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修订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与管理规定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英文名称:课程编号: 01412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32;总学分:2.0;理论学时:32适用专业:规划与建筑系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以及艺术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1、2,建筑设计1开课系部、教研室:规划与建筑系建筑理论与技术教研室二、本课程的地位及其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中外建筑简史作为专业选修课,其先修课程是建筑设计基础1、2,建筑设计1。
建筑设计基础为建筑历史学习准备最基本的建筑知识,建筑设计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建筑发展历程中优秀的典型实例。
后续课程有建筑设计。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文化修养,提高设计能力。
三、本课程教学总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与建筑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与理论形成初步的了解,并对古典建筑的特征、空间运用、色彩与装饰使用手法等有深刻的理解。
要求学生掌握中外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一般设计手法,并能够在设计学习与实践中加以运用。
四、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结课论文、作业成绩评定方式:结课论文成绩占70%;平时作业占20%;课堂出勤和表现占10%五、学时分配和授课方式学时分配表六、各章节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中国建筑简史部分——1、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⑴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为本课程重点章节之一。
要求了解建筑的起源、发展概况;理解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和建筑发展关系;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掌握典型住宅构筑类型建筑特点、设计思想及技术特征。
⑵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节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第二节木构架的特色第三节单体建筑的构成第四节建筑群的组合第五节艺术形象第六节园林第七节城市第八节工官制度2、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3学时)⑴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了解住宅及聚落的原始形态以及本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及艺术的成就。
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建筑史教学改革

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建筑史教学的改革摘要:建筑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学研究门类,除了它的专业性特征以外,也具有历史学研究的普通性特征,因此我们就要按照一般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建筑史,来探索建筑史教学改革的途径。
本文主要探讨了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建筑史教学改革的方面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史观建筑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适当借鉴现代史学理论对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设计的创新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前,史学界关注度较高的史学观念是全球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新观点和新视角,主要强调的是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出发,以文明为单位来考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横纵向历史现象。
在这种新观点的指导下,对建筑史教学改革的研究将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收获。
1.全球史观的定义史学界一般将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视为全球史观的开创者,认为他在1955年的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首次提出“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要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克服民族和种族的局限性,以公正无私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2.全球史观对建筑史教学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史教学在课程安排上分为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类。
多数学校的中国建筑史课程以潘谷西的《中国建筑史》为教材,外国建筑史课程以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和罗小未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为教材,多数教师也是参照教材按照朝代更替、时代变迁讲授建筑史演变过程,并辅以类型专题配合。
这种分国家、分年代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它的优势,比如可以对各个时代下不同建筑类型了然于心,但是也带来一定的弊端,比如对中外建筑史的割裂认识,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缺乏中外建筑史的交流和互动学习。
如果运用全球史观来思考建筑史教学改革的话,在教学体系和内容编排上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在氏族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①历史地位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②遗址特点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其建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①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②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面的。
③“地坑式”窑洞遗址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建筑布局上的特点a.村落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窑场三个区域,并以一道壕沟隔开。
b.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②营造技术上的特点a.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pdf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课程代码:1031xk29课程适用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筑学课程总学分、总学时: 2.5学分、48学时一、课程教学总目标本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科基础课,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
站在对建筑文化、社会文化的充分认识与正确把握的高度,依托广阔的历史背景解读建筑产生的根源、历史发展动态、技术进步的表现和建筑的特征与本质。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脉络和重要成就,把握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掌握中国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基本构造、结构、技术特征;掌握中国建筑的造型和室内外环境改造的艺术特征与风格;重点掌握传统与现代建筑典型实例的建成年代、类型、形制、空间、造型、构造、技术、文化等的特点和艺术特征。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本章教学目标:1、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性质;与相关课程间的关系;参考资料与需要补充的知识。
2、建筑历史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3、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2)常见木构架的种类;(3)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4)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5)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6)工官制度,主要官员及匠师。
