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棍危机
2012年中国人口危机

2012年:中国人口危机中国从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由于时间的滞后性,目前还只是看到所谓的“人口红利”,计划生育恶果还没有显露出来。
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1、2012年:15-64岁总劳动力开始减少。
2、2009-2018年:19-22岁黄金劳动力减少一半。
3、2012年:光棍危机全面爆发。
4、2010年:老年抚养比开始加速上升。
5、2015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
6、2011年:育龄妇女开始快速减少。
7、2016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一、2012年:总劳动力开始减少。
劳动力是一个国家的“精气”,是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
比如日本,从1950年到1990年代,15-64岁总劳动力一直在不断增加,国力也在不断增加,到1980年代后期对美国都构成了威胁。
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但由于国力在增强,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得以消化。
政局也稳定,首相不但能够任满任期,而且还能连任。
但19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长期停滞的状态,有“日”薄西山的趋势。
对于日本的衰退很多人提出了解释,有人说是因为日元升值、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银行体系问题……..等。
其实这些只是表象,如果劳动力充足的话,那么1990年代初出现的这些问题在1990年代中期就会被消化(日本以前也曾经出现过经济危机,但几年之后就度过了危机)。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最根本原因是15-64岁总劳动力在1990年代开始减少。
总劳动力减少标志国力即将衰退。
在国力下降的过程中,不但无力消化过去的老问题,而且因为老年化出现新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丛生,日本政局也变得不稳,首相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
中国目前经济还朝气蓬勃,一个重要原因是总劳动力还在增加。
中国目前与日本1980年代后期有些类似,国力达到鼎盛时期(以奥运会为标志)。
但是2012年中国总劳动力达到顶峰之后将快速下降,意味着中国即将走日本1990年代的老路。
中国有多少光棍2022

曾经一度霸屏热搜的“中国3000万光棍找不到老婆”又双叒叕被刷新了,2022年将有近4000万光棍娶不到老婆。
也就是说,平均5个适婚男性中就有一个要打光棍,中国男性婚恋形式极其严峻!除了众所周知的男女比例失衡外,导致目前困境的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重男轻女的思想遗毒所致五千年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造成了重男轻女的传统,因为当时男性是主要劳动力,而且有学识的还能入朝做官。
所以,封建社会里形成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家家户户以生男孩为荣。
虽然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女性甚至在社会中顶起了半边天的作用,但是不少老一辈的人由于受到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过深,骨子里还是认为男孩比女孩金贵。
几代下来进而人为导致了人口性别比的失衡,男性相对女性的比例不合理地持续扩大。
被社会压力耽误的婚恋社会发展了,女性在婚恋时自然对另一半的物质条件有所提高。
为了准备结婚的存款,男性必须拼命地打拼,以期在年收入、车房和彩礼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高速发展的社会永远不缺拼命努力的机会,除了创业的背水一战,不少一线公司也实行了996制,一方面给了想奋斗的员工更进一步的努力空间,另一方面又能更有效率地推动公司发展。
不是每个人都会去996奋斗,正如不是所有人都会对马云口诛笔伐。
总有想更进一步奋斗的男性群体,他们为了自己和家庭的幸福毅然选择了996。
但是工作对个人生活时间的强力侵蚀,使他们每天的时间和精力都被两点一线排满了,对于恋爱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忽视自身条件要求过高不少男性在历经恋爱电视剧的毒鸡汤灌输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审美拔高轰炸后,坚持一定要找一个理想中的白富美,完全不顾自己的条件。
随着大好年华的逐渐逝去,他们只能不断被动地降低自己的要求。
而量贩式相亲的流行,又使得他们产生了后面的永远比前面好的心理,于是最终陷在“猴子掰玉米”的怪圈里不能自拔。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破局这个历史难题,还得从源头上进行根除。
老一辈人重男轻女的不正确思想要从社会层面予以劝导,年轻男性也不能光为了搞钱而忽视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希望阿里巴巴那样的大公司也对青年单身男员工给予更多关爱。
2023中国单身人口超2亿

