从毁灭城出发 , 他经历 了许多考验 , 遇到 了各种 阴险人物 的诱惑 和 和其它的人有一点不 同, 咱们 每一个人 生下来 , 首先就生 活在社会关系 凶险 。 一路上 , 基督徒学会了如何抵制诱惑 , 战胜 困难 , 最终达到了 自己 的网络之中 , 每个人都是一样 , 一生下来就有父亲 、 母亲 , 可能还有兄弟 的目标 , 天堂的大门向他敞开 。 第二部分最早于 18 年出版 , 64 写的是基 姐妹 , 还有姑姑舅舅母姨等等 , 么多的亲戚朋友构成 了社会关 系的第 这 督徒 的妻子 “ 基督 徒” 女 和孩子们在一个 叫做“ 无畏 ” 的人 的指引下 , 前 个网。就是说你一生下来 , 还没走上社会 , 就落在一个社会关系网里 往天堂的朝圣过程 。同基督徒的历程一样 , 他们也从毁灭城出发 , 在到 了 , 谁也摆脱不 了, 可孙悟空不一样。 孙悟空 出生伊始 , 就摆脱 了所有的 达天 国城的大门之前 , 遇到了同样的艰难险阻 , 例如绝望潭 、 浮华集市 、 社会关系网 , 他不受任何束缚 , 是一个原生态的人 , 是个大写 的人 。 他不 怀疑城堡 等等。 然而这两个旅程却 又很不相同。基督徒是 自己上路 , 他 需要进入任何社会 关系 , 而普通人 注定要 肩负道义的 、 伦理 的责任 , 孙 在路上会受 到这样那样的帮助 , 有时也有一两个同伴 , 但基本上是他独 悟空不需要 , 他是个和 自然 同体 的自由自在的人。所 以孙悟空说他“ 不 自一人行进在通往漫漫的天国道路上。而女基督徒却是与他人结伴而 服麒麟辖 , 不服凤凰管 , 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 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可 , 行, 而且他们 的同伴一路上不 断壮大 , 相互帮助 , 相互支持 。 以束缚他 。 而沙悟净代表痴 , 他是生性憨厚的老实人 , 不明事理 , 没有是 l 纪中国作家吴承恩 (50-18 ) 西游记》 6世 11 - 5 2的《 - 取材 7世 纪中国 非观念 , 稀里糊涂地 造了无明业 , 习佛 法可以破迷去障 , 学 取名悟净 是 唐朝僧人玄奘到印度取经的史实 ,以神话 方式描述了玄奘及其徒弟 四 要他修净行 。唐僧在路上遇到的困难是菩萨 、仙人为帮助唐僧早证 圣 人到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 。 一路上 , 孙悟空为保 护唐僧取经 , 斩妖除怪 , 果, 有意制造的障碍。孙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 , 出不了如来佛 的 却 历经八十一难 , 终于到达西天 , 回真经修成了“ 取 正果 ” 一部西游记 , 。 即 手心 , 明神通不敌业 力。孙 悟空一个筋头十万八 千里 , 能把师傅 说 也不 是一个凡夫历尽万难, 修行成佛 的过程。 西天取经 的路实际上就是唐僧 带到西天去 , 还得一步步地走去 , 明踏实修行的重要性 。 说 自 度度人 的修行之路。而修行之路不是平坦的 , 了艰难险阻。 充满 四 、 论 结 两部作品的作 者都是在“ 乐园_犯 罪—受 难一 赎罪—得救 ” 的模式 《 天路历程》 以梦幻的形式设计 与描绘 了人类 在生命 的历程 中通 向 下构思主人公的经历的。 基督徒背着“ 罪” 原 的包袱踏上 了赎罪的征程。 天 国的道路 ;西游记》 《 也以神怪的形式 , 描绘 了唐僧 、 孙悟空师徒 四人 路 上历 经千辛万苦 , 终得包 袱脱 落 , 了天 堂 : 进 而唐僧师徒有 的前世 历尽艰难到西天取经 的历程 。 然而 ,天路历程 》 《 解读的是基督教教义 中 有错 , 的今生犯罪, 有 都从乐 园中贬人凡 间受苦 , 在神仙 、 萨等 的帮助 信仰及灵魂救赎的思想 ,西游记》 菩 《 表现 的是 “ 儒释道人心 自 ” 悟 的观念。 下, 一行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 最终到达灵 山, 了正果。 成 东西方这 两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评《西游记》与《天路历程》的契合点系别:专业 (方向):年级、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 5 月1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
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评《西游记》与《天路历程》的契合点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天路历程》和《西游记》两部伟大的寓言。
两者都采用了宗教朝圣的叙事模式,描写了寓言人物的赎罪经历,宣扬了精神救赎的宗教教义,揭露了充满罪恶的社会现实。
从这些共同点入手去探求两部作品的主旨,不难看出这两部作品既是两本传经布道、弘扬教义的教科书,又是两则影射社会现实、微言大义的寓言故事,而其根本目的就是向世人展示一条精神救赎之路。
[关键词]《天路历程》;《西游记》;契合点ABSTRACTThis paper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great allegories--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d The Journey to the West.Both adopted the narrative mode of religious pilgrimage to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of atonement of the allegorical figures,to promote the religious teachings of the spiritual salvation and to expose the sinful social reality.Staring from these similarities we can easily find out the gist of two works:both of the two works are sermons and teaching textbooks of religious doctrines,as well as sublime and profound allegorical stories alluding to social realities.