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汇总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农民保护庄稼,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农药对土壤的影响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可能残留于土壤中,对土壤质地、化学性质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农药残留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失衡,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对土壤生态功能造成破坏。
其次,某些农药成分会在土壤中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影响土壤肥力,减少土壤的耕作能力。
此外,农药还可能渗入地下水中,对供水源造成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针对土壤受到农药使用所带来的影响,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合理使用农药,按照正确的用药剂量进行施用,避免过量使用。
其次,选择具有生物降解性质的农药,降低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此外,推广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二、农药对水环境的影响随着农药的使用,大量的农药可能通过冲刷和渗漏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首先,农药的残留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造成水生态系统的扰动。
其次,某些农药成分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繁殖,引发水华问题,进一步破坏水质环境。
此外,农药在水体中的积累还可能对饮用水质量产生潜在威胁。
为减少农药对水环境的影响,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使用农药,确保农药不能进入水源。
其次,在农田的施药过程中,注意保护水体,合理选择施药的时间和方法,避免造成农药向水体的渗漏。
此外,推广生物防治和生态工程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三、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农药使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农药对昆虫、鸟类等有害生物的消灭可能导致食物链的破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其次,农药对蜜蜂等对农作物授粉有重要作用的昆虫产生毒害,威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帮助农民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几个应对措施。
一、农药对土壤的影响1. 农药残留: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后,其中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累积会导致土壤污染。
2. 靶标和非靶标物种的损害:农药会对靶标物种(如害虫或杂草)产生杀菌、杀虫或除草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一些非靶标物种(如蜜蜂、蚯蚓等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3. 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农药的使用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二、农药对水体的影响1. 农药的径流和渗漏: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随着降雨或灌溉水的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2. 水生动植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农药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动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一些物种的死亡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3. 饮用水安全问题:农药残留在水体中会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三、农药对空气的影响1. 飘散和蒸发:农药的施用会导致一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中,形成农药飘散。
2. 空气污染:农药飘散后,会造成空气中的农药浓度升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造成威胁。
四、应对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要遵守农药的使用规范,正确选择农药的种类和用量,减少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的情况。
2. 推广生物农药和其他绿色农业技术:生物农药具有较低的毒害性,可用于替代部分化学农药的使用。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如有机农业、生物灭虫剂等,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建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监测,确保市场上的农产品安全可靠。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民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环境影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损害。
总结: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但也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
农药使用的环境影响关注农药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农药使用的环境影响关注农药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农药使用的环境影响:关注农药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可以帮助农民预防和控制害虫、病原体以及杂草。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环境风险。
本文将探讨农药在环境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农药对水环境的影响1. 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程中,一部分会通过气雾、风沙等途径转移到水体中。
农药在水体中停留时间较长,对水生生物造成一定危害。
农药的使用量越大,对水环境的影响就越显著。
2. 水源污染农田中使用的农药可能延伸至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水源。
这可能会导致水源的污染,对供水系统造成威胁,给生活用水带来隐患。
二、农药对土壤的影响1. 土壤质量下降农药在施用后,除了杀死有害生物,还会对土壤中的益生物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土壤生态系统破坏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药的过度使用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有些农药可能对土壤中的共生植物和昆虫产生伤害,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下降农药可能对环境中的非目标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导致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可能对食物链和生态平衡造成不利的连锁效应。
2. 生态平衡被打破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累积的风险可能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
