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下面分享古代年龄称谓,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后被沿用至今。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年龄的称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年龄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人们的年龄称谓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称谓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年龄称谓。
1.婴儿期:初度:婴儿出生满一年称为初度,此时要用彩色的丝线来为婴儿祈福,叫做“系五彩”。
2.儿童期:垂髫:儿童三四岁到八九岁称为垂髫,因为他们的头发是自然垂落的。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子和女子都是把头发扎成两个角,因此叫总角。
3.少年期: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这个年纪的女子正如盛开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束发: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表示此时应该告别童年,束起头发成为一个成年人。
4.青年期:志学: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称为志学之年,意味着应该开始专注于学问。
及笄: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
5.成年期:弱冠: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表示成年,行冠礼以示庆祝。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此时的女子正如同桃李盛开,美丽动人。
6.中年期:不惑:男子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在这个年纪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世事有了清晰的认识。
半老徐娘:女子四十岁称为半老徐娘,这个词源于《南史•李祖冲传》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表示虽然年纪稍大,但风韵犹存。
7.老年期:花甲:男子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因为此时六十甲子已过一半,比喻老人如花之甲。
古稀:女子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曲江二首》中杜甫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
8.耄耋期:耄耋:耄是年纪很大的意思,耋则是指八九十岁。
男子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泛指老年人。
9.冥年:期颐:百年曰期,颐亦养也。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饮食起居需人照料。
也就是说,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要他人的照料。
总的来说,古代的年龄称谓非常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谓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这些称谓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在古代,人们用许多别致的词语来称呼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出生三日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叫作“赤子”、“襁褓”。
2. 孩提:两三岁到七八岁儿童。
3. 龆龀/始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 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9.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10. 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1.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2.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 而立之年:30岁。
15. 不惑之年:40岁。
16. 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7.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
18.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0岁。
19.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70岁以上。
20. 杖朝之年:80岁。
21.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
22.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以上是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一些称呼,这些称谓富有诗意且寓意深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各年龄称谓

【各年龄称谓】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
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
90岁称合耄耋。
100岁称乐期颐。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复习热门题型——对对联对对联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在学生的知识链上属于最基本的技能——“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中的“对偶”一项。
【知识梳理】学生要在对对联这一题型上拿到高分,就必须了解对对联的基本要求。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这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即不能多也不能少,并且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一般都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古“平”韵字,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古“仄”韵字。
就对联来讲,一般上联末字要用“仄”韵字,下联末字要用“平”韵字,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这一要求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具体地讲,就是名词要对名词,动词要对动词,形容词要对形容词,数量词要对数量词,副词要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4.句式一致,节奏相协。
这一要求指主谓结构要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要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要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要对动补结构。
5.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这一要求指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且不能重复。
【题型预测】1.调整式。
题型示例: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语序与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给出的上联作适当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已被打乱的下联:树边红雨,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下联应调整为:题型解析:这种题型既测试对联的相关知识,又测试语言表达连贯与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代年龄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后被沿用至今。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年龄的称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年龄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总结之古代年龄称谓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总结之古代年龄称谓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1)幼年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①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②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③教数:9岁。
④外傅:10岁,出外就学。
(2)金钗之年:女子12岁;(3)舞勺:13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4)15岁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笄:女子15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5)二八:女子16岁;(6)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7)花信年华:女子24岁。
(8)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襁褓
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 “襁保”、“襁葆”、“繦緥”。 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 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 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 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 年九十矣。”
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 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 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 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不能用于女子。
志学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 — — 《 论 语 ·; 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 为“志学之年”。
知天命/知命
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 的事情。“知天命”求结 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 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 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 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 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 雅称。因“喜”字 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 此名。
伞寿
伞寿是古代的一个年 龄称谓,指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 似“八十”,故称 “伞寿”。
半寿
半寿:指八十一岁, “半”字可拆为八 十一,故得此名。
米寿
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 一:八十八岁的雅称。因 “米”字拆开,其上下各 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 八十八,故名。
豆蔻
豆蔻年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 dòu kòu nián huá,指少女十 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豆蔻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 物。高丈许,秋季结实。种子 可入药,产 岭 南。南方人取其 尚未大开的,称为含胎花,以 其形如怀孕之身。诗文中常用 以比喻少女。
及笄
及笄[jí jī],汉语词语。 亦作“既笄”。古代 女子满15周岁结发, 用笄贯之,因称女子 满15周岁为及笄。也 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如“年已及笄”。
耳顺
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 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 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 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 碍于心。六十岁也可称“花 甲”、“杖乡”(还乡之 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 “耆年”。
古稀
古稀之年,读音gǔ xī zhī nián,汉语成语,指人到70 岁的时候。出自唐·杜甫《草 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
白寿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 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 “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 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茶寿
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之所以 是一百零八岁的雅称,因“茶”字的 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 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 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 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 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 故名。
孩提
孩提: 2~3岁的儿童。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 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 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 咳咳之声。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 小。
始龀/髫龀
髫龀(tiáo chèn): 亦作“髫齓”。 2.谓幼年。 3. 指幼童。 髫谓儿童下垂之发,龀谓儿童 换牙。故髫龀谓幼年。 《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 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 君。”
垂髫
垂髫,chuítiáo,古时儿 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 以“垂髫”指儿童。语出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
总角 zǒng jiǎo 古时 少儿男未冠,女未笄 时的发型。头发梳成 两个发髻,如头顶两 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束发
束发,读音为shùfà,即系结 头发。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 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 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 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 分全束和半束半披。
补充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 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 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 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 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
杖国之年
年龄的代称,指男子70岁,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 国都内行走。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 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赐手杖给老人使用的定制。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多大年龄、在什么范围可以用杖,《礼记·王制》作了规定:“五十 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 则就其室。”意思是说:五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家,六十岁可以拄杖 行于乡里,七十岁可以拄杖行于国都,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
而立
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er li,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 用“而立”指人30岁。
冯友兰先生认为,而立应是能循礼 而行,礼可以代表“义”,即克己 去私。子曰:“不知礼,无以立 也。”能立即能循礼而行。而立代 表着人的行为已经不再只为自身, 而是为他人着想。
不惑
不惑是一个汉语词汇, 拼音是bù huò,意思 是遇事能明辨不疑。 出自《论语·为政》 “四十而不惑”。以 后用“不惑”作40岁 的代称。
不逾矩是一个汉语词汇,拼 音是bù yú jǔ,意思是不越 出 规 矩 , 语 出 《 论 语 ·为 政 》 。
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 读作mào dié。耄,年 纪约八、九十岁。耋, 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 年纪很大的人。
期颐
期颐[qī yí],一般指一 百岁老人。期是期待, 颐是供养,意谓百岁 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 理,一切需期待别人 供养或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