2023中国单身人口超2亿中国单身人口超2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社会婚恋状况的转变,也对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单身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4.6%。
其中,男女单身比例分别为51.5%和48.5%,表明这种现象已经深深影响到中国的各个年龄层和性别。
单身人口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单身人口的增加将导致人口结构的改变,使得社会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将对社会的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挑战。
消费市场变化:单身人口的增加将改变消费市场的结构,例如,家具、电子产品等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品的需求可能会下降,而适合单身人士的消费品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社会文化影响:大量的单身人口将影响社会的文化观念,包括婚恋观念、家庭观念等。
这将对社会的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影响。
单身人口的成因现代婚恋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婚恋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视婚姻为选择而非必然,从而导致了单身人口的增加。
经济压力: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房价、教育、医疗等成本不断攀升,这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结婚和生育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压力。
因此,许多年轻人选择单身,以避免额外的经济负担。
社会角色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她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
这使得她们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注重对方的素质和品质,从而提高了找到合适伴侣的难度。
单身经济成为万亿大市场随着单身人口的增加,一个新的市场——“单身经济”正在迅速崛起。
单身经济是指以满足单身人群的需求为主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餐饮、娱乐、旅游、健身、教育等多个领域。
餐饮行业:单身人群的餐饮需求不同于传统家庭,他们更注重便捷、美味和健康。
因此,许多针对单身人群的餐饮业应运而生,如小份餐、外卖、自热火锅等。
娱乐行业:单身人群在娱乐方面的需求也不同于传统家庭,他们更注重个性化、多样化和便捷性。
光棍危机并不只是性别问题

光棍危机并不只是性别问题近日,美国塔夫茨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伊丽莎白·雷米克等学者发表《不要把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归咎于独生子女政策》一文,经中国媒体转载后,引发广泛讨论。
日前,福建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接受澎湃新闻采访表示,性别比失衡将引发“婚姻挤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剩男”规模将接近澳大利亚总人口,他们中绝大部分将终身“打光棍”。
关于光棍的问题,近些年在中国社会屡次出现,或者是附带着购物狂欢的“光棍节”,或者是以婚恋问题出现的“剩男剩女”。
可不管怎样改头换面,人们开始惶惶不安地担心以后“找不到老婆”的事情。
这是历来高度重视子孙繁衍的中国社会很难接受和宽容的事情,就如同将没有枝叶的“光棍”一词,寓意为无婚姻子嗣这般。
所以,在个体完成社会化的环节中,便有本能遵循生育后代的自然法则。
尤其是对父母而言,更是本能地希望自己的子女早点结婚生育,完成传宗接代这一家族血脉延续的核心使命。
关乎光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的观念,比如养儿防老的现实考虑……诸如此类的原因,或许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更有观点认为,在计划生育体制下,无论是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是养老的考量,人们只是做了貌似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在最为直接呈现问题的婚嫁环节,更多的人所感受到的,是男女适婚人口比例失衡加上“嫁高娶低”婚配模式造成的“婚姻梯度挤压”,导致当今社会形成两大现象:一面是农村落后地区“光棍”不断,一面是不少大城市“剩女”增多。
而此前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百村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调查技术报告》显示,全国28个省份每村平均9个男“光棍”,其平均年龄为41.4岁。
“光棍”聚集程度由东至西逐渐递增,西部为3.21%,东部为2.26%。
