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的内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理学的创立: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 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其核心是理。
儒(根本)
目的
核心
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 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称之为“理学”。
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 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 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 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舟。 3、伦理观:“性本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
的。 4、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大自然运行
自有它内在运行规律,不可逆也。)
道家
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 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 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 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
孟子的思想 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1、政治思想: 主张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思想 提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主张通过 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价值观念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的思想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
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
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变化:法家——道家——儒家。 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历史原 因);汉初黄老思想到汉朝中期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现实原 因);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自身原因);汉武帝以皇帝意志尊儒倡儒(决定性因素)
宋明理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 有感于南朝复学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 社会动汤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考试了对宗 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宫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 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的梁武帝, 九层三次舍身入寺,并“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 思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可以相互转化。
庄子的思想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
倾向。
法家
韩非子的思想:法家集大成者。 1、以法治国:主张君主以法治国,利用权术
驾 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阿里威慑臣民,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把君主的权利提高到极点,迎合大一统 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西游记》表面上看是宣扬佛教的故事,实际上它只是以唐僧取经的故事来说事而 已,作者借此对三教合一的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在取经途中,孙悟空杀得最多 的是“妖道”。孙悟空虽然后来成了佛教弟子,但原来却是道教出身,他的本领也 是从道教的师傅那里学来的。如果说孙悟空是佛道合一的理想化身,那么唐僧就是 一个“迂儒”的样板。唐僧虽然是个“胎里素”的和尚,但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 儒家的忠君报国、舍身取义的思想。《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的目的不是为了自 己成佛,是为了完成皇上的委托。所以经取到了,他自己并不需要读这些经,就已 经成佛了。严格来说,唐僧还没有取到经,刚到灵山,还没有见到如来,就已经羽 化登仙了。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 加强中央集权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 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西汉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3、宋明理学: 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 新儒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4、明清批判继承儒学: 批判专制,提出民主思想;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唯 物辩证思想等。
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面对汉初如原此因形势,刘邦吸取秦暴亡原的因教训,西 汉措原初 施 因年::统为①治了汉者恢朝在复经治生济国产实思和力想安的上定恢走人复向心和另,增统一强治个;者极吸端②取。社教会训潜,伏采着取 与危目民 机 的休::“息王加无政国强为策问中而。题央治如、集”减土权租地,、兼适免并应奴、国为匈家庶奴统“人为一有,患的为士等发”兵。展复趋员势回。乡授 予田宅,免其赋役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 奴隶主贵族家庭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晚年对《诗》《书》《礼》《易》《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孔子在教育 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 十二人。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 尊称为“至圣”。
墨家
墨子的思想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百家争鸣中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学派 代表
主张
孔子 “仁”与“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性本恶
道家 老子 “道” 、无为而治、辩证法 庄子 “齐物论”、崇尚精神自由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尚贤”“节俭”
2、独尊儒术的结果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
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4)思想文化专制导致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如何评价董仲舒新儒学?
度,应批判。
“罢
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黜 百 家
独 尊 儒


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 仲 尊儒术”


“君权神受”“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
思 想 成 为 正


学 “三纲五常”

术”Biblioteka Baidu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额建议,加强中央集权
自秦朝到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治国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 化?儒家思想为何能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 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
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
“圣经”。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 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 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 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 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 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 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 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 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③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
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仁想”:与 “礼”
核心:“仁”(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
实现“仁” 的方式
“克已复礼”(对自己)
2、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3、教育思教想育:方式:首创私学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人人
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1)积极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②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消极 ①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
鸣; 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 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 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 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 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 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 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 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传统思想的 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表现
重 ①传统习俗文化的继承 要 ②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表 现 ③传统文艺文化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 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 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 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 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兵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 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 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做出解释。
措施
目的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并实施?
①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②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