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the two books is to demonstrate a way to spiritual salvation.[Key words]The Pilgrim's Progress;The Journey to the West;similarities目录一、引言 (1)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2)(一)《西游记》简介 (2)(二)《天路历程》简介 (2)三、两部作品的相同点 (3)(一)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 (3)1、宗教主题探讨 (4)2、宗教典籍引用 (4)(二)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7)1、两位作者相似的生活经历 (8)2、人物塑造的现实性 (8)3、现实罪恶的揭露 (10)四、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评《西游记》与《天路历程》的契合点一、引言人类民族之间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信仰、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便形成了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同民族在思想、道德、行为等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共性,又决定了他们在文化上具有可同约性。
既然各种文化之间是这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自然也不例外。
在古代“凡有文化必有宗教”(刘颖,2010)。
由于不同宗教的影响的差异,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总以不同的理念表现出来。
在西方,受《圣经》思想的支配,这种向往通常表现为对天堂的梦想;在东方,则多因佛教的影响表现为对西天极乐世界的追求。
中国16世纪作家吴承恩(1510-1582)的《西游记》和英国17世纪作家约翰班扬(1628-1688)的《天路历程》便是东西方宗教理想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
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课题的研究也不少。
李万钧(1995)在《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中指出:从结构主义理论来说,《天路历程》和《西游记》一样都属于“路上小说”,整个故事处于一个梦境的游记体小说结构,全景式地展示天地人三界,是“宗教和现实的结合”。
梁工(2007)在《圣经视阈中的东西方文学》中指出:“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批判性是《天路历程》最鲜明的品质”(邬凤鸣,2010)。
林琳(2005)在“《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两部小说宗教特征和批判精神比较”中指出:两部作品都是宗教寓言小说,都借助游记体小说结构,“百科全书式”地展示了“三界”(天上、人间、地下)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林琳,2005)。
恰如李万钧指出的,两部作品都是宗教和现实的结合。
宗教特征和批判精神如两条红线贯穿于两部作品之中(林雅琴,2009)。
本文从游历题材、天国思想角度切入对两部作品进行了必要的概括,着重分析了两部作品的宗教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共同因素,并力图探寻与之相关的历史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一)《西游记》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我国明朝作家吴承恩创作于十六世纪,作品规模宏大结构完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师徒去西天取经,不畏强暴,一路降妖伏魔,终于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颇可玩味。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在中国,该小说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无论是男女老少还是白丁鸿儒均可对其讲出个子丑寅卯来,它所描写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情节也都家喻户晓。
《西游记》的故事原型取自公元7世纪玄奘法师不畏艰险、为求真经奋力西行的真实题材,它经过历代文人雅士的创作改编,最终在明嘉靖(公元1522~1567年)年间由一民间人士定型(竺洪波,2011)。