受到婚姻挤压的男性,更多地集中在西部地区。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婚姻挤压之痛不仅在于产生大量“光棍”,更在于贫困人口成为主要“受害者”。
进而这种现实客观上刺激并加剧了落后地区拐卖妇女、买卖婚姻、性犯罪现象的发生。
中国未婚化社会的危机

中国未婚化社会的危机近年来,中国社会都市青年择偶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大龄未婚青年数量快速增长。
一份人口普查数据称,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都已突破百万之众,“剩男剩女”成为一个流行词汇。
单身贵族兴起可其中很多人并不乏结束单身的机会,而是主动放弃了,进而追去一种贵族式的单身生活。
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使得一些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未婚化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剩男剩女”似乎成几何数增加。
中国男女婚恋观系列调查显示,剩男主要为70后、80后,年龄处于28-39岁。
剩男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达37%,收入15000元以上的占29%。
剩女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48%,收入在15000元以上占36%。
可见,都市剩男剩女中呈现高收入、高学历的特点。
据报道,全国妇联和婚恋网站百合网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现有1.8亿单身人士。
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女性的自立意识、事业意识比起过去大大增强,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孕育出一群“剩女”。
随着女性事业心的增强和独身主义者的增加,大都市内的剩女“产量”越来越多。
“剩女”多了“剩男”也自然少不了,男性在生活压力上要承受更多。
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注重男性的经济能力,从结婚条件来看,男性以“相貌”为第一条件的占46.4%,女性为33.8%。
以“经济能力”为第一条件的,男性为12.4%,女性为67.2%,显示出女性比男人更重视对方的收入。
经济条件是单身男女增多的重要原因,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需要足够的物质作保障。
然而,“剩女”、“剩男”中有很多是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三高”人士,他们在物质上并不匮乏,这部分人选择单身是一种主动行为,而非被迫的选择,那么这些人基本可以称之为“单身贵族”。
单身贵族是指没有固定伴侣,没有子女,物质充裕的人,多指比较年轻且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的独身的成年人。
古人云“由富而贵”,富是贵的前提,但仅仅富有也未见得就是贵族,也并不是骑骑马、打打高尔夫,做一些贵族运动就成为贵族了的。
《经济学人》分析中国社会“光棍”危机的四大原因

《经济学人》分析中国社会“光棍”危机的四大
原因
来源:综合
(1)自1982年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由于偏好男婴,不少家庭会选择堕胎。
这种行为在中国农村较为普遍,它直接减少了女婴的数量,拉大男女人口数量差距。
(2)由于男性倾向于娶比其年轻的女性,所以人口出生率也会影响“光棍”人数。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出生率总体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从1987年的2.333%下降到2014年的1.237%。
相比适婚男性的庞大数量,不断下降的出生率只会减少更年轻的适婚女性人数。
以印度为例。
假设印度男子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6,女子是22岁,随着出生率的下降,2000—2010,25—29岁的男子新增920万,但20—24岁的女子新增760万,也就是说,仅仅五年,印度就新增有160万个潜在“光棍”。
(3)“排队效应”加剧“光棍”现象。
排队的长队取决于多少人假如、多少人离开、排队者准备等待多长时间。
在中国男多女少的婚配市场上,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男性被迫滞留,另一方面又有新进场的适婚男性加入竞争,“光棍”群体犹如雪球,越滚越大。
(4)中国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独立收入的女性数量越来越多,与日韩情况相似,这批人的平均结婚年龄会延迟,甚至选择不结婚。
这种变化也导致了“光棍”数量的增加。
人口危机之——光棍危机

人口危机之三——光棍危机一、光棍大家可能不太记得郑民生了,就是那个杀了8名幼儿园小朋友的恶魔。
郑民生,事发时41岁,南平某社区医院医生,单身。
那一年全国针对幼儿的杀戮还有好几起,多数行凶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大龄单身男。
光棍,就是在正常的婚育年龄未能娶妻、生子的大龄单身人士。
