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优质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篇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
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篇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都是(),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就像戈壁滩上的(),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不怕(),那儿需要,他就在那(),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表白()沉思()挺秀()消失()肯定()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白杨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作者要写白杨树?”“白杨树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等。
2.问题解答: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解答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问题拓展:教师可以结学生的回答,进行拓展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感受白杨树坚强、勇敢、无私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我将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人教版五年级下《白杨》教案优秀示例

人教版五年级下《白杨》教案优秀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2通过分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3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2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和感受。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3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
3.课文理解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生字词学习4.1教师逐个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4.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注意笔画和结构。
4.3教师检查,纠正学生的错误。
5.课文分析5.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5.2学生分享对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举例说明。
6.情感体验6.1学生谈谈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
6.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关爱大自然。
6.3学生展示自己的保护环境行动,互相鼓励。
7.作业布置7.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短文。
7.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8.教学反思8.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提出建议。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4.课后拓展:布置一些与白杨树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白杨树,了解其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问题导向
1.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使得它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课文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等。
(二)讲授新知
1.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2.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解释白杨树代表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的象征意义。
4.知识点拓展:结合课文内容,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生态功能等。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实践,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导向: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和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讨论题目,如“课文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白杨》教案(最新10篇)

《白杨》教案(最新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精选10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白杨【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白杨》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白杨》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树木的情感,懂得做人要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白杨的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结尾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大自然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种特殊的树木,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白杨。
2.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把握课文大意。
3.检查生字、词语师: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我抽查几个生字和词语,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4.课堂讨论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们认为白杨的特点是什么?生1:白杨树高大挺拔。
生2:白杨树叶子的颜色碧绿。
生3:白杨树皮光滑。
生4: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5.分析课文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白杨特点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1:“白杨树高大挺拔,像一位巨人。
”我觉得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白杨树的高大。
生2:“白杨树叶子的颜色碧绿,像一块绿色的宝石。
”我觉得这句话表达了白杨树叶子的美丽。
生3:“白杨树皮光滑,像少女的秀发。
”我觉得这句话形容了白杨树的柔美。
生4:“白杨树生命力顽强,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我觉得这句话赞美了白杨树的坚强。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课文通过这些语句,生动地描绘了白杨的特点。
6.感悟课文结尾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结尾的含义是什么?生1:我觉得课文结尾告诉我们,做人要像白杨一样坚强,不怕困难。
生2:我觉得课文结尾表达了对白杨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课文结尾的确有这样的寓意。
7.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也懂得了做人要像白杨一样坚强。
最新《白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十二篇)

最新《白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十二篇)《白杨》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一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文中第二段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
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
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
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
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
形易错的:新疆。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
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
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
投影出示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
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
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
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
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
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
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
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
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
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
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
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
着风沙成长起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