本章重点: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参考教材: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重印本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6、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7、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掌握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建筑2、奴隶社会建筑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4、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宋)建筑5、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建筑本章重点:1、封建社会建筑参考教材: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

第一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1 ) 专 题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2 4 )
第二章㊀城市建筑 ( 5 0 ) 第三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6 2 ) 第四章㊀宫殿、 坛庙、 陵墓 ( 8 2 ) 第五章㊀宗教建筑 ( 1 0 8 ) 第六章㊀园林与风景建设 ( 1 2 6 )
㊀㊀
㊀ 1 0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6 . 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未央宫有“ 殿台四十三” , 建章宫号称“ 千门万户” , 权贵宅第也是 “ 并兼列宅” , “ 隔绝闾里” 。 所有这些, 都显示处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2 2 0- 5 8 9年) 政局动荡, 战争持续, 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社会生产发展缓慢, 在建筑上不及两汉时期有那样多生 动的创造和革新, 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1 . 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大量崛起。 2 . 佛教的盛行和佛寺、 佛塔、 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 3 .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 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 家园林并立的局面, 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 神似自然转变; 4 . 由于“ 胡坐” 的传入, 中国家具从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形开始向垂足坐的高足形转变, 由此引发了 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
知识点— — —穴居的发展过程
原始横穴→深袋穴 →半穴居→地面建筑 ↓ 1 . 圆形 2 . 方形、 长方形 3 . 吕字形
㊀1
知识点— — —干阑式建筑与木骨泥墙房屋
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代表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 房 ★干阑式建筑: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一、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历史背景(1)中国建筑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
人类历史上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三次实际上就是以近代化为起点的世界现代化进程。
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建筑,首先要把它摆到这个历史大背景的高度来考察。
(2)中国近代化特征①中国的近代史和世界的近代史是不同步的,中国的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比世界近代史的起始整整晚200年。
a.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
b.处在这种转型初始期的中国近代时期的建筑,应该会突破长期封建社会枷锁下的迟缓发展状态,而呈现整体性的变革和全方位的转型。
②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蹒跚的、扭曲的。
a.中国是被动的开放。
外来的、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
租界的设立,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和大部分通商口岸的开辟,都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来实施的。
b.租借地城市、通商口岸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和聚点,引发其城市转型、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
③现代转型启动期是在无序状态下蹒跚行进。
a.现代转型的整体进程十分缓慢,存在时间上的差异。
b.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中国近代的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一种截然分明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
2.历史特征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制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性。
突出的体现在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转型,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1)新建筑体系新建筑体系是与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系。
①两个形成途径a.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和引进的。
近代中国的新体系建筑基本上由此形成。
b.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所占比重较小。
②显现出“后发优势”一整套近代所需的新建筑类型,大部分都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便捷输出和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通用型)修改稿欢迎继续讨论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系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建筑的历史,建筑文脉的内涵,传统建筑观念和符号机制,建筑抽象的概括模式,建筑形态形成的原因及制约建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环境结构、科学技术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等背景及其制约机制,把中国建筑体系放到中国社会大系统中,放在世界建筑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进行宏观的比较和考察,获得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收益,建立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材选用由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
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安排1~2个绘图作业,以加深对古建筑形象和做法的记忆。
课后安排1~2周的古建筑认识实习,有条件的可以安排3~4周的古建筑测绘实习,选择典型传统建筑,通过实习亲眼观察或亲手测绘成图,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解。
建议以古建筑认识实习或测绘实习的调研报告作为结课方式。
三、教学内容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2)功能、结构和艺术形象的统一:常见木构架的种类,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3)以群体组合见长的平面布局: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4)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选讲);(5)崇尚自然山水与自由式布局的园林,古典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6)宏观、系统的城市规划;(7)推进标准化的工官制度:工官制度的内容,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期的天然岩洞;(2)穴居、巢居及其发展序列;(3)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和建筑现象,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2、奴隶社会(1)夏代的文化背景,城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及复原(2)商代的文化背景,城址,殷墟建筑遗址(3)西周的文化背景,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陕西岐山凤雏建筑遗址,瓦的发明(4)春秋的文化背景,台榭建筑的兴起,秦国的宗庙和陵寝建筑,砖的使用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至南北朝)(1)战国的文化背景,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遗址,台榭建筑的盛行,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2)秦代的文化背景,咸阳的城市特点,秦始皇陵,长城,水利工程;(3)汉代的文化背景,城市建设,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斗栱的普遍使用,楼阁建筑的发展,阙的种类及演变;(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礼制城市,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的发展,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发展,室内家具的变化,陵墓中的石刻4、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宋)(1)隋代的文化背景,城市与宫殿建设,宇文恺,大运河,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2)唐代的文化背景,城市建设,唐长安,宫殿建筑,唐大明宫,建筑设计的专业化,建筑技术与施工水平的提高,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3)五代的文化背景,前蜀永陵,南唐、吴越的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塔,喻皓及《木经》;(4)宋代的文化背景,城市里坊制的瓦解,《营造法式》的颁行及其价值,单体与建筑群的组合,建筑装饰、技术的发展,园林的兴盛;(5)辽、金、西夏的文化背景,辽代建筑的特点,金代城市与建筑的特点,西夏建筑的特点5、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1)元代的文化背景,元大都,宗教建筑的兴盛,元代木构技术的特点;(2)明代的文化背景,木构架的定型化,砖的普遍使用及琉璃瓦的广泛应用,建筑群布局的成熟与风水的极盛,江南私家园林的兴盛,建筑装饰的定型化和室内家具的成熟;(3)清代的文化背景,皇家与私家园林的极盛,藏传佛教建筑的兴盛,住宅建筑的多样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简化与提高,《工程做法》的颁行,样式雷的建筑设计成就,施工技术的创新。