(二)《天路历程》简介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他出生在伦敦附近贝德福地区一个补锅匠家庭,1653年加入新教组织后被政府当局判非法传教而两次投入监狱。
班扬在漫长的牢狱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就是其最杰出的作品,共分两部,分别于1678年和1684年出版,讲述的是一个基督徒如何寻求上帝拯救的宗教寓言故事。
此书一问世即受到热烈追捧,并在一年内连续再版两次。
据说从它出版之时到18世纪,英国普通百姓家中必备的两册书里第一册是《圣经》,而第二册就是《天路历程》,它因此可以说是英国百姓家喻户晓的著作(吴文南,2009)。
这是一则宗教寓言故事,分为两卷。
上卷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基督徒的男子从毁灭城出发,历尽重重险阻,最终到达天国圣城获得永生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下卷讲述了他的妻子与四个儿子步其后尘历经艰险终于进入天国的故事。
三、两部作品的相同点(一)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研读两部作品,可以发现两部小说写的都是信徒们“朝圣”历险的过程。
但往深层内涵里看,两部小说写的是信徒们为追求心灵圣洁而弃恶向善的“心路历程”,心灵虔信程度的加深与情节发展同步推进,在历程的目的地——天国或西天,两条线索叩合,主人公修得圆满,故事结束。
两部小说的创作时间相差近百年,两位作者的个人经历也不尽相同,小说的宗教背景和创作形式也有很大差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内在涵义和表现手法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契合点往往可以使读者在阅读其中一部作品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另一部作品。
两部小说,时代各异,中西有别,却能够相互辉映、相互印证,这在浩瀚的世界文学宝库里并不多见。
那么,究竟这两部小说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现在,本文就从作品的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和现实批判主义色彩方面来考察一下它们的契合点。
1、宗教主题探讨两部小说都在宗教的框架中展开故事。
《天路历程》按照基督教的:“原罪——信主——赎罪——得救——沐恩”的思想构思小说(林琳,2005)。
描述基督徒如何背着“原罪”的包袱,走上寻求真理和光明的漫漫历程:“先受到‘世智先生’等诱惑,直到在‘拯救墙’下抱住了十字架,意味着他虔信了基督,‘包袱’才终于脱落,走上了赎罪的正路,最终进入了天堂”(吴文南,2008)。
《西游记》则主要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苦行得救、普渡众生、修成正果的思想构思小说。
唐僧师徒都因前世有过罪孽,贬入人间受苦。
而一旦他们认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就得到神佛们无时不在的救助。
师徒们的“八十一难”既是苦修苦行的历程,也是他们驱妖除魔、救济众生的功德。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同样塑造了一个作者理想化的主人公,在艰苦卓绝的天路上排除万难,奋勇向前,直到走到理想中的天国为止,表现了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一往无前、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的精神。
两部小说的主题显然都在宣扬人类宗教所共有的信条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虔信主宰、禁欲宽容,都宣扬了各自宗教的万能至上。
2、宗教典籍引用班扬的时代,英国皇帝仍是罗马天主教的信徒,而当时基督教会腐化严重,横征暴敛、大肆搜刮、荒淫无度,完全没有《圣经》中所教诲的那般诚信持礼,俭朴爱人的思想(吴文南,2009)。
班扬的工作,便是用他的笔把这种颠倒的世事纠正过来。
作者不用什么大道理,因为作者以为世事之所以堕落,是因为他们把老祖宗的教诲给忘了,用的办法便是强调和重申《圣经》的思想。
基督徒的天路旅行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因为他被身上背负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担心所居住的地方将会被琉璜火毁灭,所以大声地哭泣:“我怎么才能得救呢?”(约翰·班扬, 赵沛林,陈亚珂译2011.p.3)基督徒知道自己的罪行,却因为怕这个在我背上的重负会把我压得沉到比坟墓更深的地方去,坠到地狱里去。
可见,基督徒明晓自己身上所犯的罪行,有着自我救赎的原罪思想。
为此,宣道师赐予他一本《圣经》告诉了他通往灵魂天门的路。
他去天门干什么呢?是去要生命!生命!永恒的生命!(约翰·班扬, 赵沛林,陈亚珂译2011.p.3)。
是想得到荣耀的冠冕、发亮的衣服等等。
基督徒不是为了众人的救赎而去的,纯粹是为了自我的幸福,自我的解脱。
而且,为了表示他的救赎的决心和坚贞,他主动地迫不及待地与过去一刀两断。
一路上他几乎没有提及自己的家乡没有想念家中的弱妻和幼儿。
他的理由是:“我羡慕的乃是一个更美的家乡,那就是在天上的”(约翰·班扬, 赵沛林,陈亚珂译2011.p.5)。
即使是进了天堂,和许多神仙在一起时也没有一丝一毫衣锦还乡的意思。
然而又不能说基督徒是个无情无欲的人,他对于行的“忠信”和“盼望”的关心,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