现代社会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日益加大,婚育年龄不断的推后,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30岁以上的单身男女,但是很多这种人不能算是光棍,想结婚而不能的才叫光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在婚姻市场里找到另一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完全不可能的那部分人,以至到了最后索性都断了娶老婆的念头的那些认方符合本文所说的光棍。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古话说“钱到叫花手,米到光棍袋”来形容那些脸皮厚,道德感差的人,我需要声明一下,本人对光棍并不歧视,相反对于他们的遭遇非常同情和无奈。
但是我们不能回避光棍确实存在着道德感低下的现实,而这种道德感低下并非是他们娶不到老婆的原因,而是结果,所以我们对他们的道德感低下也不应该给予过多的指责。
娶不到媳妇的挫败感,长时间的性压抑,无儿无女的牵绊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降低,对于他人评价、看法更无所顾忌(当然在世界上有很多终身未娶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如此,他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内心的约束会更少,尤其是等到连父母兄弟都没有的时候,道德的约束以及羞耻感可能会荡然无存,那么光棍就很可怕了!在婚姻市场里男女各分成四等:A、B、C、D,往往都是A男娶B女,B男娶C女,C男娶D女,可见A女和D男是婚姻的困难户,而A女的数量往往都是极少数,所以这部分人的婚姻往往都能解决。
那么就剩下D男了真正剩下了。
可见光棍现象是古已有之,并非现在才有,以前的皇帝为了体现对子民的关爱,会通过政府手段来为那些光棍娶妻,同时也是为了帝国人口繁衍昌盛。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确实是没有办法娶妻的,这部分人基本认可了自己的光棍身份,他们对此不会有很大的不满。
中国婚恋危机_第二章中国“光棍率”:几千万光棍被判“无妻徒刑”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是不头痛光棍人群的。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支“光棍军”,那些由于贫穷而不能娶妻、建家的男子汉,成为社会的反抗力量、破坏力量。
现代凡是光棍问题突出的国家,,无不为解决这个问题而绞尽脑汁。
一、中国成为世界“光棍大国”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光棍?10年之后的中国,又会有多少光棍?这个数字说法不一,但大致波动在3000万到51300万之间。
自从单胎制开始后,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便出现了异动,基本呈逐年增高趋势。
近些年比较稳定,男女比例维持在120:100左右的水平,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将来会出现近4000万光棍。
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光棍大潮将于2012年左右大规模登陆中国,其杀伤力是巨大的。
恐吓世界——西方抛出“中国光棍威胁论”中国“光棍大军”,震动世界。
联合国人口署一份世界人口统计报告宣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例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一些省份,如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五省的出生性别比甚至超过130。
国外舆论称,中国将在十几年后出现5000万光棍汉,未来的中国是“光棍国”,有人甚至大肆炒作“中国光棍威胁论”。
中国人口专家认为,此种断言是过于耸人听闻了,但中国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的确值得全社会高度警惕。
男女比例失衡,是中国“婚恋危机”的突出表现之一。
英国《泰晤士报》在2010年1月12日发表的“计划生育政策令2400万未婚男子生活中没老婆”文章中说:男女性别比失衡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问题,光棍增加会使犯罪增加,影响社会稳定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正常的出生率,是每100个女孩对应103~107个男孩,但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1990年上升到111个男孩,2000年是116个。
男女失衡最严重的省份,1~4岁的儿童中,每100个女孩对应140个男孩。
在中国,同时出现了两个巨大的群体:“超男”和“剩女”。
男超、女剩,其中一个群体的存在参照出另一个群体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光棍危机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严九元
中国人口结构中的“阳盛阴衰”、男女比例明显失衡的问题,正酝酿着一场不容忽视的社会危机。
有法国人口人口学家预测,到2055年,中国男性数量将比女性多三成。
英国知名杂志《经济学人》近期聚焦中国的“光棍”问题,文章警告:性别过度失衡的后果相当严重:妇女被绑架、出售当新娘的案子会频发;嫖娼的人数激增;性虐待、暴力和冲突将成为社会新常态。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莉娜·埃德隆德通过研究发现,1988-2004年间,中国的男女人口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暴力犯罪和偷窃的比例就会提高6-7个百分点。