第二章城市建设1、城市概念的产生及中西方城市概念的比较2、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市形态发展的分期,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古代行政区划,城市建置与管理方式,地方城市的机构与设施,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管理、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的经验3、城市规划理论(1)《考工记》营国制度和规划方法,三级城市体系,建国制度和环境容量评价与有序利用;(2)《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4、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1)汉长安的建设:布局与成就;(2)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礼制风格(3)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选址、布局、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规划设计成就;(4)宋东京的建设:旧城扩建,漕运发达,里坊制瓦解,商业繁盛;(5)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概况、选址、布局、形制、设计者、水系、交通、商业、规划设计成就,艺术风格,空间特点,基本设计原理等,继承汉族的传统、成就,胡同制,水系水网治理,城市空间的设计特色,明清北京的继承与改建;(6)明南京的建设(选讲):规划布局与成就;5、地方城市的建设(1)北方平原地区省城的代表--明清西安;(2)南方水网地区府城的代表--唐宋苏州;(3)县城的代表--明代兴城与清代巴县;(4)其他类型的城市,如军事防卫城市、手工业城市等;6、院系所在地或附近的古代城市建设(选讲,实例中已有的除外)第三章住宅与聚落1、住宅形制演变2、传统民居的特征(1)风格多样性(2)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适应性(3)不同人文背景和审美观念所酿成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4)宗法思想的影响3、典型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布局特点,结构技术,装饰风格,规划原则:结合地域及各自学校的研究特色选择3~4种实例重点讲解,其余作为自学4、聚落中体现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宫殿、坛庙、陵墓既是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的纪念性建筑2、早期宫殿发展沿革,"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高台宫事盛行阶段,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3、唐长安大明宫,成熟的宫殿型制,三朝五门,含元殿的型制发展4、明清北京宫殿,总体布局,建筑特色,艺术成就,阴阳五行学说对规划设计的影响5、坛庙发展概况,类型,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祭祀6、北京天坛、北京社稷坛7、北京太庙8、山西太原晋祠、山东曲阜孔庙9、坛庙的设计方法和原则:选址,建筑形制,单体原型,数学意义,布局,环境,建筑空间,艺术成就10、陵墓的组成与演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历代帝王陵寝的发展沿革11、战国中山国王墓、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和宣帝杜陵12、唐乾陵13、宋永昭陵14、明十三陵或清东、西陵(任选其一)15、风水形势说在明清陵寝规划中的体现第五章宗教建筑1、宗教的本质,中国古代常见的宗教,宗教与邪教的区别2、佛教建筑(1)佛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2)汉地佛教寺院的演变,塔院式,舍宅为寺,伽蓝七堂,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善化寺;(3)藏传佛教寺院,西藏布达拉宫,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4)清代佛教建筑之集大成者--承德外八庙:汉式(溥仁寺等),藏式(普陀宗乘庙等),前汉后藏式(普宁寺等);(5)南传小乘佛教寺院:平面布局,主要建筑特色(6)佛塔的演变,各类型的造型特点,结构形式的演进,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单层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等),喇嘛塔(北京妙应寺塔等),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等),傣族小乘佛教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经幢的造型特点,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7)石窟的类型、特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摩崖造像的表现手法,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大佛;(8)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结合山地建造的成就,山地寺院的空间序列组织、选址、轴线与山势之关系、入口空间的过渡;3、道教建筑(1)道教的基本教义,流派与发展沿革(2)宫观建筑特点,山西芮城永乐宫(3)道教名山,湖北均县武当山4、伊斯兰教建筑(1)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流派及传播路线,中国穆斯林的形成和分布;(2)清真寺的布局、建筑和装饰特点;(3)早期清真寺实例--福建泉州清净寺;(4)明清内地清真寺实例--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5)明清新疆清真寺实例--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机制及历史沿革(1)商周时期的苑囿;(2)秦汉时期的宫苑;(3)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盛对园林的影响;(4)隋唐宫苑、文人园林兴盛;(5)宋辽金元堆山叠石的成就;(6)明清皇家园林的兴盛和手法的演变。
2、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园艺术成就(1)北京明清北海;(2)北京清漪园(颐和园);(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3、明清私家园林的园林空间理论及设计手法(1)江苏无锡寄畅园;(2)江苏苏州留园;(3)江苏苏州拙政园。
4、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发展原因,建设原则和手法(1)江苏苏州虎丘;(2)浙江绍兴兰亭。
第七章建筑意匠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1、宋清建筑技术作法及比较(1)木构(大木作)(2)砖石(屋顶、墙壁、台基)(3)装修(小木作)(4)色彩、装饰、雕刻2、建筑典籍评述(1)《营造法式》;(2)《工程作法》。
3、著名匠师评介(1)李诫;(2)样式雷。
4、清式建筑做法(详略可结合测绘实习要求灵活掌握)5、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四、学时计划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6学时;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8学时;第二章城市建设:6~8学时;第三章住宅与聚落:6~8学时;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8~10学时;第五章宗教建筑:6~8学时;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8~10学时;第七章建筑意匠: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不安排集中学时;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不安排集中学时;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4~6学时。
总学时:48~64;学分:3~4。
五、学习参考书目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英汉双语版3、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重印本5、Needham J.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4, pt 3. Cambridge (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南传佛教称为"上座部佛教"比"小乘佛教"要恰当一些.三津兄和达瓦姐都是城市史专家吧,提的建议很好,不过其中大多实例是教材里没有的,《中国城市建设史》可能比较全面,但作为《中国建筑史》来说,《城市建设》只是其中的一章,能分到4~6个学时就差不多了,即使教材中已有的实例要讲全、讲透都是很紧张的,实际教学中恐怕不允许。