一些农药可能会灭杀益虫和天敌,导致害虫数量增加,或者对某些重要花粉传粉昆虫产生负面影响,最终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应对农药环境影响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应该遵循农药使用的正确方法,并选择符合农作物特性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推广环保农药环保农药是一种对环境友好、对生态系统较为安全的农药。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环保农药的研发支持,推广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通过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等措施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

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药和化肥被广泛应用于农田中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和化肥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药对环境的危害1. 污染水源:很多农药成分易溶于水,因此使用农药会导致农药成分渗入水源。
这样的污染会对地下水、河流等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水生态系统,并威胁人类饮用水安全。
2. 毒害有益生物:部分农药对非靶标生物也具有毒性,包括昆虫、鸟类、鱼类等。
这些生物在食用或接触农田中受到污染的植物或土壤时,也会受到农药的毒害,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3. 积累在环境中:一些农药成分在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生物寿命,不能很好地被分解或排除。
这些农药残留会在环境中积累,不仅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也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二、化肥对环境的危害1. 土壤质量下降: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失衡,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进而导致农田土壤质量下降。
2. 污染水体:由于化肥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养分流失,溢出到河流或湖泊等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这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过度生长,形成水华,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化肥施用后,土壤中的氮元素会通过氮素循环进入大气中,形成氨、一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而一氧化氮还可以进一步与空气中的其他废气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应对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强调生物多样性,采用非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方式种植作物,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农田变得更加健康环保。
2. 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度使用。
通过使用农业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方法,精确测量农田中的养分含量和病虫害情况,合理调控施肥和除虫行为,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农药使用的环境问题

农药使用的环境问题农药使用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常见做法,它可以帮助农民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使用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减少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农药使用引发的环境问题1. 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物流入水体,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这些农药残留物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还可能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2. 土壤退化:农药在施用后,往往会在土壤中残留一段时间。
长期的农药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抑制,降低土壤的肥力,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 生态平衡失衡:农药的使用不仅可以杀死目标害虫,也会对其他非害虫生物造成伤害。
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二、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方法1. 选择更环保的替代品:研发和推广更环保的农药替代品是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
比如,可以选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生物农药来替代化学农药。
2. 合理使用农药:根据作物的需求和病虫情况,科学地使用农药,避免过量施用。
此外,还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法施用农药。
3.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减少农药使用的可行方式。
有机农业通过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合理的耕作方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可以生产出更健康和安全的农产品。
4. 加强监管和培训:加强农药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合格的农药得到有效运用。
同时,培训农民科学使用农药,提高他们的农药使用技能和环保意识,减少农药的滥用和误用。
5. 提倡生物防治:研究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三、结语农药使用的环境问题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其不良影响。
通过选择更环保的替代品、合理使用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加强监管和培训以及提倡生物防治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

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就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展开探讨。
一、农药的使用情况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的化学物质的统称,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已经成为常态,几乎所有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都会使用农药。
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 土壤污染:农药在喷洒后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
农药残留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2. 水体污染:农药在雨水的冲刷下会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农药残留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水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大气污染:农药在喷洒时会产生挥发,进入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农药挥发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长期暴露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4.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的使用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中的昆虫、鸟类等造成危害,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些农药对非靶标生物也具有毒性,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5. 食物安全问题:农药残留会在农产品中积累,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对人体的内脏器官造成损害。
