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__第十三章_民间游戏娱乐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大纲
民俗学部分
第一章概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方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民间科学知识
二、民间工艺技术
三、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中国民俗书籍

中国民俗书籍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1.文人笔记《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1.郡邑的方志《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2.布政使司的“通志”3.文人笔记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
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中国民间游艺娱乐

(一)少年儿童游戏 14.吹雨水泡
• 类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过是在 连阴天时用雨水加松香调成的液体,玩时用 竹片做成圆圈沾着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阳光 下五颜六色甚至是美丽。
跳橡皮筋
• /show/Giy0TPxLGub2X73f.html?from=my
• 歌曲
(二)成人游戏 1.摔交/show/qhVl6rHUNCCpDCpd0ZkFA...html?from=my
• 通常为徒手相搏。现代摔跤运动尚沿用角力之名。如:古典式角力; 自由式角力。 • 《礼记· 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 力。”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劫比罗伐窣堵国》:“城南门有窣堵波, 是太子与诸释角力掷象之处。”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自 主公即位,因无知向在宫中,与主公角力,无知足勾主公仆地,主公 不悦。”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习武合欢,有所谓塞宴四 事者……一曰布库,相扑为戏也。徒手搏击,分曹角力,伺隙蹈瑕, 不专恃匹夫之勇。” 艾青《献给乡村的诗》:“它是村童们的竞技 场,角力和摔跤的地方。”
二、民间游艺娱乐的起源
• • • • 1.起源于宗教。“龙舞”常与“求雨”相联系。 2.起源于巫术。上刀山,爬刀梯。 3.起源于劳动。投掷,射箭,骑马。 4.起源于兵事。相扑,击鞠,围棋,风筝。
三、传统民间游艺的特性
1、阶层性 2、地域性 3、民族性 4、称谓的儿化 5、喜庆性 6、自发传承性
四、民间游艺娱乐的功能
(一)少年儿童游戏 9.捉虫
捉虫子
(一)少年儿童游戏 10.抓子儿
/show/Nnziwhoi9L8i5633.html
关中东部叫“抓子 儿”“抓石子”或“抓 核儿”,玩的是小石子 或桃核。抓羊拐是西安 的叫法,因为羊拐是羊 脊椎上的骨头。抓羊拐 在关中西部一带叫“抓 羊儿”,玩的是一些又 圆又滑的小石头。叫法 有别,玩法大同小异。
小年的传统游戏与娱乐传统娱乐的欢乐时光

小年的传统游戏与娱乐传统娱乐的欢乐时光小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也叫“小年夜”。
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各种传统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增加节日气氛,享受欢乐时光。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年的传统游戏与娱乐方式,让读者了解并回味小年的欢乐时光。
一、扭秧歌扭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民间舞蹈形式,也是小年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活动之一。
扭秧歌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以模仿农民们劳作的动作为基础,通过舞动身体、扭动腰肢,表达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小年的时候,人们会穿上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手绢,在室内或者室外广场上跳起扭秧歌,载歌载舞,一同庆祝小年的到来。
二、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小年期间人们喜爱的传统娱乐方式之一。
在小年的晚上,人们会在家中贴上各式各样的灯笼,灯笼上会绘有各种字画,而这些字画则隐藏了谜底。
家人和朋友们会互相出谜语,其他人猜灯谜的答案,谜底多与中华文化、历史、古代诗词等有关。
猜灯谜不仅考验了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知识,还增加了亲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添了小年的欢乐气氛。
三、舞狮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也是小年期间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
在小年期间,人们会邀请舞狮队前来表演,以寓意驱邪迎福,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舞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个扮演狮头,另一个扮演狮尾。
表演者在身姿灵动的狮子装束下,模仿狮子的动作,通过跳跃、翻滚等动作,展现出狮子的灵动和神奇。
同时,伴随着锣鼓声和舞蹈,整个舞狮表演给人们带来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也使得小年更加有趣。
四、放烟花放烟花是中国传统节日庆祝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年也不例外。
小年晚上,人们会在户外放烟花,以驱逐邪神和疾病,迎接新年的到来。
放烟花的过程是一场视觉盛宴,五彩斑斓的烟火绽放出绚丽多样的图案,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在小年的欢乐时光里,放烟花成为了人们欢庆的象征,也代表着驱逐不祥、祈求好运的美好祝愿。
五、逛庙会庙会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亮点,小年期间也会有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
家乡的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