《印度时报》甚至撰文称,近年来印度频发的强奸案与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失衡有关。
在《经济学人》看来,印度和中国是两个人口大国,也是男女比例失衡最严重的两个国家之一。
在一个社会中,正常的男女比例是105:100。
印度目前的出生男女比例为111:105;有专家预测,2050年后,印度可能会面临180个适婚男性“争夺”100个适婚女性的窘况。
中国的男女性别失衡到底有严重呢?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统计,2010-2015年,中国新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6:100。
即便性别平等的观念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惯性仍然强劲。
法国人口学家季尔莫托估计,假如性别出生比例不变,按照最坏的情况,2050-2054年中国100名适婚女性相对应的单身男性人数是186。
即使性别出生比例迅速回归正常(可能性不大),到2030年,中国百名适婚女性也会对应160名单身男,达到性别比例失衡的危机顶点。
关于中国光棍总人数的预测,现在仍是众说纷纭。
有人估计是3000-3500万,有人估计大约1500万,总之,这是个相当庞大且能量不可小觑的群体,社会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在分析中国社会“光棍”危机的成因时,《经济学人》认为有以下四大原因:
(1)自1982年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由于偏好男婴,不少家庭会选择堕胎。
这种行为在中国农村较为普遍,它直接减少了女婴的数量,拉大男女人口数量差距。
(2)由于男性倾向于娶比其年轻的女性,所以人口出生率也会影响“光棍”人数。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出生率总体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从1987年的2.333%下降到2014年的1.23 7%。
相比适婚男性的庞大数量,不断下降的出生率只会减少更年轻的适婚女性人数。
以印度为例。
假设印度男子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6,女子是22岁,随着出生率的下降,200 0—2010,25—29岁的男子新增920万,但20—24岁的女子新增760万,也就是说,仅仅五年,印度就新增有160万个潜在“光棍”。
(3)“排队效应”加剧“光棍”现象。
排队的长队取决于多少人假如、多少人离开、排队者准备等待多长时间。
在中国男多女少的婚配市场上,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男性被迫滞留,另一方面又有新进场的适婚男性加入竞争,“光棍”群体犹如雪球,越滚越大。
(4)中国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独立收入的女性数量越来越多,与日韩情况相似,这批人的平均结婚年龄会延迟,甚至选择不结婚。
这种变化也导致了“光棍”数量的增加。
值得注意是,“光棍”现象的加剧还有可能引起社会分化。
因为中国女性一般会选择“向上嫁”,比如不认字的女性嫁给小学程度的男性;小学程度的女性嫁给初中程度的男性……以此类推的结果,便是金字塔最低端的男性不但没有社会资源(身份、金钱)、也更容易在婚配市场上铩羽而归。
如果这样一个群体数量日益庞大,并向无产者流氓的方向演化,那么将极有可能构成对社会稳定的危险因素。
由于人口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的“光棍”现象的恶化趋势短期内无法逆转。
法国人口学家季尔莫托便估计,即使出生性别比例回归正常,到2070年,中国50岁的男性中将有超过21%是单身。
《经济学人》认为,近两年,中国逐渐开放二胎政策,这一举动或有助于改善性别失衡,但政策力度有限,总体生育率依然较低,不能寄予太高期望。
近年来,中国部分农村人口会到越南或者缅甸挑选新娘,这是通过“跨国婚姻”来解决问题。
由于俄罗斯女多男少,所以有不少俄罗斯女性选择远嫁西欧。
但是,以中国潜在“光棍”之众,这肯定是杯水车薪,解不了渴。
治本之策,还有待于社会观念的进步和性别平等的落实。
反观印度,有些原本极为保守的地区迫于“光棍”压力,修改法律,允许跨种姓、跨地区结婚。
这堪称影响深远的变革。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5家联合国机构联合发表一项声明,对亚洲地区因重男轻女、选择性生育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衡现状表示严重关注。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
该声明说,首先要从法律层面上入手,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制止那些鉴别胎儿性别的医疗服务、严厉打击溺婴和走私妇女等行为。
除法律震慑外,切实提高妇女地位是解决问题的要害。
“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使她们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为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改善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
”解决中国的“光棍”危机,最终还得求诸中国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