三、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措施1. 推广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合理施用农药:科学制定农药使用计划,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农药残留。
3. 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捕食者等自然敌害控制病虫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4. 定期监测农产品质量: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
农药使用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农药使用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物质,用于抑制和控制害虫、病虫害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过度和滥用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药使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 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程中,部分农药会流失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造成水体的污染。
这些农药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农药流失还会对饮用水源造成威胁,危害人类健康。
2. 土壤污染: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田土壤的积累,而这些农药在土壤中会难以降解。
农药残留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
此外,农药会通过土壤渗漏到地下水,加剧水资源的污染。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的广泛使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许多有益昆虫、鸟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这些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作物的控害和传粉等起着重要作用。
农药的使用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食品安全问题:农药的滥用致使食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过量的农药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受损。
2. 职业健康危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农民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长期接触农药,容易导致职业性中毒。
这类职业性中毒包括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伤等,并且对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三、解决方案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采用无化学农药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农民转向有机农业。
2. 合理使用农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准确的使用剂量和使用频次,避免过度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有助于减少农药残留,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负面影响。
3. 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作物保护,能够有效控制害虫和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与防范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1. 地下水污染:农药在农田中施用后,随着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农药会渗入土壤并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这对于水源地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2. 土壤污染: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除了目标害虫被杀死外,其他的昆虫和动物也会受到农药的影响。
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防范农药污染的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遵循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式进行施用。
同时应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 清理农药包装物:农民在使用农药后,应及时清理农药包装物,确保不留下任何残留物。
农药包装物应进行分类储存并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3.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作物病虫害控制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利用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4. 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药行为。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有机农业中,禁止使用合成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6. 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农药的研发,研制出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
这些农药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论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监管执法,推广生物防治,发展有机农业,以及研发低毒高效农药等综合措施的应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尽管农药不是那么可怕,但是,由于农药属于生物活性物质,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去客观分析,农药对环境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比较突出的是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们知道,施用农药一般都有明确的防治对象和特定的区域,农药进入环境后,会不断地从施药区向四周扩散,从而导致对环境四周的水资源、大气及生物产生污染和危害。
农药施用时药粒的扩散飘移作用,影响邻近环境的安全,如以往稻田使用六六六时,会引起附近茶园污染;使用杀虫双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时,会引起附近桑园的污染;在南极与珠穆朗玛峰冰雪中检出滴滴涕残留,是农田中挥发性农药通过大气层的扩散传递,经长距离运行和沉降的结果。
这些农药在环境中的移动属于物理行为。
农药在环境中必然有化学表现,它可能发生降解和代谢,而有些极为稳定,不发生任何变化,这些均引起残留性问题,这些问题便涉及到农药的化学行为。
农药的降解分为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两大类,在生物酶作用下,农药在动植物内或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属于生物降解;农药在环境中受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现象,称为非生物降解。
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裂解作用等。
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的降解产物,在一般情况下,降解产物的生物活性与毒性逐渐消失。