家乡的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家乡的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是我从小就深深热爱和被吸引的一部分,它们展示了我们家乡独特的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民俗文化是指一代代人们口口相传的传统风俗、传统礼仪以及独特的民间传说和传统习俗。
民间游戏则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娱乐的活动。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我家乡的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
一、民俗文化1.祭祀活动在我家乡,人们十分重视祭祀活动,每逢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比如农历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以及清明节时的祭拜先人等。
这些祭祀活动不仅弘扬了家乡的传统文化,也是人们表达敬意和对祖先的纪念。
2.传统婚俗家乡的传统婚俗十分独特。
在婚礼前,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婚前拜堂、婚车装饰和喜酒准备等。
婚礼当天,还有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比如门童接亲、过门酒、亲戚的祝福等。
传统婚俗不仅展示了家乡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也是家族和亲友间的团结和社交。
3.庙会和民俗节日庆典庙会和民俗节日庆典是我家乡独特的民俗文化表达形式。
每年农历的重要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等,街道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可以尽情品尝各种美食、观看传统表演和游乐设施。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节日庆典,如水灯节、舞龙舞狮等,为家乡增添了欢乐和热闹的氛围。
二、民间游戏1.跳绳跳绳是我家乡常见的一种民间游戏。
孩子们会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跳绳,形成各自独特的跳法和节奏。
这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他们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2.踢毽子踢毽子是一项古老而有趣的游戏,也是我家乡广为流传的民间游戏。
人们会用脚踢着小毽子,尽量保持毽子不掉落,同时互相比拼技巧和灵活性。
这个游戏不仅能提高协调能力,还能锻炼身体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捉迷藏捉迷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也是我家乡常见的民间游戏。
孩子们会互相追逐和藏匿,通过寻找和躲避的过程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互动,同时增强了他们的感知和适应能力。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域性和民族性 地域性—南北不同 民族性—少数民族和汉民族 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
三、三个潜在功能
(一)教育少年儿童—寓教于乐 1、智能培养 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 增强计算能力 培养想象力和反应能力 2、体能锻炼 增强体力 发展技巧 3、人格塑造 勇敢坚强 诚实公正 互助合作
二、类别
(一)智能游戏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数字计算能力 空间想象与推理能力 (二)体能游戏—地域性 (三)智能与体能结合游戏
第三节 民间竞技
一、定义与范围 1、民间竞技—争强斗胜“根本特征” 2、多、广 二、类别 (一)力量型—赛力为主 个体 集体
(二)技巧型—竞赛技巧为主 单一型 综合型 (三)技艺型—比赛技艺为主
第四节 民间杂艺
一、定义和范围 1、特征—杂耍性 2、包括—杂手艺、动物表演、斗戏 二、类别 (一)民间艺人的杂耍表演 1、杂技— 2、戏法—
(二)动物的争斗与表演 间游戏娱乐
概念:目的﹢模式
第一节 起源、特征、功能、分类
一、起源 1、宗教(祭神) 2、巫术(驱邪) 3、劳动(工作中和工作后的娱乐) 4、兵事(竞技)
二、三个特征
1、娱乐性与竞技性—基本特征和成立条件 娱乐性—最根本性质和灵魂 竞技性—必不可少 2、阶级性与对象性 阶级性— 市民阶层的游戏 不同阶层 农民阶层的游戏 对象性— 不同性别(男、女) 不同年龄(老、少)
(二)调剂大众生活 1、休息、缓解紧张状态 2、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沟通 (三)增强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 同心协力
四、分类
1、 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 2、民间游戏、民间竞技、民间杂艺
第二节 民间游戏
地位—最常见、最简易、最普遍 一、定义和范围 1、民间游戏 2、包括:庭院嬉戏、助兴游戏、斗智游戏 3、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