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总称为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我们称之为农药残毒。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天敌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害虫与天敌(包括天敌昆虫、蛙类、蛇类等)之间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关系。
使用农药对天敌与害虫都有不同程度的杀伤,残存的害虫仍可依赖作物做食料,重新迅速繁衍起来;而以捕食害虫为生的天敌,在害虫恢复大量繁殖以前,因食料短缺,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在施药后的一段时期,可能发生害虫的再猖獗。
(2)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调节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农药的使用对土壤生物有一定的影响。
使用农药后地表几厘米土层内农药浓度一般可达到几毫克/千克,此浓度通常对土壤微生物总活性影响不大或是短暂的,但施用薰蒸剂和某些药剂时,对一些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的敏感性菌种,如硝化菌、固氮菌、根瘤菌等仍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多数农药在正常用量下对蚯蚓无影响,但一些有机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蚯蚓毒性很大,而且在蚯蚓体内有蓄积作用,在整个食物链中,蚯蚓是鸟类的食物来源之一,在土壤生物与陆生生物之间起着传递农药的桥梁作用。
(3)对蜜蜂的影响
农药对蜜蜂的致毒途径分为接触毒性与摄入毒性。
接触毒性是指喷药时蜜蜂接触药物而死亡;摄入毒性是指蜜蜂因在施药后的作物上采蜜而受害。
农药还可以通过蜜蜂的采蜜进入蜂蜜之中进而危害人类。
(4)对家蚕的影响
分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种。
直接危害是由于药粒飘移接触蚕体造成的危害,此种影响在作蚕养殖区易于发生;间接危害多数情况下是发生在农田施药时,由于药粒飘移污染了附近的桑园,家蚕食用被污染的桑叶后受害。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与杀虫双农药等对家蚕有剧毒,在农田使用时可影响几十米内的桑园,甚至更远一些。
(5)对鸟类的影响
对鸟类的影响通常是因鸟类误食了露于地表的药粒、毒饵,或觅食了因农药中毒的昆虫和受农药污染的鱼类、蚯蚓等所致。
食鱼的鸟类,可通过农药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富集而致死,它还可影响鸟类的生殖机能,致使鸟类的繁殖数量减少。
(6)对鱼类的影响
水域中的农药多数是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渗漏从农田流入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卫生需要或防治水生杂草时直接施入水域的。
有一些农药,鱼类对它的富集能力很强,如水中滴滴涕的含量很低,但鱼体内的滴滴涕可比水中高数十万倍。
因此,农药容易引起对鱼类的污染与危害。
(7)生物富集
生物体从生活环境与食物中不断吸收的低剂量物质,逐渐在体内积累浓缩的过程,也称为生物浓缩。
生物富集农药能力的大小,与农药的性质及生物物种有关。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这些均是科学家经过十分严谨的、科学的测定所得到的结论。
当然,这种影响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则有极大的差别,这主要依赖于农药本身毒性的大小。
农药损害生物体的能力统称为农药毒性。
1940年,亨特(D.Hunter)指出,灵长类动物和人,因甲基汞农药中毒时,均出现神经系统不正常的症状,如动作失调、震颤和四肢麻痹等。
1955年德比斯(V.T.Derbes)报道,大量氯丹农药溅到工人腹部及大腿上,工人会发生全身抽搐和精神错乱而死亡。
杀菌剂敌枯双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农药毒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发展,在一般毒性,即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以及特殊毒性,即致畸性、生殖毒性、诱变性和致癌性等研究的基础上,80年代开始又深入研究了农药的联合作用、农药的神经毒性以及农药对神经受体和递质的影响,探讨农药在机体内的代谢规律
和毒作用机制,为选择农药新品种和研究解毒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药毒性的分类具体情况如下。
(1)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也就是毒物一次大剂量或在24小时内多次对生物体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一般用成年健康的大鼠或小鼠来测定。
将各种不同浓度的待测化学品经口或经皮进入动物体内后,观察其致死情况,然后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得到半致死量或半致死浓度。
半致死量一般用LD50表示,单位为毫克/千克。
此数值不受敏感性特别高或耐受性特别大的动物的影响,因而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毒性指标。
(2)亚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
两者均为化学品对生物体多次重复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两者的区别在于给药剂量和给药期限不同,亚急性给药期限一般为 14~28天,而亚慢性则为3~6个月。
亚急性或亚慢性试验往往是慢性毒性试验的预备实验。
(3)慢性毒性
化学品长时间、低剂量对生物体作用后所产生的毒性。
(4)化学品联合作用
化学品联合作用研究的目的在于更为准确地反映化学品对环境的影响,因为现在施用农药一般不只施一种,在机体中,这些化学物之间和它们与机体之间往往呈现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包括对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或毒效应的相互影响等。
化学品的联合作用便是人们最新提出来表示这种影响的,它是多种化学品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对机体所引起的总效应。
因此,在当前一般均使用复配农药,很少用单独一种农药的情况下,这种研究更为客观准确地表述了农药的毒性。
(5)迟发性神经毒性
迄今为止,还只发现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这种特有的神经毒性。
一般是在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8~14天出现,症状是下肢麻痹、运动失调、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的瘫痪状态,有的能恢复,有的因不能恢复而死亡。
最初发现有迟发性神经毒性的有机磷酸酯化合物是三邻甲苯基磷酸酯。
1930年在美国曾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姜酒事件”,有两万多人饮用掺有三邻甲苯基磷酸酯的牙买加姜酒,十几天后这些人均因饮酒而导致下肢瘫痪,这是一个十分惨痛的教训。
1959年在摩洛哥亦有两万多人因食用含有三邻甲苯基磷酸酯的沙拉油而瘫痪。
迟发性神经毒性的潜在危险来自两方面,一是职业性的或偶然暴露在高剂量中所产生的影响;二是长期暴露在低剂量下,可能达到中毒最低限量水平时引起的运动失调。
(6)化学致畸作用
是指具有致畸性的化学品或其代谢物,通过母体对胚胎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产生影响,干扰胚胎或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仔胎畸形的作用。
最早报道的化学致畸作用并不是发生在农药上,而是发生在医药方面。
1962年伦兹(W.Lenz)等首先报道了孕妇服用安眠药反应停后,发生流产、早产、死产或严重短肢的畸形。
农药虽然尚未发生类似的严重事例(因为尚未发现致畸作用十分严重的农药品种),而且一般妇女与农药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已有动物试验证明某些农药具有这方面的潜在威胁,因此,为了对下一代负责,对我们的人类负责,我们必须严格农药的毒性评价,不让具有化学致畸作用的农药进入市场。
(9)化学致突变作用
即化学诱变源损伤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不可逆诱变的作用。
1943年奥尔巴赫(R.Auerbach)和罗布森(J.M.Robson)首先发现芥子气能诱发果蝇发生基因突变,随后卡塔纳奇(B.M.Cattanach)发现某些化学物质也能引起小鼠发生基因突变。
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只有突变才能发生生物性状的变异和传代,培育出优良的新种,给人类带来益处。
但是,环境污染物导致的各种突变往往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或潜在的致癌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